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听说读写”是语文教学的根本,只有学生读进去,什么问题都会在学生的阅读思考中呈现精彩的对话。文言文、诗词是语文教学的一大考点,也是学生把握的难点。
文言文、诗词“具有三千多年的历史,记录了浩瀚如烟海的文化典籍,本身就是中华民族的宝贵遗产,继续这份遗产是继续整个文化的前提。”文言文作为古汉语的书面语与当时的口语一起传承悠久的文化,现代的白话文,即使是白话文的书面语在很大程度上继续的是前代的口语、百姓语言,虽然在一定程度上继续了前代的文化、思想道德和情感,却在很大程度上无法理解、欣赏古文化的经典美,了解前代的主流意识。
所以,既然讲不清,何不在读中锻炼学生的语感,在读中让感受文言文语言的魅力,从而读懂课文,理解课文。下面以《满井游记》为例说明。
一、《满井游记》的赏析
文章的第一自然段叙事交代了地点、时间、环境、暗藏主人公并蕴含作者的情感。“局促一室之内,欲出不得”有失望、抑郁、憋闷。
第二自然段精读段落,重在描写,但文中根据表达方式的不同又有极美的层次:“廿二日天稍和,偕数友出东直,至满井。”为第一层叙事;“高柳夹堤,土膏微润,一望空阔,若脱笼之鹄。……悠然自得,毛羽鳞鬣之间皆有喜气。”为第二层描写;“始知郊田之外未始无春,而城居者未之知也。”为第三层抒情。同时第二层中又有内部细微的层次:“高柳夹堤,土膏微润,一望空阔,若脱笼之鹄。”概写初见之景;“于时冰皮始解,波色乍明,鳞浪层层,清澈见底……柳条将舒未舒,柔梢披风,麦田浅鬣寸许。”特写初春山水树苗,万物复苏;“游人虽未盛,……悠然自得,毛羽鳞鬣之间皆有喜气。”写游人游春鸟鱼喜迎春。
文章的手法主要有井然的层次井然、照应。
二、教学设计
批注体裁:山水小品
(一)资料积累
袁宏道的资料:袁宏道(1568~1610)明代文学家,字中郎,又字无学,号石公,又号六休。袁宏道诗主妙语,提倡“”独抒性灵,不拘俗套“,反对仿古,追求自然;重视通俗小说和里巷民谣,作品小品成就最高,内容多写身边琐事和自然景物。著有《袁中郎全集》兄弟三人写作风格相似,时称”公安派“,他们的诗文称“公安体”。他与哥哥袁宗道和弟弟袁中道,并称”三袁“,为公安派的创始人。
(二)字词识记
1.听读,把握字音
2.吟读,读准长句节奏停顿
于时冰皮始解波色乍(zhà)明鳞(lín)浪层层清澈见底晶晶然如镜之新开而冷光之乍出于匣(xiá) 也。
山峦为晴雪所洗娟(juān)然如拭鲜妍(yán)明媚如倩(qiàn)女之靧(huì)面而髻(jì)鬟(huán)之始掠也。
3.诵读,读准字音、表现文章的停顿
4.结合课下注释,译读
每段出示几个重点词:
1段
花朝(zhāo)节:旧时以阴历二月十二日为花朝节,据说这一天是百花生日。
犹:仍然,还
冻风时作(zuò):冷风时常刮起来。作,起
2段
如倩女之靧(huì)面而髻(jì)鬟(huán)之始掠也:像美丽的少女洗好脸刚梳好髻鬟一样。倩,美丽的女子。靧,洗脸。掠,梳掠。
麦田浅鬣(liè)寸许:意思是麦苗高一寸左右。 鬣:兽颈上的长毛,这里形容不高的麦苗。
茗,茶。罍,酒杯。蹇,这里指 驴。泉、茗、罍、蹇、红装都是名词作动词用。 泉,用泉水煮。茗,煮茶。罍,端着酒杯。蹇,骑驴。红装,装着艳装
3段
夫:用于句子开头,可翻译为大概。
潇然:悠闲自在的样子。
