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本文阐述了在语文教学中,如何“正确合理地选用音乐,并有效调配”,提高课堂教学效果。
【关键词】语文教学 文乐互动 有声有色
新的课程标准提出“语文学习在发展语言能力的同时,要发展思维能力,激发想像力和创造潜能。”在语文课堂教学中,巧妙选用音乐,能集中学生的注意力,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创设理想的教学情景以及和谐完美的课堂气氛,使师生身心放松、愉快地完成教学任务。可以说,音乐似一缕温暖的东风吹进了语文课堂,成为语文教师提高学生的想像力和创造潜能的好帮手。我曾尝试了运用音乐培养语感、运用音乐渲染气氛、运用音乐再造想象、运用音乐巧妙绾结等方法,取得了很好的效果。
一、培养语感,运用音乐纵横驰骋
语文以培养语感为中心,音乐以培养乐感为中心。语感敏锐的人,“见了‘新绿’二字就会感到希望、自然的化工、少年的气概等等说不尽的旨趣。”(夏丐尊语,见叶圣陶《文艺作品的鉴赏》) ;乐感敏锐的人,听到《二泉映月》就会进入夜阑人静、泉清月冷的意境,并在眼前浮现出一个刚直不阿的盲艺人在向我们倾诉他坎坷的一生。
音乐犹如“内在的海洋”(罗曼•罗兰语),虽无汹涌的波澜,却能渗透人的灵魂。音乐中蕴涵的感情比文字的描述、语言的表达丰富得多。有时,文字和语言不能激起人们的感情,而音乐却能拨动人们的心弦,震撼人们的灵魂。
二、创设情境,运用音乐渲染气氛
教育专家李吉林提出了“情境教学”的模式,为语文教学开创了一种崭新的模式。其中利用音乐来创设情境是情境模式之一。通过实践,我发现利用音乐来创设情境,能渲染课堂气氛,调动学生参与教学活动的兴趣。
比如:用音乐导课,营造氛围。教师如何敲响这第一声引领学生向“新知”进军的鼓点,确实“不同凡响”,需要精心的构思。利用与课文心灵相通的音乐导课,能紧扣学生心弦,创设教学情境,激发学生学习热情,阅读兴趣,把学生尽快带入文中描绘的意境。我在教学《空城计》时,首先播放《三国演义》主题歌, 那深沉、浑厚的乐曲将学生带入万马奔腾、惊心动魄的战争气氛之中。强劲的旋律带领学生感受雄厚的历史,学生学习情趣高涨,精神饱满地期待新课的开始。
文采绝妙的抒情性散文,也可以用音乐来创设情境,渲染气氛。我印象深刻的是曾经听过周老师的一节课《小巷深处》,全文似一首流动的旋律。在教学时,周老师巧妙运用了轻音乐《初雪》,为课堂奠定了基调。在让学生朗诵童谣时,配上轻音乐,我们仿佛也置身在那个小巷中,依偎在母亲的怀里,听母亲轻轻地吟唱;在让学生把描写母亲的一段文字改编成诗歌来朗诵时,又是这样的音乐,让我们在乐声中感受母亲圣洁无私的形象;掀起了所有听课师生情感高潮的是在课文上完以后,周老师在《初雪》音乐的伴奏下出示了一张满脸沧桑的老母亲微笑的照片,又深情地描述了文中的一段话“在风中,她的脸是那么黝黑,她的手是那么粗糙,她的眼睛是那么黯淡,然而她立在那儿却是那么挺拔,……”我们被老母亲感动着,被这略带忧伤的乐曲感动着,被周老师深情的描述感动着,在场的很多师生纷纷落泪。类似这种优美的文章还有很多,我们可以根据自己对文章的理解和感受,配上合适的音乐作为辅助,这也是对大语文教育观的一种体现。
三、激活思维,运用音乐再造想象
自古,语文与音乐相伴而生。《诗经》就是按乐曲分为“风”、“雅”、“颂”三部分的。“词”在《辞海》中的释义之一是:“词,诗的一种,一种韵文形式,原是配乐歌唱的一种诗体,句的长短随歌调而改变”。由此可见,语文与音乐的渊源已久,音乐与文学有不解之缘,音乐与文学共同表现人的情感。
