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 在中学数学教学中利用信息技术能创设生动形象的数学情境,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可提高学生的发散性思维能力,突破学生理解难点;可提高复习课教学效率,培养学生综合能力。
关键词: 信息技术 中学数学教学 应用
中学数学有三个显著特点,这就是抽象性、逻辑严密性、应用广泛性。这三个特点是互相联系,互相影响,密不可分的。但是传统的数学教学有诸多的局限性,有不少数学活动在课堂上无法完成。信息技术应用于数学教学,就能打破时间、空间和课堂条件的限制,使得一些抽象的和不易理解的数学活动过程直观地显示出来,激发学生学习兴趣,降低学生理解难度,开阔学生视野,提高课堂教学效率,也更好地让学生建立数学知识和生活实际的联系。通过把信息技术与数学教学有机地结合起来,将信息技术与中学数学课程的教与学融为一体,将技术作为一种工具,提高教与学的效率,改善教与学的效果,改变传统的教学模式。对课堂教学结构的优化,可利用现代教学技术及计算机的多媒体技术,将现代教学媒体与教学目标紧密联系在一起,使课堂教学效果最优化。
一、信息技术创设更加生动形象的数学情境,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数学课程的特点之一是内容抽象。因此,如何使传授知识的过程生动形象,是数学教师在教学实践中时常思索的问题。而多媒体在数学教学中的应用可以较好地解决这个难题。如在讲解“小于0的数”这一节时,利用Flash课件,使学生能够看到水位的上下沉浮,能够感受到生活中比0小的数。利用电梯在实际生活中应用的视频资料,让学生了解到“地下一层”可以记作“-1层”,真切体会到数学知识和实际生活的内在联系。数学知识源于生活,数学知识又可以改变我们的生活。创设这样的教学情境,令学生永生难忘,也能充分调动起学生对枯燥的数学知识的探究热情,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为教学的进一步展开做好铺垫。
二、信息技术可提高学生的发散性思维能力,突破学生理解的难点。
初中数学例题的讲解与信息技术相结合,打破了常规对照书讲解的局限性、枯燥性。教师可以根据PPT的演示作适当提示,把教材中抽象的知识化为形象的知识、较理性的知识化为较感性的知识,从而增强教学效果。例如,学生在中学阶段对数学有两大难点:几何部分与概率统计部分。以往教师对这两部分的例题讲解较难做到实验模拟。通过把这两部分知识与信息技术的整合,可以设计相应课件用于计算机模拟实验,可多次出现,帮助学生复习掌握。例如:概率统计中的“抛硬币”实验,借助PPT可以在课堂上反复进行抛硬币实验,节省上课抛硬币的时间,也让实验结果更加公平公正。对几何图形的理解,可以借助几何画板,以达到体现图形变化的目的,使各类几何图形能在静态和动态的状况下展现给学生,既激发学生兴趣,同时又大大加快理解速度。
三、信息技术可提高复习课的教学效率,培养学生的综合能力。
多媒体技术的运用,可以使知识网络化:设计相关知识组合的题组练习。在课堂上,教师可以让学生先独立完成后再小组交流,进一步巩固课堂的重点知识,同时引导学生对基础知识加以整合,使之成为知识链和知识网。在PPT上设置中考考点链接:选择有针对性、典型性、启发性和系统性的中考题,引导学生对知识进行整理,应用数学知识、数学思维去解决实际问题,以及形成学习新知识的能力和适应社会发展的需求,让学生体会到数学思想,学会构建数学模型。信息技术可提高复习课的课堂效率,培养学生的综合解题能力。
四、信息技术与数学教学整合中应注意的问题。
