影响英语听力理解的因素以及解决途径

来源 :读写算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huangwei0541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一般说来,造成学生听力理解困难的因素很多,如生词、复杂的句子结构、内容熟悉度、语速、背景杂音和语音语调的变化以及个人心理因素等。解决这一问题,可从学习策略的角度考查影响听力理解的几个因素以便在以后的教学中找到相应的解决途径。
  一、影响听力理解的几个因素
  (一)听力与词汇量。听力理解中的每一个对话、语段、语篇都是由句子组成,而句子的基本单位正是词或词组。词汇量在英语听力中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它是一切听力训练的基础。在听的过程中,我们能模仿出听到的发音,但如不掌握一定的词汇量,便无法把与其所代表的词联系起来,也就无法得知所代表的事物意义。因此,从理论上说,词汇量的大小在一个侧面决定了听力理解的程度。
  (二)听与读。读的能力在外语教学中具有十分重要的地位,阅读能力直接影响着听的能力。首先,阅读和听力两种训练形式不同,在听力理解过程中,听者运用听觉感知知识,对语言材料进行解码和作出种种推断。换言之,在辨音的基础上,运用认知效应对该语言材料作出各种解释、判断,达到理解。在阅读中,读者同样使用种种认知过程,依赖种种认知效应及其所拥有的背景知识,对语篇进行语义分析和构建。因此,就这一意义上说,学习者操练和运用认知过程以及判断推理过程,并不断提高和完善这种能力,显然有助于提高听力理解能力。学习者在阅读过程中总是在不断地有意识地和潜意识地运用所学的语言知识,并接受新的知识,而量的积累势必产生语言习得中质的飞跃。由此,学习者的阅读量越大,质量越高,他的英语整体水平也越高,而听力能力正是一个人英语知识的全面体现。
  (三)听力与记忆。听是一个主动积极的对信息进行认知加工的心理语言过程。记忆与听力理解密切相关。在听的过程中,对语言信号所产生的记忆是在短时内完成的,因此记忆的痕迹十分肤浅,其保持量也相当有限。换言之,在听的过程中,人脑与其所获得的语言信号之间形成了某种瞬时或短时的联系,而人们的思维正是凭借这种联系去分析、辨认语言信号的,同时运用已有的语言知识和背景知识采取一系列认知策略,然后把信号以文字的形式反映出来,达到理解。但问题是瞬时记忆和短时记忆所保持的时间很短,在听力范围内,瞬时记忆保持时间仅为0.25—2秒,而短时记忆所保持的时间最多也不超过1分钟,这样就给听力理解带来一定的局限性,大大增加了听力理解的难度。
  (四)听力与语言功能操练。传统的教学中,听的活动一般包括在以句型或课文为中心的综合教学中,着重于语言形式的听辨和记忆;信息的输入,即以语篇内容为目的的听的活动明显不足。实质上,句型中围绕语言形式的听从严格意义上说并非是"真正的"听,这一点,可从以下几个方面解释。
  第一,语言形式的操练往往注重音素和音素群的区别和辩认,注重音位的变化,注意词与词间的语法关系等,并不一定意味着学习者能在实际使用语言中,演绎性地运用这些知识。
  第二,听力教学的本意应该是使学习者获得直接听取信息的能力,即交际意义上的听力。此外,有效的听力培养必须对听的技能技巧加以针对性训练。
  第三,听力理解好的学习者较多使用的学习策略包括:有选择性地集中注意力,根据上下文推断意义和运用背景性知识辅助理解。我们知道,语言形式的操练几乎完全排除了对背景知识和社会文化知识的考虑,但是语言功能操练却往往能弥补这一缺陷。
  综合上述三个原因,听力教学应在训练语句成分听辨的基础上,训练语篇内容的理解,同时在听速与难度上达到一定指标。
  (五)听力与听者的情绪状态。近年来,不少学者在探究和调查学习策略和语言技能操练与听力理解的关系时,不同程度地发现听者情绪状态与听力理解有相关作用。
  1990年,北京外国语学院英语系教师组成的研究组对中国本科学生的素质进行了大规模的调查。(注:见《外语教学与研究》1993年第1期。)研究组在以英語专业二年级学生为对象的调查中,对与英语学习有关的17项自变量和13项社会心理因素进行了测试,结果表明:语言学能、学习动机等6种因素对语言综合水平影响最大。此外,O’malley
其他文献