在作文教学中运用音乐不失为一种好的方法。如:《同桌的你》,歌词先回忆如烟往事:你以前总是很小心向我借半块橡皮……,转眼就各奔东西。然后由回忆转入现实,抒发自己对昔日同桌的思念:谁娶了多愁善感的你,谁安慰爱哭的你……?对同桌的浓浓的关爱中又蕴涵着淡淡的惆怅。教师应指导学生学习通过抒情主人公的心理流程的变化来表现出他丰富复杂的情感世界的写作方法。
四、意犹未尽,运用音乐巧妙绾结
俗话说:“编筐编篓,重在收口。”运用音乐巧妙绾结是语文课结课的艺术之一。由于音乐的美感愉悦作用对人的心理和生理的良好影响,因此许多语文教师运用它作为教学的一种“愉悦疗法”,来丰富学生审美情感,增强情绪体验,激发学生向上的道德力量。清华附中韩军老师教杜甫的《登高》一诗是这样结课的:
“(深情地说):同学们,这首诗大家已经背下来了。杜甫是我们民族的精神祖先,是我们每个人的精神先辈。让我们在乐声中背下这首诗,永远铭记这首诗,这是杜甫老人留给我们的一笔宝贵的精神遗产。”(课在《二泉映月》声及深情的朗读声中结束)
此时,课堂上,音乐声、朗读声构成了奇妙的交响乐,课堂气氛凝重,有些学生禁不住留下眼泪。这样结课,易引起学生感情的共鸣,强化对课文内容的理解,胜过千言万语。可见,在教授诗歌等文学作品时,若巧妙运用音乐烘托、师生朗读等方法,有助于学生理性地、深入地理解所学的诗文。以音乐结课,会让学生觉得“余音绕梁”。
音乐似一缕温暖的东风吹进了语文课堂,让课堂教学的形式多姿多彩,给课堂教学带来更多的新意。音乐创造了许多感性经验不可能得到的“类感性材料”,丰富了语文教学,让学生在快乐的学习中感受到语言和音乐的美。
文乐互动,会让语文课堂教学有声有色。
【参考文献】
[1] 杨国平:语文与音乐[J],《教师文集》2006
[2] 王根宝:《音乐艺术与语文教学》,2006
[3] 蒋冬娟:略论音乐在语文教学中的作用[J],《基础教育》,2003
[4] 高萍:音乐在语文课堂教学中的作用[J],《语文教学与研究》,2007
(作者单位:536000广西北海市中日友谊中学)
【关键词】语文教学 文乐互动 有声有色
新的课程标准提出“语文学习在发展语言能力的同时,要发展思维能力,激发想像力和创造潜能。”在语文课堂教学中,巧妙选用音乐,能集中学生的注意力,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创设理想的教学情景以及和谐完美的课堂气氛,使师生身心放松、愉快地完成教学任务。可以说,音乐似一缕温暖的东风吹进了语文课堂,成为语文教师提高学生的想像力和创造潜能的好帮手。我曾尝试了运用音乐培养语感、运用音乐渲染气氛、运用音乐再造想象、运用音乐巧妙绾结等方法,取得了很好的效果。
一、培养语感,运用音乐纵横驰骋
语文以培养语感为中心,音乐以培养乐感为中心。语感敏锐的人,“见了‘新绿’二字就会感到希望、自然的化工、少年的气概等等说不尽的旨趣。”(夏丐尊语,见叶圣陶《文艺作品的鉴赏》) ;乐感敏锐的人,听到《二泉映月》就会进入夜阑人静、泉清月冷的意境,并在眼前浮现出一个刚直不阿的盲艺人在向我们倾诉他坎坷的一生。
音乐犹如“内在的海洋”(罗曼•罗兰语),虽无汹涌的波澜,却能渗透人的灵魂。音乐中蕴涵的感情比文字的描述、语言的表达丰富得多。有时,文字和语言不能激起人们的感情,而音乐却能拨动人们的心弦,震撼人们的灵魂。
二、创设情境,运用音乐渲染气氛
教育专家李吉林提出了“情境教学”的模式,为语文教学开创了一种崭新的模式。其中利用音乐来创设情境是情境模式之一。通过实践,我发现利用音乐来创设情境,能渲染课堂气氛,调动学生参与教学活动的兴趣。
比如:用音乐导课,营造氛围。教师如何敲响这第一声引领学生向“新知”进军的鼓点,确实“不同凡响”,需要精心的构思。利用与课文心灵相通的音乐导课,能紧扣学生心弦,创设教学情境,激发学生学习热情,阅读兴趣,把学生尽快带入文中描绘的意境。我在教学《空城计》时,首先播放《三国演义》主题歌, 那深沉、浑厚的乐曲将学生带入万马奔腾、惊心动魄的战争气氛之中。强劲的旋律带领学生感受雄厚的历史,学生学习情趣高涨,精神饱满地期待新课的开始。
