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艺术领域的教育作为幼儿五大领域课程的重要组成部分,对幼儿的审美观和价值观的形成有着重要的教育意义。作为艺术领域的主要内容,美术教学成为不少幼儿教师的关注重点。大部分幼儿对于美术领域的教学都有着浓厚的兴趣,他们能充分在美术教学中释放自我,大胆创造。基于此,本文将深入分析幼儿艺术课程中的美术教学,为其提供更多教学指导。
◆关键词:幼儿;艺术领域;美术教学
幼儿在学习成长的过程中,经常能接受来自各方面的美术教育。幼儿对周围环境、同伴游戏、日常生活等活动的理解和感受,都能成为他们美术创作的素材。因此,幼儿教师必须紧抓幼儿美术的这一特点,深入剖析幼儿美术的新教学法,让幼儿能更好地学习美术技能,大胆发挥自己的想象力和创造力,进而提高身心的综合发展。
一、幼儿艺术领域学习的意义
儿童美术学习的关键是创造条件和机会,使儿童感受美,表达美,创造美,让儿童在自然和社会文化生活中有美感和体验,并丰富他们的想象力和创造力。幼儿独特的笔触蕴含着丰富的想象和情感,承载着其对事物独特的见解和感受,我们应该对幼儿的艺术表现给予充分的理解和尊重,不能用自己的审美标准去评判幼儿,更不能随意评价幼儿作品的好坏,以免扼杀幼儿的想象与创造的萌芽,打击其想象与创造的信心。
《指南》中艺术领域从感受与欣赏、表现与创造两个方面强调让幼儿学会发现和感受自然界与生活中的美好事物,让幼儿欣赏多种艺术形式和作品,萌发对美的感受和体验,培养初步的艺术表现能力与创造能力,尤其强调幼儿艺术兴趣的养成。所以,幼儿园美术教育重在培養幼儿的创造意识与创造能力,培养幼儿对审美对象的感知能力、想象能力及审美感受能力。
二、幼儿美术教学的目标
幼儿美术教学的目标主要体现在感受、创造和情感三个方面。
首先是感受的目标。在这一目标中幼儿需要利用线条、形体、色彩等视觉刺激,形成初步的造型要素,进而感受周围环境与美术创作中的关系,培养自己对美的感受和体验,学会初步鉴赏美、欣赏美。
接着是创造的目标。创造目标的制定,也是在一定程度上让幼儿大胆表现自己,积极投入美术活动中。通过幼儿对各种素材的积累和创作的体会,学会自由地表达自己的感受,并掌握清晰表达、大胆分享的要领。
最后是情感的目标。教师在设计这一目标时,需要注意美术教学中幼儿对不同工具和材料的操作,引导幼儿用自己喜欢的方式大胆创作,进而体会美术创作的乐趣,在养成良好美术习惯的同时,获得心理和情感的满足。
三、幼儿美术教学的组织原则
(一)审美性原则
在这一原则规定,教师所制定的美术教学目标应该以幼儿的审美心理结构的建构为主。幼儿审美心理结构的组成主要包括三个部分:审美知觉、审美情感、审美想象。同时,要求教师所设计的美术教学内容具备一定的审美价值,教师在实施美术教学的过程中,要注意对审美环境的创设,让幼儿学会感知、理解审美特征,进而获得审美情感的陶冶。这也就意味着,教师在组织美术教学时,要创设富有情感色彩的审美环境,在环境中让幼儿感知对象的特征,进而获得身心的审美愉悦,感受艺术活动的魅力。
(二)低控制原则
低控制原则是指教师需要为幼儿营造宽松的心理环境,减少人为的或不必要的干预,让幼儿在自由的创作环境中,充分、大胆地表述自己的看法和感受,并获得深刻的体验。教师不能在美术教学中,强行加入自己的审美标准,更不能为了追求整齐划一的“完美”,而对幼儿进行一成不变、千篇一律的美术训练。也就是说,教师要让幼儿拥有自由选择的机会,并充分运用现代信息技术,让教学氛围更加轻松、愉快,并在最后让幼儿学会用自评或互评的方式,给予自己或同伴一定的鼓励。
(三)创造性原则
