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当今,全球生态问题已成为人类社会面临的全球性的难题,日益严重的环境问题给人类的生存与发展带来了严峻的挑战。如何正确处理生态与发展的关系,使人与自然、社会和谐相处,是全世界亟待解决的问题,也是当代中国社会发展过程中急需思考与面对的问题。中国作为发展中国家,既面临发展的压力又必须应对生态困境的挑战,因此,以马克思主义生态学说与科学发展观的理论为指导,走出生态困境,坚持生态环境与社会经济相协调的可持续发展之路,是当代中国的必然选择。
关键词:生态困境;马克思主义生态学说;科学发展
中图分类号:Q-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0118(2011)-08-0-02
20世纪60年代以来,伴随着人类无节制的发展,生态环境问题日益凸显,种种过度发展的恶果如物种灭绝、资源短缺、土地退化、植被破坏等现象,已经逐渐地蔓延开来,越来越强烈地威胁着整个地球的环境和人类的未来。环境问题己从区域性扩展为全球性,从第一代环境问题演化为第二代环境问题,从影响当代人的生存恶化到危及后代人的生存。作为发展中国家,生态环境问题已经严重影响着我国经济、社会的长远发展。因此,如何协调经济发展、资源利用与环境保护之间的关系,已成为我国面临的重要问题。
一、我国生态环境的现状
我国生态困境主要表现在人口问题、资源、能源问题和环境问题。人口问题主要体现在:人口增长过快、以及人口过快增长给自然资源和生态环境带来沉重压力和总体人口质量有待提高;资源、能源问题主要体现在:自然资源破坏严重和人均占有量逐渐减少。人力资源总的态势是劳动力供给大于需求,且劳动力素质低下。
由于经济发展的驱动,虽然中国能源工业一直在稳步发展,但是与世界其他国家相比,中国能源生产与消费还存在许多问题: 以消耗型资源为主;能源分布不均导致运输压力过大;能源环境治理难度大和均能耗低,能源强度高。环境问题主要体现在水资源危机,污染严重,日益短缺。地下水资源开采过度和水资源的利用效率低等现象,导致我国的水资源严重不足,水资源缺乏;近100年来,中国原有的森林面积已经减少了50%,木材蓄积量减少了33%,2/3的草原沙化,几乎100%的土壤板结。[1]虽然我国每年人工植树造林的面积可覆盖整个瑞士,但我国天然森林的面积却在一年年减少;水土流失、土地污染,土地资源基础日趋薄弱。
二、我国生态困境的原因剖析
我国生态环境问题存在的原因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
(一)对自然的改造违反了客观规律,没有按客观规律办事。马克思强调人与自然之间的统一性、人的能动性和主体性,人与自然之间连接的纽带便是劳动实践。人类在运用工具改造自然界的劳动过程中,必须正确地认识和尊重自然规律,如果人类在其社会实践中过分地破坏自然界的平衡,必将面临生存环境的危机。长期以来,由于对生态平衡规律的认识还不够深刻,在生态环境问题上犯了不少错误,导致了许多灾难性后果的出现。我们没有摆正人在自然界中的位置,无视自然规律的重要性而做出了错误的选择和行为,因此只有认识自然规律并按自然规律办事,才会让自然向有利于人类社会的方向发展。
(三)在国民经济发展过程中,没有协调好人、社会与自然三者之间的关系。人、社会、自然,这三者构成了一个有机的整体,而其中,自然和社会是对立统一的,两者互相影响:完全的自然包括社会,同时自然也已成为社会化了的自然;双方相互依存、相互作用:自然制约、影响并改变社会,反过来社会也在改变着自然,如此往复,构成一种无限的辩证动态发展过程。而人们长期忽视自然和社会的辩证关系,用绝对化了的狭隘的人类中心主义支配自己的行动,因而导致了在经济价值取向上只重经济发展;在文明理念和价值体系中不断地夸大经济效益,以至把社会的发展简单归诸于生产力标准,把生产力标准简单地等同于经济标准,又把经济标准简单地等同于物质财富,从而忽略了社会文明的整体、有机的价值合理性。这种做法根本思想是没有辩证地看待人类对自然界的利用和保护、索取与补偿的双向互动关系。所以,不解决“人与社会”这一最根本的问题,“人与自然的关系”存在的问题也得不到解决。
