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余华小说里的女性形象一直处于被遮蔽的状态。也多为论者所忽略。本文从不同的视角,对《许三观卖血记》中许玉兰这个人物形象进行深入浅出的探讨。
关键字:中国女性形象 女性角色 女性性格
《许三观卖血记》是余华1995年创作的一部长篇小说,作品在现当代文学史上占有突出的地位。文章以主人公许三观13次卖血经历为线,将许三观的生命历程以及他那个时代串联起来,表现的是主人公豁达的生命观和对沉重历史的无奈感。长久以来,评论家们更关注的往往是本书的社会历史功用,又或者是主要人物许三观充满艰辛和困苦的生命历史,而忽略了作品中的一个关键人物——许玉兰。
许玉兰是何许人?简单的说,是许三观的老婆,许家三个儿子的妈,是一名典型的中国城市女性小市民。但许玉兰又不同于一般作品中的中国女性,她更带有一种时代转型时期的女性地位自我上升的意识。从第三章出场开始,许玉兰这个角色便具有轻快明亮而又狡诘可爱的特色。“她走过了几条街道以后,往往是走回到了家门口,于是她就回到家中,过了十多分钟以后她重新出来时,已经换了一身衣服,她继续走在了街道上。她每天都要换三套衣服,事实上她只有三套衣服,她还要换四次鞋,而她也只有四双鞋,当她实在换不出什么新花样时,她就会在脖子上增加一条丝巾。”中国女性如此张扬而又聪明地爱美,恐怕在同时代的作品中也是少见的。“她的衣服并不比别人多,可是别人都觉得她是这座城镇里衣服最多的时髦姑娘。她在大街上的行走,使她的漂亮像穿过这座城镇的河流一样被人们所熟悉,在这里人们都叫她油条西施……”作者将许玉兰的出场安置在一个受人普遍关注的程度,从心理上极大的突现她作为女性的自我满足与膨胀欲望的追求感,这也是许三观用八角三分钱能娶到许玉兰,甚至在结婚后她能迅速将对何小勇的感情转移到许三观身上的重要原因。许三观用第一次卖血的钱满足了自己要结婚这件大事的愿望,也满足了许玉兰对物质和生活精神层次的追求。结婚后的许玉兰出现最多的形象便是“一屁股坐在门槛上,边哭边问自己: 我前世造了什么孽啊?”看到这里,总是会在脑海中形象地复现场景,总会莞尔一笑,总是乐于将家丑张扬出来,让周遭的人有看热闹的机会,从这方面来说,似乎觉得许玉兰解决问题的方式太过于小市民化,太过于愚笨了,可是,继续往下看去,不论是家庭危机还是政治风波,许玉兰的哭又总能适时的化解聚焦的问题矛盾。尤其是在对待一乐认爹以及许三观与林芬芳犯的错误上,许玉兰的哭闹为她获得周遭无限的同情,也适时成功地扼住了许三观的弱点。
如果仅仅是以上两方面,许玉兰这样一位女性角色虽然生动但并不能真正打动读者的心,前期,作者将许玉兰塑造成一位超脱了那个时代的女性,爱美、泼辣,甚至有点犯傻糊涂这都是女性性格的表现,而真正在她身上突现出中国女性的形象则出现在18章:“许玉兰嫁给许三观已经有十年,这十年里许玉兰天天算计着过日子,她在床底下放着两口小缸,那是盛米的缸。在厨房里还有一口大一点的米缸,许玉兰每天做饭时,先是揭开厨房里米缸的木盖,按照全家每个人的饭量,往锅里倒米:然后再抓出一把米放到床下的小米缸中。”看到这里不得不反问,八角三分钱就嫁了的许玉兰是真的糊涂吗?纵然是许玉兰这样一位爱美至及,就算只有三件衣服也能穿出不同来的女性,也能在婚后迅速进入到持家妇女的角色中来。似乎中国的女性比男性更具有一种天然的生活忧患意识,在大事上更能显示出非一般的勇气和睿智。在面对为何小勇招魂的问题上,许玉兰表现出了极大的母性光辉和同情心。从女性的角度来说,许玉兰是一位感情的受害者,尤其是何小勇的冷漠,曾经伤害过她那颗“仰视”他的心,但在对方已经成为一位濒危的弱者时候,许玉兰表现出的是女性特有的对同性的理解。文革时候的一段经历,进一步将许玉兰的形象提升了,“他们不是批斗我,他们是批斗别人,我只是站在一边陪着别人被他们批斗。” 我站在街上,其实和一根电线杆立在那里一样……” “许三观,我现在什么都不怕了,我什么罪都受过了,我都成这样子了,再往下也没什么了,再往下就是死了,死就死吧,我一点都不怕一有时候就是想想你,想想三个儿子,心里才会怕起来,要是没有你们,我真是什么都不怕了。”作为被批斗者,许玉兰学会了隐忍,这已经与前面的泼辣、计较的小市民完全不一样,是生活磨砺了她?还是女性潜意识的爆发呢?