而此地适与余近:“此地适与余居近”,适,正好。
纪:通“记”,记录。
(三)辨析积累
①一室之内郊田之外: ②脱笼之鹄 曝沙之鸟:
③倩女之面髻鬟之始掠:
时:冻风时( )作 于时( )冰皮始解
始:冰皮始()解 始( )知郊田之外 未始( )春髻鬟之始( )掠
乍:波色乍()明 冷光之乍( )出于匣也
得:欲出不得( ) 悠然自得( )
然:晶晶然( ) 然( )徒步则汗出浃背
5.融会贯通,找以前学过的文言词与本文意思一致的句子
例:余寒犹厉:在昼犹昏
每冒风驰行: 每假借于藏书之家 山行六七里
廿二日天稍和:稍降辞色
偕数友出东直:宠辱偕忘
欣然、萧然、悠然、娟然、潇然
6.分层品读,根据表达方式的不同划分文章的层次
首段:叙事; 二段:主要为描写;三段:抒情议论。
(四)精读第二自然段
1.轻声诵读,读出层次
廿十二日,天稍和,偕数友出东直,至满井。
高柳夹堤……皆有喜气。
始知郊田之外,未始无春,而城居者未之知也。
小结:多种表达方式结合是一种写作思维
2.精读第二层,用八个字概括内部层次
第一层:初见春景,开阔明媚第二层:万物复苏,生机勃勃
第三层:早春游人,兴致勃勃第四层:鱼鸟生物,悠然自得
3.赏读:话题:第二自然段美在哪?
提示:结构、修辞、写作手法(对比、动静......)、用词......
小结:
结构清晰(多种表达方式的运用),层次井然
概写一笔,特写几笔
多法并举:
(1)白描手法。(写“柳条”仅用“将舒未舒,柔梢披风”简单勾勒)
(2)生动的比喻、拟人的写法。
(3)对比运用。(景、心情对比)
(4)动静结合,相互映衬。
(5)绘景抒情、移情入景还有直抒感兴 。
在读中理解情感,理解结构,理解古文词句的表达作用,这样,日积月累古人的表达习惯在现代我们眼中也变得亲切而有韵味。
文言文、诗词“具有三千多年的历史,记录了浩瀚如烟海的文化典籍,本身就是中华民族的宝贵遗产,继续这份遗产是继续整个文化的前提。”文言文作为古汉语的书面语与当时的口语一起传承悠久的文化,现代的白话文,即使是白话文的书面语在很大程度上继续的是前代的口语、百姓语言,虽然在一定程度上继续了前代的文化、思想道德和情感,却在很大程度上无法理解、欣赏古文化的经典美,了解前代的主流意识。
所以,既然讲不清,何不在读中锻炼学生的语感,在读中让感受文言文语言的魅力,从而读懂课文,理解课文。下面以《满井游记》为例说明。
一、《满井游记》的赏析
文章的第一自然段叙事交代了地点、时间、环境、暗藏主人公并蕴含作者的情感。“局促一室之内,欲出不得”有失望、抑郁、憋闷。
第二自然段精读段落,重在描写,但文中根据表达方式的不同又有极美的层次:“廿二日天稍和,偕数友出东直,至满井。”为第一层叙事;“高柳夹堤,土膏微润,一望空阔,若脱笼之鹄。……悠然自得,毛羽鳞鬣之间皆有喜气。”为第二层描写;“始知郊田之外未始无春,而城居者未之知也。”为第三层抒情。同时第二层中又有内部细微的层次:“高柳夹堤,土膏微润,一望空阔,若脱笼之鹄。”概写初见之景;“于时冰皮始解,波色乍明,鳞浪层层,清澈见底……柳条将舒未舒,柔梢披风,麦田浅鬣寸许。”特写初春山水树苗,万物复苏;“游人虽未盛,……悠然自得,毛羽鳞鬣之间皆有喜气。”写游人游春鸟鱼喜迎春。
文章的手法主要有井然的层次井然、照应。
二、教学设计
批注体裁:山水小品
(一)资料积累