(三)没有用可持续发展的观点指导实践。马克思曾说:“从一个较高级的经济的社会形态的角度来看,个别人对土地的私有权,和一个人对另一个人的私有权一样,是十分荒谬的。甚至整个社会,一个民族,以至一切同时存在的社会加在一起,都不是土地的所有者。他们只是土地的占有者,土地的受益者,并且他们应当作为好家长,把经过改良的土地传给后代。”[3]这里,马克思指出了土地对于人类而言,是人类社会生存和发展所必须拥有的物质基础,并具有非所有性,因此土地的可持续性利用对于人类来说是十分重要的。长期以来,人口增长过快,中国人均耕地面积持续减少,给自然资源和生态环境都带来了沉重的压力。所以要实现资源的永续利用和保持良好的生态环境,就要严格控制人口增长、提高人口素质,这样我们在进行经济和社会建设过程中,才能实现社会的可持续发展。
三、我国科学发展的实践路径
经过对我国生态困境的分析,得出在科学发展观提出的时代背景下,我国走出生态困境,进行科学发展的实践探索的具体措施:
(一)强化生态意识,健全科学发展理念。人的全面发展有利于人们合理利用自然,保护自然环境和生态平衡。马克思和恩格斯指出:“任何人的职责、使命、任务就是全面地发展自己的一切能力。”[4]面对21世纪日益严峻的生态形势,在新的教育形势和人与社会发展的要求下,不仅要加强对人们的科学文化教育,而且要加强人们的生态道德教育,从价值观和道德观双方面进行教育,以改变人类的旧的价值理念和传统思维方式,提高人们的生态环境意识与可持续发展意识,促进人与自然关系协调发展,通过自觉地协调人与自然的关系来遏制日益严重的生态危机。
(二)健全生态制度,维护生态环境。制度保障就是思想观念与理论建设以制度的方式得到巩固和加强,由于它可以为社会的发展提供一定的保证,所以我们在实现生态文明和科学发展的过程中,生态制度的建设就显得尤为重要。健全生态环境法制建设;建立综合决策制度,加强生态机构职能;加强人口管理,控制人口增长;最后增加综合实力,促进国际合作,建立一个公平、合理的国际经济新秩序,使国与国之间在经济发展中能进行广泛的真正的国际合作,并确保每一个国家都能在世界经济一体化进程中得到应得的利益。
(三)发展环保经济,拓展环保道路。我国仍然是发展中国家,要建设生态文明社会,就要建设生态化的产业,发展使之具有净化环境、节约和综合利用自然资源的新机制,走上与生物圈协调平衡发展的新轨道。1、发展循环经济。当前我国的生产力发展水平还不够高、经济结构还不十分合理的情况下,循环经济为我们开辟了一条具有中国特色的资源消耗低、环境污染少、科技含量高、经济效益好和人力资源优势得到充分发挥的新型环保道路。2、发展绿色经济。绿色经济是人类所寻求的一种新型的经济发展模式,能够促进社会经济与环境和谐发展。因此我国应尽快建立起国家绿色经济政策体系,以便持续推进绿色经济大发展。3、发展低碳经济。“低碳经济是以低能耗、低污染、低排放为基础的经济模式,其实质是提高能源利用效率、创建清洁能源结构;其核心是技术创新、制度创新和发展观的根本性转变。”[5]低碳经济的实施与发展不仅顺应世界潮流,而且也为我国落实科学发展观、实现科学发展提供了必然条件。
(四)加强科技创新,发展绿色科技。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是生产力诸要素中最重要的因素,它既是经济增长的重要源泉,也是节约资源和保护环境的重要手段。所以我们要保证先进生产力的发展和科技水平的提高,就要发展科学技术。绿色科技是一种全方位的、多层次的,以改善生态环境为目的,促进经济和社会协调发展为宗旨的可持续发展道路。
今天,生态危机在日益加剧,我们呼吁要建立新的发展观和新的发展模式,所以大力研究马克思主义生态学说中的生态思想显得尤为重要,诸如 “人——社会——自然”的协调统一,“正确认识和运用自然规律”等论断都为我们制定符合中国社会现实的科学发展道路提供理论上的支撑和方法论上的启示。理论最终要与实践相结合才能真正发挥其指导性的作用,因此,将马克思主义生态学说和科学发展观与推动历史性转变结合起来,加快环保历史性转变,努力实现人与自然的和谐发展。
参考文献:
[1]焦辉东.中国环境危机报告:带血的警告[N].广东环境报,2000,(7).
