一年级下册“和大人一起读”教法例谈

来源 :小学语文教学·园地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zjp_22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统编本教材亮点特别多,新增的“和大人一起读”就是其中的一个。对于这个栏目,很多教师产生了困惑:如何制订教学目标?乡下的留守儿童多,对于留守儿童,如何教学?教师如何评价学生的阅读?……对于这类问题,不同人有不同的看法,我简单谈谈自己的体会。
  一、 正确理解“和大人一起读”的基本内涵与特征
  所谓“和大人一起读”,是指孩子和大人共同阅读。“和大人一起读”栏目在实施过程中要注意以下几个方面。
  1.正确理解“大人”
  “大人”,就是指成人(区别于小孩儿)。这句里的 “大人”应该从两方面去理解:一是这里的“大人”不仅仅指孩子的父母,还可以是孩子熟悉的人,包括爷爷奶奶、外公外婆、周围的叔叔阿姨、教师等;二是这里的“大人”不仅仅指成年人,还可以是孩子熟知的大哥哥、大姐姐等未成年人。
  2.正确理解“读”
  “读”,作动词用,《现代汉语词典》(第七版)有两种解释,一是看着文字念出声音,二是阅读、看(文章)。一年级的孩子年龄小,自控力差,应以出声读为主,在大人的引导下,学习默读。这里的“读”和语文课堂上的读不同,语文课堂上的读,带有明确的目的性,孩子或多或少带有一定的被动性,而这里的读,突出了孩子的自觉意识和反应,它是一种从内心自发地、积极地、主动地去读,是把阅读变成孩子的主动性、能动性和独立性不断生成、张扬、提升的过程,是一种和大人共同合作的阅读。
  3.正确理解“一起”
  “一起”是一同的意思。这里的“一起”,不是单方面的带有 “扶贫”性质的合作,是指孩子和大人之间的一种相互帮助、互为补充的关系,具有自主性和互动性的特征,是孩子和大人之间相互学习,增进彼此间感情的桥梁。一起读的形式具有多样性,可以是孩子读大人听,也可以是大人读孩子听,或者是一人一段地读,或者是边读边议……一起读的地点具有不确定性,可以在家读,可以在学校读,也可以在户外读,或者在微信里读,或者在QQ里读……
  二、 “和大人一起读”体现了以下几个意识
  1.体现了学生的主体意识
  众所周知,教学中教师的教是外因,学生的学是内因,起关键作用的是内因。教育家波利亚指出:“学习任何知识的最佳途径是由自己去发现、理解,这样获得的知识理解得最深刻,掌握得最牢固。”早在两千多年前,孟子就说过:“君子深造之以道,欲其自得之也。自得之,则居之安;居之安,则资之深;资之深,则取之左右逢其源,故君子欲其自得之也。”意思是说让学生自主学习,自求自得,自己钻研得到的东西才牢固,才能活学活用。“和大人一起读”这一栏目为学生真正自主阅读创造了机会,体现了学生自得、自悟、自能的过程,体现了学生是语文学习活动主体的意识。
  2.体现了读书意识
  阅读是学生认识周边事物,发展思维和获得审美体验的重要途径。阅读可以沟通人与人之间的心灵,让社会变得更和谐、美好。正如法国哲学家萨特说过“阅读是自由的梦”、陶渊明曾說过“好读书,不求甚解”。然而,在教学中,仍有很多教师生怕学生不理解,把课文肢解得支离破碎,把阅读变得了无生趣。“和大人一起读”为孩子提供了安安静静、完整阅读课文的机会,培养孩子读书的习惯,体现了孩子的读书意识。
  3.体现了语文即生活的意识
  课标指出:“语文是实践性课程,应着重培养学生的语文实践能力,而培养这种能力的主要途径也应是语文实践。”统编本一年级下册共有八个单元,每个单元都有三到四篇,或识字或课文。课堂上学到的识字和阅读方法,如何应用到阅读实践中去,“和大人一起读”提供了阅读实践的机会。把课外的阅读编在语文园地中,为学生的阅读实践提供了可能,体现了语文即生活的意识。
  三、“和大人一起读”实施的策略和方法
  美国教育家杜威曾说过:“给孩子一个什么样的教育,就意味着给孩子一个什么样的人生。”和孩子一起读,不仅给孩子的阅读提供了语文实践的机会,而且也是对我们教师课堂教学效果的检阅,更对我们一线教师能否用自己的智慧去解决实际问题的考验。
  1.与编者对话,与文本对话
