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儿童遇上社区:想说爱你不容易

来源 :教育家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womjun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20世纪80年代初期,我国社区教育随改革开放重新起步,在总结原有学校教育、家庭教育、社会教育相结合经验的基础上,借鉴国外社区教育的经验,从国内不同地域的实际出发,通过试点逐步发展。在终身教育层面提供了更为丰富的选择,社区教育成为公民完成参与社会建设、履行社会责任的有机载体。然而,覆盖广度的增加,并未有效革除社区教育缺乏系统统筹的弊病,随着家校社协同育人工作的开展,当儿童与社区邂逅,依旧难掩种种尴尬。
  系统性合作“失调”
  随着“双减”政策出台后第一个新学期的开始,课后服务正在如火如荼地进行。这次号称“规格最高、力度最大”的课后服务,致力于解决长期存在的“课后三点半”难题,也是为促进“双减”落地打出的“组合拳”。
  事实上,课后服务措施由来已久。2017年,教育部印发《关于做好中小学生课后服务工作的指导意见》,明确中小学校课后服务的主渠道作用。几年摸索下来积累了可贵的经验,也暴露出过度依赖学校提供服务的诸多弊端:课后服务对象没有全覆盖,经费保障问题突出,多元需求难满足,部分参与课后服务的教师没有获得报酬。此外,各地工作进展不够平衡、有的地方课后服务时间偏短等,也被时常提及。面对现状,引入社会社区力量、给学校教育“解压”的呼声不绝于耳。
  不少人眼中,社区似近还远,社区教育所留下的印象清晰又模糊。华东师范大学教授、上海终身教育研究院副院长李家成告诉记者,带有鲜明的时代烙印,国内对社区教育的认知也产生了学科差异和历史差异。20世纪80年代,在社区开辟学校“第二课堂”,成了当时社区教育的主流。进入新世纪以来,社区教育的研究更倾向视之为一类专门的教育形态,特别是社区学校和社区学院的纷纷建立,使得社区教育愈发专门化,研究也愈发聚焦到狭义的社区学校教育。
  对于走向细分的变化,李家成给出了辩证思考的视角。一方面,突出了从事社区教育的专业人员和专业机构,有利于其纵深发展。另一方面,专门机构不应该等于唯一机构。“社区教育关注到成人与社区发展之间的关系,却也慢慢将中小学教育排除在外,缺少了合作与协同。”
  以寒暑假服务为例,“节假日本是校社合作的上佳契机,但假期服务的定位往往是学校承担主要责任,忽略了社区是最该依赖的力量”。李家成说,“学生的学习方式和学习空间都需要发生转换,否则只是学校教育的延续,也会对学校和教师的可持续发展造成负面影响。”为了寻求破解之道,上海曾以团市委牵头、市教委合作,借助社区力量开办爱心暑托班,受到了家长的欢迎,亦位于全国社区教育前列,迄今已开展10年左右,但一席难求,广泛的社会需求并未得到满足。除了基本的托底作用,托管工作如何转向提高也亟待破局。
  缺乏全面系统的统筹和设计,成了当前制约社区教育功效的核心因素。社区与学校教育鲜少有意识地高效益合作,尚未打造出融合的教育共同体。
  对此,上海市闵行区梅陇镇社区学校常务副校长刘丽静深有体会。由于经常跨部门开展活动,类似党群服务中心开展延时服务,社区学校就将“小博士科普读书社”“智慧父母课堂”的项目设点在内,开放给家长和孩子。不过刘丽静感到,这样的合作更多基于部门之间长久配合相熟,社区学校恰好通过对方知晓了区域家校的需求,而缺少顶层架构的指导,一旦错过信息,就难以形成合力。
  从学校层面看,尽管“开门办学”喊得响亮,但真正贯彻到底的学校还十分有限。据李家成观察,多数学校更注重校内和家庭教育,没有强烈意识到开放和合作办学的价值。一个简单的体现是,参加社区假期服务的孩子究竟有何收获,学校教师并不了解,白白浪费了假期生活的资源。保守思维下,学校引入外部资源的资金支持不足,更削减了合作的意愿。视角转换至社区,忽视了区域内儿童和学校的真实需求,导致与学校建立互动机制难以为继。实践中不乏借助社区课堂提供放学后寓教于乐场所的案例,也有地区以社区和团队等为主体,带学生走入社区图书馆、博物馆拓展校外教育的天地。但接送时间、不同社区发展不均衡等局限性,给社区与学校的深度交融造成掣肘。
