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一般说来,造成学生听力理解困难的因素很多,如生词、复杂的句子结构、内容熟悉度、语速、背景杂音和语音语调的变化以及个人心理因素等。解决这一问题,可从学习策略的角度考查影响听力理解的几个因素以便在以后的教学中找到相应的解决途径。
一、影响听力理解的几个因素
(一)听力与词汇量。听力理解中的每一个对话、语段、语篇都是由句子组成,而句子的基本单位正是词或词组。词汇量在英语听力中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它是一切听力训练的基础。在听的过程中,我们能模仿出听到的发音,但如不掌握一定的词汇量,便无法把与其所代表的词联系起来,也就无法得知所代表的事物意义。因此,从理论上说,词汇量的大小在一个侧面决定了听力理解的程度。
(二)听与读。读的能力在外语教学中具有十分重要的地位,阅读能力直接影响着听的能力。首先,阅读和听力两种训练形式不同,在听力理解过程中,听者运用听觉感知知识,对语言材料进行解码和作出种种推断。换言之,在辨音的基础上,运用认知效应对该语言材料作出各种解释、判断,达到理解。在阅读中,读者同样使用种种认知过程,依赖种种认知效应及其所拥有的背景知识,对语篇进行语义分析和构建。因此,就这一意义上说,学习者操练和运用认知过程以及判断推理过程,并不断提高和完善这种能力,显然有助于提高听力理解能力。学习者在阅读过程中总是在不断地有意识地和潜意识地运用所学的语言知识,并接受新的知识,而量的积累势必产生语言习得中质的飞跃。由此,学习者的阅读量越大,质量越高,他的英语整体水平也越高,而听力能力正是一个人英语知识的全面体现。
(三)听力与记忆。听是一个主动积极的对信息进行认知加工的心理语言过程。记忆与听力理解密切相关。在听的过程中,对语言信号所产生的记忆是在短时内完成的,因此记忆的痕迹十分肤浅,其保持量也相当有限。换言之,在听的过程中,人脑与其所获得的语言信号之间形成了某种瞬时或短时的联系,而人们的思维正是凭借这种联系去分析、辨认语言信号的,同时运用已有的语言知识和背景知识采取一系列认知策略,然后把信号以文字的形式反映出来,达到理解。但问题是瞬时记忆和短时记忆所保持的时间很短,在听力范围内,瞬时记忆保持时间仅为0.25—2秒,而短时记忆所保持的时间最多也不超过1分钟,这样就给听力理解带来一定的局限性,大大增加了听力理解的难度。
(四)听力与语言功能操练。传统的教学中,听的活动一般包括在以句型或课文为中心的综合教学中,着重于语言形式的听辨和记忆;信息的输入,即以语篇内容为目的的听的活动明显不足。实质上,句型中围绕语言形式的听从严格意义上说并非是"真正的"听,这一点,可从以下几个方面解释。
第一,语言形式的操练往往注重音素和音素群的区别和辩认,注重音位的变化,注意词与词间的语法关系等,并不一定意味着学习者能在实际使用语言中,演绎性地运用这些知识。
第二,听力教学的本意应该是使学习者获得直接听取信息的能力,即交际意义上的听力。此外,有效的听力培养必须对听的技能技巧加以针对性训练。
第三,听力理解好的学习者较多使用的学习策略包括:有选择性地集中注意力,根据上下文推断意义和运用背景性知识辅助理解。我们知道,语言形式的操练几乎完全排除了对背景知识和社会文化知识的考虑,但是语言功能操练却往往能弥补这一缺陷。
综合上述三个原因,听力教学应在训练语句成分听辨的基础上,训练语篇内容的理解,同时在听速与难度上达到一定指标。
(五)听力与听者的情绪状态。近年来,不少学者在探究和调查学习策略和语言技能操练与听力理解的关系时,不同程度地发现听者情绪状态与听力理解有相关作用。
