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1 体育课堂中准备活动现象
1.1 因循守旧,缺乏新意
以往的准备活动中很多老师都以一套从头部至脚踝的热身操作为课前热身活动。这一套热身操尽管包含了身体各关节的活动,但实际的热身效果并未达到《浙江省义务教育体育与健康课程指导纲要》(以下简称“纲要”)的要求,相反挫伤了学生开始上课时的那份期待和好奇。
1.2 南辕北辙,偏离教材
准备活动在生理意义上能帮助学生伸展各肌肉群,促使肌肉能够进行更加协调的活动。准备活动中也有不少的“专项”动作,这些动作旨在充分活动本次课时经常利用的肌群,促使该肌群在教学动作的达成发挥更大的作用。例如前滚翻技巧课上,某位老师设计了以跑跳练习为主的准备活动,课堂气氛热烈,学生参与度高。然而准备活动结束,学生才找到体操垫,教师也才开始进行课堂教学工作。在准备活动的设计时对主教材的引入不够,甚至偏离了主教材,以至在专项动作的设计中,本次课的主要关节部位并未得到充分的活动。
1.3 徒劳无功,负荷不足
在落实课堂七个一准备兼体能这一要求时,“纲要”要达到这4-5分钟的体能练习时间,也就意味着在这过程中学生应当一直处于运动状态。很多老师也在落实这一点,从开始的慢跑到专项准备活动使学生不断地运动。虽然热身活动很全面,但是在垫上的练习对运动负荷的提高是有限的。一套热身活动做下来后学生的心率也并没有提高,相反有些没有认真参与学生的心率反而趋于平稳。这样的热身练习,看上去学生一直处于运动状态,但是运动量远达不到体能练习的要求。要是天气寒冷的情况下,准备活动结束后反而学生身体温度下降,肌肉的粘滞性增强,不利于接下去教学内容的开展。
1.4 虚有其表,器材复杂
为践行新课程的改革,老师们也想尽方法在准备活动中安排有新意的活动设计。例如在脚弓传球的教学课中,某位老师在准备活动中,利用多种专项器材布置了活动场地,绳梯、塑料台阶、障碍柱、标志盘,各种器材摆放满满一片操场。当四个小组开始进行热身练习时,结果才进行第三次练习的时候,由于时间关系教师便仓促让学生收拾器材立马进行接下去的上课内容。在接下去的教学环节中除标志盘在课堂中出现了几次,其余的器材再也没有使用到。该教师在准备活动环节中利用了過多的器材,看上去很专业的热身方式,真正的练习效果也远没有达到要求。
例举这样几个现象也是很多青年教师在安排课堂准备部分时出现的问题,这些问题需引起足够的重视,否则对课堂的延续将造成巨大的阻碍。现今不能否认的是,“纲要”提出准备兼体能的概念,不再仅仅是单纯的热身运动,在这个练习过程则需要更合理的安排对学生的体能有所提高。
2 落实“准备兼体能”的实践
2.1 教态自然亲切,调动课堂气氛
准备活动是调动课堂气氛的关键部分,在调动课堂准备活动的积极性可以两点出发:
(1)注重语言艺术。在准备活动的安排中可以用诙谐幽默的语言和学生达成上课协议,或创设学生喜欢的上课情景,以此提高学生参与准备活动兴趣。运用抑扬顿挫的言语表达方式,使得学生知会在练习过程中的重难点。
(2)注重肢体动作表达。言语煽动课堂气氛,结合肢体动作的表达将使得学生将更好的参与其中。例如在团身滚动示范时教师的动作做得夸张,学生在接下去的模仿中也会尽量做到教师的示范动作。
2.2 以主教材为主,设计活动内容
准备活动其主要目的是为课堂基本部分服务,也是为能够更好地体现出主教材内容。因此在设计准备活动时首先要对主教材内容进行思考,即在准备活动中也应当有对教材重难点解决手段的体现。在一般的热身活动结束后,在安排专项热身活动时,可对教学动作进行引入,让学生在愉快的氛围中学习到新的动作。在设计活动的内容时首先要简化主教材的教学动作,其次要持续多次进行练习该动作的练习。
2.3 持续体能练习,提高运动负荷
所谓“体能”即身体运动的能力。现今众多学者提出,学生身体素质不断下降,体育课堂落实体能练习已刻不容缓。也因此在“纲要”中指出,体能练习应当穿插在准备活动中,一堂体育课的运动量不能再是单峰生理曲线的发展,而应当是多峰生理曲线发展。
在进行体能练习的安排时首先应考虑体能所包含的能力,即体能的六大要素,力量、速度、耐力、协调、柔韧、灵敏。从这六要素发散,体能练习的组合形式是较为多样的。持续的体能练习,可以考虑多方面素质训练,不应安排单一某项素质能力。开拓体能练习的手段和方式,不要局限于传统的跑跳练习,可以是间歇训练,复合动作练习。这样不仅提高学生体能训练的时间,也让学生参与课堂的热情更加高。
3 结论
在准备部分中落实“准备兼体能”的要求,对课堂教学目标达成必将起到推进作用。对教师而言,准备活动和课前引入设计将从更合理有效的角度出发。对学生而言,在充分进行热身活动的同时也将更好地促进体能的提高。
(作者单位:宁波市北仑区小港实验学校)
