因文而异 循导而教

来源 :教学月刊小学版·语文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tiantianaimeng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设计理念】
  以培养学生阅读能力为取向,体现高段学习特点。在品评语句中体会科学精神;在梳理脉络中了解文体特点;在比较阅读中习得阅读方法。
  【教学目标】
  1.研读三个关于科学发现的故事,能从具体事例中正确理解“真理诞生于一百个问号之后”的含义,做到读中有思考。
  2.体会作者的写作特点,学习用事例说明道理的方法。
  3.通过与本单元其余课文进行对比阅读,了解议论文基本的文体特点。
  4.能仿照课文的写法写一段话,用具体事实说明一个观点。
  【教学过程】
  板块一:亮出观点、梳理脉络
  1.默读全文:作者在文章中提出了什么观点,为了说明这个观点,又列举了哪些事例?
  2.梳理脉络,呈现课文脉络图:
  3.作者在文中先提出“真理诞生于一百个问号之后”这个观点,再举了“洗澡水的漩涡、紫罗兰的变色、睡觉时眼珠的转动”三个事例来说明,最后重申了自己的观点。这样抓关键、抓重点的方法很重要,这就是把厚厚的书读薄了。
  板块二:研读事例、感悟精神
  1.这三个事例中,哪个事例让你感受最深?找到这个事例仔细研读,可以把深有感触的句子画下来,在旁边写下自己的感受。
  2.学生抓住关键词语,自主交流感受,感悟科学家的执着精神。
  板块三:比较阅读、探求文体
  (一)研读相同点
  1.刚才我们抓住关键词,就三个事例说出了自己的感受,书中列举的三件事,来自不同的国家,不同的人物,有着不同的研究成果,但是却有相同之处。读一篇文章,还要善于从不同的内容中找出相同点。快速浏览三个事例,它们有哪些相同之处?
  2.你们的观点和课文第2段不谋而合,在这三个事例中,“?”和“!”各指什么呢?
  3.这个“?”和“!”凝结了科学家们多少难以名状的情感啊!如果你是谢皮罗教授,在抓住问号不放并进行反复研究之后,发现洗澡水的漩涡与地球的自转有关,你一定会赞同作者的观点(引读第2段);如果你是波义耳,在不断发问并进行许多的实验之后,发明了石蕊试纸,也一定会自豪地对自己说(引读第2段);如果你是奥地利医生,带着一连串的问题进行一次又一次的观察之后,发现睡觉时人的眼珠转动与做梦有关,你一定会骄傲地对世人说(引读第2段)。
  4.科学史上,能从生活的细小现象中找出真理的事例还有很多很多,你还能举出几个吗,为什么不一一列举完呢?
  5.既然三个事例基本上是相同的,为什么要写三个,写一个或者两个行不行?
  (二)研读不同点
  1.这篇课文和本单元的其余三篇课文有什么相同点和不同点?快速浏览整组课文,同桌讨论,完成合作学习单。
  课 文 《真理诞生于一百个问号之后》 本单元其余课文
  相同点 都描写了科学精神
  不同点 叙述一个人物的一件事 用三个事例证明观点
  2.像本课这样,先提出鲜明的观点,再用具体的事例来说明观点的文章,属于议论文。你觉得可以用什么方法来读懂一篇议论文?(先找到论点,再看看用什么事例来证明论点)
  (三)拓展阅读
  请你阅读以下片段,思考:作者提出了什么观点,用哪些事例来说明自己的观点?完成短文结构图。
  一切科学事业都需要探索精神。探索者总是面对着未知的世界,每前进一小步都会增加一百倍的艰险,因此这种精神既是创造精神,开拓精神,也是冒险精神,献身精神。生物学家达尔文并没有因为昆虫中毒而放弃对昆虫世界的考察,化学家诺贝尔也并没有因为炸药爆炸而中止自己的化学实验。俄国物理学家利赫曼和罗蒙诺索夫,曾打算利用在屋顶上竖铁杆的办法,把空中的雷电引下来仔细研究。一个电闪雷鸣的夜晚,当他们两个攀上屋顶时,突然一道闪光掠过,利赫曼教授随之倒地。然而,罗蒙诺索夫在给利赫曼念完悼词之后,又继续开始冒着生命危险揭示雷电的奥秘。面对着这些无畏的探索者,我们怎么能不受到启迪和激励!
  ——节选自郝铭鉴的《“挑战者”号追思》
  (观点) (事例)
  (四)学法引导
  祝贺大家已经跨进了议论文阅读的门槛。其实,科学并不神秘,关键在于见微知著,追根溯源;议论文也并不难读,关键在于找到论点,想想用什么事例来证明论点。当然,作为一篇议论文,光有观点、事例还不够,往往在文章末尾会再次重申自己的观点,得出结论。这就是课文的7、8自然段,我们下节课再学!