[2]马克思恩格斯.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42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82:167.
[3]马克思恩格斯.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25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74:875.
[4]马克思恩格斯.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3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79:330.
[5]金乐琴,刘瑞.低碳经济与中国经济发展模式转型[J].经济问题探索,2009,(1).
关键词:生态困境;马克思主义生态学说;科学发展
中图分类号:Q-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0118(2011)-08-0-02
20世纪60年代以来,伴随着人类无节制的发展,生态环境问题日益凸显,种种过度发展的恶果如物种灭绝、资源短缺、土地退化、植被破坏等现象,已经逐渐地蔓延开来,越来越强烈地威胁着整个地球的环境和人类的未来。环境问题己从区域性扩展为全球性,从第一代环境问题演化为第二代环境问题,从影响当代人的生存恶化到危及后代人的生存。作为发展中国家,生态环境问题已经严重影响着我国经济、社会的长远发展。因此,如何协调经济发展、资源利用与环境保护之间的关系,已成为我国面临的重要问题。
一、我国生态环境的现状
我国生态困境主要表现在人口问题、资源、能源问题和环境问题。人口问题主要体现在:人口增长过快、以及人口过快增长给自然资源和生态环境带来沉重压力和总体人口质量有待提高;资源、能源问题主要体现在:自然资源破坏严重和人均占有量逐渐减少。人力资源总的态势是劳动力供给大于需求,且劳动力素质低下。
由于经济发展的驱动,虽然中国能源工业一直在稳步发展,但是与世界其他国家相比,中国能源生产与消费还存在许多问题: 以消耗型资源为主;能源分布不均导致运输压力过大;能源环境治理难度大和均能耗低,能源强度高。环境问题主要体现在水资源危机,污染严重,日益短缺。地下水资源开采过度和水资源的利用效率低等现象,导致我国的水资源严重不足,水资源缺乏;近100年来,中国原有的森林面积已经减少了50%,木材蓄积量减少了33%,2/3的草原沙化,几乎100%的土壤板结。[1]虽然我国每年人工植树造林的面积可覆盖整个瑞士,但我国天然森林的面积却在一年年减少;水土流失、土地污染,土地资源基础日趋薄弱。
二、我国生态困境的原因剖析
我国生态环境问题存在的原因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
(一)对自然的改造违反了客观规律,没有按客观规律办事。马克思强调人与自然之间的统一性、人的能动性和主体性,人与自然之间连接的纽带便是劳动实践。人类在运用工具改造自然界的劳动过程中,必须正确地认识和尊重自然规律,如果人类在其社会实践中过分地破坏自然界的平衡,必将面临生存环境的危机。长期以来,由于对生态平衡规律的认识还不够深刻,在生态环境问题上犯了不少错误,导致了许多灾难性后果的出现。我们没有摆正人在自然界中的位置,无视自然规律的重要性而做出了错误的选择和行为,因此只有认识自然规律并按自然规律办事,才会让自然向有利于人类社会的方向发展。
(三)在国民经济发展过程中,没有协调好人、社会与自然三者之间的关系。人、社会、自然,这三者构成了一个有机的整体,而其中,自然和社会是对立统一的,两者互相影响:完全的自然包括社会,同时自然也已成为社会化了的自然;双方相互依存、相互作用:自然制约、影响并改变社会,反过来社会也在改变着自然,如此往复,构成一种无限的辩证动态发展过程。而人们长期忽视自然和社会的辩证关系,用绝对化了的狭隘的人类中心主义支配自己的行动,因而导致了在经济价值取向上只重经济发展;在文明理念和价值体系中不断地夸大经济效益,以至把社会的发展简单归诸于生产力标准,把生产力标准简单地等同于经济标准,又把经济标准简单地等同于物质财富,从而忽略了社会文明的整体、有机的价值合理性。这种做法根本思想是没有辩证地看待人类对自然界的利用和保护、索取与补偿的双向互动关系。所以,不解决“人与社会”这一最根本的问题,“人与自然的关系”存在的问题也得不到解决。
