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一、对学科教学与信息技术整合的一些认识误区
回首往事,颇感汗颜。曾经的我对信息技术的正确运用理解是如此肤浅。那时,我以为信息技术的应用很简单,所谓信息技术不就是从网上找些资料,把图片、视频、文字等资料应用到课件中去吗?当我参加县里的教学开放周活动,拿到《发掘美好的情感》这个课题之后,就开始从网上下载了大量课件,进行拼拼凑凑,然后就匆匆去试课了。结果一节课下来,问题层出不穷!由于我没有紧扣课标来设置教学目标,而是把重点放在讨论文学艺术的多样性上,选材内容繁杂,书上讲到的文学艺术形式,如音乐、绘画、雕塑、戏剧、散文等等,我在课堂上全都涉及了,花费了大部分时间,结果成了一节文学艺术欣赏的大杂烩,看似丰富多彩,却忽视了对学生在现实生活中发现美、歌颂美等情感与能力的培养。
二、同伴互助,转变观念
面对课堂中出现的种种问题,同事们语重心长地教育我说,要想上好课,最好先不看别人的课件,要自己钻研教材,了解编者的意图,深入解读文本,准确制定教学目标,这样才能设计出最佳的教学方案。经过我们组骨干教师反复交流,最后确定了本课教学目标为:引导学生发现现实生活中的美、培养赞美美的情感与能力。于是,我把这节课分为感悟美、发现美、歌颂美三部分内容。感悟美环节我主要选取了有代表性的音乐、书法、文学和戏剧这几个方面,让学生发现生活中的美,最后用自己喜欢和擅长的方式歌颂美。
思路理顺后,我大刀阔斧地进行了修改。
如关于“音乐”题材选择时,我最先想到的就是自己喜欢的印度电影《克里斯》(如下左图)里的插曲,画面明亮,背景优美,旋律欢快,但学生毕竟没看过这部影片,只看到两个人跳来跳去的,很高兴的样子,有大胆的学生竟然说他们在谈恋爱。后来在学校的教研活动中,同事认为可以选择学生最喜欢的流行歌曲。通过调查,我决定用绝大多数学生都喜欢的周杰伦的《青花瓷》,因为这首歌曲,通俗易懂,加上明星效应,广为流传,又包含古典与现代相融的和谐之美,能让学生从不同角度来阐述。于是我从网上找来这首歌的flash和歌词,配上几副青花瓷的图片,并通过动画制作让青花瓷的图片循环播放,果然效果不凡,当我播放这首flash时,绝大部分学生都能跟着一起唱,纷纷举手发言,说歌词很美、旋律美、意境也很美,仿佛让我们身临其境等等。课堂气氛顿时活跃起来,为整堂课开了一个好头。
在“文学”这一环节中,我选用徐志摩的《再别康桥》,这首诗语言优美,感情真挚,但一拿到课堂上播放这首flash时,我知道自己又错了,学生看似很热闹地跟着一起读,但由于不了解社会背景,学生不能真正领悟作者内心感情。于是又改,选择了学生上学期学过的、同时也是自己比较喜欢的《天净沙·秋思》,我找来这首诗,并配上与这首诗相符的画,画中有诗,诗中有画。我想这个总可以了,语文课上学过的,而且诗情画意,简明易懂。结果我又错了,虽然学生能分析这首诗的画面景物,但按学生的阅历是悟不出天涯旅人的悲凉的,而且讲解时我自己都觉得好像是在上语文赏析课了。那就再改,在校本教研活动中,同事们说如果能放一篇现代文的,思想又比较积极向上的,那效果可能会好些。于是我又翻阅语文教材,并请教了语文老师,最后决定选用普希金的《假如生活欺骗了你》这首诗。这首诗学生刚学过,情感也很积极,符合学生的年龄特点。效果果然不错,当我打开这张幻灯片时,全部同学竟异口同声地齐声朗读了起来,令我十分感动。课堂气氛也很活跃,几乎每一位学生都争着举手了,并认识到“挫折逆境也是一笔财富”,教育意义明显。课后与学生交流时,有些学生就说:“老师,你选的材料和话题我们都很喜欢。”
在“戏曲美”环节,我就准备了大量的资料给学生,让学生从中获取信息。有文字材料、图片还有视频,还选了《西厢记》里的对白,把所有的信息都放在一张幻灯片上,通过动画设置,循环播放图片,从而增加幻灯片的容量,让学生从中获取相关信息。
