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曾在一份教育杂志上看到一老师慨叹:现在许多小学生的作文是新“八股文”。你瞧,记事总是“三段式”(起因、经过、结果),状物惯用“总—分—总”,写人总是“先貌,再事,后赞歌”,“开门”先“见山”,中间须“过渡”,结尾必“点题”。风吹花儿,必定“点头微笑”,人一着急肯定成了“热锅上的蚂蚁”,写高兴就得“一蹦三尺高”,一难为情则非“钻到地洞里去”不可……另据一份调查显示:在对农村小学习作抽样调查中发现,同一题目65%学生的习作题材相同,21%的习作内容与已出版的优秀作文基本无异。缘何会出现如此千篇一律、千人一面的僵化格局?如何引导学生学会写作,使童心飞扬,文章溢彩?《新课标》关于学生写作明确指出:写作教学应贴近学生实践,让学生易于动笔,乐于表达,应引导学生关注现实,热爱生活,表达真情实感。笔者结合本人教学实践粗谈以下几方面看法。
(一)激发兴趣——创设氛围,快乐作文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是作文最重要的内驱力。有兴则自能“乘兴而作”“即兴而作”,有兴则自能落笔成文,下笔如有神。怎样激发学生习作兴趣?笔者认为在作文教学中,创设良好的氛围,提供习作舞台,引导学生放开束缚,快乐作文是非常关键的一步。
1、创设宽松的表达氛围
人之爱好,各不相同,作文表达,也自有兴趣,只要合情合理,皆可放开手脚,自由表述。首先,教师不妨把命题权下放给学生,课堂作文如此,课外练笔亦然,让学生有选择而为,有兴趣而为,自能收到“无为而治”之功效。其次,同题作文,既可一题多解,也可一题多法。作文本是为人服务的,不应强求循规蹈矩,不敢越雷池一步。例如在上了《日新月异的电视机》一文后,我让学生以“电视机”为题写一则练笔,强调不拘一格,成文即可。学生兴趣盎然,交上来的练笔,自是春色满园,各具特色。有写想象的,有叙事的,有写说明文的,甚至有写成诗歌的,不一而足,精彩纷呈。
2、创设愉快的心理氛围
常见课内写作,学生总是正襟危坐、屏息静气,不得挪动分毫,一有出轨,师马上斥之于众。殊不知这样一来,既打断了学生思路,又使得学生战战兢兢,诚惶诚恐,生怕又出差错,如何还能延续下文?因此,为人师者应注意呵护学生良好的心理氛围,不要动辄呵斥相向。我们不妨放松性情,任其自然,只要不是吵闹课堂,应允许学生有不同的习作习惯,适度皆可。
十指伸出有长短,学生习作自是有高低之分,每个学生不可能如你所愿,都能写出文质兼美的文章来。对不同学生应有不同的评价,为师者还应注意保护孩子的自尊心,评价须有度,评价讲方法,语言要风趣,富于幽默感,“润物细无声”,使生乐于接受。
(二)积极参与——亲历亲为,倾心体验
现代生活有非常广阔的内容,自古就有闭门造不出车,纸上无从论兵之说,学生作文,如果光凭臆想凭猜测凭估摸,不亲历亲为,倾心体验,那是断然写不出好文章的。因此,引导学生积极参与活动,积累生活素材,是写好作文的基础。只有亲自实践,体会感悟,才有话可说,有情可表。活动很多,不仅是在课堂上,还在生活的各个方面:玩耍是活动;到郊外野游,融入大自然的怀抱,感受自然中的星星点点是活动;一次有益的谈话,一本有趣的书,一部精彩电影电视,同小伙伴一起下棋、打球、钓龙虾皆是活动。校内可活动,家里可活动,社会更是活动的大舞台。只要去参与过,感受过,学生作文的笔触便会自然流淌,妙趣横生。”
(三)寻求真实——情真意切,莫说假话
