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近年来上市公司会计信息做假频频曝光,投资者信心大受打击,股市一直处于低迷。审计监督不力为虚假会计信息的发布开了方便之门,而导致审计失败的一个原因是传统的审计模式失灵,为使审计监督更加有效,审计必须向风险导向模式转变。
关键词:虚假会计信息;传统审计模式;失灵;风险导向模式
一、虚假会计信息产生的原因
上市公司虚假会计信息严重阻碍了证券市场的健康发展,干扰了社会经济秩序,不利于社会的稳定,危害及大。导致大量虚假会计信息的原因有很多,但其中的审计监督不力为大量虚假会计信息的发布开了方便之门,是导致虚假会计信息泛滥的主要原因。
账项基础审计,是指审计人员主要根据对账项、交易的具体检查取得审计证据,形成审计意见,即审计工作主要是对会计账簿、凭证及其有关资料的检查,故审计又被称之为查账。“造假”一条龙,使传统的账项基础审计部分失灵,效率较低 。员工舞弊会给企业带来损失,但数量往往有限,时间久了总会被发现和纠正。管理舞弊则不同,重大的财务欺诈往往是由于管理舞弊造成的。银广夏、东方电子的舞弊是管理舞弊,这两起管理舞弊与证券市场上其他重大财务丑闻一样,公司最高管理层(如董事长、总经理)事先知情甚至亲自策划。在这种情况下,账项基础审计部分失灵,因为账项基础审计实质是依赖实质性测试程序。实质性测试包括交易测试和余额测试。交易测试主要是测试“原始凭证与记账凭证是否相符、账务处理是否正确”, “一条龙造假”一般能做到证证相符、账务处理正确。如果做假公司在虚增收入的同时虚增资产,则在对资产余额的实质性测试过程中,可能会发现造假线索或证据,如存货高估、应收账款虚增。如果虚增收入同时没有虚增资产,则余额测试也失灵。
制度基础审计是指审计人员根据对客户内部控制的研究、评价,确定实质性测试的性质、时间和范围,并依此收集审计证据、形成审计意见。在审计过程上划分为符合性测试与实质性测试两大阶段,但在审计的着眼点,仍集中在具体类别的经济业务或账户记录及余额。在“一条龙造假”下,制度基础审计也部分失灵,制度基础审计与账项基础审计相比,多了“了解内部控制”及“控制测试”两道程序,与账项基础审计相比,制度基础审计重视对内控薄弱环节相关业务的实质性测试,它的理念是“内控薄弱环节可能存在更多的重大错报”。但实际上,一条龙造假往往是管理当局策划、执行,绕过内控。如果是员工舞弊,内控导向的实质性测试可能是有效率的,而对管理舞弊往往可能是无效的。
正是基于以上原因,审计要跳出账簿,跳出内控,根据现代财务舞弊特点,进入以查找舞弊为核心的风险导向审计模式,进入风险导向审计时代。
二、风险导向审计模式
风险基础审计,又叫风险导向审计,是以风险评估决定审计程序的性质、时间和范围。如果评估企业发生重大错报风险很高,则需要特别的审计程序。风险评估更强调的是固有风险,其主要目标在于侦查导致财务报表不实的重大错弊及其线索。导致财务报表不实主要有两种可能,一种是错误,另外一种是舞弊。制度基础审计最大的缺陷是对管理舞弊侦查的无效率。因为管理舞弊往往凌驾于内部控制之上,通过内部测评,注册会计师可能会得出内控健全的判断,从而降低控制风险的评估,但实际上,管理舞弊往往与内控是否健全没有直接的相关。也就是说,制度基础审计往往只能查错,不能防弊,特别是手法比较高明的舞弊,而资本市场上的财务丑闻几乎都是管理舞弊导致的。
