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近几年来,我们根据农村学校的实际情况和地域特色,利用农村特有的文化资源,变教学的被动为主动,活用广东版《美术》教材,张扬教育个性,创造性地进行教学实践,让农村的孩子也同样享受到美术教育的“大餐”。
因“材”制宜,改变教学要求,让沉闷的课堂活跃起来。
城市里的孩子都会带着各式各样的美术材料来上课,课堂上总是琳琅满目,教师的教学更是如鱼得水,而农村的美术教师和孩子却望尘莫及。记得第一次上《漂亮的“高楼”》这堂课时,教学要求是“利用废旧纸盒或选用彩色卡纸、挂历纸等设计制作一两幢高楼模型。”我提前强调了许多要带的相关材料,但最终学生能带来的却寥寥无几,结果是学生没有了学习兴趣,我也因“巧妇难为无米之炊”而失去教学的激情,好好的美术课成了沉闷的“放牛课”。
有了第一次上课时的挫折,第二次上这课时我便开展了一些新的尝试,将教学要求改为“利用树枝、树叶、废纸等废旧材料做一幢自己熟悉的楼房”。学习要求降低了,学习材料的收集也变得容易了,为这堂美术课的顺利开展创造了条件。在教学过程中,学生收集到的材料五花八门,有树枝、茅草、玻璃瓶、旧农具等等,我特意将他们组织在学校的一片空地上进行,重点讲授废旧材料的搭配、组合、接、绑、捆等基本的技法,最后要求同学们发挥各自的想象力,合作完成作业。
同学们个个摩拳擦掌,各显神通,敲打的、锯割的、捆绑的、剪切的,完全沉浸在制作的乐趣与兴奋之中,个个发挥着自己的优势,张扬着个性,个个都无比投入。同学们做完自己的作业后,将作品摆放到一起,有草房子、有树枝房子、有树皮树叶房子,活像一个小村落。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结合自己的生活实际,提升了生活经验。那欢呼雀跃的情景,就如同享受了一顿美的“大餐”,顿时我也有了一种无比的满足感和自豪感。
因“人”制宜,改善教学方法,让学生的想象飞扬起来。
学生的生长环境与受教育条件不同,其认知、情感、个性都存在着较大的差距。生长在农村的孩子所掌握的信息量与知识面远远比不上城市的孩子,对现代城市的各种新鲜事物知之甚少。如“海底世界”对于城市的孩子来说,可能是一个非常熟悉的话题,但对于农村的孩子来说还是比较陌生的。我在教学第二册《海底世界多奇妙》一课时,虽然在教学参考书里有课件资料,但农村学校没有多媒体设备,都成了摆设资源。教学中也就无法采用直观、演示等方法来让学生了解大海、增长海底知识。通过再三思索后我决定采取类比引导法来启发学生的思维,打开学生想象的匣子。
教师:同学们,见过鱼吗?你能描述一下鱼的特征吗?
学生1:老师,我家有一个鱼塘,养了长长的草鱼,红红的鲤鱼,还有长了胡须的鲇鱼呢。
学生2:老师,我在我舅舅家见过金鱼,可漂亮啦,那眼睛就象两粒黑豆,还闪闪发光,尾巴比身体还要大呢!
老师:同学们描述得都很生动,说明你们平时对事物观察得很仔细。你们知道在水里还生长着哪些动物吗?
学生:(七嘴八舌地说)乌龟、螃蟹、虾、七星瓢虫……
老师:你们知道得真多!其实在大海里生活着的动物可比池塘里多多啦,让老师给你们介绍几种吧!
大海里就像陆地上一样,生长着许多动物和植物,有各种形状的鱼(老师边讲边画),五颜六色,花纹五花八门,有的身上还长满了角、刺、翅等(老师也随手添上一些)。除了鱼,还有长得像狮子的海狮、像乌龟的海龟、像燕子的海燕等等。
同学们个个听得争大了好奇的眼睛,我这时因势利导:其实只要你想象得出的东西,海里或许都会有的,你最想见到海里面的什么呢?
同学又争着囔起来:我想见着长满鹿角的鱼、我想见到海狗海猫、我想见南瓜鱼……还有一个学生好奇地问:“老师,你说海里会有龙王和海怪吗?”
