激发学生作文兴趣的几点尝试

来源 :读书文摘(下半月)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wisled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在初中语文教学中,作文是衡量学生语文水平的重要尺度,是学生语文水平的综合体现。提高学生的写作能力,必须要提高学生的写作兴趣。
  关键词:初中语文;作文教学;兴趣]
  一、观察生活,力求写实,做生活的有心人
  很多学生写作文时往往是空话、套话、假话,文章缺少个性,语言缺少少年的生动、活泼,脱离实际,生编硬套,凑成一篇应付交差。作文水平如何提高?怎样才能发表自己的看法?这离不开生活。走近生活,感悟生活,从而让自己有话可说,有东西可写。我要求学生每周写周记,内容包括校园、家庭、社会,要求学生注意观察各种景物,观察各种人和事并细心体会个人的感受。让他们将当天、本周、近段时间内自己感触较深的人或事写下来并持之以恒。周记本也可作“随笔本”,随时进行作文练笔。刚开始写周记要求不要太高,一次达到一个要求即可,如第一次周记结合语文教材写童年趣事,只要学生写真实的就行,什么语言、开头结尾并不去考虑。有时我也要根据现实生活的需求,及时寻找让学生写作的机会。如学校举行文体活动,组织学生出简报、写新闻报道。提倡学生关心时事,多听新闻,多阅报刊,以便有感而发。要求学生注意收听收看新闻,关心时事。同时,我还提倡学生多阅报刊,增长见识,开阔视野。班里订的《作文与考试》《中国青年报》《南方周末》,学生个人订的《文摘报》《作文报》《语文百科知识报》等,同学们都争相阅读,作读书笔记,积累不少的典型素材,在此基础上,我又要求学生把报纸上他们感兴趣的、有感受的文章剪下来,写读后感,写评论文章等。
  二、以课本为题材,指导学生写作技巧
  在我们的语文课本中有许多名篇佳作,這就需要语文教师指导学生去欣赏它的美。从内容、表现手法、语言、修辞、艺术效果等方面去领悟。让学生把好的词语、句子、段落摘抄在笔记本上,经常看一看,对于好的句子、段落,还可让学生在课堂上仿写,给他们展现自我的机会,对于他们的回答要多肯定,多鼓励,多表扬。以激发他们创作的激情,表现的欲望。教给学生学习语文的方法,引导学生敢疑、善思、能说、会悟、勤积累、勤动笔,使学生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有些文章我们还可以让学生补写开头和结尾。如小说《我的叔叔于勒》《孔乙己》让学生再叙写一个结尾,学生对此很感兴趣,创作激情很高,让学生感到有话可说,有事可写,并把他们的作品在课堂上交流,让他们感受到了成功的喜悦。
  三、培养学生仿写能力
  初中生模仿性很强,教师在指导学生作文时,可让学生在体会范文的过程中体会各种写作技巧。对于那些不爱写作的学生来讲,教师应积极鼓励他们模仿和借鉴范文,即使刚模仿时比较机械,也应加以肯定。让学生照范文学写作文,鼓励学生的自信心,从而消除写作困难。但模仿不是生搬硬套,例如,在练习对人物外貌进行写作时,很多同学写出的人物面部特征都是“大眼睛、高鼻梁、樱桃小嘴柳叶眉”等,这就不是仿了,完全可以说是抄。这是教师在作文教学时不希望看到的现象,但它确实存在。因此,教师在教学生写作时应及时纠正这些错误,使学生形成自己的思维特点。
  四、运用多媒体,加大信息接受量
  随着信息技术的普及运用,在作文教学中引进多媒体教学,可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作文课上学生最感苦恼的是“巧妇难为无米之炊”。硬着头皮写成的文字往往言之无物,内容空洞,没有时代感。其根本原因是学生没有走进生活,远离生活,甚至可以说是没有机会呼吸社会人生的新鲜空气和时代气息。而运用现代多媒体技术恰恰能弥补学生课堂上的这一“生活空白”。多媒体教学可以给学生提供大量的视觉、听觉形象,能使学生简便、快捷地直观现象,感觉真切、自然,甚至可以身临其境,进入由形象、色彩、声间等混合构成的氛围,使教学过程情境化、趣味化、形象化,诱发了学生的情感体验,加大了有效信息的接受量。这为丰富学生的表象,开拓学生的思维想象力提供了物质基础。这样在作文教学时,可突破时空的限制,将人、事、物生动地展现在学生面前,既丰富了他们的生活,又提供了作文的素材,开辟了多向立体的思维通道,促进学生的观察力的形成、想象力的增强、审美能力的提高。
  五、师生共同评改,相互学习,取长补短
  长期以来,在作文评价中,我们喜欢用挑剔的眼光来审视学生在作文中表达的思想和感情,总认为学生抒写的思想感情不够成熟,不够深刻。在作文评改时,我们喜欢用范文的标准来衡量学生的作文,把评改的着力点放在挑毛病上,有一点毛病就意味着作文的失败。事实上,最重要的最主要的应是发现、发掘学生在作文中所表现的语言表达、思维发展的优势和特长,并帮助其进一步发展。欣赏更易于通达学生的心灵,让学生享受到尊重、理解的快乐。每次批改周记或作文我都会花大量的时间,学生的作文如果不是“做”成的或“凑”成的,而是认真写出来的,我会尽力找出他们写得满意的句段并给予肯定。特别是起步作文或学困生的作文更要给予肯定与表扬,在作文评讲课上,让学生朗读这些满意的句段,并阐述满意的理由,让全班同学欣赏。有时为了调动学生的写作积极性,有时利用投影、多媒体,当众评改周记或作文。我先把全班学生的作文先观看一遍,挑选了三个档次的作文,让学生输入电脑。全体同学面对投影的典型例文讲评。老师则在投影片上做些简单记号,或在黑板上简写他的讲评,反复地改,充分地议。同学们七嘴八舌、畅所欲言,师生共同参与,一起评改例文,充分调动了学生的积极性。大家可以相互学习,取长补短,受益匪浅,激发了写作文的热情。
  总之,培养学生的作文兴趣不是一朝一夕的事情,如果可以把作文教学系统性贯穿在整个初中3年的作文教学课堂上,学生作文一定会有明显改观。
  参考文献
  [1]徐福昆.初中语文作文教学方法略议[J].学周刊,2012(23).
