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高校青年教师是高等院校人才培养的重要力量,其心理状况直接影响高校教育质量。本文以积极心理学相关理论为基础,调查分析了高校青年教师的心理现状,通过理论探究和实证分析的方法探究高校青年教师心理健康发展的实现路径。
关键词:积极心理学;青年教师;心理健康
一、高校青年教师心理发展状况探析
(一)高校青年教师心理健康发展的意义
作为培养国家高等人才的中坚力量,高校青年教师的心理健康状况与高校的校园文化环境、管理制度、自身的性格等方面密切相关。健康的心理状态是高校青年教师维持自身健康生活,进而从事教育工作,最终保障学生心理健康发展的必要条件。切实关心高校青年教师的心理状况,维护其身心健康,是高校深化改革需要解决的一项基本任务。青年教师心理健康状况直接不仅影响自身和学生的发展,还影响着整个高等教育事业。
(二)当前高校青年教师心理发展的现状与成因分析
现阶段,高校青年教师的心理状况不容乐观。压力大、心理承受力弱、适应能力差、情绪失控、焦虑、抑郁、冷漠等心理健康问题这些都困扰着高校青年教师,使得他们承担了较重的心理负担。这些心理问题的产生,是多种社会角色矛盾在心理上的投射与交织,也是各种角色彼此冲突的结果。一方面,世俗社会观念的变革让许多青年教师的心理得到冲击。另一方面,人们对高等教育以及教师水平的要求越来越高。在高校大环境的竞争之下,有些青年教师慢慢变得急功近利,或者不思进取。这些导致他们的自我效能感和工作满意度降低,长期下来,形成了职业倦怠,对师德、师风、教风都有消极的影响。
二、积极心理学视角下高校青年教师心理健康发展的科学依据
积极心理学(Positive Psychology)是美国心理学界兴起的一个新的研究領域。它是利用心理学目前已比较完善和有效的实验方法与测量手段,来研究人类的力量和美德等积极方面的一个心理学思潮。积极心理学主张教师养成积极的人性观,关注教师积极的心理品质,推动教师积极发展目标的实现。心理健康指的是在遗传和环境的共同作用下形成的某些内在的、相对稳定的心理品质,这些心理品质影响或决定着个体的心理、生理和社会功能,并进而影响个体的心理健康状态。二者都是以研究心理的积极价值为取向,强调通过积极的方式和方法解决心理问题,为研究心理健康发展提供了研究的思路和方法。
积极心理学自形成以来,致力于帮助所有人追求幸福,以此作为自己的价值追求;同时,提倡用开放和欣赏的眼光来看待人,并着力研究每一个人所具有的积极方面;强调对问题作出积极的解释或看到问题的积极方面来使自己获得积极意义。不仅促进高校青年教师重新树立正确的思想道德观念和行为习惯,还推动高校青年教师人际关系和谐发展的需要。
三、积极心理学视角下高校青年教师心理健康发展路径探究
将积极心理学理念引入高校青年教师心理健康教育,培养他们积极向上的心理品格,充分开发潜能,让每位青年教师学会幸福、分享并传递快乐,从而感染当代大学生是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一项重要的工作。
(一)营造积极的工作环境
积极心理学认为,积极机构可以促进积极特质的发展和体现,进而促进积极主观体验的产生。从学校层面来说,应该采用内外部的方法积极营造环境。第一,培养高校青年教师“职业认同感”,鼓励学校领导和有经验的老教师等与青年教师共同对其进行职业生涯的发展规划,对其成长中出现的问题早预防“早发现”、“早解决”。第二,适当调整高校教师特别是青年教师的考核评价机制。提高教学工作在教师绩效评价体系中的地位,根据定位适当调整教学工作的权重;同时,提高教学工作评价的有效性,坚持质量和数量并重的评估评价体系。第三,提供更多地发展的空间。如鼓励高校成立“青年教师工作坊”,制定完善在教学水平、科研创新、个人提升等方面的优惠政策。
(二)打造积极的情绪、情感体验
积极心理学认为每个人都蕴藏着积极人格品质,人是具有自我生成、自我管理、自我导向和适应性的整体,在个体内心深处包含着对于尊严、品德、人生目的和生活意义的追求积极的情绪、情感体验对形成积极的人格特征有着重要的意义。可以通过组织群体性文体活动,增加教师之间交流和沟通机会,增强积极的情绪体验。通过对积极品质进行挖掘,使得他们能够用更成熟的防御机制和积极的思维方式去面对问题,不断完善自我。
(三)展开积极的心理咨询
目前,很多高校开设了针对大学生的心理咨询。但是,据调查很少的高校有开设针对高校青年教师的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积极心理学视角下开展积极心理咨询的对象可以从原来有心理问题和疾病的高校青年教师扩展为追求健康幸福的全体高校青年教师。咨询目标也侧重于发展性咨询,增强来访青年教师的主观幸福感,帮助其改变以往消极的认知模式,建立积极的认知模式和情绪体验。以此为主的心理咨询具有较强的专业性和受众群体的不受限性,因此对对发现促进高校青年教师心理健康发展具有促进作用。
参考文献:
[1]张现红.我国高校青年教师心理健康问题及对策研究[J].教育评论,2014.
[2]陈柳.影响高校青年教师心理健康的社会因素分[J].青年教育,2015,2.
[3]Sheldon M.KingL.Why Positive Psychology Is Necessary[J].American Psychologist,2001,56(3):216-217.
[4]林静.积极心理学对高校辅导员开展心理健康教育的启示[J].湖南科技学院学报,2011,10.
