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随着新课改的实施,基础教育的课程环境得到了极大的改善。动手实践、自主探索、合作交流成为数学主要的学习方式。下面结合自己的学习和工作实践,就新课标下小学数学课堂教学谈几点体会。
一.创设情境,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新课程更多地强调学生用数学的眼光从生活中捕捉数学问题,主动地运用数学知识分析生活现象,自主地解决生活中的实际问题。在教学中我们要善于从学生的生活中抽取数学问题,从学生的已有生活经验出发,设计学生感兴趣的生活素材以丰富多彩的形式展现给学生,使学生感受到数学与生活的联系——数学无处不在,生活处处有数学。从而充分调动学生学习数学知识的积极性,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在教学《左右》一课中,教师播放学生上下楼不分左右而造成拥挤不堪的一情境,然后教师问:“看着他们这样上楼梯,你觉得怎样?”生答:“太挤了,应该分左右行走。”师:“你真会动脑筋,你是怎么想到的?”生列举生活中的分左右行走的例子。师:“你真会观察,我们来看看录象。”师播放分左右而行的车流,商场里的左右电梯,超市门口分左右进出的人流等情形引出认识左右的必要性,进而揭示今天的课题是研究左右。这样,左右的课题来得非常的自然,让学生在一种轻松、和谐的状态中深入新知的探究。
二.转变方式,体现实践、探究、交流的有机结合
数学课程目标的核心是促进学生的发展为本,强调尊重学生的主体性,改变过去单一的接受式学习方式,将“动手实践、自主探就、合作交流”并列为三大新的学习方式。新课堂中,在教师的引导下,围绕上一阶段提出的问题,借助一定的学习材料,让学生进行个体探究(观察、操作、猜测、验证、收集材料,获得体验,并经过类比、分析、归纳),得出初步结论;然后,在小组内或班级体范围内进行合作交流,通过同伴间的相互启发,丰富自我,揭示知识规律和解决问题的方法。
例如:在教学《9加几》时,在创设的情景中提出“一共有几个乒乓球?”的问题后生列出9+3=()的式子,师:“要求一共有几个乒乓球应该怎么办呢?请每组孩子选择自己喜欢的学具摆一摆,大家商量商量,利用集体的智慧算出来。然后选出代表向全班汇报。”学生分小组学习,有的组摆的是小棒,有的组摆的是圆片,有的组摆的是花,有的组摆的是小正方体等等,每组都选择了自己喜欢的学具进行操作,教师组间巡视。几分钟后,各组汇报。学生用直观操作支撑了头脑中计算方法的抽象思维,通过自主探究每个学生都主动地开动脑筋发现了适合自己的计算方法,丰富和完善自己的思维过程。
三.转换角色,努力构建对话式的互动的课堂
新的《数学课程标准》指出:“数学教学是数学活动的教学,是师生之间、学生之间交往互动与共同发展的过程。”教师要转变观念,转换角色,要把自己置于学生学习活动的组织者、引导者和合作者的地位,要改变以例题、示范、讲解为主的教学方式,把抽象的数学知识设计成学生看得见、摸得着、容易做的物质化活动,在活动中组织学生学习,在活动中去认识、理解、内化数学知识。形成以活动为主线贯穿数学知识的认识过程的理念。
四.落实目标,培养学生解决数学问题能力
解决问题能力的培养贯穿在小学数学教学过程的始终。新课程强调学生的学习过程,要改变学生获得知识、形成技能的过程。要求我们在新课堂中,要尊重学生的兴趣爱好,尊重学生的个性思维,采用学生喜欢的学习方法,让学生在主动探索、合作交流中去体验知识的形成过程,进而主动地获取知识并形成技能。这是一个既重过程又重结果的过程,在这样一个过程中,学生体验了知识的形成过程,自然就培养了学生的积极情感与态度,进而形成正确的价值观。达到结果与过程,知识与情感、态度的有机统一。教学内容的呈现形式有利于学生的学习,把知识静态的结果通过多媒体变成一种动态的画面呈现给学生。以“此时无声胜有声”的绝对优势打开学生的思维之门,让学生以最愉快的视觉效果给抽象思维架起理解的桥梁,使学生以最轻松的智力活动获取知识。例如:《对称》一课中,为了让学生深刻地理解对称,大屏幕出现一幅图,然后图的中央缓慢的画出一条对称轴,最后对称轴的左右两边闪动对折完全重合。又如:在教学《10以内的减法》时,大屏幕显示树上栖息着7只鸟,然后小鸟翅膀煽动飞走了3只,师问:你看见了什么?可以求出什么问题?用什么方法?为什么?怎样列式?在这样的知识呈现形式之后还有什么不能理解的呢?