文采绝妙的抒情性散文,也可以用音乐来创设情境,渲染气氛。我印象深刻的是曾经听过周老师的一节课《小巷深处》,全文似一首流动的旋律。在教学时,周老师巧妙运用了轻音乐《初雪》,为课堂奠定了基调。在让学生朗诵童谣时,配上轻音乐,我们仿佛也置身在那个小巷中,依偎在母亲的怀里,听母亲轻轻地吟唱;在让学生把描写母亲的一段文字改编成诗歌来朗诵时,又是这样的音乐,让我们在乐声中感受母亲圣洁无私的形象;掀起了所有听课师生情感高潮的是在课文上完以后,周老师在《初雪》音乐的伴奏下出示了一张满脸沧桑的老母亲微笑的照片,又深情地描述了文中的一段话“在风中,她的脸是那么黝黑,她的手是那么粗糙,她的眼睛是那么黯淡,然而她立在那儿却是那么挺拔,……”我们被老母亲感动着,被这略带忧伤的乐曲感动着,被周老师深情的描述感动着,在场的很多师生纷纷落泪。类似这种优美的文章还有很多,我们可以根据自己对文章的理解和感受,配上合适的音乐作为辅助,这也是对大语文教育观的一种体现。
三、激活思维,运用音乐再造想象
自古,语文与音乐相伴而生。《诗经》就是按乐曲分为“风”、“雅”、“颂”三部分的。“词”在《辞海》中的释义之一是:“词,诗的一种,一种韵文形式,原是配乐歌唱的一种诗体,句的长短随歌调而改变”。由此可见,语文与音乐的渊源已久,音乐与文学有不解之缘,音乐与文学共同表现人的情感。
在作文教学中运用音乐不失为一种好的方法。如:《同桌的你》,歌词先回忆如烟往事:你以前总是很小心向我借半块橡皮……,转眼就各奔东西。然后由回忆转入现实,抒发自己对昔日同桌的思念:谁娶了多愁善感的你,谁安慰爱哭的你……?对同桌的浓浓的关爱中又蕴涵着淡淡的惆怅。教师应指导学生学习通过抒情主人公的心理流程的变化来表现出他丰富复杂的情感世界的写作方法。
四、意犹未尽,运用音乐巧妙绾结
俗话说:“编筐编篓,重在收口。”运用音乐巧妙绾结是语文课结课的艺术之一。由于音乐的美感愉悦作用对人的心理和生理的良好影响,因此许多语文教师运用它作为教学的一种“愉悦疗法”,来丰富学生审美情感,增强情绪体验,激发学生向上的道德力量。清华附中韩军老师教杜甫的《登高》一诗是这样结课的:
“(深情地说):同学们,这首诗大家已经背下来了。杜甫是我们民族的精神祖先,是我们每个人的精神先辈。让我们在乐声中背下这首诗,永远铭记这首诗,这是杜甫老人留给我们的一笔宝贵的精神遗产。”(课在《二泉映月》声及深情的朗读声中结束)
此时,课堂上,音乐声、朗读声构成了奇妙的交响乐,课堂气氛凝重,有些学生禁不住留下眼泪。这样结课,易引起学生感情的共鸣,强化对课文内容的理解,胜过千言万语。可见,在教授诗歌等文学作品时,若巧妙运用音乐烘托、师生朗读等方法,有助于学生理性地、深入地理解所学的诗文。以音乐结课,会让学生觉得“余音绕梁”。
音乐似一缕温暖的东风吹进了语文课堂,让课堂教学的形式多姿多彩,给课堂教学带来更多的新意。音乐创造了许多感性经验不可能得到的“类感性材料”,丰富了语文教学,让学生在快乐的学习中感受到语言和音乐的美。
文乐互动,会让语文课堂教学有声有色。
【参考文献】
[1] 杨国平:语文与音乐[J],《教师文集》2006
[2] 王根宝:《音乐艺术与语文教学》,2006
[3] 蒋冬娟:略论音乐在语文教学中的作用[J],《基础教育》,2003
[4] 高萍:音乐在语文课堂教学中的作用[J],《语文教学与研究》,2007
(作者单位:536000广西北海市中日友谊中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