落实 “准备兼体能”,提升“目标与能力”

来源 :当代体育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xixihahawotiana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1 体育课堂中准备活动现象
  1.1 因循守旧,缺乏新意
  以往的准备活动中很多老师都以一套从头部至脚踝的热身操作为课前热身活动。这一套热身操尽管包含了身体各关节的活动,但实际的热身效果并未达到《浙江省义务教育体育与健康课程指导纲要》(以下简称“纲要”)的要求,相反挫伤了学生开始上课时的那份期待和好奇。
  1.2 南辕北辙,偏离教材
  准备活动在生理意义上能帮助学生伸展各肌肉群,促使肌肉能够进行更加协调的活动。准备活动中也有不少的“专项”动作,这些动作旨在充分活动本次课时经常利用的肌群,促使该肌群在教学动作的达成发挥更大的作用。例如前滚翻技巧课上,某位老师设计了以跑跳练习为主的准备活动,课堂气氛热烈,学生参与度高。然而准备活动结束,学生才找到体操垫,教师也才开始进行课堂教学工作。在准备活动的设计时对主教材的引入不够,甚至偏离了主教材,以至在专项动作的设计中,本次课的主要关节部位并未得到充分的活动。
  1.3 徒劳无功,负荷不足
  在落实课堂七个一准备兼体能这一要求时,“纲要”要达到这4-5分钟的体能练习时间,也就意味着在这过程中学生应当一直处于运动状态。很多老师也在落实这一点,从开始的慢跑到专项准备活动使学生不断地运动。虽然热身活动很全面,但是在垫上的练习对运动负荷的提高是有限的。一套热身活动做下来后学生的心率也并没有提高,相反有些没有认真参与学生的心率反而趋于平稳。这样的热身练习,看上去学生一直处于运动状态,但是运动量远达不到体能练习的要求。要是天气寒冷的情况下,准备活动结束后反而学生身体温度下降,肌肉的粘滞性增强,不利于接下去教学内容的开展。
  1.4 虚有其表,器材复杂
  为践行新课程的改革,老师们也想尽方法在准备活动中安排有新意的活动设计。例如在脚弓传球的教学课中,某位老师在准备活动中,利用多种专项器材布置了活动场地,绳梯、塑料台阶、障碍柱、标志盘,各种器材摆放满满一片操场。当四个小组开始进行热身练习时,结果才进行第三次练习的时候,由于时间关系教师便仓促让学生收拾器材立马进行接下去的上课内容。在接下去的教学环节中除标志盘在课堂中出现了几次,其余的器材再也没有使用到。该教师在准备活动环节中利用了過多的器材,看上去很专业的热身方式,真正的练习效果也远没有达到要求。
  例举这样几个现象也是很多青年教师在安排课堂准备部分时出现的问题,这些问题需引起足够的重视,否则对课堂的延续将造成巨大的阻碍。现今不能否认的是,“纲要”提出准备兼体能的概念,不再仅仅是单纯的热身运动,在这个练习过程则需要更合理的安排对学生的体能有所提高。
  2 落实“准备兼体能”的实践
  2.1 教态自然亲切,调动课堂气氛
  准备活动是调动课堂气氛的关键部分,在调动课堂准备活动的积极性可以两点出发:
  (1)注重语言艺术。在准备活动的安排中可以用诙谐幽默的语言和学生达成上课协议,或创设学生喜欢的上课情景,以此提高学生参与准备活动兴趣。运用抑扬顿挫的言语表达方式,使得学生知会在练习过程中的重难点。
  (2)注重肢体动作表达。言语煽动课堂气氛,结合肢体动作的表达将使得学生将更好的参与其中。例如在团身滚动示范时教师的动作做得夸张,学生在接下去的模仿中也会尽量做到教师的示范动作。
  2.2 以主教材为主,设计活动内容
  准备活动其主要目的是为课堂基本部分服务,也是为能够更好地体现出主教材内容。因此在设计准备活动时首先要对主教材内容进行思考,即在准备活动中也应当有对教材重难点解决手段的体现。在一般的热身活动结束后,在安排专项热身活动时,可对教学动作进行引入,让学生在愉快的氛围中学习到新的动作。在设计活动的内容时首先要简化主教材的教学动作,其次要持续多次进行练习该动作的练习。
  2.3 持续体能练习,提高运动负荷
  所谓“体能”即身体运动的能力。现今众多学者提出,学生身体素质不断下降,体育课堂落实体能练习已刻不容缓。也因此在“纲要”中指出,体能练习应当穿插在准备活动中,一堂体育课的运动量不能再是单峰生理曲线的发展,而应当是多峰生理曲线发展。
  在进行体能练习的安排时首先应考虑体能所包含的能力,即体能的六大要素,力量、速度、耐力、协调、柔韧、灵敏。从这六要素发散,体能练习的组合形式是较为多样的。持续的体能练习,可以考虑多方面素质训练,不应安排单一某项素质能力。开拓体能练习的手段和方式,不要局限于传统的跑跳练习,可以是间歇训练,复合动作练习。这样不仅提高学生体能训练的时间,也让学生参与课堂的热情更加高。
  3 结论
  在准备部分中落实“准备兼体能”的要求,对课堂教学目标达成必将起到推进作用。对教师而言,准备活动和课前引入设计将从更合理有效的角度出发。对学生而言,在充分进行热身活动的同时也将更好地促进体能的提高。
  (作者单位:宁波市北仑区小港实验学校)
其他文献