  不可忽视的事实是,孩子的生活里,在校时间不超过30%。“孩子需要的玩伴不只是课堂中的同学,关在學校教室里的教育远远不够。”李家成语意深长。社区教育不仅能充实和提升学校教育的质量,对促进育人方式转型和改进学习方式同样具有重大意义,而脱离多元关系的连接,必然为成长埋下隐患。
  喜忧参半的创新形态
  改革开放40多年来,城乡二元结构逐步解体。农村剩余劳动力涌入城市,形成流动人口浪潮,对社区服务和教育体系建设提出了新挑战。尽可能地减少人口融合中的阵痛感,社区教育有责任关照这些群体需求。
  北京市新街口北大街附近的小院里,坐落着幼儿教育界著名的“四环游戏小组”(以下简称“四环”)。2004年,北京师范大学学前教育系教授张燕带着学生到四环农贸市场调研,发现67名学龄前儿童散布在市场玩耍,安全隐患重重。在张燕的引领下,四环正式诞生,致力于探寻流动儿童学前教育的另一种可能。起初,大学生志愿者是四环运转的重要力量,但张燕清楚,仅凭外界力量难以支撑长久发展,激发内生造血能力,才是未来可期的关键。成立伊始,四环就邀请农民工家长一起来制作玩具、辅助老师带班。积极参与逐步演变为制度,即弱势群体家长由教育的“边缘人”转为平等的“对话者”,依靠自身力量实行社区互助,解决育儿问题。
  大宝4岁时,李远香来到四环做志愿者,后来成了游戏小组的法人代表。她清楚地记得刚来时,当时的校长告诉自己,“我是糊里糊涂当了父母,直到加入四环的家长读书会,被家委会推选为校长,深度参与学校的管理,才觉得真的长大了”。许多四环孩子的父母不到20岁就有了娃,大都市里做农贸商贩,夜半三更就要起床上菜,无暇顾及孩子的成长。邂逅四环后,他们意识到家庭教育的责任,增长了育儿的本领和信心。
  资金成本是社区NGO组织必然面临的考验。2010年,四环搬出了农贸市场的管理办公室,有了房租压力。校长提出,作为受益于四环教育的家长一员,希望成立“家长房租自助基金”,发挥更多养育能量。家长们表示赞成,决定每个孩子每月200元的房屋互助金。   尽管如此,困难和质疑并没有离开过四环。地处二环胡同,租金每年水涨船高,可考虑困境家庭的实际状况,房屋互助金到2019年逐渐升为800元后,就迟迟没有再上调,勉强可以凑够房租。“以往有不了解情况的朋友好心提示,为何不去申请社区或者街道的免费用房,其实这个计划几乎不可行,”李远香解释,“这类空置资源今年给你使用,但明年社区换了领导,可能对房子有新的规划,难以顾及我们对用房连续性的考虑。”
  如今,社区创新教育对于城市依然是新事物,使得诸如四环这样的组织处于两难境况:“主管部门延续传统思路,认为和教育有关就该由教委负责,实际上四环提供的是纯粹的社区服务。”李远香认为,对“社区”和“教育”理解的窄化,导致了“谁都有权利来管理,谁也不知道具体的管理规则”,疫情防控标准、机构定性,都成了他们当下遭遇的挑战。
  “建筑、环卫、家政,城市人的生活已经一天都离不开农民工,可后者时常是城市的过客。”秉持平民教育的精神,张燕尝试唤起他们在奔忙中对城市的归属感和对生活的深情。孩子和家长从学会体谅与照应开始融入:从文明教养入手,尽可能减少教育活动给社区居民带来的打扰。近年来北京市调整人口管理政策,四环的服务群体有了改变,特殊儿童、户籍人口被纳入,结构实现了城乡融合,建造出一座“没有围墙的幼儿园”——昔日彼此隔阂的群体结缘,相互尊重、理解和成就。儿童教育和家长参与社区共建同步,由此抛出了新课题:当基层社区教育发展出一种模式后,如何建设一个民主有效的行政管理体制?自上而下地予以制度保障、匹配跳出窠臼的教育实践,以及自下而上地实现高质量互动、保护民间的积极性,究竟如何平衡?
