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新一轮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大潮中,老师们为革除陈旧的教学方式,让学生积极投入课堂,参与课堂,在教学设计中总是费尽心思地采取一些化静为动、激发兴趣的教学活动。但是,实际教学中,这些活动要么乱而无效,要么形动而神不动,本文着重通过跟踪一堂课中的一个教学环节来寻找解决问题的出路。
【关键词】学习方式;教学设计
【中图分类号】G633.51【文献标识码】 C【文章编号】1671-1270(2010)01-0106-02
伴随着21世纪历史学科学习方式的探究,老师们在不断成长,业务能力飞速提高。他们在教学设计中注重将学生的接受式学习转化为角色扮演、史料教学、情感体验、合作学习等。但是,在实际教学中,笔者却发现有些课堂即使设计了新的学习方式,却总是达不到预期的效果,学生或放不开,仍旧扣住课本观念不变,或放开后,却总是无法形成高质量的有深度、有见解的思维。这就向我们提出必须解决的微观课题:如何在学生学习方式的转化中将神形合一,真正建立思维高效的课堂。以下展示的是近期在某学校听取的调研课《内战烽火》的第一个教学环节。
【活动一】了解重庆谈判的背景
知道重庆谈判的结果
阅读下列材料,结合课本介绍,小组合作,模拟当时中共收到电报后,召开紧急会议,讨论毛泽东要不要赴“鸿门宴”。
材料一:万急,延安
毛泽东先生勋鉴:
倭寇投降,世界永久和平局面可能实现,举凡国际国内各种重要问题,亟待解决,特请先生克日惠临陪都,共同商讨,事关国家大计,幸勿吝驾,临电不胜迫切悬盼之至。
蒋中正
八月十四日
材料二:“我们明知共产党不会来渝谈判,我们要假戏真做,制造空气” —— 国民党《中央日报》总主笔陶希圣
教学中,学生围绕该活动展开了小组内的讨论,但是,气氛非常沉闷,且答案很快就毫无争议的在课本上找到了,即中共讨论决定毛泽东等人去重庆谈判,目的就是要戳穿蒋介石假和平
的阴谋,尽一切可能争取国内和平。让笔者感觉这个设计是为活动而活动,学生的主体体现就像戴着镣铐跳舞的演员,非常做
作。
了解了该教学意图后,我建议教师做了两点调整,调整一:将模拟中共召开会议改为小组辩论毛泽东要不要去重庆赴“鸿门宴”,调整二:由提供国民党单方面的材料改为提供和谈前国共双方情况的材料。以下展示的是教师修改后的活动设计。
【活动一】理解中国共产党为争取和平所做的努力
阅读下列材料,结合课本介绍(P88~P89),小组讨论毛泽东要不要去重庆赴“鸿门宴”。并展开辩论。
材料一:美国特使赫尔利向蒋介石献计:“蒋委员长可否给毛泽东发个电报,邀他来重庆共商国事。如果他拒绝,你可以接二连三地发电报邀请他,充分显示你的诚意。如果毛泽东明确表示不来重庆,拒绝和谈,你就可以向全世界宣布,共产党不要和平。你就可以大加讨伐,而不负任何责任。”蒋介石闻听此言,眼前一亮,觉得此计甚妙:真可谓“一石三鸟”。于是乎,蒋介石开始大唱和平论调。 ——《毛泽东点评国民党著名将领》
材料二: 1945年8月14日到8月23日,连续3次电邀毛泽东赴重庆进行和平谈判,“共同商讨”“目前各种重要问题”。他的如意算盘是想利用这一着来达到两个目的:一方面,如果毛泽东拒绝到重庆来,就给共产党安上拒绝谈判、蓄意内战的罪名,把战争的责任推到共产党身上,使自己在政治上处于有利地位(蒋介石最初估计毛泽东是不敢冒险来重庆的);如果毛泽东来了,就给共产党几个内阁职位,迫使共产党交出解放区,交出军队,这样,他最后仍可以消灭已变得赤手空拳的共产党。另一方面,可以用谈判来取得准备全面内战、特别是调兵遣将所必需的时间。
材料三:中共中央收到蒋介石的三封电报后,于8月23日召开政治局扩大会议,讨论同国民党进行谈判的问题。会议确定的谈判方针是:依靠人民力量,对蒋采取“蒋反我亦反,蒋停我亦停”,针锋相对,坚持有理、有利、有节,以斗争求团结,给蒋介石“洗脸”,而不是“砍他的头”,迫使他在一定程度上接受人民的意愿,实行一定的政治改革,以维护国内和平,逐步实现政治民主化。8月25日,中共中央发表了《对目前时局的宣言》。