作文是表情达意、交流思想的工具。寻真求实,情真意切,是写好作文的关键。小学生虽然年纪小,但他们每个人都是一个独特的生命,有自己的生活体验,有一个独特的内心世界,让学生学会“心里有什么,笔下写什么,此时此地……只听凭此时此地的思潮自由奔放,从头脑流到指上,指上落到笔尖,微笑也好,深愁也好,洒洒落落,自自然然地画在纸上。”(冰心语)这样的文章才叫有血有肉,才能打动人,这样的文章才有灵魂,才有生命力。在日常习作中,许多学生由于受一些不良习惯影响,假大空现象泛滥,无中生有、无病呻吟成灾。曾经有一次,习作训练要求写一篇题为“我熟悉的人”的文章,一位学生的作文引起了我的注意:“我的妈妈有着白皙的皮肤,高挑的身材,一双明亮的眼睛总是含笑的看着我……”文章没错,词通句顺,但显然不真实。因为据我所知,这位同学的母亲是个盲人,看得出来,文中的故事都是编出来的。我与他做了一番交谈,孩子哭了,说要重写。后来,他这样写道:“别人的妈妈都有一双明亮的眼睛,我的妈妈她没有,她只能用她默默的行动传递着她的爱。每天早上,她总是摸摸索索早早起床,为我准备早餐;傍晚放学,她总是在家门口侧耳倾听我的脚步声。记得有一次……”因为真实,所以笔调流畅,感情质朴,许多同学听了后都不禁潸然泪下。由此可见,写真事,说真话,抒真情,文章必能打动人。
(四)注重阅读——读万卷书,行万里路
有人曾说:“阅读是土,作文是苗,土沃则苗壮。”可见阅读对习作的重要性。南宋诗人陆游也曾说:“汝果欲学诗,工夫在诗外。”作诗如此,写文章也是如此。只有通过大量阅读,腹中才不会空空,语言才不会干瘪无味;只有读万卷书,才能行万里路,才能“厚积薄发”,才会有神来之笔。否则习作就成了无本之木,无源之水。因此,教师必须引导学生广泛阅读,多读书,读好书,储备底气。
笔者曾对本班学生的课外读物作过调查,结果发现,学生看的绝大部分是作文选,种类之多,名目之繁,令人咋舌,也有少数一些看连环画。如此怎能有效提高学生的习作水平?固然,学生作文可以在学生中引起一定的共鸣和兴趣,但毕竟不是学习写作的典范。如果只读一些学生作文,势必降低学生的阅读品位和写作水平。因为无论是对人生的感悟,还是文字表达的功力,学生作文都是无法与优秀的文学作品相比的。我国有极其丰富的文学宝库,妙文佳作璀璨如天上的繁星,浩瀚如海。只要精心撷取,必有成效。在教学中,笔者要求学生大量阅读一些优秀儿童文学,古今中外名著,诵读诗文名篇。同时,让学生在阅读中,摘抄自己认为写得美、写得精的句子、词语,每日一句进行积累,该背诵的要一丝不苟地背诵。这样,通过日积月累、广泛阅读,妙言佳句便能脱口而出,信手拈来,为写作积淀深厚的文化底蕴。
(五)常有所思——思接千载,视通万里
两千多年前,孔子提出了“学而不思则罔”论说,治学如此,作文也如此。只要常有所思,文章才会有新意有创意。有思即有心,有心才能感受到真善美,有心才能发现假丑恶。思接千载,视通万里,才能闻别人所未闻,见别人所未见。心有所思,才能情有所动。做个有心人,则生活处处有学问,嬉笑怒骂皆文章。若我们每位教师都能以生为本,潜心教学,不断探索,则何愁童心不飞扬,文章不溢彩?
(一)激发兴趣——创设氛围,快乐作文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是作文最重要的内驱力。有兴则自能“乘兴而作”“即兴而作”,有兴则自能落笔成文,下笔如有神。怎样激发学生习作兴趣?笔者认为在作文教学中,创设良好的氛围,提供习作舞台,引导学生放开束缚,快乐作文是非常关键的一步。
1、创设宽松的表达氛围
人之爱好,各不相同,作文表达,也自有兴趣,只要合情合理,皆可放开手脚,自由表述。首先,教师不妨把命题权下放给学生,课堂作文如此,课外练笔亦然,让学生有选择而为,有兴趣而为,自能收到“无为而治”之功效。其次,同题作文,既可一题多解,也可一题多法。作文本是为人服务的,不应强求循规蹈矩,不敢越雷池一步。例如在上了《日新月异的电视机》一文后,我让学生以“电视机”为题写一则练笔,强调不拘一格,成文即可。学生兴趣盎然,交上来的练笔,自是春色满园,各具特色。有写想象的,有叙事的,有写说明文的,甚至有写成诗歌的,不一而足,精彩纷呈。
2、创设愉快的心理氛围
常见课内写作,学生总是正襟危坐、屏息静气,不得挪动分毫,一有出轨,师马上斥之于众。殊不知这样一来,既打断了学生思路,又使得学生战战兢兢,诚惶诚恐,生怕又出差错,如何还能延续下文?因此,为人师者应注意呵护学生良好的心理氛围,不要动辄呵斥相向。我们不妨放松性情,任其自然,只要不是吵闹课堂,应允许学生有不同的习作习惯,适度皆可。
十指伸出有长短,学生习作自是有高低之分,每个学生不可能如你所愿,都能写出文质兼美的文章来。对不同学生应有不同的评价,为师者还应注意保护孩子的自尊心,评价须有度,评价讲方法,语言要风趣,富于幽默感,“润物细无声”,使生乐于接受。
