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如何抓好语文学习是语文老师普遍关心的问题,根据笔者的教学实践及教学经验,认为可以从以下几方面着手:一、让学生明白语文学习的重要性,从思想上重视语文;二、激发学生学习语文的兴趣,主动学习;三、注意语文答题的规范性。
【关键词】重视 兴趣 主动 宏观 规范性
一、引导学生转变观念,明白语文学习的重要性
语文虽是基础学科,但由于其讲究的是长期积累,一直以来语文学科并没有得到学生甚至老师的重视。从初中开始学生学的学科逐渐增多,各学科学习难度逐渐加深,学习压力也越来越大,学生越来越难在语文上投入很多精力。在加上语文考试难以拉开距离,导致学生认为学与不学没有多大差距,不愿在语文上多下功夫。作为一线语文教师,根据多年教学经验,我认为要教好语文首先要转变学生对待语文的不正确态度,让学生明白语文学习的重要性。
语文是传承人类优秀文化的载体。语文对陶冶学生情操、提升学生个人气质有很大作用。古语说的好“腹有诗书气自华”,我们的先辈们给我们留下了丰富的文化瑰宝:诗、词、戏曲、小说——,它们或豪放、或婉约、或绚丽、或平淡、或通俗、或尖锐。它们如一座色彩绚丽芬芳怡人的百花园,等者我们去欣赏领略。
语文是学习其它学科的基础。尽管我们在批评应试教育,但只要高考还存在,我们就要努力地适应它。高考的方案经常变,但无论怎样变化,语、数、外都是最引人注意的。因为这三科是按照分数计算成绩,而其它学科都是按等级来作为评价标准。高考中语文试卷总分为150分,学生应该对语文给予足够的重视。
二、激发学生学习语文的兴趣,主动学习
乌申斯基曾指出:“没有丝毫兴趣的强制性学习,将会扼杀学生探求真理的欲望。”孔子曰:“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教师要善于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学生对学习有了兴趣,精力会更集中,思维会更敏捷,学习效果会更好。教师要采用多种手段激发起学生学习语文的兴趣。
怎样提起学生学习的兴趣呢?俗话说:“良好的开端是成功的一半。”因此,教师在授课伊始,就要想方设法吸引学生的兴趣,在导入的过程中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和主动性,使学生在学习的时候能够保持愉快的心理状态。
有了兴趣后,要让学生从宏观上对语文有大体的了解。语文是基础学科,体系博大、内容浩繁。学语文需要从宏观上了解它。语文具体可分为:字、词、句、篇章、语法、修辞、逻辑、文采。它们也各成体系,教师不妨多花几节课,让学生对它们有一个简要的了解。俗话说的好“磨刀不误砍柴功”,宏观上的了解便于微观上把握。
我国著名教学家叶圣陶先生说,“口头为语,书面为文”,这个观点,早已经得到同行们的认同,因为它揭示了语文教学的真谛。所以,我们说,语文其实是学习口语和书面语文言的一门功课。怎样才能学好语文呢?长期以来,有一种误解,那就是老师要给学生作详细的讲解,对文章进行条分缕析,从字形、字音、字义,写作背景,段落大意,中心思想到写作特点都要阐述和解剖,以为这样教就可以使学生掌握知识、学会表达。这是一种十分错误的认识。语文教学切忌教师的一言堂,要广泛地调动学生,让学生真正参与教学过程中,而不能浮于表面。凡是在教学中学生能做的事情教师都应该放手让学生去做。
语文培养的是听、说、读、写四种能力,与考试密切相关的是读、写能力。
“新课标”在第一学段就明确要求:“喜欢阅读,感受阅读的乐趣”。 一个人知识的获取主要靠的是阅读。语文教学一方面要重视培养学生阅读的乐趣;二要培养学生养成良好的阅读习惯。课文一定要舍得花时间让学生读,不能以讲代读。多阅读会培养学生的语感,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解决问题后应再次品读课文。笔者推荐采用圈点画评的读书方法,从词语、句子、语段、情感表达等方面写自己的感受、理解甚至质疑,此种读书方法对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语言表达能力很有益处。