结合以上材料以及课本相关内容完成下表:
活动设计修改后,笔者又跟踪进入课堂,惊喜地感受到课堂教学效果的显著变化,有探究、有生成的智慧课堂跃然眼帘。
主张“不去”的学生说得有理有据:
学生1:毛泽东的人身安全是党和国家的头等大事,他创立的农村包围城市的战略决策挽救了中国革命,在国家面临光明
和黑暗两种途径的决择时,只有确保毛泽东同志的安全,才能引领中国早日走上光明之路。
学生2:蒋介石此人一惯有背信弃议的做法:国民大革命时期发动四一二反革命政变、西安事变后扣押张学良、抗战中制造皖南事变。相信他的话去重庆谈判,无疑就是置毛泽东的安全与不顾,是对党和国家的不负责任。
学生3:透过蒋介石当时的种种做法不难判断,电邀毛泽东
去重庆谈判仅仅是他为内战赢得时间的手段。毛泽东即使去重
庆谈判也无法改变事情的进展,不可能阻止内战爆发,反而会增添无畏的牺牲。
主张“去”的学生更是据理力争。
学生1:毛泽东明知蒋介石迟早都要发动内战,但还是亲赴重庆谈判。主要是通过重庆谈判揭露蒋介石假和平真内战的面目,教育广大被蒋介石假象所蒙蔽的群众,可以孤立蒋介石,赢得中间势力的同情,并取得政治上的主动权。
学生2:我们都知道内战一定会爆发,如果毛泽东不去的
话,会让国民党有借口,说共产党没有和谈的诚意,这样的话,内战的爆发就是共产党的责任了,在舆论上就会处于不利的地位。但是毛泽东去了,就表示共产党想争取和平,那么在舆论上就算是胜利。事实证明,后来内战的爆发,是不可避免的,但是舆论上认为内战是国民党挑起的。
学生3:中国共产党是中国工人阶级的先锋队,代表最广大人民的利益,只要有一线希望获得和平,让人民免受战争之苦,都应该将个人的安危置身度外。
从这些学生的发言中我真切感受到他们参与课堂的积极性和思维的活跃性,毫无疑问,这节课重新调整后取得很大成功。这说明在我们认真备课、精心设计问题、决定教学方式时要与学生的心理、基础、要求吻合,讨论的问题要与他们的兴趣、意愿相通,方式运用恰当,否则学生将不会领情。
【关键词】学习方式;教学设计
【中图分类号】G633.51【文献标识码】 C【文章编号】1671-1270(2010)01-0106-02
伴随着21世纪历史学科学习方式的探究,老师们在不断成长,业务能力飞速提高。他们在教学设计中注重将学生的接受式学习转化为角色扮演、史料教学、情感体验、合作学习等。但是,在实际教学中,笔者却发现有些课堂即使设计了新的学习方式,却总是达不到预期的效果,学生或放不开,仍旧扣住课本观念不变,或放开后,却总是无法形成高质量的有深度、有见解的思维。这就向我们提出必须解决的微观课题:如何在学生学习方式的转化中将神形合一,真正建立思维高效的课堂。以下展示的是近期在某学校听取的调研课《内战烽火》的第一个教学环节。
【活动一】了解重庆谈判的背景
知道重庆谈判的结果
阅读下列材料,结合课本介绍,小组合作,模拟当时中共收到电报后,召开紧急会议,讨论毛泽东要不要赴“鸿门宴”。
材料一:万急,延安
毛泽东先生勋鉴:
倭寇投降,世界永久和平局面可能实现,举凡国际国内各种重要问题,亟待解决,特请先生克日惠临陪都,共同商讨,事关国家大计,幸勿吝驾,临电不胜迫切悬盼之至。
蒋中正
八月十四日
材料二:“我们明知共产党不会来渝谈判,我们要假戏真做,制造空气” —— 国民党《中央日报》总主笔陶希圣
教学中,学生围绕该活动展开了小组内的讨论,但是,气氛非常沉闷,且答案很快就毫无争议的在课本上找到了,即中共讨论决定毛泽东等人去重庆谈判,目的就是要戳穿蒋介石假和平
的阴谋,尽一切可能争取国内和平。让笔者感觉这个设计是为活动而活动,学生的主体体现就像戴着镣铐跳舞的演员,非常做
作。