风险导向审计是一种有别于账项基础审计和制度基础审计的审计模式。它以量化的风险水平为重点,在确定的风险水平基础上,决定实质性测试的程度和范围。这一方法模式最显著的特点是,将客户置于一个大的经济环境中,运用立体观察的理论来判断风险影响因素,从企业所处的商业环境、条件到经营方式和管理机制等构成控制结构的内外部各个方面来分析评估审计的风险水平,并把客户的经营风险植入到审计的风险评价。
三、风险导向审计模式与传统制度基础审计模式的区别
在风险导向审计模式下,是以风险决定实质性测试,这种风险更强调的是固有风险,当然也考虑控制风险,这种风险导向的审计模式,有以下几点作法区别于传统审计模式:
(一)审计目标集中在发现重大错弊,要求注册会计师自始而终保持专业怀疑;在专业胜任上,需要更多的专业判断。 在风险导向审计模式下,审计的关键是发现有价值的线索,这些线索在没有线人提供的情况下,只有靠自己的专业分析能力,从研究客户入手,透过表象看本质,通过一系列的资料搜集和风险分析,识别风险点,然后实施系列的个性化测试方案。
实施风险导向审计的一个前提是会计师的执业能力能达到要求的层次,能做从事风险导向审计的会计师基本上都能做咨询业务,因为对客户的经营风险和舞弊风险分析过程也是一个咨询过程,它需要会计师有丰富的行业知识和执业经验。
(二)风险分析的侧重点不同。对客户的风险评估,传统制度基础侧重于对控制风险,而风险导向审计则更加强调固有风险,通过深入了解企业及其环境,从各种渠道了解企业所处的行业及地域情况,对企业作深入的研究,发现其潜在的经营风险及财务风险,并评估财务报表发生重大错报的风险。
(三)确定实质性测试的逻辑思维过程不同。传统审计模式的思维过程为:初步了解客户情况,初步评估企业风险程度,确定是否接受委托→了解企业内部控制制度(必要时进行穿行测试),评估内控制度,预计控制风险水平,确定重要会计问题和重点审计领域→确定实质性测试的时间、性质、范围→制定审计计划。
风险导向审计模式的逻辑思维过程为:初步了解企业基本情况、行业特点及经营环境,初步判断其经营风险、财务风险,确定是否接受委托→全面了解企业基本情况、行业特点和地域经营环境,判断舞弊可能,评估风险水平;然后进行分析性测试进行映证与分析,结合对企业内部控制结构的评价,确定重点风险领域→根据重点风险领域,确定实质性测试的时间、性质、范围→制定审计计划。
风险导向审计体现的审计思路,是以项目的审计风险为质量控制依据,首先研究理解企业经营及所从事经济活动的自身特点、企业所处的经营环境(行业和地域)、企业的内部控制及其运行,然后,通过对有关数据、信息的分析和检查,由概括到具体,由表及里地认识财务报表披露的信息与企业实际状况关系,确定会计准则的遵循状况。以风险评估决定审计程序的性质、时间和范围,如果评估企业发生重大错报风险很高,则需要特别的审计程序。
(四)以风险评估决定审计证据的质量及数量。
当风险评估越高,所需要审计证据的证明力就越强,数量也越多。风险导向审计下,同样的科目所需要的审计证据也是不一样的,如银行存款,如果余额较少,分析性复核比较正常,现金收支的内控比较健全、有效,则只需核实企业提供的银行对账单、银行存款余额调节表,可以要求企业代为会计师发送银行询证函;如果银行存款余额较大,分析性复核发现波动较大,截止测试发现在结账日前有巨额的进账,这时要对银行存款进行重点测试。除了要求企业提供12月对账单及银行存款余额调节表,还要求提供1-11月的对账单及银行存款余额调节表;询证时,要派人跟随,监控询证过程;对巨额的进账单,要通过电话等方式进一步核实进账单的真伪。
所以风险导向型审计模式比传统的审计模式对当今屡屡出现的“一条龙做假”更能起监督作用,更能揭示出当今资本市场上由于管理舞弊而导致的会计做假。因而在上市公司虚假会计信息频频曝光的今天,推广风险导向型审计模式是一种不可阻挡的趋势。
