通货膨胀,政府何为?

来源 :财经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fanhaoguohuifang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在目前通胀无法被制止的情况下,应提高利率,不应管制价格
  
  受各国将限制食品出口的消息推动,作为国际大米交易中基准价格的泰国大米价格,在3月31日上涨30%至790美元/吨。自2007年底以来,泰国大米价格已经翻番,相比于2003年的水平也增长了近三倍。
  当前食物的价格趋势与油价在50美元/桶时的情况类似,后者在这一时点吸引了大量投机资本进入。投资基金密切关注农产品期货的情况已经尽人皆知,而投机资本可能很快就会控制食品价格,并推动其在当前水平上再次翻番。
  
  劳动力重新定价
  现在,中国的劳动力市场可能已经进入了一个重新定价的阶段。在1995年-2005年,尽管中国经济以每年8%的速度增长,但非熟练工人的工资水平几乎没有任何变化。过剩的供给使劳动力市场呈现买方市场特征,工人们彼此间竞争,使他们的工资仅达到可接受的最低水平。因此,他们并没有分享到经济增长带来的好处。
  但低工资吸引了全球产品生产迁往中国,并进一步引发中国服务业的强劲增长。与此同时,中国政府也忙于进行大规模的基础设施建设,以消化剩余劳动力。这些因素使得劳动力需求迅速扩张,某种程度而言,劳动力市场的转折点已经来临。这个市场似乎已不再是一个买方市场。工资,尤其是年轻工人的工资,首次处于巨大的提高压力之下。
  其原因有二。第一,生活成本出现了大幅提高。在非熟练工人或其家庭的消费篮子中,食品占有很大一个比例。而食品价格的大幅上扬降低了这些工人的实际工资水平。第二,在当前的工资水平下,对年轻劳动力的需求超过了供给。2008年珠江三角洲地区的劳动力短缺进一步恶化,反映出这些地区的工厂并没有支付市场可接受的工资水平。
  2008年-2010年,中国非熟练工人的工资水平可能将提高50%。由于劳动生产率每年以8%的速度增长,而全要素生产率以4%的速度增长,即便资本收入占GDP的比例大幅下滑,劳动力重新定价的潜在要求也不能完全被生产率的增长所消化,这必将会引发显著的通货膨胀。
  通货膨胀是一个缓慢移动的变量,当通胀被察觉时,再想抑制它可能已经为时过晚。中国政府宣布2008年的通胀目标为4.8%,目的在于控制通胀预期。这个意图虽好,可政府应该注意可能丧失控制通胀的政府信誉。如果公众意识到政府打击通胀仅停留在语言上,而没有实际行动,他们可能会采取行动自我保护。在过去的数次高通胀中,中国民众倾向于抢购大量重要食品以应付纸币贬值。这样的行为将进一步恶化通胀压力,并引发通胀的恶性螺旋式上升。
  现在,要想抑制通胀可能已经为时太晚。实际上本来就不应该阻止劳动力市场重新定价。中国工人提出分享经济增长成果的主张,对社会稳定而言是件好事,这也将迫使企业提高劳动力的使用效率。
  当你步入一个高档酒店,服务员会排成一溜迎接你。这种门面装饰纯属滥用劳力,却也反映了低廉的劳动成本。在西方国家,一名服务员的日收入相当于每位顾客每餐消费的2倍-4倍,而在中国高档酒店的商务餐中,服务员的日收入仅为每位顾客每餐消费的0.3倍-0.5倍。
  另一方面,许多工人在40岁甚至30岁就已经“退休”了。当你走在诸如重庆或成都等城市的街头,你会看见大量此类“退休人员”在街头巷尾打麻将。当年轻劳动力非常丰富时,企业更倾向于雇用他们,因为他们更易于培训,能快速适应环境。但事实上,只要多一点培训,就可以使得那些中年工人也参加生产。
