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教师将如何组织自己的教学,学生将如何进行自己的学习,如何让新课改的精神在实际的教学中发挥更大的效用,如何让教师和学生通过课堂教学得到更大的发展,但是在实际实施过程中,结合我们学校的实际情况,发现了很多制约高效课堂的问题有待解决。
【关键词】高效课堂 制约因素 功利主义 教育评价 课程资源 教师培训 教育环境
2003年3月,教育部印发了《普通高中课程方案(实验)》和15个学科的课程标准(实验)。2004年9月,普通高中新课程在广东、山东、海南、宁夏进行实验。随后其他省份也陆续进入了高中新课程改革。2008年陕西省也在秋季新学年进行了高中新课程改革,地处农村的我校是一个典型的薄弱学校,虽然存在着诸多的困难,我们也积极的响应此次改革,进行了大量的学习和实践,终于通过三年的时间,了解和初步掌握了此次改革的课程内容,课程设置部分的要求。
然而经过前面的学习和实践,在我们取得了一些成功的经验后,随着改革的深入,我们发现用过去的教学方式进行教学,已经很难将我们的改革再向更深的方向推进了。所以我们认识到:新课改除了课程内容的改变外,还应该有着教师教学方式和学生学习方式的等诸多方面的改变。这些改变对于我们来说既是新的挑战,同时也是新的机遇。面对这些改变,学校将如何应对,教师将如何组织自己的教学,学生将如何进行自己的学习,如何让新课改的精神在实际的教学中发挥更大的效用,如何让教师和学生通过课堂教学得到更大的发展,这是新课改后我们必须要面对的问题。
全国各地关于教学改革目前流行的是“高效课堂”(也有称为“有效课堂”)。我们也针对“高效课堂”也组织了全校的大规模的学习和讨论,但是在实际实施过程中,结合我们学校的实际情况,发现了很多制约高效课堂的问题有待解决。
一.功利主义的教育价值观对高效课堂形成了制约
虽然我们的新课改已经经过一段时间了,但是我们的很多教育主管部门,学校,家长,甚至一部分教师仍然没有走出旧的应试教育的误区。他们对于高效课堂的认识是建立在如何快速的使学生掌握知识,快速的提高考试成绩,提高学校的升学率上的。不能不说,很多学校,很多人以这样的视角和切入点来认识高效课堂、定位高效课堂,这本身就天然地带有很强烈的功利主义。如果我们这么功利地看教育,仅仅把高效课堂看作是快速、高效地掌握知识的场所,那么,绝不会有真正的“高效课堂”,弄来弄去还是“死”的课堂,没有生气的课堂。
实施素质教育之路,我们都需要重新学习、终身学习。这无疑是一个巨大的挑战,这挑战来自于我们必须走出极端功利主义的教育价值观。
二.教育评价的落后对高效课堂形成了制约
评价一堂课是不是高效课堂,其标准是什么?评价一个学校改革的效果如何,其标准又是什么?要落实课程改革的各项措施,就必然要有与之相配合的评价制度与方法的改革。社会与上级教育行政部门如何评价学校,学校如何评价教师,教师如何评价学生,都从一定程度上制约着课程措施落实的程度。实际情况是我们现在还在用过去的,陈旧的,唯成绩和升学率为标准的评价体系。有了这样的前提,改革的效果和过程也就可想而知了。尤其像我们这类薄弱学校,在改革中就更加提心吊胆,唯恐改革造成学生成绩下降,升学率下降等。这就造成了教师在课堂教学改革中畏手畏脚,无法真正的把握改革的方向和目标,很难达到高效课堂的最终目的。
在教学讨论中,我们感受到来自不同方面的人都在关心评价制度与方法的改革。我们从教师的访谈中可以感受到评价对教师参与改革的制约作用,可以感受到课程改革中的每一个不同的个体对孩子未来的担忧,对目前的评价方式的不满与无奈,对新的评价方式的热切的渴望。
三.课程资源严重缺乏
缺乏与新课程配套的课程资源,这是很多农村学校,尤其是农村薄弱学校实施高效课堂中遇到的巨大障碍。在我们所处的县级区域内,尽管各个学校之间的条件有很大的差异,但学校校长、教师普遍感到突出的问题就是学校经费不足,课程所需的材料、设备严重缺乏。这尤其给自然科学的几个学科实施课堂研讨和课外探究都带来了严重的制约。当然,我们也在积极的倡导和鼓励教师和学生发扬科学探究精神,自己研究、制作了一些器具、器材,但是这还远远不能解决我们现在所遇到的这一困难。