关键词:虚假会计信息;传统审计模式;失灵;风险导向模式
一、虚假会计信息产生的原因
上市公司虚假会计信息严重阻碍了证券市场的健康发展,干扰了社会经济秩序,不利于社会的稳定,危害及大。导致大量虚假会计信息的原因有很多,但其中的审计监督不力为大量虚假会计信息的发布开了方便之门,是导致虚假会计信息泛滥的主要原因。
账项基础审计,是指审计人员主要根据对账项、交易的具体检查取得审计证据,形成审计意见,即审计工作主要是对会计账簿、凭证及其有关资料的检查,故审计又被称之为查账。“造假”一条龙,使传统的账项基础审计部分失灵,效率较低 。员工舞弊会给企业带来损失,但数量往往有限,时间久了总会被发现和纠正。管理舞弊则不同,重大的财务欺诈往往是由于管理舞弊造成的。银广夏、东方电子的舞弊是管理舞弊,这两起管理舞弊与证券市场上其他重大财务丑闻一样,公司最高管理层(如董事长、总经理)事先知情甚至亲自策划。在这种情况下,账项基础审计部分失灵,因为账项基础审计实质是依赖实质性测试程序。实质性测试包括交易测试和余额测试。交易测试主要是测试“原始凭证与记账凭证是否相符、账务处理是否正确”, “一条龙造假”一般能做到证证相符、账务处理正确。如果做假公司在虚增收入的同时虚增资产,则在对资产余额的实质性测试过程中,可能会发现造假线索或证据,如存货高估、应收账款虚增。如果虚增收入同时没有虚增资产,则余额测试也失灵。
制度基础审计是指审计人员根据对客户内部控制的研究、评价,确定实质性测试的性质、时间和范围,并依此收集审计证据、形成审计意见。在审计过程上划分为符合性测试与实质性测试两大阶段,但在审计的着眼点,仍集中在具体类别的经济业务或账户记录及余额。在“一条龙造假”下,制度基础审计也部分失灵,制度基础审计与账项基础审计相比,多了“了解内部控制”及“控制测试”两道程序,与账项基础审计相比,制度基础审计重视对内控薄弱环节相关业务的实质性测试,它的理念是“内控薄弱环节可能存在更多的重大错报”。但实际上,一条龙造假往往是管理当局策划、执行,绕过内控。如果是员工舞弊,内控导向的实质性测试可能是有效率的,而对管理舞弊往往可能是无效的。
正是基于以上原因,审计要跳出账簿,跳出内控,根据现代财务舞弊特点,进入以查找舞弊为核心的风险导向审计模式,进入风险导向审计时代。
二、风险导向审计模式
风险基础审计,又叫风险导向审计,是以风险评估决定审计程序的性质、时间和范围。如果评估企业发生重大错报风险很高,则需要特别的审计程序。风险评估更强调的是固有风险,其主要目标在于侦查导致财务报表不实的重大错弊及其线索。导致财务报表不实主要有两种可能,一种是错误,另外一种是舞弊。制度基础审计最大的缺陷是对管理舞弊侦查的无效率。因为管理舞弊往往凌驾于内部控制之上,通过内部测评,注册会计师可能会得出内控健全的判断,从而降低控制风险的评估,但实际上,管理舞弊往往与内控是否健全没有直接的相关。也就是说,制度基础审计往往只能查错,不能防弊,特别是手法比较高明的舞弊,而资本市场上的财务丑闻几乎都是管理舞弊导致的。
风险导向审计是一种有别于账项基础审计和制度基础审计的审计模式。它以量化的风险水平为重点,在确定的风险水平基础上,决定实质性测试的程度和范围。这一方法模式最显著的特点是,将客户置于一个大的经济环境中,运用立体观察的理论来判断风险影响因素,从企业所处的商业环境、条件到经营方式和管理机制等构成控制结构的内外部各个方面来分析评估审计的风险水平,并把客户的经营风险植入到审计的风险评价。
