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伴随着雄浑的蒙古族音乐,一幕古老而又厚重的历史大幕徐徐拉开。从草原人民的困苦生活,到蒙古政权的建立;从成吉思汗在困境中的艰难崛起,到蒙古铁骑的南征北战……在授课老师的引领下,现场的学生和参加观摩的老师仿佛亲历了这段血雨腥风、波澜壮阔的历史。在最短的时间里,我们感受到了授课者教学基本功的厚实、教学设计的巧妙、教学环节的紧凑,以及师生之间互动的精彩。
随着时间的推移,老师的授课仍在继续。当我们沉醉于授课者的精彩表现,并认为这必将是一节精彩的教学公开课时,教学进入到了对文天祥抗元评价这一环节,这可是一个对学生进行正确人生观教育的好契机。在老师提出这一问题以后,学生发言很踊跃。坚持不懈、忠贞爱国、大义凛然、视死如归……凡是能够想到的好词,学生都用上了。可就在这个时候,一位同学却提出,文天祥的抗元斗争明显不合时宜,因为他不仅未能看清南宋朝廷腐朽的本质,更重要的是,他的行为极其不利于加速国家由分裂走向统一的进程,阻碍了历史发展的步伐。也许这一回答并不曾出现在自己的教学设计当中,也许是学生的回答太过另类,让人觉得有点哗众取宠,也许只是想尽量保持自己教学环节的完整,能在预定的时间内完成教学。因此,授课老师并没有借此机会进一步引导学生就此问题展开交流和讨论,而是更多地肯定其他学生发言的踊跃、精彩。显然,这位同学的“标新立异”没有引来关注,我分明从他脸上读出些许失落和沮丧,后面的课上再也没有看到他有积极的表现。
我们无须怀疑授课老师的教学水平。事实上,在课后的交流会上,绝大部分听课老师对这节课给予了充分肯定。但同时也有人认为,在这位同学提出新的观点之后,授课者如果能及时组织学生展开交流、探讨,甚至是争论,不仅能给予这位同学应有的尊重,更有可能通过这一节课的进行,让学生真正体验到中国教育学会初中专业委员会副秘书长李炳亭先生所追求的课堂模式“知识的超市、生命的狂欢”!
可问题的关键在于,受到多年传统教育观念和教学模式的影响,在课堂上,老师处于主导地位,学生只是被动参与,甚至连所有的教学过程和教学环节都要按照老师的设计去完成。学生回答问题的答案,是尽可能地符合大纲或者执教者的要求,在其预想的框框之内,而不许越雷池半步。虽然新课改在全国推行的时间已不短,但很多地区、很多时候却仍然是新瓶装旧酒。虽然公开课上热热闹闹,但回到实际的课堂仍然是你摇你的旗,我吹我的风,各行其是,没有质的改变。
上述案例只是现实教学当中的一个缩影,也是当前新课改实施过程中无法回避且迫切需要解决的一个实际问题,尤其是当学生进行逆向思维的时候,教师应如何做到既保护了学生的积极性,又有效开展课堂教学。笔者认为,要切实有效地解决此问题,应从以下几个方面着手:
1、理解逆向思维的含义和意义。逆向思维,不同于标新立异,更不是别出心裁。而是换个角度考虑问题,换一种思考问题的方式。在历史学科中运用逆向思维更是意义重大,它不仅有利于开拓我们的视野,而且能够活跃我们的思路,丰富我们的知识,从而帮助我们更好地理解历史、分析历史、透过历史看本质,更好地运用所学历史知识解决实际问题。“司马光砸缸”的故事就是一个很好的例證。现代社会飞速发展,瞬息万变,新的事物、新的观念日新月异,层出不穷。人云亦云、墨守成规,必然遭致社会的淘汰。时代迫切需要创新思维、发散思维,同时也不排斥逆向思维。著名教育家巴普洛夫曾经说过:“怀疑是发现的设想,是探索的动力,是创新的前提。”新课改倡导并鼓励学生大胆怀疑,敢于言别人所未言、做别人所未做。唯有如此,我们的学生才能成为具有开拓创新精神的学生,才能更好地肩负起建设祖国的重任。
