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近年来,随着我国幼儿教育改革的不断深入,幼教工作者对幼儿园数学教育活动的研究已越来越深化,一些新的教育观和教学方法已越来越为广大教师所接受,并被运用于教育实践之中。同时,也存在着一些不可忽视的问题,使幼儿学习数学的兴趣受到一些影响。因此我们幼教工作者应面对现状进行反思,采取多种方式方法拆除幼儿与数学之间的围墙,拉进幼儿对数学的距离,让幼儿亲近数学、走进数学。
一、存在的问题
(一)教师的语言表达不准确。教师的语言表达是否正确、明白、易懂,直接影响着向幼儿传授知识的效果,影响到幼儿语言和思维的发展。在数学教学中,数学知识本身的特点和幼儿思维的特点决定了幼儿学习和理解数学概念是有困难的。因此,教师的语言表达对幼儿正确理解数学概念及有关知识是相当重要的。然而,有的教师对数学语言的规范性还未引起足够的重视。在教学中,语话不作推敲、颠三倒四、前后矛盾等缺乏逻辑性、表达不明确的现象随处可见。如教幼儿感知2的数量时,教师问:“谁能在我身上找出什么是27”这个问题叫幼儿无法理解。又如,在教幼儿按颜色特征进行分类时,当幼儿按要求将相同颜色的塑料片放在一起后,教师又问:“你们为什么这样分?”如果要回答这个问题,那答案就是教师叫这样分的。其实应问:“你们是怎么分的?”再如,在教幼儿数的组成时,幼儿将9个圆片分成了4片和5片,教师问:“为什么9能分成4和57”诸如此类的问题,问得很不明确,叫幼儿甚至成人也无法解答。有的则表达不明确,语言啰嗦。如在要求幼儿拿出与卡片上一样多的小动物放在盒子里时,教师说:“你的卡片上有几只小动物,你就从盘子里拿几只小动物放在盒子里。”“一样多”这个词是幼儿容易理解的数学语言,教师不去运用,而使用了较繁琐的语言。
(二)评价方法单一。在数学教学活动中,有的教师没有考虑到幼儿之间存在着个体差异,每个幼儿都希望得到教师的承认和赞许等实际情况,而往往采用统一的标准去要求和评价不同发展水平的幼儿。例如,有的教师在幼儿回答不出问题时,常常给予批评、挖苦;在幼儿回答错了的时候,向全班小朋友说:“大家说××说得对吗?”导致全班幼儿大声否定。这样做不仅会伤害幼儿的自信心和自尊心,挫伤幼儿的学习积极性,严重时还会造成幼儿的心理障碍。
二、利用多种教学方法,提高幼儿学习数学的兴趣
(一)利用生活情景教学数学。《纲要》中指出:“科学教育应密切联系幼儿的生活实际进行”。教学过程中,我们以模拟的方式再现生活情境,将数学知识融入其中,让幼儿在假想的生活情境中学习数学,使得幼儿学习起来更感轻松、自然和真实。“数学来自生活,最终必回归生活”,这句至理名言充分强调了数学教育的最终归宿——用幼儿能理解的数学观点和方法去发现和解决生活中的实际问题。在幼儿经历了实践、认识、反思,积累了一定的数学经验以后,锻炼提高他们运用数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成了必然。
比如:幼儿在学习3、4、5、6的组成经验后,我们将7、8、9、10的组成学习自主权交给了孩子,让孩子在生活中寻找分合的运用,探索分合的实践,教师只在幼儿因自身经验和能力的局限使探究活动遇到障碍时给予适时帮助和点拨。比如:午餐时分发碗筷,吃点心时分发饼干等,可将数学教育活动渗透到幼儿的现实生活活动之中。又如进行“我最喜欢吃的糖果”的评选,在黑板上贴了六张白纸,纸下面放有水果糖、棉花糖、巧克力、口香糖、奶糖和棒棒糖这六种糖果,请幼儿用黑记号笔在最喜欢的糖果上面的白纸上画一个圈。全班幼儿操作完毕,再进行目测练习,看看哪种糖果最受幼儿欢迎,最后进行数数验证。
我们发现数学在幼儿的生活中无处不在,稍做留意便能发现世界万物都离不开数和形,孩子就生活在丰富多彩的表现为不同数量、形状、大小以及空间位置等的客观世界里。如商店里琳琅满目的物品、公园里的花草树木、马路上的建筑物等,凡与幼儿生活密切相关的各种活动、场合、物品都可成为幼儿学习数学的好教材。在数学回归幼儿生活后,我们发现生活中大量的教学资源使主题活动中的数学活动不会减少,而会更多,最明显的差别在于生活中的数学更有情感色彩,更具有实际意义。
(二)用不同的讨论形式教学。第一、辨别性讨论。常常用于对两种或两种以上的内容进行比较时。如用四种颜色的笔描画出长方形、正方形后,要求幼儿讨论:“这两种图形有什么相同的?什么不相同的?”教师鼓励幼儿充分讨论、仔细辨别,从而进一步感知两种图形的特征。进行这种讨论时,着眼点不在追求答案,而在于使幼儿学会比较和积极思考。第二、修正性讨论。通过讨论,让幼儿认识到操作中的谬误所在,并运用已有的知识进行分析,提出修正办法。