(二)积极参与——亲历亲为,倾心体验
现代生活有非常广阔的内容,自古就有闭门造不出车,纸上无从论兵之说,学生作文,如果光凭臆想凭猜测凭估摸,不亲历亲为,倾心体验,那是断然写不出好文章的。因此,引导学生积极参与活动,积累生活素材,是写好作文的基础。只有亲自实践,体会感悟,才有话可说,有情可表。活动很多,不仅是在课堂上,还在生活的各个方面:玩耍是活动;到郊外野游,融入大自然的怀抱,感受自然中的星星点点是活动;一次有益的谈话,一本有趣的书,一部精彩电影电视,同小伙伴一起下棋、打球、钓龙虾皆是活动。校内可活动,家里可活动,社会更是活动的大舞台。只要去参与过,感受过,学生作文的笔触便会自然流淌,妙趣横生。”
(三)寻求真实——情真意切,莫说假话
作文是表情达意、交流思想的工具。寻真求实,情真意切,是写好作文的关键。小学生虽然年纪小,但他们每个人都是一个独特的生命,有自己的生活体验,有一个独特的内心世界,让学生学会“心里有什么,笔下写什么,此时此地……只听凭此时此地的思潮自由奔放,从头脑流到指上,指上落到笔尖,微笑也好,深愁也好,洒洒落落,自自然然地画在纸上。”(冰心语)这样的文章才叫有血有肉,才能打动人,这样的文章才有灵魂,才有生命力。在日常习作中,许多学生由于受一些不良习惯影响,假大空现象泛滥,无中生有、无病呻吟成灾。曾经有一次,习作训练要求写一篇题为“我熟悉的人”的文章,一位学生的作文引起了我的注意:“我的妈妈有着白皙的皮肤,高挑的身材,一双明亮的眼睛总是含笑的看着我……”文章没错,词通句顺,但显然不真实。因为据我所知,这位同学的母亲是个盲人,看得出来,文中的故事都是编出来的。我与他做了一番交谈,孩子哭了,说要重写。后来,他这样写道:“别人的妈妈都有一双明亮的眼睛,我的妈妈她没有,她只能用她默默的行动传递着她的爱。每天早上,她总是摸摸索索早早起床,为我准备早餐;傍晚放学,她总是在家门口侧耳倾听我的脚步声。记得有一次……”因为真实,所以笔调流畅,感情质朴,许多同学听了后都不禁潸然泪下。由此可见,写真事,说真话,抒真情,文章必能打动人。
(四)注重阅读——读万卷书,行万里路
有人曾说:“阅读是土,作文是苗,土沃则苗壮。”可见阅读对习作的重要性。南宋诗人陆游也曾说:“汝果欲学诗,工夫在诗外。”作诗如此,写文章也是如此。只有通过大量阅读,腹中才不会空空,语言才不会干瘪无味;只有读万卷书,才能行万里路,才能“厚积薄发”,才会有神来之笔。否则习作就成了无本之木,无源之水。因此,教师必须引导学生广泛阅读,多读书,读好书,储备底气。
笔者曾对本班学生的课外读物作过调查,结果发现,学生看的绝大部分是作文选,种类之多,名目之繁,令人咋舌,也有少数一些看连环画。如此怎能有效提高学生的习作水平?固然,学生作文可以在学生中引起一定的共鸣和兴趣,但毕竟不是学习写作的典范。如果只读一些学生作文,势必降低学生的阅读品位和写作水平。因为无论是对人生的感悟,还是文字表达的功力,学生作文都是无法与优秀的文学作品相比的。我国有极其丰富的文学宝库,妙文佳作璀璨如天上的繁星,浩瀚如海。只要精心撷取,必有成效。在教学中,笔者要求学生大量阅读一些优秀儿童文学,古今中外名著,诵读诗文名篇。同时,让学生在阅读中,摘抄自己认为写得美、写得精的句子、词语,每日一句进行积累,该背诵的要一丝不苟地背诵。这样,通过日积月累、广泛阅读,妙言佳句便能脱口而出,信手拈来,为写作积淀深厚的文化底蕴。
(五)常有所思——思接千载,视通万里
两千多年前,孔子提出了“学而不思则罔”论说,治学如此,作文也如此。只要常有所思,文章才会有新意有创意。有思即有心,有心才能感受到真善美,有心才能发现假丑恶。思接千载,视通万里,才能闻别人所未闻,见别人所未见。心有所思,才能情有所动。做个有心人,则生活处处有学问,嬉笑怒骂皆文章。若我们每位教师都能以生为本,潜心教学,不断探索,则何愁童心不飞扬,文章不溢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