四.教师培训的内容与形式缺乏实践性
对于教师的培训是进行课程改革和有效实施新课程的基本保证。多种形式的教师培训对于课程实验的启动和前期实验工作的顺利开展发挥了重要的作用。但随着课程改革实验的推进,我们的教师感到更需要具体的、实用性强的培训。初期的培训以知识培训为主,旨在使教师了解并认同新课程的基本理念与目标,意识到课程改革的必要性,增强教师对课程改革的适应性与信心,在思想上和行为上做好实施新课程的准备。但随着课程改革的进一步推进,需要深入研究课堂中的具体问题,只停留在课程纲要和标准解读层面上的培训就难以满足教师的需求,他们更加需要与学科相结合的、与具体的课堂教学实例相结合的,能够将其隐性知识转化为显性知识的培训内容。另外,从培训的形式看,除了讲授式、报告或讲座式之外,我们教师更渴望一种直观的,探究式的学习,案例分析式的培训。然而,由于条件的限制,我们的教师无法亲自参加优秀的课堂教学展示,讨论和研究,无法吸收到先进的经验,给我们实施和推动高效课堂形成了又一个制约。
五.农村地区教育环境的制约
农村地区,尤其教育较为落后的地区,由于经济、文化等方面的制约,造成家长对学生的教育观念、教育投入与其他地区有着很大的差距。比如最近所谓的市场经济条件下农村“读书无用论”的观点又有所抬头。由于城乡教育资源不平衡,教育投入让大多数农村家庭难以承受,当今严峻的就业形势和就业中存在的不公平竞争也进一步滋长了这一观点的抬头。
另外,由于落后地区的教学环境,生活条件较差,许多教师不愿任教,或者教学热情不高,优秀教师不断地向城市优质学校调离,这使得本来教师素质不高的薄弱学校更是雪上加霜。
我国农村人口有近9亿人,占全国总人口的比例约为70%。如果我国农村的中小学教育不能在当今改革开放的大好形势下与时俱进,向前发展,就不能说中国教育的改革的成功。在此我希望更多的教师,教育者来关心我们农村的教育,推动农村教育的发展。
参考文献
[1] 《回到教育的原点看“高效课堂”》,刘绪洲.
[2] 《浅议物理高效课堂的“有效教学”教育技术》,郭峰.
【关键词】高效课堂 制约因素 功利主义 教育评价 课程资源 教师培训 教育环境
2003年3月,教育部印发了《普通高中课程方案(实验)》和15个学科的课程标准(实验)。2004年9月,普通高中新课程在广东、山东、海南、宁夏进行实验。随后其他省份也陆续进入了高中新课程改革。2008年陕西省也在秋季新学年进行了高中新课程改革,地处农村的我校是一个典型的薄弱学校,虽然存在着诸多的困难,我们也积极的响应此次改革,进行了大量的学习和实践,终于通过三年的时间,了解和初步掌握了此次改革的课程内容,课程设置部分的要求。
然而经过前面的学习和实践,在我们取得了一些成功的经验后,随着改革的深入,我们发现用过去的教学方式进行教学,已经很难将我们的改革再向更深的方向推进了。所以我们认识到:新课改除了课程内容的改变外,还应该有着教师教学方式和学生学习方式的等诸多方面的改变。这些改变对于我们来说既是新的挑战,同时也是新的机遇。面对这些改变,学校将如何应对,教师将如何组织自己的教学,学生将如何进行自己的学习,如何让新课改的精神在实际的教学中发挥更大的效用,如何让教师和学生通过课堂教学得到更大的发展,这是新课改后我们必须要面对的问题。
全国各地关于教学改革目前流行的是“高效课堂”(也有称为“有效课堂”)。我们也针对“高效课堂”也组织了全校的大规模的学习和讨论,但是在实际实施过程中,结合我们学校的实际情况,发现了很多制约高效课堂的问题有待解决。
一.功利主义的教育价值观对高效课堂形成了制约
虽然我们的新课改已经经过一段时间了,但是我们的很多教育主管部门,学校,家长,甚至一部分教师仍然没有走出旧的应试教育的误区。他们对于高效课堂的认识是建立在如何快速的使学生掌握知识,快速的提高考试成绩,提高学校的升学率上的。不能不说,很多学校,很多人以这样的视角和切入点来认识高效课堂、定位高效课堂,这本身就天然地带有很强烈的功利主义。如果我们这么功利地看教育,仅仅把高效课堂看作是快速、高效地掌握知识的场所,那么,绝不会有真正的“高效课堂”,弄来弄去还是“死”的课堂,没有生气的课堂。
