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 目的:调查汉中市暗娼人群HIV感染情况及相关知识情况。方法:在一定时间段内对辖区所有娱乐场所的暗娼人群进行整群抽样,并进行问卷调查和血清学筛查。结果:在400名暗娼人群中未检测出HIV抗体阳性者;文化程度偏低,以未婚者居多,对艾滋病知识的知晓率和安全套使用率较高。结论:扎实深入开展预防控制艾滋病知识宣传教育,可以有效改善高危人群防艾意识和自我保护意识。
【关键词】 艾滋病;暗娼;性行为
艾滋病是人类免疫缺陷病毒感染引起的以T淋巴细胞免疫功能缺陷为主的一种免疫缺陷病,当免疫系统被HIV破坏后,人体由于失去抵抗能力而感染其他的疾病导致死亡[1]。性接触正在成为艾滋病的传播途径的主要传播途径,为了了解汉中市暗娼人群中艾滋病流行状况及相关行为信息,现将汉中市暗娼人群的艾滋病及相关知识分析如下。
1 调查对象
辖区歌舞厅、酒吧、酒店、美容美发店、洗浴中心等娱乐场所有商业性行为的服务小姐。
2 调查方法
对适合的对象进行血清学筛查和相关知识问卷调查。
2.1 血清学筛查 对被调查对象每人抽取5ml静脉血,分离出血清后进行HIV抗体筛查。所有样品使用酶免试剂(ELISA-1)进行筛查,结果阴性判为阴性,不再进行复检,结果阳性者进入复检程序,复检时选用不同的原理或厂家的酶免试剂(ELISA-2)进行复检,两次结果均为阳性时可判定为阳性,复检结果如为阴性则判定为阴性[2]。
2.2 问卷调查 工作人员使用统一设计的调查表格对被调查人员进行面对面地询问式问卷调查。调查内容包括人口学特征,对艾滋病知识的了解,性行为及安全套的使用情况,吸毒情况以及曾接受有关预防艾滋病服务的情况。
3 结果
400名暗娼人群的平均年龄(25.8±5.1)岁,文化程度小学(8%),初中(72.3%),高中或中专(19.1%),大专及以上(0.6%)。未婚者占52.5%,已婚者占32.3%,同居者占10.3%,离异或丧偶者占4.9%。有六名暗娼者拒绝采血,另有5份调查表不合格,此次实际回收调查问卷389份,合格率97.3%。HIV抗体检出率为0。
3.1 暗娼人群艾滋病防治知识及态度
表1 暗娼人群艾滋病防治知识及态度调查表
从上表1可以得知,暗娼人群对艾滋病知识的掌握情况较好。 “蚊虫叮咬能否传播艾滋病”和“与艾滋病病毒感染者或病人一起吃饭能否感染艾滋病”的回答正确率较低,要提高大家对艾滋病知识的了解,靠广大媒体以及艾滋病防控工作人员的宣传,绝大多数人都知道输入带有艾滋病病毒的血液会得艾滋病以及正确使用安全套可以减少HIV的传播。
3.2 暗娼人群安全套的使用情况 通过问卷得知,每次都用安全套者占85.5%,有时使用的占10.3%,在最近一次与客人发生性行为中未使用安全套的人数占10.1%。最近一个月中与客人发生性行为时安全套的使用情况为从未使用的占1.0%。据了解,部分暗娼者未使用安全套是因为客人不愿使用。
3.3 暗娼人群的吸毒情况 被调查的暗娼人群中吸毒者占4.5%,而在吸毒者中曾注射过毒品的占72%,与别人共用过针具的吸毒者占吸毒人群的55.6%。与别人共用过针具,暗娼人群为了购买毒品而“以淫养吸”,这两个原因无疑使吸毒者的艾滋病病毒感染率增高。因此,在吸毒人群及高危人群中宣传有关艾滋病的知识已经成为预防艾滋病的最根本措施之一。
3.4 暗娼人群曾经接受有关预防艾滋病服务的情况
表2 暗娼人群曾经接受有关预防艾滋病服务的情况
从表2可以看出来,大部分人群曾经都接受过安全套的宣传和发放以及艾滋病的咨询与检测,但要想杜绝艾滋病的流行,艾滋病相关工作者和政府仍須努力。
4 讨论
调查显示大部分暗娼人群的文化水平相对较低,可能是本次调查所选的场所档次较低。受教育程度低可能是他们从事性工作的主要原因。所以加强这类人群的素质教育,为他们解决就业机会是亟需解决的问题。
安全套是预防艾滋病经性途径传播的主要工具,我国消费档次较高的性工作者更倾向于使用安全套[3]。此次调查显示1.0%的暗娼者从未使用过安全套,10.3%的暗娼者有时使用安全套。据了解她们不使用安全套的主要原因是客人不愿使用,可知在社会中依然还有一部分人不了解艾滋病的危险,因此健康教育非常重要。为了达到100%的安全套使用率,性病艾滋病工作者需要向广大群众大力宣传安全套的使用。
从此次调查中还可以看出,有4.5%的暗娼人群吸毒。这些吸毒者感染艾滋病的概率要比一般人群高,她们很容易将病毒传染给嫖客和其他一般人群。因此艾防工作者应对吸毒的暗娼人群进行重点监测,经常对他们进行健康教育。
行为干预是目前预防艾滋病的有效疫苗,能有效的改变人们的危险行为,减少HIV的传播。有研究表明,在娱乐场所进行艾滋病干预具有很好的效果[3]。所以汉中市应该加大宣传力度,针对这些高危人群采取各种有效的措施,遏制艾滋病在健康人群中的传播。
参考文献
[1]王陇德. 《艾滋病学》[M]. 北京:北京出版社,2010.