顾名思义,该原则重在发展幼儿的创造力。儿童在头脑中已经形成一定的审美心理意象,可以利用美术工具或相关材料将脑海中的构思进行展现,创作出对幼儿自身来说是新颖独特、颇具魅力的美术作品。因此,教师在美术教学的过程中,要不断丰富教学内容,帮助幼儿积累更多的经验和素材,用自由宽松的课堂气氛,引导幼儿进行大胆、自由地创造。同时,教师需要深刻认识到创造力和美术技能之间的关系,要让技能为创造性的发展提供实现的前提,而不是将美术教学变成美术技能教学。
(四)兴趣性原则
兴趣性原则的诞生,是为了萌发幼儿对艺术的兴趣。教师要以培养幼儿积极、愉悦的学习态度为基础,在轻松的课堂氛围中,为幼儿提供符合其兴趣和年龄水平、操作能力相符合的材料。值得注意的是,教师可以多为幼儿提供低结构材料,用功能性强、多元化、多材质的材料,为幼儿的创作提供可能。在最后,教师还需要用肯定的评价去强化幼儿对美术课程的兴趣,进而激发幼儿更加积极地参与进课堂中,提高自身的课堂热情。
(五)实践性原则
实践性原则注重对幼儿动手能力和思维能力的培养,强调幼儿的多感官体验,让幼儿在亲身实践和动手操作的过程中,深刻体会美术课程带来的乐趣。幼儿对于美术的学习,不能仅停留在口头的理论上,这回导致课堂教学效率低下,美术教学的价值没有被充分发挥。同时,教师要避免“工匠式”美术教学,即不注重感受,只培养幼儿的操作。这种教学会让幼儿步入模式化美术学习的怪圈,失去了用视觉和心理体会去加工素材的机会,从而无法真正达到美术创造的教育意义。
四、结语
幼儿艺术课程领域中的美术教学作为幼儿领域教学的重点内容,对于幼儿的审美发展、创作能力提升有着不可或缺的重要作用。因此幼儿教师在进行美术教学时,一定要落实到每一个原则,制定科学合理的目标,将美术教学的价值发挥至极限。
参考文献
[1]吴夏.幼儿美术教育现状及引导策略探究[J].艺术科技,2018,3108:281.
[2]王金秀.幼儿园美术活动游戏化的思考[J].学周刊,2019(01):177-178.
[3]李雅文.论蒙台梭利教育法及其对幼儿美术教育的启示[J].教育观察,2019,838:95-97.
[4]庞红盈.浅析如何有效开展幼儿园美术教育[J].中国校外教育,2017(27):147.
◆关键词:幼儿;艺术领域;美术教学
幼儿在学习成长的过程中,经常能接受来自各方面的美术教育。幼儿对周围环境、同伴游戏、日常生活等活动的理解和感受,都能成为他们美术创作的素材。因此,幼儿教师必须紧抓幼儿美术的这一特点,深入剖析幼儿美术的新教学法,让幼儿能更好地学习美术技能,大胆发挥自己的想象力和创造力,进而提高身心的综合发展。
一、幼儿艺术领域学习的意义
儿童美术学习的关键是创造条件和机会,使儿童感受美,表达美,创造美,让儿童在自然和社会文化生活中有美感和体验,并丰富他们的想象力和创造力。幼儿独特的笔触蕴含着丰富的想象和情感,承载着其对事物独特的见解和感受,我们应该对幼儿的艺术表现给予充分的理解和尊重,不能用自己的审美标准去评判幼儿,更不能随意评价幼儿作品的好坏,以免扼杀幼儿的想象与创造的萌芽,打击其想象与创造的信心。
《指南》中艺术领域从感受与欣赏、表现与创造两个方面强调让幼儿学会发现和感受自然界与生活中的美好事物,让幼儿欣赏多种艺术形式和作品,萌发对美的感受和体验,培养初步的艺术表现能力与创造能力,尤其强调幼儿艺术兴趣的养成。所以,幼儿园美术教育重在培養幼儿的创造意识与创造能力,培养幼儿对审美对象的感知能力、想象能力及审美感受能力。
二、幼儿美术教学的目标
幼儿美术教学的目标主要体现在感受、创造和情感三个方面。
首先是感受的目标。在这一目标中幼儿需要利用线条、形体、色彩等视觉刺激,形成初步的造型要素,进而感受周围环境与美术创作中的关系,培养自己对美的感受和体验,学会初步鉴赏美、欣赏美。
接着是创造的目标。创造目标的制定,也是在一定程度上让幼儿大胆表现自己,积极投入美术活动中。通过幼儿对各种素材的积累和创作的体会,学会自由地表达自己的感受,并掌握清晰表达、大胆分享的要领。