实施素质教育之路,我们都需要重新学习、终身学习。这无疑是一个巨大的挑战,这挑战来自于我们必须走出极端功利主义的教育价值观。
二.教育评价的落后对高效课堂形成了制约
评价一堂课是不是高效课堂,其标准是什么?评价一个学校改革的效果如何,其标准又是什么?要落实课程改革的各项措施,就必然要有与之相配合的评价制度与方法的改革。社会与上级教育行政部门如何评价学校,学校如何评价教师,教师如何评价学生,都从一定程度上制约着课程措施落实的程度。实际情况是我们现在还在用过去的,陈旧的,唯成绩和升学率为标准的评价体系。有了这样的前提,改革的效果和过程也就可想而知了。尤其像我们这类薄弱学校,在改革中就更加提心吊胆,唯恐改革造成学生成绩下降,升学率下降等。这就造成了教师在课堂教学改革中畏手畏脚,无法真正的把握改革的方向和目标,很难达到高效课堂的最终目的。
在教学讨论中,我们感受到来自不同方面的人都在关心评价制度与方法的改革。我们从教师的访谈中可以感受到评价对教师参与改革的制约作用,可以感受到课程改革中的每一个不同的个体对孩子未来的担忧,对目前的评价方式的不满与无奈,对新的评价方式的热切的渴望。
三.课程资源严重缺乏
缺乏与新课程配套的课程资源,这是很多农村学校,尤其是农村薄弱学校实施高效课堂中遇到的巨大障碍。在我们所处的县级区域内,尽管各个学校之间的条件有很大的差异,但学校校长、教师普遍感到突出的问题就是学校经费不足,课程所需的材料、设备严重缺乏。这尤其给自然科学的几个学科实施课堂研讨和课外探究都带来了严重的制约。当然,我们也在积极的倡导和鼓励教师和学生发扬科学探究精神,自己研究、制作了一些器具、器材,但是这还远远不能解决我们现在所遇到的这一困难。
四.教师培训的内容与形式缺乏实践性
对于教师的培训是进行课程改革和有效实施新课程的基本保证。多种形式的教师培训对于课程实验的启动和前期实验工作的顺利开展发挥了重要的作用。但随着课程改革实验的推进,我们的教师感到更需要具体的、实用性强的培训。初期的培训以知识培训为主,旨在使教师了解并认同新课程的基本理念与目标,意识到课程改革的必要性,增强教师对课程改革的适应性与信心,在思想上和行为上做好实施新课程的准备。但随着课程改革的进一步推进,需要深入研究课堂中的具体问题,只停留在课程纲要和标准解读层面上的培训就难以满足教师的需求,他们更加需要与学科相结合的、与具体的课堂教学实例相结合的,能够将其隐性知识转化为显性知识的培训内容。另外,从培训的形式看,除了讲授式、报告或讲座式之外,我们教师更渴望一种直观的,探究式的学习,案例分析式的培训。然而,由于条件的限制,我们的教师无法亲自参加优秀的课堂教学展示,讨论和研究,无法吸收到先进的经验,给我们实施和推动高效课堂形成了又一个制约。
五.农村地区教育环境的制约
农村地区,尤其教育较为落后的地区,由于经济、文化等方面的制约,造成家长对学生的教育观念、教育投入与其他地区有着很大的差距。比如最近所谓的市场经济条件下农村“读书无用论”的观点又有所抬头。由于城乡教育资源不平衡,教育投入让大多数农村家庭难以承受,当今严峻的就业形势和就业中存在的不公平竞争也进一步滋长了这一观点的抬头。
另外,由于落后地区的教学环境,生活条件较差,许多教师不愿任教,或者教学热情不高,优秀教师不断地向城市优质学校调离,这使得本来教师素质不高的薄弱学校更是雪上加霜。
我国农村人口有近9亿人,占全国总人口的比例约为70%。如果我国农村的中小学教育不能在当今改革开放的大好形势下与时俱进,向前发展,就不能说中国教育的改革的成功。在此我希望更多的教师,教育者来关心我们农村的教育,推动农村教育的发展。
参考文献
[1] 《回到教育的原点看“高效课堂”》,刘绪洲.
[2] 《浅议物理高效课堂的“有效教学”教育技术》,郭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