  作者简介
  吴德志,中学一级教师,从教34年,研究方向:初中语文教学。
  重要荣誉:本文收录到教育理论网。
其他文献
[摘 要:初中的政治教学是初中阶段必修的一门课程,因此对于学生的思想教育有着十分重要的作用,如何提高学生课堂的积极性,从而提高教学质量是一个值得探讨的问题。本文就新课改下,有效提高初中政治教学质量进行讨论并提出相关策略。  关键词:新课改;初中政治;教学质量;策略研究]  初中的政治教学,主要是为了培养学生具有良好的政治素养,将来走入社会以后,能够和他人进行正常的沟通和交流,端正自己的思想观念,不
摘 要:情趣教学可以进一步分解为情感教学和兴趣教学,是学生主动学习的不可或缺的动力之一。情趣教学的应用有助于体现学生的主观发展愿望,符合当今小学语文教学的需求,可以很好的满足现代小学教育对語文教学过程中教育意义的理解和教育精神内涵的领悟。本文将从情趣教学在小学语文教学中的应用意义、情趣教学在小学语文教学中的应用策略去分析,进一步探讨充分把握教材,掌握学生的学习情绪、创设课堂情境,增强语文课堂的感染
<正>梁实秋经历了两段至关重要的求学时期:八年清华生活和三年留美时光。前者承载了他的青春和热情,激发了他对文学和民族的热忱;后者则塑造了他的思想,直接影响到他之后文学
[摘 要:游戏这一独特的教育形式在幼兒的教育中有着不可替代的作用,幼儿通过参与游戏,能够加快对于世界的认知。愈来愈多的教师和家长认识到了游戏在幼儿教育中起到的重要作用,并且,他们都开始通过不同的游戏形式对幼儿进行德智体的教育。因此,游戏教学法若能在幼儿教育中合理地运用,就能很好地加强幼儿与教师以及幼儿与家长的交流和沟通,与此同时,还能够培养和提高幼儿的动手能力与创造能力,使得幼儿能够在轻松、愉快的
[摘 要:小学英语教学在小学教育中占有重要地位,随着新课改的进一步推进,小学英语教学也随之进行改革。其中,小学英语课程评价改革成为重点需要改革的对象。符合时代发展的课程改革不是故步自封的,而是将小学英语教学过程中的方案设计、教育实施、课程评价三个主要环节进行联动。课程评价作为联动过程的最后一环,在课程改革之后应该是有所调整和变化的,不再是主观的、单一的、不连贯的。课程评价是对教学质量检查和考验的主
摘 要:区域活动作为幼儿园教育中的重要组成部分,对幼儿的身心发展有着举足轻重的作用。它以其独特的“自由、自主、宽松、愉快”的活动形式深受幼儿的欢迎,为幼儿提供了充分的自主活动的表现机会,最适合让幼儿进行个性化的学习,从中凸显其优势智能。但传统的区域活动中的目标定位、内容设置、材料投放和教师指导等做法,日趋受到挑战和质疑,已成为当前幼儿园教育教学改革的热门话题。究竟如何能更加有效的开展区域活动,让幼
雨,自古就是各朝各代文人不断咏诵的对象,而且其中也不乏武将对雨情有独钟,例如从唐朝的柳永、温庭钧、李易安等到南宋的岳飞,其诗歌的主体里,无一不显雨的影子。从他们的怨
[摘 要:在社会对德育越来越重视的环境下,在小学体育教学中渗透德育已成必然。在引导学生参与体育锻炼的过程中渗透德育,有利于促进学生德智体美的全面发展。本文就新时期小学体育教学过程中渗透德育作了相关分析。  关键词:新时期;小学体育;德育;渗透]  小学生是我国社会事业建设的接班人,基于社会发展的需要,不僅要关注小学生的身心健康发展,更高关注小学生德育教育。落实德育教育是实现育人育才这一目标的重要举
[摘 要:电子商务专业课程教学实践作为行业人才培养的核心途径,顺应互联网时代发展的浪潮推动信息化教学模式应用策略的不断创新意义重大且势在必行。基于此,本文拟基于电子商务专业课程与信息化教学模式基本理论,结合自身认识对信息化教学在电子商务专业课程中的应用策略进行分析,以为更多研究在此领域的进一步深入提供些许有价值的参考。  关键词:信息化教学;电子商务;课程教学;应用策略]  社会发展至今,互联网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