2、尊重学生的逆向思维。有人说,课堂上,教师首先面对的是学生,而不是知识。你不是在教学科,而是在教学生。现代教育特别是新课改环境下的课堂,其主体毫无疑问是学生,教师只是教学活动的组织者、管理者和具体实施者。教师无权干涉学生的自由,更不能代替学生去思考、感受。每个学生都是独立的个体,每个孩子都有其与众不同的美丽,思维也是如此。当有人按照常规思考的时候,我们没有理由对进行逆向思维的人横加指责。要知道你有你的观点,他有他的思路,存在就是合理的。当我们认同清王朝的衰落源于闭关锁国、列强侵略的同时,也可以接受学生所提出的从明朝开始中国选拔人才制度就落后的观点;当我们在评价新航路开辟作用的时候,不能只看到它对殖民地所造成的伤害,同时也要客观看到,它对于加强世界各地之间的联系、促进欧洲文明的传播起到了重要作用,对促进亚非拉地区的时代发展和社会进步产生了深远影响。
3、创造宽松自由的环境。古人云:“学贵有疑,小疑则小进,大疑则大进。”爱因斯坦同样说过:“发现问题比解决问题更重要。”可是,长期以来,受传统观念的束缚,学生迷信教师、迷信书本、迷信权威,不敢有自己的思想,害怕人家说他标新立异,也畏惧某些老师的冷嘲热讽。殊不知,教师也有知识的盲点,书本和权威也有犯错误的时候。这就要求在课堂上,教师不能强加给学生自己的意志,不能随意浇灭学生思维的火花,更不能粗暴干涉学生的思维,任意否定学生的决定。而要善于创造一个宽松、愉悦、民主、和谐的环境,允许学生“异想天开”,接受学生“班门弄斧”,用心聆听学生的不同观点,虚心接受学生的不同看法,耐心等待学生思维火花的绽放,从而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激活学生的探究欲望,激励学生热爱生活。
学习没有止境,追求同样不会止步。伴随着新课改的不断向前推进,我们脚下的教育探索之路也在延伸。这一路上,质疑和掌声同在,艰辛与荣誉同行。
随着时间的推移,老师的授课仍在继续。当我们沉醉于授课者的精彩表现,并认为这必将是一节精彩的教学公开课时,教学进入到了对文天祥抗元评价这一环节,这可是一个对学生进行正确人生观教育的好契机。在老师提出这一问题以后,学生发言很踊跃。坚持不懈、忠贞爱国、大义凛然、视死如归……凡是能够想到的好词,学生都用上了。可就在这个时候,一位同学却提出,文天祥的抗元斗争明显不合时宜,因为他不仅未能看清南宋朝廷腐朽的本质,更重要的是,他的行为极其不利于加速国家由分裂走向统一的进程,阻碍了历史发展的步伐。也许这一回答并不曾出现在自己的教学设计当中,也许是学生的回答太过另类,让人觉得有点哗众取宠,也许只是想尽量保持自己教学环节的完整,能在预定的时间内完成教学。因此,授课老师并没有借此机会进一步引导学生就此问题展开交流和讨论,而是更多地肯定其他学生发言的踊跃、精彩。显然,这位同学的“标新立异”没有引来关注,我分明从他脸上读出些许失落和沮丧,后面的课上再也没有看到他有积极的表现。
我们无须怀疑授课老师的教学水平。事实上,在课后的交流会上,绝大部分听课老师对这节课给予了充分肯定。但同时也有人认为,在这位同学提出新的观点之后,授课者如果能及时组织学生展开交流、探讨,甚至是争论,不仅能给予这位同学应有的尊重,更有可能通过这一节课的进行,让学生真正体验到中国教育学会初中专业委员会副秘书长李炳亭先生所追求的课堂模式“知识的超市、生命的狂欢”!