随着新课标改革的不断深化,小学体育的教学地位相比以往得到了很大的提升。而在小学素质教育不断推进的时代背景下,开展游戏化的小学体育教学活动,越来越受到教师与学生的欢迎,它对于引导学生从小养成运动锻炼的良好习惯,促进学生的身心健康和快乐成长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作用。本文就小学体育课堂教学游戏化的实践做相关的研究,为小学体育教师开展游戏化的教学活动提供一些参考建议。  随着素质教育的理念和模式在社会上得到
期刊
小学体育课堂的教学发展模式和改革方式一直是教育界普遍认为在新课改思潮推动下的一个非常重要的部分,在此基础之上所进行的所有小学体育课堂的教学改革都以促进和培养全方位发展的小学学生为主要目的,以此来进行全方位的发展变革。本文就通过立足于“教学做合一”的教育思想,以人教版小学三年级体育教材为蓝本,来进行提高小学体育课堂教学有效性改革的发展措施、举措的提出。  1 浅析“教学做合一”思想与小学体育课程困境
期刊
学生喜欢奔跑,50米快速跑是一种常见的体育运动项目,是小学体育教学内容的一种。教师可以通过对50米快速跑的教学,让小学生变得越来越勇敢顽强,使学生具有拼搏向上的精神,对提高学生身体协调性、柔嫩性有着重要的作用。通过快速跑的锻炼,有利于提高学生的奔跑能力,这样可以使学生快速掌握跑步的基本技术,锻炼奔跑能力,培养学生的群体意识,提高合作、竞争的能力,敢于主动克服困难。本文总结了以下几点50米快速跑训练
期刊
社会的发展速度越来越快,这对各类学科都提出了新的要求。小学体育在小学教育里有着很重要的地位,学生可以利用体育课进行放松,消除在其他课堂上积累的疲倦,促进学生心理健康的发展。小学生有着好玩活泼的本性,他们的学习主要依靠兴趣,想要提高小学体育课堂效果,勾起学生兴趣是必不可少的。教师的教学方法和教学模式对体育课堂是否效率,是否起到了应有的作用起决定性的作用。本文将概括关于小学体育自主学练模式的探讨。在当
期刊
随着我国社会经济的不断发展,人们越来越重视培养复合型的优秀人才。高中时期是学生重要的学习阶段,在此期间,大部分的教师更加重视提高学生的各科学习成绩,学生长时间在教室进行学习,而对于体育运动较为忽视。高中学生的学习压力较大,学习任务较重,在体育课堂上不能提起兴趣,不利于学生的身心健康发展。所以本文将分析高中体育教学中学生主动参与存在的问题,然后从三个方面分析高中体育教学中有效提升学生主动参与的具体措
期刊
本文研究的主要目的是为了提高初中体育教学中体能训练的教学效果,通过对目前初中体育教学中体能训练的分析,提出一些相应的体能训练策略来提升当前初中体育教学中的体能训练质量,从而推动我国教育事业的创新发展。此次研究选用的是文献研究法,通过对相应文献的查找,为文章的分析提供一些理论基础。  1 提升教师对体能训练的认知  在初中体育体能训练的教学中,提升教师对体能训练的认知是一个重要的基础。从我国目前的体
期刊
定向运动是近些年在小学体育课程中新型的运动模式,其与传统的体育运动存在着较大的差异,学生在定向运动的过程中,不仅仅需要肢体配合,还需要借助地图等设施设备,以帮助其能够完成定向运动。定向运动需要学生以团队为单位开展,因此学生在这个过程中能够收获很多。在定向运动在小学体育课程中出现之后备受争议,其教学的价值是当前争议的主要问题。因此,本文针对小学体育课中开展定向运动教学的价值进行研究,分析了其具体的价
期刊
在高中体育教学中,创造性思维是非常重要的一个方面。本文通过文献资料法、比较研究法和行动实验对有效创编运动竞技比赛培养学生创新能力进行了相关分析。结果显示,当前我国高中生对于体育运动项目的兴趣较高。同时创造力与想象力之间也存在着一定联系;此外教师应引导学生树立正确价值观以及人生观等观点来提高高中体育教学质量,促进青少年健康成长发展的重要举措是激发中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创造性思维活动和训练方法。  在以
期刊
体育是中职基础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体育教学改革也是学校整体改革的重要内容,体育学科具有鲜明的学科特点和其他学科不可替代的独特优势。体育教学课程在职业教育中占有相当比例,为了体现新课程的基本理念,使学生获得自主、快乐的情绪。本文主要通过中职体育教学存在的问题、中职体育教学改革的重要性以及中职体育教学改革的策略进行阐述,对中职体育教学改革提出一些创新观点和建议。  1 中职体育教学中存在的问题  1.
期刊
“立德树人”“健康第一”是高中阶段体育教学的核心思想和首要任务。其中,运动能力、健康行为、体育品德等三方面构成了该阶段学生体育学科核心素养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成为高中阶段体育教师从事日常教学和进行课程设计的基本依据。众所周知,高中学生面临繁重升学压力,开设的学科门数多,常规的学习任务重。在此背景下,高中体育教学工作无论是当周安排频次,还是每日训练强度,都略显捉襟见肘,制约较大。故增强课堂教学效果,提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