[摘要]构建和谐的民主的教学环境,是培养学生创新素质的主要策略,它不仅能激发学生的创新意识,启迪学生的创新思维,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而且能让学生养成超越自我,勇于创新的品格。  [关键词]创新素质 创新思维 创新能力  地理科学涉及自然科学与人文社会多方面的知识,综合性、实践性、时代性强,能激起学生质疑、探究、想象和创造的欲望。因此,在地理教学中,只要教学方法科学就能激发学生的创新意识,启迪学
历史教学只有紧密联系现实,才能显示出它的强大生命力,才能更好地认识现实和改造现实,才能达到经世致用。历史课教学面大量广,包括中国史、世界史。中外历史又分古代史、近代史、现代史三部分。在历史知识领域如此广阔的范围内,如何让学生较系统地、牢固地掌握基础知识,认识历史发展的客观规律,是每个历史教师经常面临的问题。  联系现实的契入点  帮助学生正视历史,给学生以反思和借鉴。一切事物都有发生、发展、消亡的
期刊
摘要:“设计灵活多样的教学方式,激发学生学习历史的兴趣,转变学生被动接受、死记硬背的学习方式,拓展学生学习和探索历史问题的空间。”《历史课程标准》的这一要求,明确提出教师的课堂教学方式要适应新课程标准,进行方式方法上的转变。然而在当前的历史课堂教学中存在一些诸多急待解决的问题。  关鍵词:历史 课堂教学 思考及对策  “设计灵活多样的教学方式,激发学生学习历史的兴趣,转变学生被动接受、死记硬背的学
随着新课程改革的深入推进,江苏高考改革也在不断深化。从2008年江苏新高考改革首次把历史学科作为文科必修科目出现在高考考场中,更是它首次以A、B、C、D等级形式划定卷面分数。作为高中历史教师,我应该感到庆幸,长期以来历史学科为人所忽视,学生多不愿意学习,在高考改革之后,以文科必修科目亮相,在很大程度上会引起文科生的高度重视。同时我又感到些许担忧,我们学生,包括老师,能否转变思想,真正提升新课改效果
期刊
某位哲人曾经说过:“人是一棵脆弱的苇草,但又是一棵会思想的苇草,是思想让苇草有了韧性。”活跃课堂的标准主要是学生思维的活跃。不断增加思想含量,用问题引导学生,始终保持学生活跃的思维状态,才称得上是成功的课堂教学。  一、巧选设疑,方能问旧启新  善教者,必善问。精心设计课堂提问,是充分调动学生思维的重要教学手段。但在何处设问,教师应做到心中有数,不能处处设问,也不能一问到底,要善于抓住新旧知识之间
期刊
探究学习是地理新课程所倡导的学习方式之一。它是一种积极的学习过程,主要指的是学生在课堂中自己探索问题的学习方式。如何能使学生乐于学习地理,轻松深入地开展探究性学习呢?通过自身的教学实践,我认为要注重以下几个方面。一、精心设计问题,让学生有探究的激情在地理教学中开展探究性学习,必须设计探究性问题。创设有利于自主探究的氛围,发学生的情趣,让学生在一定的情境中发现问题,获得情感体验。1、从教材中确定探究
期刊
[内容摘要] 随着新课程改革的进行,教师能否调动起学生学习的积极性,激发起学生学习历史的兴趣,引导学生去主动的,积极的探索知识,去掌握获取知识的方法,成为历史教学重要的目标一。  【关键词】初中历史 激发兴趣 培养  大多数学生对于历史的兴趣只停留在生动有趣的历史故事情节上,到了接触那些内容枯燥的课,就出现厌倦情绪:这么多的年代,这么多的人物,这么多的措施……太难记了。而历史课不可能每节课都有
摘要:在整个历史教学过程中,初中历史教学是青少年进入历史知识宝库的入门和启蒙,是培养学生学习历史兴趣,具有初步观察事物、分析问题、解决问题能力的关键。因而在初中历史教学中如何培养学生对历史学科的兴趣,调动其学习积极性,为今后的深造打下良好的基础有着不容忽略的作用。  关键词:中学历史教学 主体地位 兴趣  在整个历史教学过程中,初中历史教学是青少年进入历史知识宝库的入门和启蒙,是培养学生学习历史
论文摘要 以“学案导学”的形式推进分层教学,即以“学案”为依托,将因材施教等基本理论转化为分层教学的教育实践,使教师进一步更新观念,改变传统的教学方式,树立以人为本、促进发展的课程观和学生观,突破接受学习的定势,探索引导学生学习历史的方法和策略,不断提高课堂教学效益。  论文关键词 历史教学 学案分层教学  现实告诉我们:中学生在生理发展和心理特征等方面客观存在差异性,特别是心理方面的智力、
摘要:教学难点是指学生在学习过程中不易理解和掌握,需要教师来解决的那一部份。如果处理不好,会影响一节课的教学效果。关键在于教师的把握,如果处理不好,会影响学生的学习信念,产生“知难而退”的不良结果。而学生的知识基础、认识水平、思维能力的状况不同,教材中的难点也不同。所以突破方法也不尽相同。  关键词:理解性 记忆性 运用性 难点 突破 方法  一、记忆性难点及其处理方法记忆是学生学习的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