三、实践后的再思考,整合能力提升
滴滴汗水,点点甘泉,冷静下来反思,我真正意识到:只有懂得放弃,才会有更多的收获;只有割舍旧思想,才能吸纳新观念。一开始我选择的材料都是我自己喜欢的,但上课效果并不好,通过深入了解,逐渐靠近学生喜欢的材料,从而引起学生们的共鸣。这也让我认识到信息技术的运用不是随意地从网上下载资料运用到课堂教学这么简单,教师只有充分而又认真地钻研教材,根据学生的年龄特点、心理特征与水平状况,创设符合和适应学生学习的情境,才能为他们“量身定衣”,设定教学情境使学生积极参与,主动去获取知识,自觉地训练技能,才能达到教学的目的。
同时也让我认识到“整合”是为了更好地实现信息技术教育的目标——培养学生的获取、加工和利用信息的能力。我国著名电化教育家南国农先生曾经形象地比喻过“整合”的含义,他说:“整合不是综合,不是‘盖浇饭’,而是融合,是‘扬州炒饭’。”这形象地告诉我们“整合”,不是简单地将信息技术作为一种教学手段与传统的教学手段叠加,更不是简单地做一个漂亮的课件,花大量的时间在资料搜集和做课件上,甚至比备课的时间要多得多。信息技术整合课不能以牺牲课程目标的实现为代价,要防止现代教育技术喧宾夺主,使学生成为观看课件的观众,这样才能真正发挥信息技术的优势为我们的教育教学服务。本课中我运用了多媒体教学,如图片、音乐、视频等,看着教具很多,但是每项教具都关注了学科的综合性、活动性和开放性的特点,突出了学生的广泛参与及促进学生的感悟与理解。正是有了对课程的深入理解和比较准确的把握,我才能在遵循学生年龄特点的基础上设计出有效的教学活动促进学生学习。
总之,正确理解信息技术与学科的整合有着十分重要的现实意义,通过不断探索,我把这些宝贵的经验和认识运用到今后的教学实践中,使之成為内在的一种能力。就像在传统教学中使用黑板和粉笔一样自然、流畅。同时,我们还要适时、适度地把握好应用时的各个小问题,这样才能发挥其最大的效果,使信息技术在教学中实践实现跨越式发展。
回首往事,颇感汗颜。曾经的我对信息技术的正确运用理解是如此肤浅。那时,我以为信息技术的应用很简单,所谓信息技术不就是从网上找些资料,把图片、视频、文字等资料应用到课件中去吗?当我参加县里的教学开放周活动,拿到《发掘美好的情感》这个课题之后,就开始从网上下载了大量课件,进行拼拼凑凑,然后就匆匆去试课了。结果一节课下来,问题层出不穷!由于我没有紧扣课标来设置教学目标,而是把重点放在讨论文学艺术的多样性上,选材内容繁杂,书上讲到的文学艺术形式,如音乐、绘画、雕塑、戏剧、散文等等,我在课堂上全都涉及了,花费了大部分时间,结果成了一节文学艺术欣赏的大杂烩,看似丰富多彩,却忽视了对学生在现实生活中发现美、歌颂美等情感与能力的培养。
二、同伴互助,转变观念
面对课堂中出现的种种问题,同事们语重心长地教育我说,要想上好课,最好先不看别人的课件,要自己钻研教材,了解编者的意图,深入解读文本,准确制定教学目标,这样才能设计出最佳的教学方案。经过我们组骨干教师反复交流,最后确定了本课教学目标为:引导学生发现现实生活中的美、培养赞美美的情感与能力。于是,我把这节课分为感悟美、发现美、歌颂美三部分内容。感悟美环节我主要选取了有代表性的音乐、书法、文学和戏剧这几个方面,让学生发现生活中的美,最后用自己喜欢和擅长的方式歌颂美。
思路理顺后,我大刀阔斧地进行了修改。
如关于“音乐”题材选择时,我最先想到的就是自己喜欢的印度电影《克里斯》(如下左图)里的插曲,画面明亮,背景优美,旋律欢快,但学生毕竟没看过这部影片,只看到两个人跳来跳去的,很高兴的样子,有大胆的学生竟然说他们在谈恋爱。后来在学校的教研活动中,同事认为可以选择学生最喜欢的流行歌曲。通过调查,我决定用绝大多数学生都喜欢的周杰伦的《青花瓷》,因为这首歌曲,通俗易懂,加上明星效应,广为流传,又包含古典与现代相融的和谐之美,能让学生从不同角度来阐述。于是我从网上找来这首歌的flash和歌词,配上几副青花瓷的图片,并通过动画制作让青花瓷的图片循环播放,果然效果不凡,当我播放这首flash时,绝大部分学生都能跟着一起唱,纷纷举手发言,说歌词很美、旋律美、意境也很美,仿佛让我们身临其境等等。课堂气氛顿时活跃起来,为整堂课开了一个好头。