了解了该教学意图后,我建议教师做了两点调整,调整一:将模拟中共召开会议改为小组辩论毛泽东要不要去重庆赴“鸿门宴”,调整二:由提供国民党单方面的材料改为提供和谈前国共双方情况的材料。以下展示的是教师修改后的活动设计。
【活动一】理解中国共产党为争取和平所做的努力
阅读下列材料,结合课本介绍(P88~P89),小组讨论毛泽东要不要去重庆赴“鸿门宴”。并展开辩论。
材料一:美国特使赫尔利向蒋介石献计:“蒋委员长可否给毛泽东发个电报,邀他来重庆共商国事。如果他拒绝,你可以接二连三地发电报邀请他,充分显示你的诚意。如果毛泽东明确表示不来重庆,拒绝和谈,你就可以向全世界宣布,共产党不要和平。你就可以大加讨伐,而不负任何责任。”蒋介石闻听此言,眼前一亮,觉得此计甚妙:真可谓“一石三鸟”。于是乎,蒋介石开始大唱和平论调。 ——《毛泽东点评国民党著名将领》
材料二: 1945年8月14日到8月23日,连续3次电邀毛泽东赴重庆进行和平谈判,“共同商讨”“目前各种重要问题”。他的如意算盘是想利用这一着来达到两个目的:一方面,如果毛泽东拒绝到重庆来,就给共产党安上拒绝谈判、蓄意内战的罪名,把战争的责任推到共产党身上,使自己在政治上处于有利地位(蒋介石最初估计毛泽东是不敢冒险来重庆的);如果毛泽东来了,就给共产党几个内阁职位,迫使共产党交出解放区,交出军队,这样,他最后仍可以消灭已变得赤手空拳的共产党。另一方面,可以用谈判来取得准备全面内战、特别是调兵遣将所必需的时间。
材料三:中共中央收到蒋介石的三封电报后,于8月23日召开政治局扩大会议,讨论同国民党进行谈判的问题。会议确定的谈判方针是:依靠人民力量,对蒋采取“蒋反我亦反,蒋停我亦停”,针锋相对,坚持有理、有利、有节,以斗争求团结,给蒋介石“洗脸”,而不是“砍他的头”,迫使他在一定程度上接受人民的意愿,实行一定的政治改革,以维护国内和平,逐步实现政治民主化。8月25日,中共中央发表了《对目前时局的宣言》。
结合以上材料以及课本相关内容完成下表:
活动设计修改后,笔者又跟踪进入课堂,惊喜地感受到课堂教学效果的显著变化,有探究、有生成的智慧课堂跃然眼帘。
主张“不去”的学生说得有理有据:
学生1:毛泽东的人身安全是党和国家的头等大事,他创立的农村包围城市的战略决策挽救了中国革命,在国家面临光明
和黑暗两种途径的决择时,只有确保毛泽东同志的安全,才能引领中国早日走上光明之路。
学生2:蒋介石此人一惯有背信弃议的做法:国民大革命时期发动四一二反革命政变、西安事变后扣押张学良、抗战中制造皖南事变。相信他的话去重庆谈判,无疑就是置毛泽东的安全与不顾,是对党和国家的不负责任。
学生3:透过蒋介石当时的种种做法不难判断,电邀毛泽东
去重庆谈判仅仅是他为内战赢得时间的手段。毛泽东即使去重
庆谈判也无法改变事情的进展,不可能阻止内战爆发,反而会增添无畏的牺牲。
主张“去”的学生更是据理力争。
学生1:毛泽东明知蒋介石迟早都要发动内战,但还是亲赴重庆谈判。主要是通过重庆谈判揭露蒋介石假和平真内战的面目,教育广大被蒋介石假象所蒙蔽的群众,可以孤立蒋介石,赢得中间势力的同情,并取得政治上的主动权。
学生2:我们都知道内战一定会爆发,如果毛泽东不去的
话,会让国民党有借口,说共产党没有和谈的诚意,这样的话,内战的爆发就是共产党的责任了,在舆论上就会处于不利的地位。但是毛泽东去了,就表示共产党想争取和平,那么在舆论上就算是胜利。事实证明,后来内战的爆发,是不可避免的,但是舆论上认为内战是国民党挑起的。
学生3:中国共产党是中国工人阶级的先锋队,代表最广大人民的利益,只要有一线希望获得和平,让人民免受战争之苦,都应该将个人的安危置身度外。
从这些学生的发言中我真切感受到他们参与课堂的积极性和思维的活跃性,毫无疑问,这节课重新调整后取得很大成功。这说明在我们认真备课、精心设计问题、决定教学方式时要与学生的心理、基础、要求吻合,讨论的问题要与他们的兴趣、意愿相通,方式运用恰当,否则学生将不会领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