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作文教学是语文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在这个教学过程中体现着听、说、读、思、写诸多方面能力的培养。作文水平的高低,直接体现着学生整体素质的高低。学生生活是丰富多彩的。小学生有着很强的表达欲望,学生们在一起往往有说有笑,滔滔不绝。但与之矛盾的是,作文课上他们却常常口叼笔杆,眉头紧锁,冥思苦想,下笔艰难,最后不得不涂沫几笔,敷衍了事。其实,学生并非缺乏生活素材,也不是不会遣词造句,而是由于我们训练方法的陈旧、单调,训练内容的枯燥乏味,大大限制住了学生的写作欲望,使他们失去了对作文的兴趣。因此,作为语文教师必须改革传统的作文教学,调动一切有利因素,以多种方式为学生创设良好的写作空间和氛围,激发他们作文的积极性,从而能动地去反映他们多彩的生活。
一、开放心态 丰富积累
1.生活积累
作文教学要向社会开放,陶行知先生曾说过:“作文是生活的一部分,它离不开活动。”
我作过一个调查,发现通过开展丰富多彩的课内外活动可以激发学生的写作兴趣。比如:课内可以利用晨会课,鼓励班上学生用普通话进行一分钟演讲,训练了他们思维的深刻性,培养了他们的口头表达能力;班队课上可以组织故事会,让学生把从电影、电视、书本中看到的和从广播中听到的事,用自己的话讲述出来,以调动大家说话的积极性。课外教师要引导学生走出狭小的课堂空间,走入喜怒哀乐的家庭生活,随时注意身边的人和事,参加有意义的家务活动;走向纷繁复杂的社会生活,学生可深入社区,调查社会,采访人物,可以走进生活的世界,了解超级市场、城市环保和乡村变化;走到绚丽多彩的自然生活,学生可以去旅行,体验那风雨雷电、日出日落……让学生用自己独特的视角去观察社会人生,用自己的身心“发现”每一变化,产生了创作中自我表现个性的欲望,之后的习作便不再是无源之水,无本之木了。在观察中,因为每个学生总是用自己的眼光来看待事物之间成百上千的联系,所以各人的思想不会雷同,写出的文章亦能体现出丰富的个性。我也曾经带领学生游览“燕窠洞”,回校后要求学生写《游燕窠洞》一文。学生有的写燕窠洞的风景,有的写燕窠洞的环境现状,……多数学生的文章比以前生动活泼、言之有物、富有个性。
2.文化、语言积累
古人谓“读书破万卷,下笔如有神”。鲁迅先生说的,他自己的作文“是由于多看和练习,此外并无心得或方法。”由此可见阅读的重要,多读多看,广泛涉猎、厚积兼收。才能做到潜移默化、旁征博引,才可获得间接的生活经验,丰富表达自己情感的词汇、语句,掌握必要的方式和方法,并且可以从中获得“写作的冲动”。
(1)为了丰富学生的知识储备,教师可以引导学生多读好书。如:“经典诵读”——《论语》、《中庸》、《古诗宋词》等;知识性课外读物——《十万个为什么》、《百科知识全书》等;文学性课外读物——《童话故事》、《少儿小说》等,除了教师推荐好书外,还规定学生读书数量每周必读两本书,读书时间是每天不少于20分钟,并组织读书汇报,进行摘抄写读书笔记(每学期笔记不少于一万字)等这些方法。
(2)教给学生编写制作“好书推介卡”。卡片制作好后,挂在教室的图书角或板报一角,供同学们参阅、交流。“好书推介卡”人人制作,定期更换,不断为同学提供好书信息。学期末由学生自己评选出“最佳推介奖”和“优秀推介奖”。这极大激发了学生参与制作的热情,提高了学生读书的积极性以及鉴赏、选择好书的能力,推动了读书活动的开展,体现出作文综合能力的训练。
(3)结合课内外读物,多方面搜集信息,补充知识,编写制作“百科知识卡”。
平时我常常鼓励学生积极主动地通过各种途径:图书、报刊杂志、网络……搜集获取相关信息来弥补课堂教学与课内阅读的不足,为作文作积累的准备。比如,学生在学完《太阳》一课后,还想知道更多有关太阳的知识,在阅览室、图书馆中或通过上网查阅资料,把感兴趣的问题,如太阳黑子的活动、太阳能的利用、太阳对人类不利的方面等摘写在卡片上,并用简短的语句写出自己的感受和启发:人类如何克服不利因素科学有效地利用自然资源。最后标明信息来源、制卡人姓名,还可以粘贴图片,绘画插图以配合知识内容,图文并茂。“百科知识卡”可布置在教室的知识角,随课文的进程而更换。它给同学们开辟了一个补充知识更新知识的新天地。
这些活动把阅读、收集、摘抄、写作、绘画等多方面结合在一起,大大开扩了学生的视野,日积月累,为作文做好语言和素材的准备,为作文磨制生花妙笔。
