聚焦大问题,让学习在课堂发生

来源 :新教师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wlm7411814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教学片段1】明确任务——抛出“大问题”,聚焦核心问题进行探究
  师:今天这节课我们来聊一聊加减法。以前我们学习过整数加减法、小数加减法、分数加减法,还记得老师提醒过怎么计算吗?
  生:整数、小数加减法的计算,数位要对齐。
  生:计算同分母分数加减法时,分母不变,分数相加减。
  生:异分母分数相加减时,要通分。
  教师板书:数位对齐。
  师:这些都是计算方法,今天我们来聊计算的道理。这节课的任务就是要研究分数加减法与整数、小数的计算道理是不是一回事?你们觉得上课前明确任务有没有必要?
  师:到底是不是一回事?建议同学们先把计算的方法理一理。(教师板书)325+143的竖式计算,谁来说一说它的计算方法?
  生:先算个位,5个1和3个1相加;十位2个10和4个10相加;百位3个100和1个100相加。
  师:听同学们说的时候,总用到了一个字——个,总是在算个数。如:个位的5个1和3个1……数位对齐就是相同计算单位要对齐,也就是相同计算单位的个数相加减。整数与小数的计算就是这样的道理。把这个说给旁边的同学听一听,并说一说其中的关键字。
  生:相同计数单位,以及相同计数单位的个数。
  师:分数加减法是不是也是相同计数单位的个数相加减呢?请在练习本上写一个式子,思考一下。
  【赏析】上课伊始,教师用简洁的语言,帮助学生回忆已学知识,唤醒记忆、建构联系、铺垫基础;他让学生对整数、小数、分数的计算方法进行有效的回顾,接着明确任务:本节课的任务就是研究它们的算理是否相同,也就是抛出本节课的核心问题。在学生回顾的基础上,教师进行了歸纳和小结:整数和小数的加减法实际上是相同计算单位个数相加减,让学生在小组内说一说、提炼关键字,加深学生的理解和掌握,促进了学生对算理的内化;为接下来探究分数加减法算理做好了知识迁移的准备。
  师:做小老师的感觉很美好。刚开始举个例子,在老师的建议下写了下来了,后面又延伸了一个例子,再研究了异分母分数的减法和加法。那现在我可以写什么了呢?
  生:同分母分数的加减法,异分母分数加减法通过通分之后,都是转变成相同计数单位的个数的相加减。
  师:那现在我们可以得到一个结论?
  生:都是相同的计数单位相加减。
  【赏析】对于六年级的学生来说,掌握分数加减法具体的计算方法并不难,难的是学生用联系的眼光来看待整数、小数、分数加减法的内在联系,理解三者之间的算理是相融、相通的。本环节的教学,黄老师请了一位“小老师”,在小老师的举例过程中,经历了同分母分数加减法,异分母分数加减法的探究,让学生深谙其中的道理:同分母分数的计算方法之所以是分母不变,分子相加减,是因为它们的计数单位相同;异分母分数的加减法之所以先通分,是因为它们的计数单位不同,要通过通分把它们的计数单位变为相同。进而揭示本质:分数加减法也是相同计数单位个数相加减,与整数、小数的算理是一致的。
  【教学片段3】讲故事——渗透数学文化,感受数学的本质联系
  师:很好,其实今天老师和大家一起学习的内容,就是想让大家明白它们的计算道理是相通的、一致的,但也是有差别的。看整数、小数的计数单位,它们的特点,都是多少个1、10、100、0.1、0.01、0.001;但是分数的计数单位一会儿是,一会儿是,它们的计数单位总是在变。我希望大家都能体会到这种变与不变。
  【教学片段4】擦黑板——让学生对知识进行回顾和整理
  师:每堂课,我们都需要擦黑板,在擦掉这些板书之前,我建议同学们用两只手做一个照相机的动作,把黑板上的知识进行聚焦。聚焦完了,现在就开始擦黑板。
  师:你们建议老师先擦哪里?
  生:先擦整数,再擦同分母分数的加法和减法例子,接着擦异分母分数加减法的例子。
  师:那还擦吗?
  生:不擦了,这些太重要了。
  板书如图1所示。
  师:那我们把这些重要的知识留在脑海中,今天的课就上到这里,下课!