(三)没有用可持续发展的观点指导实践。马克思曾说:“从一个较高级的经济的社会形态的角度来看,个别人对土地的私有权,和一个人对另一个人的私有权一样,是十分荒谬的。甚至整个社会,一个民族,以至一切同时存在的社会加在一起,都不是土地的所有者。他们只是土地的占有者,土地的受益者,并且他们应当作为好家长,把经过改良的土地传给后代。”[3]这里,马克思指出了土地对于人类而言,是人类社会生存和发展所必须拥有的物质基础,并具有非所有性,因此土地的可持续性利用对于人类来说是十分重要的。长期以来,人口增长过快,中国人均耕地面积持续减少,给自然资源和生态环境都带来了沉重的压力。所以要实现资源的永续利用和保持良好的生态环境,就要严格控制人口增长、提高人口素质,这样我们在进行经济和社会建设过程中,才能实现社会的可持续发展。
三、我国科学发展的实践路径
经过对我国生态困境的分析,得出在科学发展观提出的时代背景下,我国走出生态困境,进行科学发展的实践探索的具体措施:
(一)强化生态意识,健全科学发展理念。人的全面发展有利于人们合理利用自然,保护自然环境和生态平衡。马克思和恩格斯指出:“任何人的职责、使命、任务就是全面地发展自己的一切能力。”[4]面对21世纪日益严峻的生态形势,在新的教育形势和人与社会发展的要求下,不仅要加强对人们的科学文化教育,而且要加强人们的生态道德教育,从价值观和道德观双方面进行教育,以改变人类的旧的价值理念和传统思维方式,提高人们的生态环境意识与可持续发展意识,促进人与自然关系协调发展,通过自觉地协调人与自然的关系来遏制日益严重的生态危机。
(二)健全生态制度,维护生态环境。制度保障就是思想观念与理论建设以制度的方式得到巩固和加强,由于它可以为社会的发展提供一定的保证,所以我们在实现生态文明和科学发展的过程中,生态制度的建设就显得尤为重要。健全生态环境法制建设;建立综合决策制度,加强生态机构职能;加强人口管理,控制人口增长;最后增加综合实力,促进国际合作,建立一个公平、合理的国际经济新秩序,使国与国之间在经济发展中能进行广泛的真正的国际合作,并确保每一个国家都能在世界经济一体化进程中得到应得的利益。
(三)发展环保经济,拓展环保道路。我国仍然是发展中国家,要建设生态文明社会,就要建设生态化的产业,发展使之具有净化环境、节约和综合利用自然资源的新机制,走上与生物圈协调平衡发展的新轨道。1、发展循环经济。当前我国的生产力发展水平还不够高、经济结构还不十分合理的情况下,循环经济为我们开辟了一条具有中国特色的资源消耗低、环境污染少、科技含量高、经济效益好和人力资源优势得到充分发挥的新型环保道路。2、发展绿色经济。绿色经济是人类所寻求的一种新型的经济发展模式,能够促进社会经济与环境和谐发展。因此我国应尽快建立起国家绿色经济政策体系,以便持续推进绿色经济大发展。3、发展低碳经济。“低碳经济是以低能耗、低污染、低排放为基础的经济模式,其实质是提高能源利用效率、创建清洁能源结构;其核心是技术创新、制度创新和发展观的根本性转变。”[5]低碳经济的实施与发展不仅顺应世界潮流,而且也为我国落实科学发展观、实现科学发展提供了必然条件。
(四)加强科技创新,发展绿色科技。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是生产力诸要素中最重要的因素,它既是经济增长的重要源泉,也是节约资源和保护环境的重要手段。所以我们要保证先进生产力的发展和科技水平的提高,就要发展科学技术。绿色科技是一种全方位的、多层次的,以改善生态环境为目的,促进经济和社会协调发展为宗旨的可持续发展道路。
今天,生态危机在日益加剧,我们呼吁要建立新的发展观和新的发展模式,所以大力研究马克思主义生态学说中的生态思想显得尤为重要,诸如 “人——社会——自然”的协调统一,“正确认识和运用自然规律”等论断都为我们制定符合中国社会现实的科学发展道路提供理论上的支撑和方法论上的启示。理论最终要与实践相结合才能真正发挥其指导性的作用,因此,将马克思主义生态学说和科学发展观与推动历史性转变结合起来,加快环保历史性转变,努力实现人与自然的和谐发展。
参考文献:
[1]焦辉东.中国环境危机报告:带血的警告[N].广东环境报,2000,(7).
[2]马克思恩格斯.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42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82:167.
[3]马克思恩格斯.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25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74:875.
[4]马克思恩格斯.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3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79:330.
[5]金乐琴,刘瑞.低碳经济与中国经济发展模式转型[J].经济问题探索,2009,(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