袁宏道的资料:袁宏道(1568~1610)明代文学家,字中郎,又字无学,号石公,又号六休。袁宏道诗主妙语,提倡“”独抒性灵,不拘俗套“,反对仿古,追求自然;重视通俗小说和里巷民谣,作品小品成就最高,内容多写身边琐事和自然景物。著有《袁中郎全集》兄弟三人写作风格相似,时称”公安派“,他们的诗文称“公安体”。他与哥哥袁宗道和弟弟袁中道,并称”三袁“,为公安派的创始人。
(二)字词识记
1.听读,把握字音
2.吟读,读准长句节奏停顿
于时冰皮始解波色乍(zhà)明鳞(lín)浪层层清澈见底晶晶然如镜之新开而冷光之乍出于匣(xiá) 也。
山峦为晴雪所洗娟(juān)然如拭鲜妍(yán)明媚如倩(qiàn)女之靧(huì)面而髻(jì)鬟(huán)之始掠也。
3.诵读,读准字音、表现文章的停顿
4.结合课下注释,译读
每段出示几个重点词:
1段
花朝(zhāo)节:旧时以阴历二月十二日为花朝节,据说这一天是百花生日。
犹:仍然,还
冻风时作(zuò):冷风时常刮起来。作,起
2段
如倩女之靧(huì)面而髻(jì)鬟(huán)之始掠也:像美丽的少女洗好脸刚梳好髻鬟一样。倩,美丽的女子。靧,洗脸。掠,梳掠。
麦田浅鬣(liè)寸许:意思是麦苗高一寸左右。 鬣:兽颈上的长毛,这里形容不高的麦苗。
茗,茶。罍,酒杯。蹇,这里指 驴。泉、茗、罍、蹇、红装都是名词作动词用。 泉,用泉水煮。茗,煮茶。罍,端着酒杯。蹇,骑驴。红装,装着艳装
3段
夫:用于句子开头,可翻译为大概。
潇然:悠闲自在的样子。
而此地适与余近:“此地适与余居近”,适,正好。
纪:通“记”,记录。
(三)辨析积累
①一室之内郊田之外: ②脱笼之鹄 曝沙之鸟:
③倩女之面髻鬟之始掠:
时:冻风时( )作 于时( )冰皮始解
始:冰皮始()解 始( )知郊田之外 未始( )春髻鬟之始( )掠
乍:波色乍()明 冷光之乍( )出于匣也
得:欲出不得( ) 悠然自得( )
然:晶晶然( ) 然( )徒步则汗出浃背
5.融会贯通,找以前学过的文言词与本文意思一致的句子
例:余寒犹厉:在昼犹昏
每冒风驰行: 每假借于藏书之家 山行六七里
廿二日天稍和:稍降辞色
偕数友出东直:宠辱偕忘
欣然、萧然、悠然、娟然、潇然
6.分层品读,根据表达方式的不同划分文章的层次
首段:叙事; 二段:主要为描写;三段:抒情议论。
(四)精读第二自然段
1.轻声诵读,读出层次
廿十二日,天稍和,偕数友出东直,至满井。
高柳夹堤……皆有喜气。
始知郊田之外,未始无春,而城居者未之知也。
小结:多种表达方式结合是一种写作思维
2.精读第二层,用八个字概括内部层次
第一层:初见春景,开阔明媚第二层:万物复苏,生机勃勃
第三层:早春游人,兴致勃勃第四层:鱼鸟生物,悠然自得
3.赏读:话题:第二自然段美在哪?
提示:结构、修辞、写作手法(对比、动静......)、用词......
小结:
结构清晰(多种表达方式的运用),层次井然
概写一笔,特写几笔
多法并举:
(1)白描手法。(写“柳条”仅用“将舒未舒,柔梢披风”简单勾勒)
(2)生动的比喻、拟人的写法。
(3)对比运用。(景、心情对比)
(4)动静结合,相互映衬。
(5)绘景抒情、移情入景还有直抒感兴 。
在读中理解情感,理解结构,理解古文词句的表达作用,这样,日积月累古人的表达习惯在现代我们眼中也变得亲切而有韵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