  【赏析】黄老师在课尾的处理别出心裁。他没有让学生谈本堂课的收获,而是通过擦黑板的情境,将本课的学习、探究过程进行了回顾;将本课探究的大问题进行了聚焦;把核心的知识本质进行了浓缩。首先擦整数、小数算法的呈现,再擦同分母分数加减法的算理探究的例子,接着擦异分母分数加减法算理探究的例子,最后把知识网络图留在黑板上。总结环节,一气呵成,帮助学生很好地建构了知识的网络,促进学生对整数、小数、分数加减法算理本质的内化。
  (作者单位:广东省中山市大布小学 责任编辑:王彬)
其他文献
徐斌老师的无痕教育,从其生成的那一刻起,就具有了独特的魅力与生命的张力。因为它并非一时心血来潮的追求新奇,而是其教育教学实践与理论学习积淀到一定生命节点上的灵感迸发。尽管徐斌说无痕教育并非他的首创,可是他从自己数学教学的视界,赋予其新的内涵,让其烙印上了鲜明的“徐氏”风格。  情境故事让“体操”摇曳出艺术的美感  人们常说,数学是思维的“体操”。可是,只有抽象思维,其“体操”就少了形象的美感与艺术
期刊
本文探讨“图形与几何”领域中的“测量”部分。“图形的测量”的课程内容主要安排在第一、二学段,其要求主要包括:体会测量的意义,体会并认识测量的单位及其实际意义,了解测量的一些基本方法,掌握一些基本图形的长度(包括周长)、面积和体积的测量方法和公式,在具体问题中进行恰当的估测等。  测量是用一个数值来表示物体的某一属性,例如:长度、面积、体(容)积、角度、质量、方位、温度、时间、货币等,都可用一个带单
期刊
人教版五年级上册第三单元安排了四篇说明文的学习,这是小学阶段第一次以单元形式进行的说明文训练。尽管学生在课文的学习中,对说明性文章有了初步的认识,也掌握了一些常见的说明方法,但让他们真正动笔写一篇像模像样的说明文,却举步维艰。大多数学生只能抓住事物的几个特点,平铺直叙,展开介绍。有两三处能运用上说明方法已是不易,更有甚者,只是对搜集来的资料照搬照抄,把说明文写成了百度百科中的词条介绍。  该如何引
期刊
纵观部编教材语文一年级上、下两册教科书,大部分的生字是随文出现的,学生生字学习的主阵地在“课文”这个板块中。随“课文”编排的生字,编者多选择常用字、高频词,由易及难,且尽可能照顾到汉字自身的构形规律,有所整合。“课文”课后的生字呈现注重细节:每课要求学生认识的生字都标注上音节,并且把要求学生掌握的偏旁部首、多音字都清晰地标注出来。注重识字与词汇积累、书面语言习得的和谐发展,在课后编排了大量由生字构
期刊
第五届“新课堂·新教師”海峡两岸基础教育交流研讨活动(数学专场)于2017年10月28~29日在福州市仓山小学举办。来自海峡两岸的教育同仁汇聚一堂,围绕“以落实核心素养为目标,构筑数学课堂崭新形态”大会主题展开研讨。名师课堂践行课程理论,专家讲座诠释教育思想,开拓的理论视野、丰富的实践研究给与会者带来深刻的启迪。  一、课程形态多层面的思考,秉持核心素养视域下的教育观  台湾鹿港小学林伯彦老师执教
期刊
金秋十月,在福州仓山小学,由福建教育出版社联合台北教育大学主办,福建教育出版社《新教师》承办的“第五届‘新课堂·新教师’海峡两岸基础教育交流研讨活动(语文专场)”如期而至。全省各地一千多名小学语文学科教研员和语文教师参加了研讨活动,30多位台湾教师也专程来榕观摩。现对本场活动情况作如下综述。  一、删繁就简三秋树,领异标新二月花  本次活动形式简单,但内容丰富。研讨活动敏锐地抓住了语文学界的最新热
期刊
《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2011年版)》指出,写作教学应贴近学生实际,让学生易于动笔,乐于表达,应引导学生关注现实,热爱生活,表达真情实感。现在的小学生是“谈作文色变”,无话可说、无从下笔是他们写作中的最大障碍。而贴近学生生活实际,贴近学生写作实际,符合学生写作心理的随文练笔就成了扫清障碍的秘密武器。所谓“随文练笔”,即紧随阅读教学,在课堂上随机进行的写作训练。对于如何找准练笔的切入点,我们常有“
期刊
模型思想作为一种基本的数学思想,要真正使学生有所感悟需要经历一个长期的过程。这个过程需要激发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从简单到复杂、从表面到实质、从具体到抽象,让学生在学习中主动获取知识,经历探索全过程,从而建立起数学模型。本文通过具体问题的解决,引导学生通过观察、分析,抽象出一般的模型思想,掌握建模方法,逐步形成运用模型去进行数学思考的习惯。  一、问题设计,铺路架桥  《义务教育数学课程标准(201
期刊
【编者按】教师在教学中应有全局观念,摒弃以往以课时为单位的教学设计模式,在环节设计时给予学生应有的发展空间,帮助学生沟通知识的由来和发展,建构起自身的知识体系。本期围绕“整体把握教材,建构知识体系”展开探讨。  “11~20各数的认识”是学生认识两位数的起始阶段,也是学习十进位值制计数法的启蒙阶段,在整册教材(人教版)中起到了承上启下的作用。它是学生在抽象认识0~9数字符号后,真正开始接触和认识计
期刊
什么是“预学案”,它与传统的自学提纲有何区别?教师如何有针对性地设计预学案,以达到导学、导教、导练的目的?有了预学案之后,教师又该如何重新审视课堂,把握课堂节奏?笔者针对数学教学中的预学案谈几点看法。  一、正确认识“预学案”  预学案是指教师依据学生的认知水平、知识经验,为指导学生进行主动地知识建构而编制的学习方案。  1. 预学≠看书。  预学不等于让学生“自由”看书,更不等于把课本中的概念、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