余华的作品,是通过小人物的生活历程来反映深刻的社会现实。许三观充满艰辛的一生,伴随他的是一位比他更坚强更乐观的女性,他一共13次卖血的经历也与这位女性有着极大的关系。如果说,许三观具有阿Q乐观豁达的心态,那么许玉兰就是最懂他的那个人。许玉兰的一生,有过花开的青春岁月,满城风云人物的自得与骄傲,也体验过感情失落的痛苦和伤害,更经历了政治风暴和经济困难的折磨……她的一生,浓缩了那个时代女性的生活经历,但回首看来,许玉兰适时的糊涂与不糊涂,作为女性,却是成功的。当许三观用最后的哭泣来表达自己卖不了血的郁结时,许玉兰短短的一段话却立马让丈夫转悲为喜。这正是应了“一物降一物!”
参考文献:
[1]陈晓兰.女性主义批评与文学诠释.
[2]余华.许三观卖血记.
[3]吴义勤.余华研究资料.
作者简介:王燕妮(1983—),女,土家族,湖北恩施人,华中师范大学中国民间文学民俗学专业2006级硕士研究生。
关键字:中国女性形象 女性角色 女性性格
《许三观卖血记》是余华1995年创作的一部长篇小说,作品在现当代文学史上占有突出的地位。文章以主人公许三观13次卖血经历为线,将许三观的生命历程以及他那个时代串联起来,表现的是主人公豁达的生命观和对沉重历史的无奈感。长久以来,评论家们更关注的往往是本书的社会历史功用,又或者是主要人物许三观充满艰辛和困苦的生命历史,而忽略了作品中的一个关键人物——许玉兰。
许玉兰是何许人?简单的说,是许三观的老婆,许家三个儿子的妈,是一名典型的中国城市女性小市民。但许玉兰又不同于一般作品中的中国女性,她更带有一种时代转型时期的女性地位自我上升的意识。从第三章出场开始,许玉兰这个角色便具有轻快明亮而又狡诘可爱的特色。“她走过了几条街道以后,往往是走回到了家门口,于是她就回到家中,过了十多分钟以后她重新出来时,已经换了一身衣服,她继续走在了街道上。她每天都要换三套衣服,事实上她只有三套衣服,她还要换四次鞋,而她也只有四双鞋,当她实在换不出什么新花样时,她就会在脖子上增加一条丝巾。”中国女性如此张扬而又聪明地爱美,恐怕在同时代的作品中也是少见的。“她的衣服并不比别人多,可是别人都觉得她是这座城镇里衣服最多的时髦姑娘。她在大街上的行走,使她的漂亮像穿过这座城镇的河流一样被人们所熟悉,在这里人们都叫她油条西施……”作者将许玉兰的出场安置在一个受人普遍关注的程度,从心理上极大的突现她作为女性的自我满足与膨胀欲望的追求感,这也是许三观用八角三分钱能娶到许玉兰,甚至在结婚后她能迅速将对何小勇的感情转移到许三观身上的重要原因。许三观用第一次卖血的钱满足了自己要结婚这件大事的愿望,也满足了许玉兰对物质和生活精神层次的追求。结婚后的许玉兰出现最多的形象便是“一屁股坐在门槛上,边哭边问自己: 我前世造了什么孽啊?”看到这里,总是会在脑海中形象地复现场景,总会莞尔一笑,总是乐于将家丑张扬出来,让周遭的人有看热闹的机会,从这方面来说,似乎觉得许玉兰解决问题的方式太过于小市民化,太过于愚笨了,可是,继续往下看去,不论是家庭危机还是政治风波,许玉兰的哭又总能适时的化解聚焦的问题矛盾。尤其是在对待一乐认爹以及许三观与林芬芳犯的错误上,许玉兰的哭闹为她获得周遭无限的同情,也适时成功地扼住了许三观的弱点。