最后是情感的目标。教师在设计这一目标时,需要注意美术教学中幼儿对不同工具和材料的操作,引导幼儿用自己喜欢的方式大胆创作,进而体会美术创作的乐趣,在养成良好美术习惯的同时,获得心理和情感的满足。
三、幼儿美术教学的组织原则
(一)审美性原则
在这一原则规定,教师所制定的美术教学目标应该以幼儿的审美心理结构的建构为主。幼儿审美心理结构的组成主要包括三个部分:审美知觉、审美情感、审美想象。同时,要求教师所设计的美术教学内容具备一定的审美价值,教师在实施美术教学的过程中,要注意对审美环境的创设,让幼儿学会感知、理解审美特征,进而获得审美情感的陶冶。这也就意味着,教师在组织美术教学时,要创设富有情感色彩的审美环境,在环境中让幼儿感知对象的特征,进而获得身心的审美愉悦,感受艺术活动的魅力。
(二)低控制原则
低控制原则是指教师需要为幼儿营造宽松的心理环境,减少人为的或不必要的干预,让幼儿在自由的创作环境中,充分、大胆地表述自己的看法和感受,并获得深刻的体验。教师不能在美术教学中,强行加入自己的审美标准,更不能为了追求整齐划一的“完美”,而对幼儿进行一成不变、千篇一律的美术训练。也就是说,教师要让幼儿拥有自由选择的机会,并充分运用现代信息技术,让教学氛围更加轻松、愉快,并在最后让幼儿学会用自评或互评的方式,给予自己或同伴一定的鼓励。
(三)创造性原则
顾名思义,该原则重在发展幼儿的创造力。儿童在头脑中已经形成一定的审美心理意象,可以利用美术工具或相关材料将脑海中的构思进行展现,创作出对幼儿自身来说是新颖独特、颇具魅力的美术作品。因此,教师在美术教学的过程中,要不断丰富教学内容,帮助幼儿积累更多的经验和素材,用自由宽松的课堂气氛,引导幼儿进行大胆、自由地创造。同时,教师需要深刻认识到创造力和美术技能之间的关系,要让技能为创造性的发展提供实现的前提,而不是将美术教学变成美术技能教学。
(四)兴趣性原则
兴趣性原则的诞生,是为了萌发幼儿对艺术的兴趣。教师要以培养幼儿积极、愉悦的学习态度为基础,在轻松的课堂氛围中,为幼儿提供符合其兴趣和年龄水平、操作能力相符合的材料。值得注意的是,教师可以多为幼儿提供低结构材料,用功能性强、多元化、多材质的材料,为幼儿的创作提供可能。在最后,教师还需要用肯定的评价去强化幼儿对美术课程的兴趣,进而激发幼儿更加积极地参与进课堂中,提高自身的课堂热情。
(五)实践性原则
实践性原则注重对幼儿动手能力和思维能力的培养,强调幼儿的多感官体验,让幼儿在亲身实践和动手操作的过程中,深刻体会美术课程带来的乐趣。幼儿对于美术的学习,不能仅停留在口头的理论上,这回导致课堂教学效率低下,美术教学的价值没有被充分发挥。同时,教师要避免“工匠式”美术教学,即不注重感受,只培养幼儿的操作。这种教学会让幼儿步入模式化美术学习的怪圈,失去了用视觉和心理体会去加工素材的机会,从而无法真正达到美术创造的教育意义。
四、结语
幼儿艺术课程领域中的美术教学作为幼儿领域教学的重点内容,对于幼儿的审美发展、创作能力提升有着不可或缺的重要作用。因此幼儿教师在进行美术教学时,一定要落实到每一个原则,制定科学合理的目标,将美术教学的价值发挥至极限。
参考文献
[1]吴夏.幼儿美术教育现状及引导策略探究[J].艺术科技,2018,3108:281.
[2]王金秀.幼儿园美术活动游戏化的思考[J].学周刊,2019(01):177-178.
[3]李雅文.论蒙台梭利教育法及其对幼儿美术教育的启示[J].教育观察,2019,838:95-97.
[4]庞红盈.浅析如何有效开展幼儿园美术教育[J].中国校外教育,2017(27):14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