最后我鼓励大家说:同学们,你们的想象太丰富了,就把你们想到的画下来吧。你们的想法会在海底世界里实现的。
在我的引导下,孩子们都信心十足地拿起了自己的工具描绘着自己的梦想……
在美术教育的过程中,教师因人而异,选择恰当的教学方法,是激发学生的想象力,实践美术教材的最佳手段。
善于驾驭教材,才能用活教材。教材不是唯一的课程资源,不是一成不变的,也不是万能的。教师要善于树立正确的教材观,让教材为我所用,为我的教学思想服务。充分挖掘教材与学生生活的联系,理解编者的目的,留心身边有利的各种文化资源,找到它们之间的结合点创造性地开展教学,从而做到将教材的内容灵活处理、教学的要求灵活掌握、教学的方法灵活运用、教学的评价灵活展开。
责任编辑 龙建刚
因“材”制宜,改变教学要求,让沉闷的课堂活跃起来。
城市里的孩子都会带着各式各样的美术材料来上课,课堂上总是琳琅满目,教师的教学更是如鱼得水,而农村的美术教师和孩子却望尘莫及。记得第一次上《漂亮的“高楼”》这堂课时,教学要求是“利用废旧纸盒或选用彩色卡纸、挂历纸等设计制作一两幢高楼模型。”我提前强调了许多要带的相关材料,但最终学生能带来的却寥寥无几,结果是学生没有了学习兴趣,我也因“巧妇难为无米之炊”而失去教学的激情,好好的美术课成了沉闷的“放牛课”。
有了第一次上课时的挫折,第二次上这课时我便开展了一些新的尝试,将教学要求改为“利用树枝、树叶、废纸等废旧材料做一幢自己熟悉的楼房”。学习要求降低了,学习材料的收集也变得容易了,为这堂美术课的顺利开展创造了条件。在教学过程中,学生收集到的材料五花八门,有树枝、茅草、玻璃瓶、旧农具等等,我特意将他们组织在学校的一片空地上进行,重点讲授废旧材料的搭配、组合、接、绑、捆等基本的技法,最后要求同学们发挥各自的想象力,合作完成作业。
同学们个个摩拳擦掌,各显神通,敲打的、锯割的、捆绑的、剪切的,完全沉浸在制作的乐趣与兴奋之中,个个发挥着自己的优势,张扬着个性,个个都无比投入。同学们做完自己的作业后,将作品摆放到一起,有草房子、有树枝房子、有树皮树叶房子,活像一个小村落。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结合自己的生活实际,提升了生活经验。那欢呼雀跃的情景,就如同享受了一顿美的“大餐”,顿时我也有了一种无比的满足感和自豪感。
因“人”制宜,改善教学方法,让学生的想象飞扬起来。
学生的生长环境与受教育条件不同,其认知、情感、个性都存在着较大的差距。生长在农村的孩子所掌握的信息量与知识面远远比不上城市的孩子,对现代城市的各种新鲜事物知之甚少。如“海底世界”对于城市的孩子来说,可能是一个非常熟悉的话题,但对于农村的孩子来说还是比较陌生的。我在教学第二册《海底世界多奇妙》一课时,虽然在教学参考书里有课件资料,但农村学校没有多媒体设备,都成了摆设资源。教学中也就无法采用直观、演示等方法来让学生了解大海、增长海底知识。通过再三思索后我决定采取类比引导法来启发学生的思维,打开学生想象的匣子。
教师:同学们,见过鱼吗?你能描述一下鱼的特征吗?
学生1:老师,我家有一个鱼塘,养了长长的草鱼,红红的鲤鱼,还有长了胡须的鲇鱼呢。
学生2:老师,我在我舅舅家见过金鱼,可漂亮啦,那眼睛就象两粒黑豆,还闪闪发光,尾巴比身体还要大呢!
老师:同学们描述得都很生动,说明你们平时对事物观察得很仔细。你们知道在水里还生长着哪些动物吗?
学生:(七嘴八舌地说)乌龟、螃蟹、虾、七星瓢虫……
老师:你们知道得真多!其实在大海里生活着的动物可比池塘里多多啦,让老师给你们介绍几种吧!
大海里就像陆地上一样,生长着许多动物和植物,有各种形状的鱼(老师边讲边画),五颜六色,花纹五花八门,有的身上还长满了角、刺、翅等(老师也随手添上一些)。除了鱼,还有长得像狮子的海狮、像乌龟的海龟、像燕子的海燕等等。
同学们个个听得争大了好奇的眼睛,我这时因势利导:其实只要你想象得出的东西,海里或许都会有的,你最想见到海里面的什么呢?
同学又争着囔起来:我想见着长满鹿角的鱼、我想见到海狗海猫、我想见南瓜鱼……还有一个学生好奇地问:“老师,你说海里会有龙王和海怪吗?”
最后我鼓励大家说:同学们,你们的想象太丰富了,就把你们想到的画下来吧。你们的想法会在海底世界里实现的。
在我的引导下,孩子们都信心十足地拿起了自己的工具描绘着自己的梦想……
在美术教育的过程中,教师因人而异,选择恰当的教学方法,是激发学生的想象力,实践美术教材的最佳手段。
善于驾驭教材,才能用活教材。教材不是唯一的课程资源,不是一成不变的,也不是万能的。教师要善于树立正确的教材观,让教材为我所用,为我的教学思想服务。充分挖掘教材与学生生活的联系,理解编者的目的,留心身边有利的各种文化资源,找到它们之间的结合点创造性地开展教学,从而做到将教材的内容灵活处理、教学的要求灵活掌握、教学的方法灵活运用、教学的评价灵活展开。
责任编辑 龙建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