可问题的关键在于,受到多年传统教育观念和教学模式的影响,在课堂上,老师处于主导地位,学生只是被动参与,甚至连所有的教学过程和教学环节都要按照老师的设计去完成。学生回答问题的答案,是尽可能地符合大纲或者执教者的要求,在其预想的框框之内,而不许越雷池半步。虽然新课改在全国推行的时间已不短,但很多地区、很多时候却仍然是新瓶装旧酒。虽然公开课上热热闹闹,但回到实际的课堂仍然是你摇你的旗,我吹我的风,各行其是,没有质的改变。
上述案例只是现实教学当中的一个缩影,也是当前新课改实施过程中无法回避且迫切需要解决的一个实际问题,尤其是当学生进行逆向思维的时候,教师应如何做到既保护了学生的积极性,又有效开展课堂教学。笔者认为,要切实有效地解决此问题,应从以下几个方面着手:
1、理解逆向思维的含义和意义。逆向思维,不同于标新立异,更不是别出心裁。而是换个角度考虑问题,换一种思考问题的方式。在历史学科中运用逆向思维更是意义重大,它不仅有利于开拓我们的视野,而且能够活跃我们的思路,丰富我们的知识,从而帮助我们更好地理解历史、分析历史、透过历史看本质,更好地运用所学历史知识解决实际问题。“司马光砸缸”的故事就是一个很好的例證。现代社会飞速发展,瞬息万变,新的事物、新的观念日新月异,层出不穷。人云亦云、墨守成规,必然遭致社会的淘汰。时代迫切需要创新思维、发散思维,同时也不排斥逆向思维。著名教育家巴普洛夫曾经说过:“怀疑是发现的设想,是探索的动力,是创新的前提。”新课改倡导并鼓励学生大胆怀疑,敢于言别人所未言、做别人所未做。唯有如此,我们的学生才能成为具有开拓创新精神的学生,才能更好地肩负起建设祖国的重任。
2、尊重学生的逆向思维。有人说,课堂上,教师首先面对的是学生,而不是知识。你不是在教学科,而是在教学生。现代教育特别是新课改环境下的课堂,其主体毫无疑问是学生,教师只是教学活动的组织者、管理者和具体实施者。教师无权干涉学生的自由,更不能代替学生去思考、感受。每个学生都是独立的个体,每个孩子都有其与众不同的美丽,思维也是如此。当有人按照常规思考的时候,我们没有理由对进行逆向思维的人横加指责。要知道你有你的观点,他有他的思路,存在就是合理的。当我们认同清王朝的衰落源于闭关锁国、列强侵略的同时,也可以接受学生所提出的从明朝开始中国选拔人才制度就落后的观点;当我们在评价新航路开辟作用的时候,不能只看到它对殖民地所造成的伤害,同时也要客观看到,它对于加强世界各地之间的联系、促进欧洲文明的传播起到了重要作用,对促进亚非拉地区的时代发展和社会进步产生了深远影响。
3、创造宽松自由的环境。古人云:“学贵有疑,小疑则小进,大疑则大进。”爱因斯坦同样说过:“发现问题比解决问题更重要。”可是,长期以来,受传统观念的束缚,学生迷信教师、迷信书本、迷信权威,不敢有自己的思想,害怕人家说他标新立异,也畏惧某些老师的冷嘲热讽。殊不知,教师也有知识的盲点,书本和权威也有犯错误的时候。这就要求在课堂上,教师不能强加给学生自己的意志,不能随意浇灭学生思维的火花,更不能粗暴干涉学生的思维,任意否定学生的决定。而要善于创造一个宽松、愉悦、民主、和谐的环境,允许学生“异想天开”,接受学生“班门弄斧”,用心聆听学生的不同观点,虚心接受学生的不同看法,耐心等待学生思维火花的绽放,从而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激活学生的探究欲望,激励学生热爱生活。
学习没有止境,追求同样不会止步。伴随着新课改的不断向前推进,我们脚下的教育探索之路也在延伸。这一路上,质疑和掌声同在,艰辛与荣誉同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