如果仅仅是以上两方面,许玉兰这样一位女性角色虽然生动但并不能真正打动读者的心,前期,作者将许玉兰塑造成一位超脱了那个时代的女性,爱美、泼辣,甚至有点犯傻糊涂这都是女性性格的表现,而真正在她身上突现出中国女性的形象则出现在18章:“许玉兰嫁给许三观已经有十年,这十年里许玉兰天天算计着过日子,她在床底下放着两口小缸,那是盛米的缸。在厨房里还有一口大一点的米缸,许玉兰每天做饭时,先是揭开厨房里米缸的木盖,按照全家每个人的饭量,往锅里倒米:然后再抓出一把米放到床下的小米缸中。”看到这里不得不反问,八角三分钱就嫁了的许玉兰是真的糊涂吗?纵然是许玉兰这样一位爱美至及,就算只有三件衣服也能穿出不同来的女性,也能在婚后迅速进入到持家妇女的角色中来。似乎中国的女性比男性更具有一种天然的生活忧患意识,在大事上更能显示出非一般的勇气和睿智。在面对为何小勇招魂的问题上,许玉兰表现出了极大的母性光辉和同情心。从女性的角度来说,许玉兰是一位感情的受害者,尤其是何小勇的冷漠,曾经伤害过她那颗“仰视”他的心,但在对方已经成为一位濒危的弱者时候,许玉兰表现出的是女性特有的对同性的理解。文革时候的一段经历,进一步将许玉兰的形象提升了,“他们不是批斗我,他们是批斗别人,我只是站在一边陪着别人被他们批斗。” 我站在街上,其实和一根电线杆立在那里一样……” “许三观,我现在什么都不怕了,我什么罪都受过了,我都成这样子了,再往下也没什么了,再往下就是死了,死就死吧,我一点都不怕一有时候就是想想你,想想三个儿子,心里才会怕起来,要是没有你们,我真是什么都不怕了。”作为被批斗者,许玉兰学会了隐忍,这已经与前面的泼辣、计较的小市民完全不一样,是生活磨砺了她?还是女性潜意识的爆发呢?
余华的作品,是通过小人物的生活历程来反映深刻的社会现实。许三观充满艰辛的一生,伴随他的是一位比他更坚强更乐观的女性,他一共13次卖血的经历也与这位女性有着极大的关系。如果说,许三观具有阿Q乐观豁达的心态,那么许玉兰就是最懂他的那个人。许玉兰的一生,有过花开的青春岁月,满城风云人物的自得与骄傲,也体验过感情失落的痛苦和伤害,更经历了政治风暴和经济困难的折磨……她的一生,浓缩了那个时代女性的生活经历,但回首看来,许玉兰适时的糊涂与不糊涂,作为女性,却是成功的。当许三观用最后的哭泣来表达自己卖不了血的郁结时,许玉兰短短的一段话却立马让丈夫转悲为喜。这正是应了“一物降一物!”
参考文献:
[1]陈晓兰.女性主义批评与文学诠释.
[2]余华.许三观卖血记.
[3]吴义勤.余华研究资料.
作者简介:王燕妮(1983—),女,土家族,湖北恩施人,华中师范大学中国民间文学民俗学专业2006级硕士研究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