[2]王继涛等. 全国艾滋病哨点监测实施方案(实行)操作手(2010年版)[M].中国艾滋病性病.2010.
[3]周超,栾荣生,雷燕等.娱乐场所艾滋病预防干预果的meta分析[J].中国艾滋病性病 2006,12(1):13-15.
【关键词】 艾滋病;暗娼;性行为
艾滋病是人类免疫缺陷病毒感染引起的以T淋巴细胞免疫功能缺陷为主的一种免疫缺陷病,当免疫系统被HIV破坏后,人体由于失去抵抗能力而感染其他的疾病导致死亡[1]。性接触正在成为艾滋病的传播途径的主要传播途径,为了了解汉中市暗娼人群中艾滋病流行状况及相关行为信息,现将汉中市暗娼人群的艾滋病及相关知识分析如下。
1 调查对象
辖区歌舞厅、酒吧、酒店、美容美发店、洗浴中心等娱乐场所有商业性行为的服务小姐。
2 调查方法
对适合的对象进行血清学筛查和相关知识问卷调查。
2.1 血清学筛查 对被调查对象每人抽取5ml静脉血,分离出血清后进行HIV抗体筛查。所有样品使用酶免试剂(ELISA-1)进行筛查,结果阴性判为阴性,不再进行复检,结果阳性者进入复检程序,复检时选用不同的原理或厂家的酶免试剂(ELISA-2)进行复检,两次结果均为阳性时可判定为阳性,复检结果如为阴性则判定为阴性[2]。
2.2 问卷调查 工作人员使用统一设计的调查表格对被调查人员进行面对面地询问式问卷调查。调查内容包括人口学特征,对艾滋病知识的了解,性行为及安全套的使用情况,吸毒情况以及曾接受有关预防艾滋病服务的情况。
3 结果
400名暗娼人群的平均年龄(25.8±5.1)岁,文化程度小学(8%),初中(72.3%),高中或中专(19.1%),大专及以上(0.6%)。未婚者占52.5%,已婚者占32.3%,同居者占10.3%,离异或丧偶者占4.9%。有六名暗娼者拒绝采血,另有5份调查表不合格,此次实际回收调查问卷389份,合格率97.3%。HIV抗体检出率为0。
3.1 暗娼人群艾滋病防治知识及态度
表1 暗娼人群艾滋病防治知识及态度调查表
从上表1可以得知,暗娼人群对艾滋病知识的掌握情况较好。 “蚊虫叮咬能否传播艾滋病”和“与艾滋病病毒感染者或病人一起吃饭能否感染艾滋病”的回答正确率较低,要提高大家对艾滋病知识的了解,靠广大媒体以及艾滋病防控工作人员的宣传,绝大多数人都知道输入带有艾滋病病毒的血液会得艾滋病以及正确使用安全套可以减少HIV的传播。
3.2 暗娼人群安全套的使用情况 通过问卷得知,每次都用安全套者占85.5%,有时使用的占10.3%,在最近一次与客人发生性行为中未使用安全套的人数占10.1%。最近一个月中与客人发生性行为时安全套的使用情况为从未使用的占1.0%。据了解,部分暗娼者未使用安全套是因为客人不愿使用。
3.3 暗娼人群的吸毒情况 被调查的暗娼人群中吸毒者占4.5%,而在吸毒者中曾注射过毒品的占72%,与别人共用过针具的吸毒者占吸毒人群的55.6%。与别人共用过针具,暗娼人群为了购买毒品而“以淫养吸”,这两个原因无疑使吸毒者的艾滋病病毒感染率增高。因此,在吸毒人群及高危人群中宣传有关艾滋病的知识已经成为预防艾滋病的最根本措施之一。
3.4 暗娼人群曾经接受有关预防艾滋病服务的情况
表2 暗娼人群曾经接受有关预防艾滋病服务的情况
从表2可以看出来,大部分人群曾经都接受过安全套的宣传和发放以及艾滋病的咨询与检测,但要想杜绝艾滋病的流行,艾滋病相关工作者和政府仍須努力。
4 讨论
调查显示大部分暗娼人群的文化水平相对较低,可能是本次调查所选的场所档次较低。受教育程度低可能是他们从事性工作的主要原因。所以加强这类人群的素质教育,为他们解决就业机会是亟需解决的问题。
安全套是预防艾滋病经性途径传播的主要工具,我国消费档次较高的性工作者更倾向于使用安全套[3]。此次调查显示1.0%的暗娼者从未使用过安全套,10.3%的暗娼者有时使用安全套。据了解她们不使用安全套的主要原因是客人不愿使用,可知在社会中依然还有一部分人不了解艾滋病的危险,因此健康教育非常重要。为了达到100%的安全套使用率,性病艾滋病工作者需要向广大群众大力宣传安全套的使用。
从此次调查中还可以看出,有4.5%的暗娼人群吸毒。这些吸毒者感染艾滋病的概率要比一般人群高,她们很容易将病毒传染给嫖客和其他一般人群。因此艾防工作者应对吸毒的暗娼人群进行重点监测,经常对他们进行健康教育。
行为干预是目前预防艾滋病的有效疫苗,能有效的改变人们的危险行为,减少HIV的传播。有研究表明,在娱乐场所进行艾滋病干预具有很好的效果[3]。所以汉中市应该加大宣传力度,针对这些高危人群采取各种有效的措施,遏制艾滋病在健康人群中的传播。
参考文献
[1]王陇德. 《艾滋病学》[M]. 北京:北京出版社,2010.
[2]王继涛等. 全国艾滋病哨点监测实施方案(实行)操作手(2010年版)[M].中国艾滋病性病.2010.
[3]周超,栾荣生,雷燕等.娱乐场所艾滋病预防干预果的meta分析[J].中国艾滋病性病 2006,12(1):13-1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