三、风险导向审计模式与传统制度基础审计模式的区别
在风险导向审计模式下,是以风险决定实质性测试,这种风险更强调的是固有风险,当然也考虑控制风险,这种风险导向的审计模式,有以下几点作法区别于传统审计模式:
(一)审计目标集中在发现重大错弊,要求注册会计师自始而终保持专业怀疑;在专业胜任上,需要更多的专业判断。 在风险导向审计模式下,审计的关键是发现有价值的线索,这些线索在没有线人提供的情况下,只有靠自己的专业分析能力,从研究客户入手,透过表象看本质,通过一系列的资料搜集和风险分析,识别风险点,然后实施系列的个性化测试方案。
实施风险导向审计的一个前提是会计师的执业能力能达到要求的层次,能做从事风险导向审计的会计师基本上都能做咨询业务,因为对客户的经营风险和舞弊风险分析过程也是一个咨询过程,它需要会计师有丰富的行业知识和执业经验。
(二)风险分析的侧重点不同。对客户的风险评估,传统制度基础侧重于对控制风险,而风险导向审计则更加强调固有风险,通过深入了解企业及其环境,从各种渠道了解企业所处的行业及地域情况,对企业作深入的研究,发现其潜在的经营风险及财务风险,并评估财务报表发生重大错报的风险。
(三)确定实质性测试的逻辑思维过程不同。传统审计模式的思维过程为:初步了解客户情况,初步评估企业风险程度,确定是否接受委托→了解企业内部控制制度(必要时进行穿行测试),评估内控制度,预计控制风险水平,确定重要会计问题和重点审计领域→确定实质性测试的时间、性质、范围→制定审计计划。
风险导向审计模式的逻辑思维过程为:初步了解企业基本情况、行业特点及经营环境,初步判断其经营风险、财务风险,确定是否接受委托→全面了解企业基本情况、行业特点和地域经营环境,判断舞弊可能,评估风险水平;然后进行分析性测试进行映证与分析,结合对企业内部控制结构的评价,确定重点风险领域→根据重点风险领域,确定实质性测试的时间、性质、范围→制定审计计划。
风险导向审计体现的审计思路,是以项目的审计风险为质量控制依据,首先研究理解企业经营及所从事经济活动的自身特点、企业所处的经营环境(行业和地域)、企业的内部控制及其运行,然后,通过对有关数据、信息的分析和检查,由概括到具体,由表及里地认识财务报表披露的信息与企业实际状况关系,确定会计准则的遵循状况。以风险评估决定审计程序的性质、时间和范围,如果评估企业发生重大错报风险很高,则需要特别的审计程序。
(四)以风险评估决定审计证据的质量及数量。
当风险评估越高,所需要审计证据的证明力就越强,数量也越多。风险导向审计下,同样的科目所需要的审计证据也是不一样的,如银行存款,如果余额较少,分析性复核比较正常,现金收支的内控比较健全、有效,则只需核实企业提供的银行对账单、银行存款余额调节表,可以要求企业代为会计师发送银行询证函;如果银行存款余额较大,分析性复核发现波动较大,截止测试发现在结账日前有巨额的进账,这时要对银行存款进行重点测试。除了要求企业提供12月对账单及银行存款余额调节表,还要求提供1-11月的对账单及银行存款余额调节表;询证时,要派人跟随,监控询证过程;对巨额的进账单,要通过电话等方式进一步核实进账单的真伪。
所以风险导向型审计模式比传统的审计模式对当今屡屡出现的“一条龙做假”更能起监督作用,更能揭示出当今资本市场上由于管理舞弊而导致的会计做假。因而在上市公司虚假会计信息频频曝光的今天,推广风险导向型审计模式是一种不可阻挡的趋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