二、尊重个性 改进教学
1.施教之法,贵在启导
多指导这是提高学生写作水平的关键步骤。“施教之法,贵在启导。”教师与其在作文批改上下功夫,不如在作文指导上花气力。对于作文指导,可以根据习作中存在的问题或亮点来展开,尽可能做到一次解决一个问题。比如:这节作文指导课我要重点帮助学生如何写好文章的开头,那就要把这一重点解决好。
2.破“范文式”习作指导
破“范文式”的指导,屏弃从范文到范文的教学模式,在开阔学生习作思路和启发学生自由表达上下工夫,以指导学生练习用自己的话表达自己要说的意思(叶圣陶语)为中心,在习作的时间、空间、任务上多些自由,多些弹性,让他们在宽松、愉悦的课堂气氛中无拘无束、敢想敢说、自由奔放,写出有血有肉的作文来。例如:我在指导学生写想象文时,一上课我便在黑板上点了“、”,先让学生说说,看到这个点,你想到了什么?同学看到这个有趣的一点,就情不自禁地说开了,有的说:“这不是一个顿号吗?”;有的说“这是最后一滴眼泪”;还有的说:“大树的泪儿”等等。正当学生情绪高涨时,我随机提出,那当你们看到这么一点时,你想到了什么?学生们有的说:“我想到了一件事,就是有一天,我在街上看到有一位叔叔不讲文明,随口吐了一口痰,被一位姐姐批评了,后来主动把痰擦干净,我很受教育”;有的说:“我想到了水的作用,我们应该节约用水。”还有的说:“我想到了,有一次考数学时,我不认真检查,结果把小数点点错了一个位置,把成绩考砸了,很后悔哭了。”……学生们滔滔不绝,各自发表了自己的想法,表达了自己的情感,这样下来,学生就蠢蠢欲动,觉得有内容可写,不再是咬着笔头,难以下笔。
3.区分“指导课”与“讲评课”
把“指导课”和“讲评课”的任务区分开来。作文指导课应放在表达什么即激发兴趣,开拓思路上,以学生交流为主,自由式地谈谈自己的切身感受和体验。教师不失时机地加以引导、点拨,没有框框,解除束缚,解放心灵,让学生在自由表达中尽情地流畅地表达真情实感。作文讲评课切忌泛泛而谈。重点放在好文章“好”在哪里?差文章“差”在哪里?要让学生既知其然,又知其所以然。讲评不能绝对化。文章好坏是相对的,文风的类型是多样的,做数学题目是对错问题,做文章只有好点、差点,还有风格的问题。因此绝对的批评和绝对的表扬,会形成教师的一种偏见,学生容易产生盲目自满或自卑。教师对作文写得较差的学生更应加强辅导,热情讲评,尽可能多地发现其文章中的“亮点”。
总之,作文教学要注重学生多积累,鼓励自由表达,调动学生写作的积极性,激发他们习作的热情,帮助学生克服畏惧作文的心理和厌烦作文的情绪,学生将自觉主动地视作文为需要,视作文为乐趣,作文教学就真正达到了目的。
一、开放心态 丰富积累
1.生活积累
作文教学要向社会开放,陶行知先生曾说过:“作文是生活的一部分,它离不开活动。”
我作过一个调查,发现通过开展丰富多彩的课内外活动可以激发学生的写作兴趣。比如:课内可以利用晨会课,鼓励班上学生用普通话进行一分钟演讲,训练了他们思维的深刻性,培养了他们的口头表达能力;班队课上可以组织故事会,让学生把从电影、电视、书本中看到的和从广播中听到的事,用自己的话讲述出来,以调动大家说话的积极性。课外教师要引导学生走出狭小的课堂空间,走入喜怒哀乐的家庭生活,随时注意身边的人和事,参加有意义的家务活动;走向纷繁复杂的社会生活,学生可深入社区,调查社会,采访人物,可以走进生活的世界,了解超级市场、城市环保和乡村变化;走到绚丽多彩的自然生活,学生可以去旅行,体验那风雨雷电、日出日落……让学生用自己独特的视角去观察社会人生,用自己的身心“发现”每一变化,产生了创作中自我表现个性的欲望,之后的习作便不再是无源之水,无本之木了。在观察中,因为每个学生总是用自己的眼光来看待事物之间成百上千的联系,所以各人的思想不会雷同,写出的文章亦能体现出丰富的个性。我也曾经带领学生游览“燕窠洞”,回校后要求学生写《游燕窠洞》一文。学生有的写燕窠洞的风景,有的写燕窠洞的环境现状,……多数学生的文章比以前生动活泼、言之有物、富有个性。
2.文化、语言积累
古人谓“读书破万卷,下笔如有神”。鲁迅先生说的,他自己的作文“是由于多看和练习,此外并无心得或方法。”由此可见阅读的重要,多读多看,广泛涉猎、厚积兼收。才能做到潜移默化、旁征博引,才可获得间接的生活经验,丰富表达自己情感的词汇、语句,掌握必要的方式和方法,并且可以从中获得“写作的冲动”。