  质與量的缺口
  要让社区教育在儿童和家庭中蓬勃发展,必须找到合适的载体亲近他们,而社区教育教师队伍的数量和质量令人忧虑。以梅陇镇社区学校为例,面向34万区域人口服务,专职教师只有4位,专职社工也仅有3位。刘丽静坦言,庞杂的工作占据了专职工作者大部分时间,超负荷运转使他们没有精力再投入钻研社区全人群学习需求中。而兼职教师年龄偏大,精力也非常有限,更遑论一些凭借热情的志愿者。
  从全国范围看,社区师资队伍存在极大的不平衡性,上海、北京等经济文化水平相对较高的地区更重视社区教育,师资建设有明显进展,而广大农村地区的社区教师缺口较大。在发达城市内部,大量人口隐藏着的巨大需求没有释放,现有的师资数量和专业水平亟须快速发展。
  如何填补缺口?也是2010年,四环有了第一位妈妈老师,来配合承担教务、招生、家长工作等,如今的三名妈妈老师各有分工,撑起了四环教师的半边天。张燕欣慰于这种发展,达成了最初设定的目标:摒弃居高临下地提供理想化教育,而是以参与者为中心,保持平等互动的关系,“教育没有绝对的权威,家长有自己的育儿实践,同样有可能掌握真理”。在合作的过程中,四环的专家和志愿者充分发掘家长身上宝贵的乡土资源,努力帮他们找回文化自信。
  “用广义的概念审视,社区中所有的机构甚至居民,当他有教育意识并且投入教育活动的时候,都可以理解为在做社区教育的人。”李家成表示。针对教育能力的提升,他建议从专业社区教育工作者入手,将教育活动的设计和开展能力作为重点。以往,一些学校也将开掘托管服务资源的目光集中在社区公益机构,试图发动退休老教师或者社会力量,但对方质量参差不齐,教育方式能否与学校接轨有待考量,如果没有管理班级的经验,看管三四十人的班级也存在难度。“中小学生、城市弱势群体、各类职业的社区居民,其学习特点都需要社区教育工作者加以研究,现有的研究成果还满足不了服务广泛群体的需求。”
  置于教育治理的版图中,社区教育的价值在于先试先行。李家成指出,它应该是教育改革的火车头,为中小学改革提供路径的示范,而目前来看,潜能远没有被发掘。这就要求社区教师夯实研究能力,不断提炼核心问题。更为重要的是,社区教育并非“关起门来的教育”,需体现其丰富性、灵动性。能否有意识地与区内中小学、大学以及家庭合作,被他视为评判社区学校和教师领导力效能高下的标准之一,也是协同育人机制下的急迫呼唤。“儿童是社区治理的主人,而非被动的接受者。把社区建设中的资源和过程分享给儿童,本身就是教育,能为成长营造出安全感和幸福感。”缺失了儿童参与,许多社区活动就会变成简单的宣讲,作用终究有限。
  “地方、家庭、学校、社区的创造意识和能力,能否被更多发现和激发,对社区教育的发展至关重要。”李家成清楚一个学习机制的范本对基层研究和工作人员的价值。鼓励不同群体探索,培育和推广实践成果,形成新思路、新策略,将会打开社区教育的新局面。在他的支持下,梅陇镇社区学校完善了“幸福故事·礼仪学堂”活动,推广本地好人好事。“原先我们会把梳理好的素材发给任课老师,请他们现场宣讲,”刘丽静介绍,“后来调整为借助公众号和音频传播,同时在学校中招募教师和学生来讲述,动员广泛力量参与。”
  与李家成持相似意见的还有张燕。在四环提供的社区育儿互助平台上,来自天南海北的家长获取终身教育的滋养,某种程度上同样回馈了社区。“他们需要学习做自己的主人,来履行公民职责,了解当下的中国社会。”张燕强调,社区既是兴办者,也是受益者,而社区教育获得更多的包容和支持,才能让治理创新的路越走越宽。
其他文献
幼儿园体育活动是促进幼儿身体正常的生长发育、身体素质和机体的适应能力发展的积极因素,它不仅发展了幼儿各种基本能力,更是培养幼儿良好品德和促进幼儿社会化的重要途径。为了增强幼儿体质,培养幼儿的综合运动能力,在体育运动中培养幼儿大胆、自信、勇敢的个性心理品质,我园开展了《丰富体育活动的内涵,优化家园教育合力的实践与研究》的课题研究工作。创设良好的体育活动环境是其中一项重要的研究内容,我们针对幼儿园的现
期刊
儿童的创造力发展关乎我国未来经济、科技、社会事业的发展。我们期待自家孩子拥有较强的创造力,然而在学业繁重的时代,儿童的创造力培养似乎没那么容易。  在古代,创造力往往被看作一种神秘能力。现代心理学认为,创造力是个体产生新颖而有价值的产品的能力,包括观点、作品、行动。新颖性要求个体的产品让人感到以前从未出现,有价值性要求个体的产品能满足人们的需要,即有用、有意义或符合审美等。新颖性和有价值性是创造力