  一年级下册共八个单元,每个单元都有一篇和大人一起阅读的文章,它们分别是《谁和谁好》《阳光》《胖乎乎的小手》《妞妞赶牛》《狐狸和乌鸦》《夏夜多美》《孙悟空打妖怪》《小熊住山洞》。这八篇课文,体裁多样。《谁和谁好》《孙悟空打妖怪》是儿歌,《妞妞赶牛》是绕口令,《阳光》是散文,《胖乎乎的小手》是儿童故事,《狐狸和乌鸦》是寓言,《小熊住山洞》《夏夜多美》是童话。每篇课文都形象鲜明,语言凝练,富有表现力,读来朗朗上口,韵味十足,而且寓意深刻。众所周知,阅读是学生、教师、教材的编者、文本之间对话的过程。首先要研读课标,弄清编者编写这一栏目的意图,然后仔细阅读本单元的阅读提示,弄清文本的文体,根据不同文体的教法和学法,在日常的课堂教学中,引导学生理解、体会各种文本的不同的阅读方法。“教是为了不教”,学生掌握了方法,和大人一起读的时候会有理有据,化难为易,逐渐喜欢上阅读,也为以后孩子的自学能力打下坚实的基础,从而实现“教是为了不教”的目的。
  2.激发自主阅读的动机
  课标指出:“阅读是学生的个性化行为。阅读教学应引导学生钻研文本,在主动积极的思维和情感活动中,加深理解和体验,有所感悟和思考,受到情感熏陶,获得思想启迪,享受审美乐趣。要珍视学生独特的感受、体验和理解。”这就要求教师从学生的个性差异入手,引导学生阅读的欲望和兴趣,注重学生阅读过程中的体验和感悟。兴趣是最好的老师,没有兴趣的强制性阅读,会让学生对阅读产生抵触情绪,甚至是讨厌的情绪,强制的阅读是治标不治本。小学生年龄小,好奇心强,利用这一心理特点,以身边的人和事作为突破口,激发学生自主阅读的兴趣。《胖乎乎的小手》这篇儿童故事,在学生阅读之前,教师可以这样激发学生的阅读动机:“同学们,你们在家都深受父母的喜爱,因为你们是爸爸妈妈的心肝宝贝,是父母的掌上明珠,可是兰兰的家人却喜欢兰兰的小手,这是为什么啊?”简单的几句话,便能立刻调动学生的好奇心,从而让学生产生阅读的欲望。再如《狐狸和乌鸦》这则寓言,教师可以结合身边的事,这样激发学生的阅读动机:“邻居家的小孩,因为相信陌生人的话,被人贩子拐走了。一天,一只狐狸出来找吃的,遇到一只嘴里叼着一块肉的乌鸦,乌鸦会不会上狐狸的当呢?”由于课文精选的都是儿童喜闻乐见的童话、寓言、儿歌,学生天生喜欢阅读这类的故事、儿歌,教师只要稍加引导,便能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
  3.搭建展示阅读的平台
  每个人都希望被别人赞美和认可,小学生更是如此。教师要搭建各种平台,给学生展示阅读的机会。每周可以抽出一节课,让学生交流阅读的体会和感想,并相互点评。在交流点评中,教师顺势引导点拨。可以通过微信、班级QQ群,让学生把自己的朗读和体会的录音或录像上传到班级群里进行展示。让学生和自己的父母一起来说说阅读后的感悟,对于不同的理解,可以让家长之间进行辩论,在争辩中把家庭教育和学校的阅读教育有机地融合在一起。也可以利用学校的广播,展示学生的朗读。还可以通过网络和一些方言区的同学结对子,帮助方言区的小朋友朗读《妞妞赶牛》……通过展示、帮助别人,让学生在活动中感受语言的优美,感受朗读的乐趣,逐步养成爱阅读的习惯。
  4.开展有效的阅读评价
  对于学生“和大人一起读”的成效,教师要根据课标阶段目标和学生的实际开展有效的朗读评价。评价方式要多样化:对某篇课文朗读好的学生,除了口头表扬外,可以奖一朵小红花;在班级朗读比赛中,表现优异的学生可以发一张“朗读小能手”奖状。当然,评价既不能拔高,也不能过低。朗读评价要有针对性,对于不同的学生,运用不同的朗读评价。在实事求是的基础上,以表扬和鼓励为主。
  教师应认真研读课标,认真研读陈先云先生写的《增强六个意识,教好部编小学语文教材》,在教学中勤于思考,积极探索,较好地实施“和大人一起读”。
  (作者单位:安徽滁州市来安县新安镇中心学校)
  责任编辑 张 艳
其他文献
多数教材以单元为形式编排,每个单元都有一个明确的主题,因此教师要从宏观上把握整册教材的脉络体系,以主题组织每个单元的教学。我在“单元主题”教学活动中逐渐有了自己的理解,并进行了有益的尝试。  一、 明主题  学生在学习一个单元之前,首先要明确这个单元的主题是什么,然后再预习这一单元的每一篇课文。预习时要求学生解决以下问题:(1)自学生字新词,通过查字典或联系上下文的方式解决不理解的字、词;(2)每