(1)为了丰富学生的知识储备,教师可以引导学生多读好书。如:“经典诵读”——《论语》、《中庸》、《古诗宋词》等;知识性课外读物——《十万个为什么》、《百科知识全书》等;文学性课外读物——《童话故事》、《少儿小说》等,除了教师推荐好书外,还规定学生读书数量每周必读两本书,读书时间是每天不少于20分钟,并组织读书汇报,进行摘抄写读书笔记(每学期笔记不少于一万字)等这些方法。
(2)教给学生编写制作“好书推介卡”。卡片制作好后,挂在教室的图书角或板报一角,供同学们参阅、交流。“好书推介卡”人人制作,定期更换,不断为同学提供好书信息。学期末由学生自己评选出“最佳推介奖”和“优秀推介奖”。这极大激发了学生参与制作的热情,提高了学生读书的积极性以及鉴赏、选择好书的能力,推动了读书活动的开展,体现出作文综合能力的训练。
(3)结合课内外读物,多方面搜集信息,补充知识,编写制作“百科知识卡”。
平时我常常鼓励学生积极主动地通过各种途径:图书、报刊杂志、网络……搜集获取相关信息来弥补课堂教学与课内阅读的不足,为作文作积累的准备。比如,学生在学完《太阳》一课后,还想知道更多有关太阳的知识,在阅览室、图书馆中或通过上网查阅资料,把感兴趣的问题,如太阳黑子的活动、太阳能的利用、太阳对人类不利的方面等摘写在卡片上,并用简短的语句写出自己的感受和启发:人类如何克服不利因素科学有效地利用自然资源。最后标明信息来源、制卡人姓名,还可以粘贴图片,绘画插图以配合知识内容,图文并茂。“百科知识卡”可布置在教室的知识角,随课文的进程而更换。它给同学们开辟了一个补充知识更新知识的新天地。
这些活动把阅读、收集、摘抄、写作、绘画等多方面结合在一起,大大开扩了学生的视野,日积月累,为作文做好语言和素材的准备,为作文磨制生花妙笔。
二、尊重个性 改进教学
1.施教之法,贵在启导
多指导这是提高学生写作水平的关键步骤。“施教之法,贵在启导。”教师与其在作文批改上下功夫,不如在作文指导上花气力。对于作文指导,可以根据习作中存在的问题或亮点来展开,尽可能做到一次解决一个问题。比如:这节作文指导课我要重点帮助学生如何写好文章的开头,那就要把这一重点解决好。
2.破“范文式”习作指导
破“范文式”的指导,屏弃从范文到范文的教学模式,在开阔学生习作思路和启发学生自由表达上下工夫,以指导学生练习用自己的话表达自己要说的意思(叶圣陶语)为中心,在习作的时间、空间、任务上多些自由,多些弹性,让他们在宽松、愉悦的课堂气氛中无拘无束、敢想敢说、自由奔放,写出有血有肉的作文来。例如:我在指导学生写想象文时,一上课我便在黑板上点了“、”,先让学生说说,看到这个点,你想到了什么?同学看到这个有趣的一点,就情不自禁地说开了,有的说:“这不是一个顿号吗?”;有的说“这是最后一滴眼泪”;还有的说:“大树的泪儿”等等。正当学生情绪高涨时,我随机提出,那当你们看到这么一点时,你想到了什么?学生们有的说:“我想到了一件事,就是有一天,我在街上看到有一位叔叔不讲文明,随口吐了一口痰,被一位姐姐批评了,后来主动把痰擦干净,我很受教育”;有的说:“我想到了水的作用,我们应该节约用水。”还有的说:“我想到了,有一次考数学时,我不认真检查,结果把小数点点错了一个位置,把成绩考砸了,很后悔哭了。”……学生们滔滔不绝,各自发表了自己的想法,表达了自己的情感,这样下来,学生就蠢蠢欲动,觉得有内容可写,不再是咬着笔头,难以下笔。
3.区分“指导课”与“讲评课”
把“指导课”和“讲评课”的任务区分开来。作文指导课应放在表达什么即激发兴趣,开拓思路上,以学生交流为主,自由式地谈谈自己的切身感受和体验。教师不失时机地加以引导、点拨,没有框框,解除束缚,解放心灵,让学生在自由表达中尽情地流畅地表达真情实感。作文讲评课切忌泛泛而谈。重点放在好文章“好”在哪里?差文章“差”在哪里?要让学生既知其然,又知其所以然。讲评不能绝对化。文章好坏是相对的,文风的类型是多样的,做数学题目是对错问题,做文章只有好点、差点,还有风格的问题。因此绝对的批评和绝对的表扬,会形成教师的一种偏见,学生容易产生盲目自满或自卑。教师对作文写得较差的学生更应加强辅导,热情讲评,尽可能多地发现其文章中的“亮点”。
总之,作文教学要注重学生多积累,鼓励自由表达,调动学生写作的积极性,激发他们习作的热情,帮助学生克服畏惧作文的心理和厌烦作文的情绪,学生将自觉主动地视作文为需要,视作文为乐趣,作文教学就真正达到了目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