在“文学”这一环节中,我选用徐志摩的《再别康桥》,这首诗语言优美,感情真挚,但一拿到课堂上播放这首flash时,我知道自己又错了,学生看似很热闹地跟着一起读,但由于不了解社会背景,学生不能真正领悟作者内心感情。于是又改,选择了学生上学期学过的、同时也是自己比较喜欢的《天净沙·秋思》,我找来这首诗,并配上与这首诗相符的画,画中有诗,诗中有画。我想这个总可以了,语文课上学过的,而且诗情画意,简明易懂。结果我又错了,虽然学生能分析这首诗的画面景物,但按学生的阅历是悟不出天涯旅人的悲凉的,而且讲解时我自己都觉得好像是在上语文赏析课了。那就再改,在校本教研活动中,同事们说如果能放一篇现代文的,思想又比较积极向上的,那效果可能会好些。于是我又翻阅语文教材,并请教了语文老师,最后决定选用普希金的《假如生活欺骗了你》这首诗。这首诗学生刚学过,情感也很积极,符合学生的年龄特点。效果果然不错,当我打开这张幻灯片时,全部同学竟异口同声地齐声朗读了起来,令我十分感动。课堂气氛也很活跃,几乎每一位学生都争着举手了,并认识到“挫折逆境也是一笔财富”,教育意义明显。课后与学生交流时,有些学生就说:“老师,你选的材料和话题我们都很喜欢。”
在“戏曲美”环节,我就准备了大量的资料给学生,让学生从中获取信息。有文字材料、图片还有视频,还选了《西厢记》里的对白,把所有的信息都放在一张幻灯片上,通过动画设置,循环播放图片,从而增加幻灯片的容量,让学生从中获取相关信息。
三、实践后的再思考,整合能力提升
滴滴汗水,点点甘泉,冷静下来反思,我真正意识到:只有懂得放弃,才会有更多的收获;只有割舍旧思想,才能吸纳新观念。一开始我选择的材料都是我自己喜欢的,但上课效果并不好,通过深入了解,逐渐靠近学生喜欢的材料,从而引起学生们的共鸣。这也让我认识到信息技术的运用不是随意地从网上下载资料运用到课堂教学这么简单,教师只有充分而又认真地钻研教材,根据学生的年龄特点、心理特征与水平状况,创设符合和适应学生学习的情境,才能为他们“量身定衣”,设定教学情境使学生积极参与,主动去获取知识,自觉地训练技能,才能达到教学的目的。
同时也让我认识到“整合”是为了更好地实现信息技术教育的目标——培养学生的获取、加工和利用信息的能力。我国著名电化教育家南国农先生曾经形象地比喻过“整合”的含义,他说:“整合不是综合,不是‘盖浇饭’,而是融合,是‘扬州炒饭’。”这形象地告诉我们“整合”,不是简单地将信息技术作为一种教学手段与传统的教学手段叠加,更不是简单地做一个漂亮的课件,花大量的时间在资料搜集和做课件上,甚至比备课的时间要多得多。信息技术整合课不能以牺牲课程目标的实现为代价,要防止现代教育技术喧宾夺主,使学生成为观看课件的观众,这样才能真正发挥信息技术的优势为我们的教育教学服务。本课中我运用了多媒体教学,如图片、音乐、视频等,看着教具很多,但是每项教具都关注了学科的综合性、活动性和开放性的特点,突出了学生的广泛参与及促进学生的感悟与理解。正是有了对课程的深入理解和比较准确的把握,我才能在遵循学生年龄特点的基础上设计出有效的教学活动促进学生学习。
总之,正确理解信息技术与学科的整合有着十分重要的现实意义,通过不断探索,我把这些宝贵的经验和认识运用到今后的教学实践中,使之成為内在的一种能力。就像在传统教学中使用黑板和粉笔一样自然、流畅。同时,我们还要适时、适度地把握好应用时的各个小问题,这样才能发挥其最大的效果,使信息技术在教学中实践实现跨越式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