  对中国劳动力市场的重新定价,并不意味着中国的工人工资将不再便宜。它仍旧便宜,仅仅是不再像过去那样便宜。它也并不意味着中国劳动力将出现绝对短缺。随着年轻工人工资水平的提高,企业将更为有效地提高工人的使用率,并发现培训中年劳动力更为有利可图。中国经济增长对资源的使用非常浪费,尤其是对劳动力的使用而言,更为糟糕。未来几年劳动力市场的重新定价,将迫使经济变得更有效率。当劳动效率提高时,劳动力成本的提高不会令中国丧失太多的竞争优势。
  
  投机推升食品价格
  中国政府无法控制上升的劳动力成本,也无法控制不断攀升的食品价格。数十年来,全球农业都是一个不盈利的部门。发达国家政府对农民提供了大量补贴以维持正常生产。由油价上涨引发的生物燃料的创新,是推动农产品价格上扬的催化剂。美国政府提供了大量津贴,从玉米中提取乙醇作为汽油的替代品。这构成了油价和农产品价格间的关联。随着油价持续上扬对投机资本的冲击,后者直接转投农产品,推升农产品价格。
  过去三个月中,农产品价格的大幅飙升与投资基金大量购入农产品期货密切相关。农产品市场目前所受到的瞩目,与原油市场在突破50美元/桶时受到的关注有相似之处,现在它吸引了大量的金融资本。随着资本的流入和价格的上扬,期货市场将变得更大,更富有流动性,并将吸引更多的资本流入。越来越多的分析师将提高农产品的价格目标,就像当年他们提高油价预期一样。与原油相似,2008年的农产品可能会产生一个巨大的泡沫。
  当一个市场出现积极的增长势头时,金融投机就会发生,并起到放大作用。例如,随着全球经济的强劲增长,市场对原油确实有一个强劲的需求。而控制了逾80%原油储备的各国政府手中已经有了足够多的金钱,实在是没有太多动力来增加原油供给。金融资本看到了这一机会,便在低供给上大做文章,维持油价处于高位,尽管这时原油的需求可能已经减少。这样,对油价泡沫的支持因素便从强劲的需求转移到了疲软的供给之上。
  正如上文提到的,原油和农产品的关联推动了后者价格的不断上扬。农产品的基本面在过去五年中不断好转,食品需求也在不断增加。新兴市场国家经历了四年的强劲增长期,他们趋向于将更多的收入放在改善饮食上,即摄入更多的肉类和乳制品,这意味着对谷物有更多的需求。由于农产品基本面仍维持强劲,而投机资本缺乏其他可以选择的投资渠道,资本仍将流入这个市场,并放大食品价格的涨势。
  能源和食品是2008年全球通胀的两大推动因素,而美联储的货币政策是引发全球泡沫的根源。目前,美联储正在印制大把的钞票来挽救美国的金融体系。扩张的货币政策引发美元贬值和通胀,从而使得大宗商品变得富有吸引力。诸如股票、信贷、债券等传统金融工具目前均处于熊市,过剩流动性源源不断地涌入商品市场。当美联储将政策的优先考虑点从金融稳定转至价格稳定时,商品市场泡沫将会破裂。但2008年不会出现这一情景,甚至直到2009年,美联储可能都不会改变其政策方向。
  
  政府如何维持稳定
  现在看起来,中国政府在2008年甚至2009年都无法成功抑制通胀的大幅上升。但如果认为通胀在短期内无法抑制,而消极地作壁上观,那将是大错特错。
  通胀将从三个方面导致不稳定。首先,持续高通胀的预期将导致企业提高产品价格,工人要求提高工资,这一螺旋式的上涨时期比食品和劳工价格的必要调整期要更为长久。政府必须采取措施,使得企业和个人确信未来物价水平将下滑,而低通胀预期将缓和企业和工人的行为。
  其次,通胀将使得存款人对其银行存款的真实价值感到恐慌。中国家庭拥有18万亿元的银行存款。目前的存款利率较通胀率低4个百分点,中国家庭银行存款额的真实价值每天蒸发掉20亿元。对损失将进一步扩大的忧虑可能会刺激存款人从账户中提出存款,购买诸如食用油、大米、卫生纸等日用品。在中国的每一次高通胀中,抢购风潮都会发生。除非采取有效措施,否则这一情景将再次出现,并破坏经济稳定。