期刊
“幼儿”是指“3~6岁的儿童”,“习惯”是指一个人不假思索,不知不觉就表现出来的一种稳定行为。良好行为习惯的形成过程就是一个人的健康人格不断发展和完善的过程。培养幼儿良好行为习惯是通过对幼儿实施养成教育,全面贯彻新《纲要》《规程》,从儿童外部行为习惯的养成上促进幼儿内部素质的发展,以保证幼儿健康的身心,培养兴趣、获取经验、启迪智慧、形成良好品格,促进每个幼儿富有个性地发展。如何培养幼儿良好的运动习
期刊
音乐是一门声音的艺术,它以时间上流动的音响为物质手段,通过这种有组织的音响运动,创造音乐形象,来表现人们的审美感受。由于这种有流动性和时间性的变化着的音响能够表达人们在特定情况下起伏的情感和变化的思想,因而使音乐成为一种反映社会生活的独特的艺术类别。音乐作为一种艺术,除了形式上的艺术美外,还有内容上的道德美。道德美从外在的形成看,是由于音乐中包含的道德因素与艺术形式的结合;而从内在的根源看,则是因
期刊
孩子和绘画似乎是一体的,很小的时候他们就对颜色、画面感兴趣,从他们能够执笔起,只要有条件,他们就深深地投入到绘画活动中。实际上,无论孩子创造表达的视觉形象多么粗糙、多么简单,他们的绘画过程都是在用自己独特的方式来表达自己的认识和思想感情。  在幼儿园,绘画活动自然被纳入课程和教学的范畴,于是便有了教师的指导和评价。但考察现实,我们发现,有了教师指导和评价的幼儿绘画似乎更多地体现出技能训练与教师的意
期刊
2021年7月24日,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联合印发了《关于进一步减轻义务教育阶段学生作业负担和校外培训负担的意见》(以下简称“双减”政策),强调指出要切实减轻学生的学业负担。对学校课后作业量的控制及校外培训机构学科辅导的“遏制”,使得中小学生在放学后将有机会重新回归家庭和社区,而如何创建一个有利于儿童成长与发展的社区教育环境,不仅是对“双减”政策的实际支持,还是落实“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方
期刊
音乐教育学院是面向国家、社会培养专业音乐教师的教育教学单位。其目标是培养一批具备高素质教育品德、高质量教学技能及具有现代化创新理念的教育工作者。音乐教育专业应体现最前沿的师资培养动态,引领教育进步和教学发展的潮流,对全民艺术修养和综合素质的提升起到积极的影响。  一、学院现存的教学模式分析  学院长期以来致力于课程改革及教法更新等方面的研究与探索。对教师而言,教研水平得到提高;于学生而论,学习效果
期刊
高职教育是一种“以服务为宗旨,以就业为导向,实行产学研结合”的教育层次,培养高技能人才,直接服务于社会这个大市场对职业技术人才的需求。高职教育主要是为地方经济和社会的发展培养区域和行业的专门人才,同时有针对性地为地方和行业发展服务,可以说高职教育的驱动机制是职业需求驱动的教育。  高职教育的目标决定了高职学校师生关系表现出不同的特征。本文针对高职教育中最为敏感的师生关系进行研究,认为高职教育过程中
期刊
师幼关系如同一碗水,而端着这碗水的,正是幼儿教师。年轻的李老师刚刚工作半年,她特别喜欢班上的妞妞,因为漂亮的妞妞不仅嘴巴甜而且聪明伶俐,经常做老师的“小帮手”。李老师经常将她抱在怀里。时间一久,妞妞俨然成了班里的“小公主”,其他孩子经常告状说“妞妞抢玩具”。李老师不以为然地把妞妞叫到面前,不问发生什么事情,而是把她抱在怀里和她玩闹。这种情况时有发生,班里小朋友抢玩具的情况也越来越严重。  一天,妞
期刊
幼儿园手工活动,是幼儿在教师的指导下,发挥自己的想象与创造,对各种形态(点状、线状、面状、块状)的,具有可变性的物质材料进行加工、改造,制作出占有一定空间的、可视的、可触摸的、多种艺术形象的一种教育活动。手工制作蕴涵了从观察到思维,从认识到操作,从想象到创造的一系列过程。这种活动多形式、多材料,孩子们人人可以动手,作品完成后人人都有成就感,给孩子提供了广阔的创造空间,有利于幼儿创新能力的发展,深受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