1990年,北京外国语学院英语系教师组成的研究组对中国本科学生的素质进行了大规模的调查。(注:见《外语教学与研究》1993年第1期。)研究组在以英語专业二年级学生为对象的调查中,对与英语学习有关的17项自变量和13项社会心理因素进行了测试,结果表明:语言学能、学习动机等6种因素对语言综合水平影响最大。此外,O’malley
一、影响听力理解的几个因素
(一)听力与词汇量。听力理解中的每一个对话、语段、语篇都是由句子组成,而句子的基本单位正是词或词组。词汇量在英语听力中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它是一切听力训练的基础。在听的过程中,我们能模仿出听到的发音,但如不掌握一定的词汇量,便无法把与其所代表的词联系起来,也就无法得知所代表的事物意义。因此,从理论上说,词汇量的大小在一个侧面决定了听力理解的程度。
(二)听与读。读的能力在外语教学中具有十分重要的地位,阅读能力直接影响着听的能力。首先,阅读和听力两种训练形式不同,在听力理解过程中,听者运用听觉感知知识,对语言材料进行解码和作出种种推断。换言之,在辨音的基础上,运用认知效应对该语言材料作出各种解释、判断,达到理解。在阅读中,读者同样使用种种认知过程,依赖种种认知效应及其所拥有的背景知识,对语篇进行语义分析和构建。因此,就这一意义上说,学习者操练和运用认知过程以及判断推理过程,并不断提高和完善这种能力,显然有助于提高听力理解能力。学习者在阅读过程中总是在不断地有意识地和潜意识地运用所学的语言知识,并接受新的知识,而量的积累势必产生语言习得中质的飞跃。由此,学习者的阅读量越大,质量越高,他的英语整体水平也越高,而听力能力正是一个人英语知识的全面体现。
(三)听力与记忆。听是一个主动积极的对信息进行认知加工的心理语言过程。记忆与听力理解密切相关。在听的过程中,对语言信号所产生的记忆是在短时内完成的,因此记忆的痕迹十分肤浅,其保持量也相当有限。换言之,在听的过程中,人脑与其所获得的语言信号之间形成了某种瞬时或短时的联系,而人们的思维正是凭借这种联系去分析、辨认语言信号的,同时运用已有的语言知识和背景知识采取一系列认知策略,然后把信号以文字的形式反映出来,达到理解。但问题是瞬时记忆和短时记忆所保持的时间很短,在听力范围内,瞬时记忆保持时间仅为0.25—2秒,而短时记忆所保持的时间最多也不超过1分钟,这样就给听力理解带来一定的局限性,大大增加了听力理解的难度。
(四)听力与语言功能操练。传统的教学中,听的活动一般包括在以句型或课文为中心的综合教学中,着重于语言形式的听辨和记忆;信息的输入,即以语篇内容为目的的听的活动明显不足。实质上,句型中围绕语言形式的听从严格意义上说并非是"真正的"听,这一点,可从以下几个方面解释。
第一,语言形式的操练往往注重音素和音素群的区别和辩认,注重音位的变化,注意词与词间的语法关系等,并不一定意味着学习者能在实际使用语言中,演绎性地运用这些知识。
第二,听力教学的本意应该是使学习者获得直接听取信息的能力,即交际意义上的听力。此外,有效的听力培养必须对听的技能技巧加以针对性训练。
第三,听力理解好的学习者较多使用的学习策略包括:有选择性地集中注意力,根据上下文推断意义和运用背景性知识辅助理解。我们知道,语言形式的操练几乎完全排除了对背景知识和社会文化知识的考虑,但是语言功能操练却往往能弥补这一缺陷。
综合上述三个原因,听力教学应在训练语句成分听辨的基础上,训练语篇内容的理解,同时在听速与难度上达到一定指标。
(五)听力与听者的情绪状态。近年来,不少学者在探究和调查学习策略和语言技能操练与听力理解的关系时,不同程度地发现听者情绪状态与听力理解有相关作用。
1990年,北京外国语学院英语系教师组成的研究组对中国本科学生的素质进行了大规模的调查。(注:见《外语教学与研究》1993年第1期。)研究组在以英語专业二年级学生为对象的调查中,对与英语学习有关的17项自变量和13项社会心理因素进行了测试,结果表明:语言学能、学习动机等6种因素对语言综合水平影响最大。此外,O’malley