  第三,诸如养老金领取者、接受福利救助者以及学生等固定收入群体,在通胀中会受到严重影响。印度、也门、墨西哥、布基纳法索和其他数个国家,在2007年已经或近乎发生食品骚乱,这是数十年全球农产品维持低价以来从未见到的情形。美国国会预算办公室预计,截至2008年10月,将有2800万民众需要依赖联邦政府的食品援助生活,高于2007年的2650万人。这也是该项目自20世纪60年代实行以来需要援助人数最高的一次。
  为了在物价飞涨时维持社会稳定,一国政府必须帮助那些领取固定收入的群体渡过难关。如果中国不采取预防措施,将可能发生与印度等国类似的骚乱。中国必须将存款利率提升至通胀率水平之上,以保护公众的银行存款;对弱势群体加大财政转移力度;并避免价格控制。
  许多人担心,提高利率将吸引热钱流入。这个忧虑合情合理,但可以从两个方面着手解决。首先,中国可以也应该强化对资本账户的控制。尽管长期来看,中国将实现资本账户的自由兑换,但目前更迫切的是提高货币政策的独立性。没有独立货币政策,通胀在中国将不可控制。
  其次,为了避免热钱流入,中国可以提高长期储蓄利率水平。例如,可以在两年或更长期的存款利率中加上通胀率,类似于通胀保值债券。“热钱”缺乏进行长期投机的耐心,所以,提高长期储蓄利率不会吸引更多的“热钱”流入,却能够为存款人提供一个安全屏障,他们可以不再担心血汗钱被通胀吞噬。
  中国也可以模仿美国发行通胀保护债券,这一金融工具的引进将改善中国金融体系的稳定性。例如,银行可以利用这种债券的市场为储户提供保值储蓄,从而令大多数家庭受益。
  目前中国的财政状况相当良好。上世纪90年代财政收入仅占GDP的11%,而现在占到了20%。进一步而言,来自电信和金融行业的国有企业利润丰厚,如果有需要,它们可以为财政收入做出更多贡献。中国政府有足够的资金为那些在高通胀中处于弱势地位的群体提供保护。目前已经采取的措施有提高退休人员的养老金和高校大学生的补贴,如果有必要,政府应出台更多的新举措。
  在中国的政治文化中,政府总是倾向于以价格管制来打击通胀。然而长期来看,它将对经济产生严重破坏,甚至可能引发危机。价格控制将引发恐慌性抢购和囤积,因为商品的价格被低估了,理性的消费者将购买更多价格被低估的货物,而这造成进一步的短缺。不断蔓延的柴油短缺就是一个很好的例子。
  当物价水平上升时,中国经济增长也开始放缓。但这仅是从高位下调,即便下滑30%,降至8%,仍是一个相当不错的增长率。不过,当通胀出现两位数的增长时,中国就会面临麻烦,因此,打击通胀而不是促进经济增长,应该是政策优先考虑的对象。
  通胀目前无法被制止,但政府必须竭力采取措施,以确保通胀在未来一段时间内逐步下滑,并且在此期间内维持社会稳定。提高利率是正确的办法,管制价格则是错误的选择。
  
  作者为《财经》杂志特约经济学家、玫瑰石顾问公司董事
其他文献
在2008年演绎过一波惊心动魄行情的大宗商品,能否在2009年重返牛市?中国需求能否拯救世界?    《财经》记者 严江宁    火与冰  对于大宗商品市场,2008年可谓跌荡起伏。上半年时,市场还在谈论涨价、盈利和扩产,下半年话题就变成了裁员、降薪和减产。  以伦敦金属交易所(LME)铜期货为例,2008年7月,冲至8940美元/吨的历史新高位,随后短短几个月又迅速从高点呈“自由落体式”下落,仅
期刊
中国钢铁行业从火热到寒冷,兼并重组的动力来源从政府转移到市场    《财经》记者 张伯玲      盈利能力下滑,给中国钢铁企业的兼并重组创造了良机。钢铁行业出现了通过“兼并重组、扩大规模”以“过冬”的迹象    五年多的狂热增长后,中国钢铁企业正经历着记忆中最糟糕的时刻。  中国钢铁工业协会(下称中钢协)发布的最新数据显示,2008年11月,中国钢铁企业71家大中型钢厂亏损额达到127.7亿元。
期刊