2011年版《语文课程标准》明确指出:“写作是运用语言文字进行表达和交流的重要方式,是认识世界、认识自我、创造性表述的过程。习作能力是语文素养的综合体现。写作教学应贴近学生生活实际,让学生易于动笔,乐于表达,应引导学生关注现实,热爱生活,积极向上,表达真情实感。”纵观当下的习作教学,教师无视学生内心的真实感受,过度关注学生对习作技巧的感知与积累,结果学生对策略和技巧并没有掌握多少,但各种客话、官话
立足于语文学科特质,聚焦学生语文核心素养发展,当务之急是发展学生的语文思维力。美国教育家贝斯特在《教育的荒地》中说:“学校的存在总要教些什么东西,这个东西就是思维的能力。”语文教学,在引导学生学习语言文字时,更应发展学生思维力,提升学生思维品质。正如叶圣陶老先生所指出的:“语言训练与思维训练要同时并举。”学生的语文思维力是学生语文核心素养最为显性、最为重要的标识。  一、创设“活情境”,发展学生思
句子是构成文章的基本单位。对低年级学生来说,读好课文、写好字是教学的重点,因此,教师应注重对学生读书与写字的指导。在低年级朗读教学中,由于学生年龄小,学习经验少,在朗读长句子时很容易出现磕巴、唱读、顿读等现象。教师应把学生能入情入境朗读句子作为朗读教学的重点,以使学生能够逐渐连句成段,连段成篇,读好整篇文章。  一、范读引路,鼓励模仿  在低年级的课文中,有些句子较长,有些句子含义深刻,学生在朗读
个性化阅读是课标在阅读方面指出的一个重要理念,强调阅读是学生的个性化行为。学生的性格特征、思维方式各不相同,对于文本的理解感悟也就各有各的观点。教师是课堂教学的组织者和管理者,要主动关注学生的学习状况,为学生的个性化阅读创造条件。  一、尊重学生阅读的主体地位  虽然个性化阅读是在尊重学生个性的基础上开展的活动,在阅读过程中让学生发挥主体作用,自主选择学习内容和学习方式,强调个性化阅读的体验,但是
2011年版《语文课程标准》对低年级写话提出了这样的要求:“对写话有兴趣,留心周围事物,写自己想说的话,写想象中的事物。”如何达到课标提出的要求呢?两年来,我依托课本将阅读与写话相结合,对学生进行了仿写、续写、创编的训练,使他们的写话兴趣得以激发,写话水平得到提高。  一、仿写,为学生写话奠定基础  教学低年级学生进行仿写,不能操之过急。句子是构成段、篇的基本单位,句式训练是学生习作表达的基础。
【教材分析】  《大象的耳朵》(统编本二年级下册)是一篇有趣的童话,主要讲了小动物们都说大象的耳朵有毛病,后来大象也认为自己耳朵有毛病,就把耳朵撑起来,可是总有小虫子钻进耳朵眼里让它很心烦。最后,大象还是把耳朵放了下来,做回了自己。这是一篇活泼有趣又蕴含哲理的故事,很适合二年级的学生阅读和学习。  【教学目标】  1.能正确认读本课的生字新词,正确认读“似、扇”的读音,学会书写半包围结构的生字。 
探究式教学是课标提倡的一种教学方式。在阅读教学中,教师设计探究性问題不仅可以有效激发学生的探究兴趣,提高课堂的教学效率,还可以使学生在探究的过程中享受到学习的快乐。那么,在阅读教学中,教师应如何设计探究性问题呢?  一、关注课堂生成,设计探究性问题  在阅读教学中,由于课堂教学的不确定性,教师虽然有了完整的教学预设,也不一定能满足实际课堂的需求。因此,教师应根据课堂进程的发展,极力捕捉生成点,设计
【教学目标】  1.交流、总结说明性文章的特点,进一步了解将事物介绍清楚的方法。  2.能用恰当的说明方法,分段介绍事物的不同方面,写清楚事物的主要特点。  3.能和同学分享习作并交流各自的感受。  【教学过程】  一、知识储备  1.小组合作完成或独立完成。  学习课文《太阳》和《松鼠》后,从文章的内容、表达方法、语言特点等方面分别对两篇课文进行小结,总结学习收获。  【设计意图:对两篇不同类型
阅读与习作,犹如语文教学的双翼,紧密相连,密不可分。笔者认为,其实对于习作来说,说难也不难,关键是要从中摸到窍门。例如写人,毕竟写人记事在小学习作中占比很大,教师不应放手让学生写,而是应从用词造句、构段谋篇等方面让他们先临摹后创作,这样不仅可以有效降低习作难度,还能激发他们习作的兴趣。  一、从外貌入手,把人写出“精神”  世上没有两片完全相同的叶子,同样世上也没有两个完全相同的人。要把人写“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