幼儿教师只要在实践中认真去研究,就能去掉许多不利于教学的东西,从而培养幼儿学习数学的兴趣。
一、存在的问题
(一)教师的语言表达不准确。教师的语言表达是否正确、明白、易懂,直接影响着向幼儿传授知识的效果,影响到幼儿语言和思维的发展。在数学教学中,数学知识本身的特点和幼儿思维的特点决定了幼儿学习和理解数学概念是有困难的。因此,教师的语言表达对幼儿正确理解数学概念及有关知识是相当重要的。然而,有的教师对数学语言的规范性还未引起足够的重视。在教学中,语话不作推敲、颠三倒四、前后矛盾等缺乏逻辑性、表达不明确的现象随处可见。如教幼儿感知2的数量时,教师问:“谁能在我身上找出什么是27”这个问题叫幼儿无法理解。又如,在教幼儿按颜色特征进行分类时,当幼儿按要求将相同颜色的塑料片放在一起后,教师又问:“你们为什么这样分?”如果要回答这个问题,那答案就是教师叫这样分的。其实应问:“你们是怎么分的?”再如,在教幼儿数的组成时,幼儿将9个圆片分成了4片和5片,教师问:“为什么9能分成4和57”诸如此类的问题,问得很不明确,叫幼儿甚至成人也无法解答。有的则表达不明确,语言啰嗦。如在要求幼儿拿出与卡片上一样多的小动物放在盒子里时,教师说:“你的卡片上有几只小动物,你就从盘子里拿几只小动物放在盒子里。”“一样多”这个词是幼儿容易理解的数学语言,教师不去运用,而使用了较繁琐的语言。
(二)评价方法单一。在数学教学活动中,有的教师没有考虑到幼儿之间存在着个体差异,每个幼儿都希望得到教师的承认和赞许等实际情况,而往往采用统一的标准去要求和评价不同发展水平的幼儿。例如,有的教师在幼儿回答不出问题时,常常给予批评、挖苦;在幼儿回答错了的时候,向全班小朋友说:“大家说××说得对吗?”导致全班幼儿大声否定。这样做不仅会伤害幼儿的自信心和自尊心,挫伤幼儿的学习积极性,严重时还会造成幼儿的心理障碍。
二、利用多种教学方法,提高幼儿学习数学的兴趣
(一)利用生活情景教学数学。《纲要》中指出:“科学教育应密切联系幼儿的生活实际进行”。教学过程中,我们以模拟的方式再现生活情境,将数学知识融入其中,让幼儿在假想的生活情境中学习数学,使得幼儿学习起来更感轻松、自然和真实。“数学来自生活,最终必回归生活”,这句至理名言充分强调了数学教育的最终归宿——用幼儿能理解的数学观点和方法去发现和解决生活中的实际问题。在幼儿经历了实践、认识、反思,积累了一定的数学经验以后,锻炼提高他们运用数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成了必然。
比如:幼儿在学习3、4、5、6的组成经验后,我们将7、8、9、10的组成学习自主权交给了孩子,让孩子在生活中寻找分合的运用,探索分合的实践,教师只在幼儿因自身经验和能力的局限使探究活动遇到障碍时给予适时帮助和点拨。比如:午餐时分发碗筷,吃点心时分发饼干等,可将数学教育活动渗透到幼儿的现实生活活动之中。又如进行“我最喜欢吃的糖果”的评选,在黑板上贴了六张白纸,纸下面放有水果糖、棉花糖、巧克力、口香糖、奶糖和棒棒糖这六种糖果,请幼儿用黑记号笔在最喜欢的糖果上面的白纸上画一个圈。全班幼儿操作完毕,再进行目测练习,看看哪种糖果最受幼儿欢迎,最后进行数数验证。
我们发现数学在幼儿的生活中无处不在,稍做留意便能发现世界万物都离不开数和形,孩子就生活在丰富多彩的表现为不同数量、形状、大小以及空间位置等的客观世界里。如商店里琳琅满目的物品、公园里的花草树木、马路上的建筑物等,凡与幼儿生活密切相关的各种活动、场合、物品都可成为幼儿学习数学的好教材。在数学回归幼儿生活后,我们发现生活中大量的教学资源使主题活动中的数学活动不会减少,而会更多,最明显的差别在于生活中的数学更有情感色彩,更具有实际意义。
(二)用不同的讨论形式教学。第一、辨别性讨论。常常用于对两种或两种以上的内容进行比较时。如用四种颜色的笔描画出长方形、正方形后,要求幼儿讨论:“这两种图形有什么相同的?什么不相同的?”教师鼓励幼儿充分讨论、仔细辨别,从而进一步感知两种图形的特征。进行这种讨论时,着眼点不在追求答案,而在于使幼儿学会比较和积极思考。第二、修正性讨论。通过讨论,让幼儿认识到操作中的谬误所在,并运用已有的知识进行分析,提出修正办法。
幼儿教师只要在实践中认真去研究,就能去掉许多不利于教学的东西,从而培养幼儿学习数学的兴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