总之,数学课程目标的核心是促进学生的发展。在新的课堂中强调教学方式的转变,由传统的讲授式向探究式转变。从优化教师的教学结构:创设情景——提出问题——解决问题——拓展应用入手,实现向新课程条件下的合作交流、自主探究、动手实践等多元化的学习方式相结合转变,进而转变教师角色。
(作者通联:336300江西省宜丰县棠浦镇中心小学)
一.创设情境,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新课程更多地强调学生用数学的眼光从生活中捕捉数学问题,主动地运用数学知识分析生活现象,自主地解决生活中的实际问题。在教学中我们要善于从学生的生活中抽取数学问题,从学生的已有生活经验出发,设计学生感兴趣的生活素材以丰富多彩的形式展现给学生,使学生感受到数学与生活的联系——数学无处不在,生活处处有数学。从而充分调动学生学习数学知识的积极性,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在教学《左右》一课中,教师播放学生上下楼不分左右而造成拥挤不堪的一情境,然后教师问:“看着他们这样上楼梯,你觉得怎样?”生答:“太挤了,应该分左右行走。”师:“你真会动脑筋,你是怎么想到的?”生列举生活中的分左右行走的例子。师:“你真会观察,我们来看看录象。”师播放分左右而行的车流,商场里的左右电梯,超市门口分左右进出的人流等情形引出认识左右的必要性,进而揭示今天的课题是研究左右。这样,左右的课题来得非常的自然,让学生在一种轻松、和谐的状态中深入新知的探究。
二.转变方式,体现实践、探究、交流的有机结合
数学课程目标的核心是促进学生的发展为本,强调尊重学生的主体性,改变过去单一的接受式学习方式,将“动手实践、自主探就、合作交流”并列为三大新的学习方式。新课堂中,在教师的引导下,围绕上一阶段提出的问题,借助一定的学习材料,让学生进行个体探究(观察、操作、猜测、验证、收集材料,获得体验,并经过类比、分析、归纳),得出初步结论;然后,在小组内或班级体范围内进行合作交流,通过同伴间的相互启发,丰富自我,揭示知识规律和解决问题的方法。
例如:在教学《9加几》时,在创设的情景中提出“一共有几个乒乓球?”的问题后生列出9+3=()的式子,师:“要求一共有几个乒乓球应该怎么办呢?请每组孩子选择自己喜欢的学具摆一摆,大家商量商量,利用集体的智慧算出来。然后选出代表向全班汇报。”学生分小组学习,有的组摆的是小棒,有的组摆的是圆片,有的组摆的是花,有的组摆的是小正方体等等,每组都选择了自己喜欢的学具进行操作,教师组间巡视。几分钟后,各组汇报。学生用直观操作支撑了头脑中计算方法的抽象思维,通过自主探究每个学生都主动地开动脑筋发现了适合自己的计算方法,丰富和完善自己的思维过程。
三.转换角色,努力构建对话式的互动的课堂
新的《数学课程标准》指出:“数学教学是数学活动的教学,是师生之间、学生之间交往互动与共同发展的过程。”教师要转变观念,转换角色,要把自己置于学生学习活动的组织者、引导者和合作者的地位,要改变以例题、示范、讲解为主的教学方式,把抽象的数学知识设计成学生看得见、摸得着、容易做的物质化活动,在活动中组织学生学习,在活动中去认识、理解、内化数学知识。形成以活动为主线贯穿数学知识的认识过程的理念。
四.落实目标,培养学生解决数学问题能力
解决问题能力的培养贯穿在小学数学教学过程的始终。新课程强调学生的学习过程,要改变学生获得知识、形成技能的过程。要求我们在新课堂中,要尊重学生的兴趣爱好,尊重学生的个性思维,采用学生喜欢的学习方法,让学生在主动探索、合作交流中去体验知识的形成过程,进而主动地获取知识并形成技能。这是一个既重过程又重结果的过程,在这样一个过程中,学生体验了知识的形成过程,自然就培养了学生的积极情感与态度,进而形成正确的价值观。达到结果与过程,知识与情感、态度的有机统一。教学内容的呈现形式有利于学生的学习,把知识静态的结果通过多媒体变成一种动态的画面呈现给学生。以“此时无声胜有声”的绝对优势打开学生的思维之门,让学生以最愉快的视觉效果给抽象思维架起理解的桥梁,使学生以最轻松的智力活动获取知识。例如:《对称》一课中,为了让学生深刻地理解对称,大屏幕出现一幅图,然后图的中央缓慢的画出一条对称轴,最后对称轴的左右两边闪动对折完全重合。又如:在教学《10以内的减法》时,大屏幕显示树上栖息着7只鸟,然后小鸟翅膀煽动飞走了3只,师问:你看见了什么?可以求出什么问题?用什么方法?为什么?怎样列式?在这样的知识呈现形式之后还有什么不能理解的呢?
总之,数学课程目标的核心是促进学生的发展。在新的课堂中强调教学方式的转变,由传统的讲授式向探究式转变。从优化教师的教学结构:创设情景——提出问题——解决问题——拓展应用入手,实现向新课程条件下的合作交流、自主探究、动手实践等多元化的学习方式相结合转变,进而转变教师角色。
(作者通联:336300江西省宜丰县棠浦镇中心小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