  【教后反思】
  一般的科学的教科书应懂它的内容,不必从文字上去瞎费力,应在形式上多用力,只阅不够,要好好地读。——夏尊《怎样阅读》
  一、因文而异:站在文体角度解读文本
  《真理诞生于一百个问号之后》从内容上看属于“科学精神”主题单元,从形式上看,属于小学阶段仅有的两篇议论文中的一篇,具有典型的文体色彩。歌德提醒我们要“全方位、多层面、立体式的细究与深读”。高年级的语文教学不应仅仅把握文章“科学精神”的主题,更应厘清不同选文的文体逻辑,因为相比语言、文字、段落和篇章,文体是调和一切的最高级的形式,教一类文体就得有体现这一类文体特征的过程。本设计根据文体特色选择了适当的审美方法,着力将议论文这种文体背后隐藏的“道”,即表达的逻辑揭示出来,让学生形成议论文的阅读图示,汲取“议论文如何传播信息”的言语智慧。
  二、因异而教:站在文体角度设计教学
  崔峦老师在第七次阅读教学研讨会上的讲话为我们的语文教学指明了方向,“吃准目标”,就是要把课上成语文课,上成所教那个年段的阅读课,上成所教那种类型的阅读课,做到年段目标准确、鲜明,不缺位,不越位;“指导学习”,就是要增强在阅读教学中指导读法、写法、学法的意识,有切实可行、灵活多样,适合那个年段、那篇课文的指导怎样读、怎样写、怎样学的方法策略,并且渐渐内化成适合学生自己的读法、写法、学法,进而形成较强的学习力。
  阅读教学,需要引导学生从关注内容走向关注形式,议论文的教学更需要睁大一双发现的眼睛,努力走向文字的背后,走向文章的深处,进而努力融入学生的世界,寻找适合学生学习的方法,引导学生从“看上去”到“好好看”,一起抵达学习的更深处。但是,这种转变只能是“悄悄的”“艺术的”,切不可是“喧闹的”“生硬的”,而是引领学生自主发现的过程。
  (一)在比较阅读中体会议论文文体的表达形式
  比较阅读可更好地消除或减少学生学习及教师教学单篇课文的枯燥情绪,丰富学习内容,提高学习兴趣。同时,既然有比较,便必然有探究,可以引发学生探索的潜能,诱发学生的思考本能,让他们从学习中找到更多主动学习的因素,自然地帮助学生回顾所学知识,温故而知新,开阔阅读视野,培养阅读中的多维思考能力,进而学以致用。在本课中,通过三个事例的比较阅读,通过本课和其余课文的比较阅读,引导学生关注语言运用,揣摩议论文的表达方法。
  (二)在互文阅读中习得议论文阅读的一般策略
  学生学习课本中范文的意义在于其“范”的作用,即阅读别人的文章,在思想中形成一种认识:语言可以这样表达,感情可以这样抒发,文章可以这样描写等,要学习的是范文的字词句及写法、表达方式等。本课努力从《真理诞生于一百个问号之后》这个点出发,集聚、整合一批议论文文本,激发学生对议论文的阅读期待,潜移默化地渗透这一类文本的阅读策略,为学生的阅读打开一扇扇独特视角的窗户,引领他们在语文阅读中,领略与以往不同的独特风景。
  不同文体的语言,如同森林里不同的树种,关注议论文的文体特点,就能聚焦最具“种子”能量的语言,释放“种子”语言的能量,引领学生慢慢地从“写什么”的浅层阅读走进“怎么写”的深入阅读,通过自主探索,在大脑中形成议论文文体的语言图式,从而实现“一篇文章—一类文章—一类文体”的层层推进,增强言语生命意识,同时习得这一类文体的阅读策略,真正使学生在实践中领悟文化内涵和语文应用规律。
其他文献
《语文课程标准》(2011年版)进一步强调了写字教学的重要性,对各学段提出了更明确的写字要求,还在写字教学建议中新增了一条关键性的建议:“第一、第二、第三学段,要在每天的语文课中安排10分钟,在教师指导下随堂练习,做到天天练。”同时提出:“要在日常书写中增强练字意识,讲究练字效果。”因此,教师必须减少阅读教学烦琐的分析与讲解,做到教学目标相对集中,教学环节尽量简约,挤出宝贵的时间让学生写字。只有时
常常听到学生抱怨作文没东西可写,常常听到老师埋怨学生的作文写不好,不会选材。其实生活中不是缺少作文素材,而是缺少发现素材的眼睛。新课标指出,写作教学要“为学生的自主写作提供有利条件和广阔空间”,这广阔空间从何而来?从现实生活中来,从教材文本中来。在平时的课堂教学中,教师要有一双慧眼,能用敏锐的、智慧的目光及时捕捉习作信息,生成习作话题,为学生所用。如果我们在阅读教学中能以课文为习作的突破口,做到读