作文是让很多学生头痛的事情,每当写作时就像挤牙膏似的一点一点的拼凑出800个字,当然也就谈不上作文的质量了。真正的写作不是被动地完成任务,而是主动地创作。学生应该坚持写周记,勤练笔。教师要及时批改,对于写得好的周记要及时表扬,以激发学生的写作热情。
三、注意语文答题的规范性
在日常教学中笔者常会发现有一些学生平时学习很认真,考试时却没有获得满意的成绩。考试成绩与所付出的努力不成正比例。他们会沮丧、疑惑,甚至无所适从。这其中的一个主要原因就是忽视了答题的规范性。答题的规范性包括审和答两方面:
1、审题
语文的问题和其它学科的问题一样需要认真审题,审清了题才能针对所问作出正确的回答。认真审题是正确答题的前提。审题的基本要求是全面正确。但在实际答题过程中,许多同学并没有做到这一点。常常是片面地理解题目,甚至把题目理解错误。出现这些情况,主要是因为学生没有认真地审阅题目,没有对题目进行阅读、推敲、审核,凭感觉或习惯解题。审题时有两方面要注意:首先是审题干,题干在某种程度上面为答题指明了方向。特别值得注意的是题干中的一些提示性语言,如“全文”“本文开头”“本文结尾”“第一段”“第二段”等字眼,这些词语常常也就指明了答题的指向,注意到这一点,就能有效地避免答题的盲目性和错误性。
2、答题
答题时首先要准确地找出答题要点以及要点之间的逻辑关系,理清答题思路,明确答题的先后次序。答题语言要简洁扼要、表意明确。尽量不要使用抽象地语言,尽量结合文本进行答题。比如诗词鉴赏中问某句诗中某个词可以换成令一个词吗?为什么?答题模式为:不能换,因为该词生动形象地写出了 对象 效果,比令一词更能表现作者的心境或情感。在答的时候要尽可能的联系诗句。
除以上几个方面外,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还应注意到学生的差异性。在一个班级中,学生个体之间的智力、非智力因素毫无疑问存在着差异。教师对学生的要求应该根据学生具体情况体现出层次性、差异性。
以上是笔者对语文教学的一点浅知拙见,期望能抛砖引玉。
参考文献
[1] 杨成章《语文学科教育学》.
[2] 《中学语文课程标准》.
【关键词】重视 兴趣 主动 宏观 规范性
一、引导学生转变观念,明白语文学习的重要性
语文虽是基础学科,但由于其讲究的是长期积累,一直以来语文学科并没有得到学生甚至老师的重视。从初中开始学生学的学科逐渐增多,各学科学习难度逐渐加深,学习压力也越来越大,学生越来越难在语文上投入很多精力。在加上语文考试难以拉开距离,导致学生认为学与不学没有多大差距,不愿在语文上多下功夫。作为一线语文教师,根据多年教学经验,我认为要教好语文首先要转变学生对待语文的不正确态度,让学生明白语文学习的重要性。
语文是传承人类优秀文化的载体。语文对陶冶学生情操、提升学生个人气质有很大作用。古语说的好“腹有诗书气自华”,我们的先辈们给我们留下了丰富的文化瑰宝:诗、词、戏曲、小说——,它们或豪放、或婉约、或绚丽、或平淡、或通俗、或尖锐。它们如一座色彩绚丽芬芳怡人的百花园,等者我们去欣赏领略。
语文是学习其它学科的基础。尽管我们在批评应试教育,但只要高考还存在,我们就要努力地适应它。高考的方案经常变,但无论怎样变化,语、数、外都是最引人注意的。因为这三科是按照分数计算成绩,而其它学科都是按等级来作为评价标准。高考中语文试卷总分为150分,学生应该对语文给予足够的重视。
二、激发学生学习语文的兴趣,主动学习
乌申斯基曾指出:“没有丝毫兴趣的强制性学习,将会扼杀学生探求真理的欲望。”孔子曰:“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教师要善于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学生对学习有了兴趣,精力会更集中,思维会更敏捷,学习效果会更好。教师要采用多种手段激发起学生学习语文的兴趣。
怎样提起学生学习的兴趣呢?俗话说:“良好的开端是成功的一半。”因此,教师在授课伊始,就要想方设法吸引学生的兴趣,在导入的过程中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和主动性,使学生在学习的时候能够保持愉快的心理状态。