1.1 因循守旧,缺乏新意
以往的准备活动中很多老师都以一套从头部至脚踝的热身操作为课前热身活动。这一套热身操尽管包含了身体各关节的活动,但实际的热身效果并未达到《浙江省义务教育体育与健康课程指导纲要》(以下简称“纲要”)的要求,相反挫伤了学生开始上课时的那份期待和好奇。
1.2 南辕北辙,偏离教材
准备活动在生理意义上能帮助学生伸展各肌肉群,促使肌肉能够进行更加协调的活动。准备活动中也有不少的“专项”动作,这些动作旨在充分活动本次课时经常利用的肌群,促使该肌群在教学动作的达成发挥更大的作用。例如前滚翻技巧课上,某位老师设计了以跑跳练习为主的准备活动,课堂气氛热烈,学生参与度高。然而准备活动结束,学生才找到体操垫,教师也才开始进行课堂教学工作。在准备活动的设计时对主教材的引入不够,甚至偏离了主教材,以至在专项动作的设计中,本次课的主要关节部位并未得到充分的活动。
1.3 徒劳无功,负荷不足
在落实课堂七个一准备兼体能这一要求时,“纲要”要达到这4-5分钟的体能练习时间,也就意味着在这过程中学生应当一直处于运动状态。很多老师也在落实这一点,从开始的慢跑到专项准备活动使学生不断地运动。虽然热身活动很全面,但是在垫上的练习对运动负荷的提高是有限的。一套热身活动做下来后学生的心率也并没有提高,相反有些没有认真参与学生的心率反而趋于平稳。这样的热身练习,看上去学生一直处于运动状态,但是运动量远达不到体能练习的要求。要是天气寒冷的情况下,准备活动结束后反而学生身体温度下降,肌肉的粘滞性增强,不利于接下去教学内容的开展。
1.4 虚有其表,器材复杂
为践行新课程的改革,老师们也想尽方法在准备活动中安排有新意的活动设计。例如在脚弓传球的教学课中,某位老师在准备活动中,利用多种专项器材布置了活动场地,绳梯、塑料台阶、障碍柱、标志盘,各种器材摆放满满一片操场。当四个小组开始进行热身练习时,结果才进行第三次练习的时候,由于时间关系教师便仓促让学生收拾器材立马进行接下去的上课内容。在接下去的教学环节中除标志盘在课堂中出现了几次,其余的器材再也没有使用到。该教师在准备活动环节中利用了過多的器材,看上去很专业的热身方式,真正的练习效果也远没有达到要求。
例举这样几个现象也是很多青年教师在安排课堂准备部分时出现的问题,这些问题需引起足够的重视,否则对课堂的延续将造成巨大的阻碍。现今不能否认的是,“纲要”提出准备兼体能的概念,不再仅仅是单纯的热身运动,在这个练习过程则需要更合理的安排对学生的体能有所提高。
2 落实“准备兼体能”的实践
2.1 教态自然亲切,调动课堂气氛
准备活动是调动课堂气氛的关键部分,在调动课堂准备活动的积极性可以两点出发:
(1)注重语言艺术。在准备活动的安排中可以用诙谐幽默的语言和学生达成上课协议,或创设学生喜欢的上课情景,以此提高学生参与准备活动兴趣。运用抑扬顿挫的言语表达方式,使得学生知会在练习过程中的重难点。
(2)注重肢体动作表达。言语煽动课堂气氛,结合肢体动作的表达将使得学生将更好的参与其中。例如在团身滚动示范时教师的动作做得夸张,学生在接下去的模仿中也会尽量做到教师的示范动作。
2.2 以主教材为主,设计活动内容
准备活动其主要目的是为课堂基本部分服务,也是为能够更好地体现出主教材内容。因此在设计准备活动时首先要对主教材内容进行思考,即在准备活动中也应当有对教材重难点解决手段的体现。在一般的热身活动结束后,在安排专项热身活动时,可对教学动作进行引入,让学生在愉快的氛围中学习到新的动作。在设计活动的内容时首先要简化主教材的教学动作,其次要持续多次进行练习该动作的练习。
2.3 持续体能练习,提高运动负荷
所谓“体能”即身体运动的能力。现今众多学者提出,学生身体素质不断下降,体育课堂落实体能练习已刻不容缓。也因此在“纲要”中指出,体能练习应当穿插在准备活动中,一堂体育课的运动量不能再是单峰生理曲线的发展,而应当是多峰生理曲线发展。
在进行体能练习的安排时首先应考虑体能所包含的能力,即体能的六大要素,力量、速度、耐力、协调、柔韧、灵敏。从这六要素发散,体能练习的组合形式是较为多样的。持续的体能练习,可以考虑多方面素质训练,不应安排单一某项素质能力。开拓体能练习的手段和方式,不要局限于传统的跑跳练习,可以是间歇训练,复合动作练习。这样不仅提高学生体能训练的时间,也让学生参与课堂的热情更加高。
3 结论
在准备部分中落实“准备兼体能”的要求,对课堂教学目标达成必将起到推进作用。对教师而言,准备活动和课前引入设计将从更合理有效的角度出发。对学生而言,在充分进行热身活动的同时也将更好地促进体能的提高。
(作者单位:宁波市北仑区小港实验学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