【摘要】新一轮课改五年来,教师让学生“随堂练字”的意识逐渐增强。但随着时间的推移,问题也随之显现,“随堂练字”异化为“随意练字”的现象非常普遍,出现了练字“目标随心化”“内容随意化”“形式随便化”等问题。要解决这些问题,切实提高“随堂练字”的实效,必须做到:明确目标针对练,精选内容适量练,依据特点随机练。  【关键词】随堂练字 明确目标 精选内容 依据特点  自《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2011年版
有效,指用最少的时间、最小的精力投入,取得尽可能多的成效。听了本校叶老师执教的《小珊迪》一课,笔者认为在“把握目标”中预设、在“关注生成”中引入、在“层层深入”中朗读,都能使课堂更有效。  一、在“把握目标”中有效预设  《小珊迪》 是浙教版第九册的一篇课文,第一课时叶老师预设的目标为:1.读通课文,理解“纠缠”“乞求”等词语的意义。2.有感情朗读课文1— 8自然段。为了实现这些目标,叶老师预设了
【背景简介】  随文练笔,我理解为课堂中师生合力共同完成的一项综合性任务。它常以课文内容为话题,以课文语言为语料,让学生进行言语实践,让教师开展教学过程,不失为一种简化教学程序、提升教学效益的好策略。  本学期,我在执教《开国大典》一课时,大胆地设计了两处随文练笔来推动课文教学:认识“开国大典”,通过完成类似名词解释的形式让学生在课文中走个来回,抽取整理出关键信息;聚焦摹状场面的摹状词句,加以积累
纵观近几年的公开课及家常课中教者在拓展作者简介时,做得好的大有人在。但也冷静地看到,关于作者拓展环节还存在不少问题。相当多的教师在拓展时对内容选择根本不加推敲,只是程式化地标明“姓名、生卒、何许人氏、有何大作”等,无关痛痒的拓展环节根本起不到通过了解作者背景,深入理解文本、体会作者情感的作用。有效的课堂教学应该呼唤怎样的作者简介,笔者以人教版六年级上册《怀念母亲》为例,对此进行了一些思考。  一、
先生早年就读于浙江师范学院(杭州大学前身)教育系,师从我国心理学泰斗陈立先生,毕业后留校任教,从事劳动心理学、教育心理学、特别是小学语文教学法和心理学的研究。上世纪六十年代初,先生即深入小学与教师一起开展教学实验与行动研究,着重探讨儿童识字效能等方面的问题,奠定一生的研究方向和学术根基。经历十年浩劫,我国教育学、心理学和学科教学论百废待兴。1979年,先生应我国教育心理学前辈潘菽教授之邀,参与《教
最近我在一次教研活动中听到一名教师上《浅水洼里的小鱼》一课。该教师在面对美丽的“意外”时,镇定自若,巧妙地运用这一宝贵的资源,使课堂大放光彩。  【教学片段】  师:小鱼的心里话被你们听懂了,也被沙滩上的小男孩听懂了吗?(生答听懂了)  师:你们怎么知道的?看课文的插图,他在干什么?对!他正在救小鱼呢!让我们一起来读读第2自然段,从哪个句子看出小男孩听懂了小鱼的心里话?  生(反馈):“他走得很慢
儿童的世界是绚丽多彩的,他们有着一颗天真烂漫的心,对世上万物充满了好奇感,拥有自己纯真的独特体验。写话,可以让孩子在观察、思考与表达中,体验多彩的世界,丰富内心的情感,展现生命的精彩。  《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2011年版)》明确指出,语文教学的主要任务是培养学生理解和运用语言文字的能力。而从语文综合素养方面来说,写作能力也往往成为了一个人语文水平的衡量标准之一,在实际生活中有着举足轻重的影响。
略读就是泛读,是一种不求深入精研、只求概览大意的读书法,其基本特点是“观其大略”(李德成主编《阅读辞典》)。这是略读的要义,但是“略读课文”教学不能等同于“略读”的理解,略读课文的教学要体现“略”的味道,对文本各个内容教得简单,成“简略而过”的印象。略读课文的教学也该有其“精”的一面,所谓精,就是像精读课文那样精教。在“略”中体现出“精”,才能展现出略读课文教学的精彩,达到略读课文教学的目标。略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