有了兴趣后,要让学生从宏观上对语文有大体的了解。语文是基础学科,体系博大、内容浩繁。学语文需要从宏观上了解它。语文具体可分为:字、词、句、篇章、语法、修辞、逻辑、文采。它们也各成体系,教师不妨多花几节课,让学生对它们有一个简要的了解。俗话说的好“磨刀不误砍柴功”,宏观上的了解便于微观上把握。
我国著名教学家叶圣陶先生说,“口头为语,书面为文”,这个观点,早已经得到同行们的认同,因为它揭示了语文教学的真谛。所以,我们说,语文其实是学习口语和书面语文言的一门功课。怎样才能学好语文呢?长期以来,有一种误解,那就是老师要给学生作详细的讲解,对文章进行条分缕析,从字形、字音、字义,写作背景,段落大意,中心思想到写作特点都要阐述和解剖,以为这样教就可以使学生掌握知识、学会表达。这是一种十分错误的认识。语文教学切忌教师的一言堂,要广泛地调动学生,让学生真正参与教学过程中,而不能浮于表面。凡是在教学中学生能做的事情教师都应该放手让学生去做。
语文培养的是听、说、读、写四种能力,与考试密切相关的是读、写能力。
“新课标”在第一学段就明确要求:“喜欢阅读,感受阅读的乐趣”。 一个人知识的获取主要靠的是阅读。语文教学一方面要重视培养学生阅读的乐趣;二要培养学生养成良好的阅读习惯。课文一定要舍得花时间让学生读,不能以讲代读。多阅读会培养学生的语感,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解决问题后应再次品读课文。笔者推荐采用圈点画评的读书方法,从词语、句子、语段、情感表达等方面写自己的感受、理解甚至质疑,此种读书方法对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语言表达能力很有益处。
作文是让很多学生头痛的事情,每当写作时就像挤牙膏似的一点一点的拼凑出800个字,当然也就谈不上作文的质量了。真正的写作不是被动地完成任务,而是主动地创作。学生应该坚持写周记,勤练笔。教师要及时批改,对于写得好的周记要及时表扬,以激发学生的写作热情。
三、注意语文答题的规范性
在日常教学中笔者常会发现有一些学生平时学习很认真,考试时却没有获得满意的成绩。考试成绩与所付出的努力不成正比例。他们会沮丧、疑惑,甚至无所适从。这其中的一个主要原因就是忽视了答题的规范性。答题的规范性包括审和答两方面:
1、审题
语文的问题和其它学科的问题一样需要认真审题,审清了题才能针对所问作出正确的回答。认真审题是正确答题的前提。审题的基本要求是全面正确。但在实际答题过程中,许多同学并没有做到这一点。常常是片面地理解题目,甚至把题目理解错误。出现这些情况,主要是因为学生没有认真地审阅题目,没有对题目进行阅读、推敲、审核,凭感觉或习惯解题。审题时有两方面要注意:首先是审题干,题干在某种程度上面为答题指明了方向。特别值得注意的是题干中的一些提示性语言,如“全文”“本文开头”“本文结尾”“第一段”“第二段”等字眼,这些词语常常也就指明了答题的指向,注意到这一点,就能有效地避免答题的盲目性和错误性。
2、答题
答题时首先要准确地找出答题要点以及要点之间的逻辑关系,理清答题思路,明确答题的先后次序。答题语言要简洁扼要、表意明确。尽量不要使用抽象地语言,尽量结合文本进行答题。比如诗词鉴赏中问某句诗中某个词可以换成令一个词吗?为什么?答题模式为:不能换,因为该词生动形象地写出了 对象 效果,比令一词更能表现作者的心境或情感。在答的时候要尽可能的联系诗句。
除以上几个方面外,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还应注意到学生的差异性。在一个班级中,学生个体之间的智力、非智力因素毫无疑问存在着差异。教师对学生的要求应该根据学生具体情况体现出层次性、差异性。
以上是笔者对语文教学的一点浅知拙见,期望能抛砖引玉。
参考文献
[1] 杨成章《语文学科教育学》.
[2] 《中学语文课程标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