(一)多媒体教学不能完全替代教师的板书
板书,作为一种古老而简单的教学手段,它还是一种简单而有效的教学资源。板书设计是一门教学艺术,在很多情况下它还具有多媒体不可替代的功能。作为数学教师,我们应该重视板书在课堂中的有效运用。
虽然有些层面可以用多媒体代替,但是板书是学生模仿的蓝本,像一些数学符号的书写、图形图像的画法等一些基本技能的示范还得使用板书。
(二)警惕“新的灌输”
教师在课堂上运用自己的体态语言等感染学生,形成了各自的教学风格。但课件的大量应用,更多地把教师限制在了计算机的位置上,点击鼠标,来达到教学目标显然是不行的。所以新时代的教师要警惕“新的灌输”:要警惕对其他教学手段使用不够(或不用),变成了“电灌”课,教师成了解说员,学生成了观众,这是值得注意和必须改进的问题。要充分发挥教师的聪明才智,把握好信息技术使用的尺度,在使用多媒体课件教学时,要根据课堂的需要合理使用课件。该使用的时候使用,不该使用时不用,要适时、适量、分层次,该展示时才展示。要讲究实效,适时、适量合理使用课件。
(三)让学生参与到多媒体教学当中
当前,大多使用信息技术的老师经验丰富、技术完善。多媒体课件的制作都是由教师本人完成,夹杂着太多的主观性和数学教师本身对数学例题的理解,而学生只是被动地去接受。例如:有一位数学教师把自己对某一道例题的所有解法全部打到了PPT上,一开始分析便侃侃而谈。事实上,一位举手发言的同学却讲了一种PPT上没有,但方法极佳的做法。对学生来说,如果没有自主学习能力,则跟不上进度;如果教师一味地以自我为中心,在信息技术与数学课的整合中,实则把学生排除在外,那么学生就会厌倦学习。结果严重影响学生对课堂知识的注意力,学生看似兴趣盎然,课堂气氛看似活跃,但实际上教学效果甚微。
参考文献:
[1]中小学信息技术课程指导纲要(试行).
[2]陶增乐.信息技术基础.浙江教育出版社,2004.4.1.
[3]李连宁.面向未来加快中小学信息技术教育的步伐.人民教育,2000.1.7.
[4]汤向东.信息技术与其它学科整合的理论和实践.
关键词: 信息技术 中学数学教学 应用
中学数学有三个显著特点,这就是抽象性、逻辑严密性、应用广泛性。这三个特点是互相联系,互相影响,密不可分的。但是传统的数学教学有诸多的局限性,有不少数学活动在课堂上无法完成。信息技术应用于数学教学,就能打破时间、空间和课堂条件的限制,使得一些抽象的和不易理解的数学活动过程直观地显示出来,激发学生学习兴趣,降低学生理解难度,开阔学生视野,提高课堂教学效率,也更好地让学生建立数学知识和生活实际的联系。通过把信息技术与数学教学有机地结合起来,将信息技术与中学数学课程的教与学融为一体,将技术作为一种工具,提高教与学的效率,改善教与学的效果,改变传统的教学模式。对课堂教学结构的优化,可利用现代教学技术及计算机的多媒体技术,将现代教学媒体与教学目标紧密联系在一起,使课堂教学效果最优化。
一、信息技术创设更加生动形象的数学情境,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数学课程的特点之一是内容抽象。因此,如何使传授知识的过程生动形象,是数学教师在教学实践中时常思索的问题。而多媒体在数学教学中的应用可以较好地解决这个难题。如在讲解“小于0的数”这一节时,利用Flash课件,使学生能够看到水位的上下沉浮,能够感受到生活中比0小的数。利用电梯在实际生活中应用的视频资料,让学生了解到“地下一层”可以记作“-1层”,真切体会到数学知识和实际生活的内在联系。数学知识源于生活,数学知识又可以改变我们的生活。创设这样的教学情境,令学生永生难忘,也能充分调动起学生对枯燥的数学知识的探究热情,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为教学的进一步展开做好铺垫。