债券市场的发展终于消除了重大政策障碍,且获低利率周期的发展契机,但信用风险和价格风险不可轻忽    《财经》记者 张宇哲    2009年上半年,债市将获得比较大的发展契机,这是业内人士普遍达成共识的一个判断。  2008年以来的一系列政策动向,已经透露了这一趋势:一方面,债市分割的格局正在逐步打破,诸多促进债市发展的利好出台;另一方面,适度宽松的货币政策释放出的流动性,由于不确定的宏观经济现状和
期刊
冒进、莽撞的PE管理者将失去市场的信任,PE必须面对大浪淘沙的命运    《财经》记者 陈慧颖 于宁    投资潮水退去,在中国的私人股权投资基金(Private Equity,下称PE)也正失去昔日的光环。  虽然人民币基金在各方努力下步步推进,全国社保也以市场化“选秀”锁定了第一批PE管理团队,但近期屡屡出现的“败战”案例,无疑给这个行业投下了阴影。PE究竟给企业带来了什么?是帮助企业脱胎换骨
期刊
中国第一只主权财富基金出师一再不利,不惟天时作祟,建立一整套市场化的公司运营机制更成急务    《财经》记者 李箐    对于中国投资有限公司(下称中投)投资失误的责难,早已不是新鲜事。然而,对于中投来说,从长期投资的角度看,短期的投资失误乃至损失本无需自乱阵脚,与中投可供投资的总规模相比,这些损失也在可容忍的范围之内。问题的关键并不在于尽快找到盈利项目,而应“反求诸己”,通过理清公司治理机制,网
期刊
中国必须向低碳经济发展模式转型    《财经》记者 徐可    虽然还是年初,但可以断言,将于2009年12月在哥本哈根举行的《联合国气候变化框架公约》(下称《公约》)。第15次缔约方大会(下称气候变化大会),将是未来数年来最为重要的国际性事件之一。  按照2007年12月在印度尼西亚巴厘岛举行的第13次气候变化大会达成的“路线图”,2009年12月,在哥本哈根,将最终明确发达国家在2012年之后
期刊
中国农村的前景,取决于以土地制度为核心的各项改革进展    《财经》记者 常红晓      农民工失业、农民收入下降、城乡差距拉大、社会矛盾加剧,这些都是对决策者的考验,同时也是推进制度性改革的动力    2008年的中国农村可谓跌宕起伏。10月以前,无论是农民收入还是粮价,形势一派大好;10月之后,随着金融危机影响,粮棉价格下行与农民工失业叠加,乐观预期不再。  2008年10月,中共十七届三中
期刊
本世纪就业压力最沉重的一年到来,必须寻找更有利于创造工作岗位的新增长模式    《财经》记者 任波 实习记者 李鹏    短短几个月内,人们延续了几年的对城乡就业扩大的乐观预期,转眼间变为对大规模失业的恐慌。就业压力空前严峻,农民工和大学生就业形势尤其趋紧,劳动争议事件也大幅增加。  回溯上个世纪90年代末期,中国国企改革当中以“减员增效”为主导的“下岗分流”,曾经带来了一场波及近3000万下岗职
期刊
新一轮司法改革重新强调“司法大众化”和“司法民主化”,未超越“应对性”思路    《财经》记者 秦旭东    这个冬天,因牵涉“三鹿毒奶粉”事件而被刑事追诉的被告人陆续走上法庭,但是,为数众多的受害者索取民事赔偿的诉求,依然踯躅于司法大门之外。  从2008年9月23日开始,全国各地不少患者家属即不断向法院提起民事赔偿诉讼,结果无一例外——法院均不予立案,表示要“等上面的统一安排”。  这类现象在
期刊
市场的自由程度,依赖于市场参与者们的责任伦理    《财经》学术顾问 汪丁丁    伴随着每一个文明社会的物质生活的,是“市场”,它从来没有消失过。成为问题的始终是:市场在多大程度上是自由的?  市场的自由程度,依赖于市场参与者们的责任伦理。这是关于市场自由的一项基本原理。市场自由要求市场以外的社会生活不服从市场规则。哪怕是“完全竞争”的自由市场,也会产生两类不良后果:(1)“消费者至上”(con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