作者简介:
张淑(1988.01—),女,汉,安徽宿州人,讲师,研究生,研究方向:学校管理和思想政治教育。
关键词:积极心理学;青年教师;心理健康
一、高校青年教师心理发展状况探析
(一)高校青年教师心理健康发展的意义
作为培养国家高等人才的中坚力量,高校青年教师的心理健康状况与高校的校园文化环境、管理制度、自身的性格等方面密切相关。健康的心理状态是高校青年教师维持自身健康生活,进而从事教育工作,最终保障学生心理健康发展的必要条件。切实关心高校青年教师的心理状况,维护其身心健康,是高校深化改革需要解决的一项基本任务。青年教师心理健康状况直接不仅影响自身和学生的发展,还影响着整个高等教育事业。
(二)当前高校青年教师心理发展的现状与成因分析
现阶段,高校青年教师的心理状况不容乐观。压力大、心理承受力弱、适应能力差、情绪失控、焦虑、抑郁、冷漠等心理健康问题这些都困扰着高校青年教师,使得他们承担了较重的心理负担。这些心理问题的产生,是多种社会角色矛盾在心理上的投射与交织,也是各种角色彼此冲突的结果。一方面,世俗社会观念的变革让许多青年教师的心理得到冲击。另一方面,人们对高等教育以及教师水平的要求越来越高。在高校大环境的竞争之下,有些青年教师慢慢变得急功近利,或者不思进取。这些导致他们的自我效能感和工作满意度降低,长期下来,形成了职业倦怠,对师德、师风、教风都有消极的影响。
二、积极心理学视角下高校青年教师心理健康发展的科学依据
积极心理学(Positive Psychology)是美国心理学界兴起的一个新的研究領域。它是利用心理学目前已比较完善和有效的实验方法与测量手段,来研究人类的力量和美德等积极方面的一个心理学思潮。积极心理学主张教师养成积极的人性观,关注教师积极的心理品质,推动教师积极发展目标的实现。心理健康指的是在遗传和环境的共同作用下形成的某些内在的、相对稳定的心理品质,这些心理品质影响或决定着个体的心理、生理和社会功能,并进而影响个体的心理健康状态。二者都是以研究心理的积极价值为取向,强调通过积极的方式和方法解决心理问题,为研究心理健康发展提供了研究的思路和方法。
积极心理学自形成以来,致力于帮助所有人追求幸福,以此作为自己的价值追求;同时,提倡用开放和欣赏的眼光来看待人,并着力研究每一个人所具有的积极方面;强调对问题作出积极的解释或看到问题的积极方面来使自己获得积极意义。不仅促进高校青年教师重新树立正确的思想道德观念和行为习惯,还推动高校青年教师人际关系和谐发展的需要。
三、积极心理学视角下高校青年教师心理健康发展路径探究
将积极心理学理念引入高校青年教师心理健康教育,培养他们积极向上的心理品格,充分开发潜能,让每位青年教师学会幸福、分享并传递快乐,从而感染当代大学生是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一项重要的工作。
(一)营造积极的工作环境
积极心理学认为,积极机构可以促进积极特质的发展和体现,进而促进积极主观体验的产生。从学校层面来说,应该采用内外部的方法积极营造环境。第一,培养高校青年教师“职业认同感”,鼓励学校领导和有经验的老教师等与青年教师共同对其进行职业生涯的发展规划,对其成长中出现的问题早预防“早发现”、“早解决”。第二,适当调整高校教师特别是青年教师的考核评价机制。提高教学工作在教师绩效评价体系中的地位,根据定位适当调整教学工作的权重;同时,提高教学工作评价的有效性,坚持质量和数量并重的评估评价体系。第三,提供更多地发展的空间。如鼓励高校成立“青年教师工作坊”,制定完善在教学水平、科研创新、个人提升等方面的优惠政策。
(二)打造积极的情绪、情感体验
积极心理学认为每个人都蕴藏着积极人格品质,人是具有自我生成、自我管理、自我导向和适应性的整体,在个体内心深处包含着对于尊严、品德、人生目的和生活意义的追求积极的情绪、情感体验对形成积极的人格特征有着重要的意义。可以通过组织群体性文体活动,增加教师之间交流和沟通机会,增强积极的情绪体验。通过对积极品质进行挖掘,使得他们能够用更成熟的防御机制和积极的思维方式去面对问题,不断完善自我。
(三)展开积极的心理咨询
目前,很多高校开设了针对大学生的心理咨询。但是,据调查很少的高校有开设针对高校青年教师的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积极心理学视角下开展积极心理咨询的对象可以从原来有心理问题和疾病的高校青年教师扩展为追求健康幸福的全体高校青年教师。咨询目标也侧重于发展性咨询,增强来访青年教师的主观幸福感,帮助其改变以往消极的认知模式,建立积极的认知模式和情绪体验。以此为主的心理咨询具有较强的专业性和受众群体的不受限性,因此对对发现促进高校青年教师心理健康发展具有促进作用。
参考文献:
[1]张现红.我国高校青年教师心理健康问题及对策研究[J].教育评论,2014.
[2]陈柳.影响高校青年教师心理健康的社会因素分[J].青年教育,2015,2.
[3]Sheldon M.KingL.Why Positive Psychology Is Necessary[J].American Psychologist,2001,56(3):216-217.
[4]林静.积极心理学对高校辅导员开展心理健康教育的启示[J].湖南科技学院学报,2011,10.
作者简介:
张淑(1988.01—),女,汉,安徽宿州人,讲师,研究生,研究方向:学校管理和思想政治教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