二、信息技术可提高学生的发散性思维能力,突破学生理解的难点。
初中数学例题的讲解与信息技术相结合,打破了常规对照书讲解的局限性、枯燥性。教师可以根据PPT的演示作适当提示,把教材中抽象的知识化为形象的知识、较理性的知识化为较感性的知识,从而增强教学效果。例如,学生在中学阶段对数学有两大难点:几何部分与概率统计部分。以往教师对这两部分的例题讲解较难做到实验模拟。通过把这两部分知识与信息技术的整合,可以设计相应课件用于计算机模拟实验,可多次出现,帮助学生复习掌握。例如:概率统计中的“抛硬币”实验,借助PPT可以在课堂上反复进行抛硬币实验,节省上课抛硬币的时间,也让实验结果更加公平公正。对几何图形的理解,可以借助几何画板,以达到体现图形变化的目的,使各类几何图形能在静态和动态的状况下展现给学生,既激发学生兴趣,同时又大大加快理解速度。
三、信息技术可提高复习课的教学效率,培养学生的综合能力。
多媒体技术的运用,可以使知识网络化:设计相关知识组合的题组练习。在课堂上,教师可以让学生先独立完成后再小组交流,进一步巩固课堂的重点知识,同时引导学生对基础知识加以整合,使之成为知识链和知识网。在PPT上设置中考考点链接:选择有针对性、典型性、启发性和系统性的中考题,引导学生对知识进行整理,应用数学知识、数学思维去解决实际问题,以及形成学习新知识的能力和适应社会发展的需求,让学生体会到数学思想,学会构建数学模型。信息技术可提高复习课的课堂效率,培养学生的综合解题能力。
四、信息技术与数学教学整合中应注意的问题。
(一)多媒体教学不能完全替代教师的板书
板书,作为一种古老而简单的教学手段,它还是一种简单而有效的教学资源。板书设计是一门教学艺术,在很多情况下它还具有多媒体不可替代的功能。作为数学教师,我们应该重视板书在课堂中的有效运用。
虽然有些层面可以用多媒体代替,但是板书是学生模仿的蓝本,像一些数学符号的书写、图形图像的画法等一些基本技能的示范还得使用板书。
(二)警惕“新的灌输”
教师在课堂上运用自己的体态语言等感染学生,形成了各自的教学风格。但课件的大量应用,更多地把教师限制在了计算机的位置上,点击鼠标,来达到教学目标显然是不行的。所以新时代的教师要警惕“新的灌输”:要警惕对其他教学手段使用不够(或不用),变成了“电灌”课,教师成了解说员,学生成了观众,这是值得注意和必须改进的问题。要充分发挥教师的聪明才智,把握好信息技术使用的尺度,在使用多媒体课件教学时,要根据课堂的需要合理使用课件。该使用的时候使用,不该使用时不用,要适时、适量、分层次,该展示时才展示。要讲究实效,适时、适量合理使用课件。
(三)让学生参与到多媒体教学当中
当前,大多使用信息技术的老师经验丰富、技术完善。多媒体课件的制作都是由教师本人完成,夹杂着太多的主观性和数学教师本身对数学例题的理解,而学生只是被动地去接受。例如:有一位数学教师把自己对某一道例题的所有解法全部打到了PPT上,一开始分析便侃侃而谈。事实上,一位举手发言的同学却讲了一种PPT上没有,但方法极佳的做法。对学生来说,如果没有自主学习能力,则跟不上进度;如果教师一味地以自我为中心,在信息技术与数学课的整合中,实则把学生排除在外,那么学生就会厌倦学习。结果严重影响学生对课堂知识的注意力,学生看似兴趣盎然,课堂气氛看似活跃,但实际上教学效果甚微。
参考文献:
[1]中小学信息技术课程指导纲要(试行).
[2]陶增乐.信息技术基础.浙江教育出版社,2004.4.1.
[3]李连宁.面向未来加快中小学信息技术教育的步伐.人民教育,2000.1.7.
[4]汤向东.信息技术与其它学科整合的理论和实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