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鲁迅先生是一位伟大的文学家,在他的笔下诞生了大批文学价值很高的作品;他又是一位思想家,他的作品中体现出了对现实独特、深刻、富有前瞻性的思考;他还是一位革命家,拿笔杆子与黑暗势力进行着最艰苦、最卓绝的斗争,他的思想影响着无数的人。在我看到的鲁迅先生的照片中,他给人的印象很严肃,甚至有点不近人情的感觉。但在《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中,我看到的童年时期的鲁迅却跟我们身边的孩子没什么区别,一样的天真,一样的有好奇心,一样的充满童真童趣。
《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是一曲谱写幼年往事的优美乐章。作者用朴实的笔调详尽生动地回忆了自己童年时代的生活,那是一个孩子眼里的世界,有与百草园的春夏秋冬的亲密接触,有神奇惊险的美女蛇传说,有雪天里捕鸟的乐趣,即使是无奈被送入了书塾,也有三味书屋里“打破沙锅”式的追问,逃课去偷乐的兴奋……一切的一切都是那样的天真,那样的美好!
即便已是青年的我,如今站在讲台上,再读到这些文段时,内心都会有喜悦:我也曾经享受过这般明媚、甜蜜的童年时光啊!更何况台下坐着的是五十几个小小少年:他们正经历和享受着这段最美时光呢。我经常看到他们在课余时间去操场的角落里捉迷藏,在草地里抓虫子、踢毽子;他们也会在课堂上问“丑小鸭是只鸭子,怎么变成白天鹅了?”;也会趁着老师写板书的空档偷偷瞄几眼抽屉里的《阿衰正传》;还会在作业本的封面上涂鸦或画个大大的笑脸;还特别期待得到老师和同学们的注意。这些都是最美年华中的乐事、趣事!
记得在讲授新课的过程中,为了让学生们更深刻体会到“雪地捕鸟”情节中作者对动词运用的巧妙,我特意安排了一个环节:请两个学生上台用道具演示捕鸟的全过程,边演示,边用精练的语言稍加讲解。在这一环节中,学生们个个都兴致勃勃,跃跃欲试,表现欲极强,特别是平时最调皮的学生在台上机智的表现完全出乎我的意料。在一旁的我,看着台上台下这些略显稚嫩但认真、执着的面庞,我真希望铃声晚些再响,让这些孩子尽情享受他们的美好时光吧!也暂时忘掉古诗背诵,忘掉ABC,忘掉分式、函数、三角形和圆柱体……
当然,这些孩子和童年的鲁迅一样,都要慢慢长大,都要告别“百草园”,要被送入“书塾”,还要面对“先生”。是啊,“先生”!他们身边会有不同的“先生”出现,虽然先生也知道很多的事,但有些事却是不应该去问他们的,并不是“先生”不知道,只是不愿意说罢了。就像“怪哉虫”这一类的问题是不允许问的,有些事是不允许做的,孩子犯错了,有时会受到“先生”较严厉的指责,当然,有时“不过瞪几眼”,但最可怕的莫过于“罚跪”和挨“戒尺”。“先生”教的东西有时孩子并不太容易弄明白,也许是超出了这个年龄段的孩子的理解水平,孩子们索性也就学会了不求甚解。这样的“先生”有很多,身份不一,他们都一心为了孩子,但我知道,孩子们至多对其敬畏而已,且应该是“畏”大于“敬”罢了。
我不愿意做这样的“先生”。
鲁迅在《风筝》一文中曾写道:“游戏是儿童最正当的行为,玩具是儿童的天使。”所以,我时常在心里这样跟自己说:他们只是孩子。于是我允许他们尽情玩耍,更引导他们在学的时候踏踏实实地学,并让孩子们乐意去学。记得讲到“美女蛇”一段时,我想到在春季里,男孩子们很喜欢到学校外围墙一带玩耍,灵机一动,便说:“美女蛇自是没有的,所以我希望同學们在学校那围墙根一带寻找美女蛇的行为就此打住呵。因为我知道这春季里,那草丛中青竹蛇、眼镜蛇倒是有的。”一句话竟消除了很长时间以来我因担心孩子们的安全问题而带来的苦恼,远胜平时严肃说教的效果。因为从第二天起,几乎没有学生再去惦记那片“乐土”,而在那学校外围墙一带也看不到他们的身影了。
还有一次,因为前一天讲到一个成语——识时务者为俊杰,第二天上课前我便编了一个题目:“山上有间石头砌成的屋子,很难找,但我们班有一位同学却能很容易找到那间石屋子,猜猜他是谁呢?”问题一出,教室里马上像炸开了锅,同学们都一脸的疑惑,你看看我,我看看你,都在绞尽脑汁地想。有的说是“罗磊”,因为石头多嘛;有的说是“秦好”,因为“好寻”嘛,等等。说答案的同学满脸的喜悦,在被我否定后,又一脸的不甘心。最后那个叫“胡俊杰”的孩子大声说是他自己。这时所有同学才恍然大悟,我故意问为什么,同学们这才异口同声地说:“识时务(石屋)者为俊杰”。我又问这个成语是什么意思,他们又大声地作出了回答。整堂课就是在这种愉快的氛围中进行下去的。这些虽都是教学中的小事,但留给了我许多的思考。
在结束新课时,给学生们布置好作业后,我在心里也问了自己两个问题:讲台下的那些孩子在我眼里都还是“孩子”吧?而我在他们心目中又是不是一位“先生”?这个答案,我还在一直探求着。我不做只会教书的“先生”,我要做一位会教书、更会育人的好老师。
最后,替孩子们说一句他们的心里话:Ade,我的童年!Ade,我的“先生”们!
《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是一曲谱写幼年往事的优美乐章。作者用朴实的笔调详尽生动地回忆了自己童年时代的生活,那是一个孩子眼里的世界,有与百草园的春夏秋冬的亲密接触,有神奇惊险的美女蛇传说,有雪天里捕鸟的乐趣,即使是无奈被送入了书塾,也有三味书屋里“打破沙锅”式的追问,逃课去偷乐的兴奋……一切的一切都是那样的天真,那样的美好!
即便已是青年的我,如今站在讲台上,再读到这些文段时,内心都会有喜悦:我也曾经享受过这般明媚、甜蜜的童年时光啊!更何况台下坐着的是五十几个小小少年:他们正经历和享受着这段最美时光呢。我经常看到他们在课余时间去操场的角落里捉迷藏,在草地里抓虫子、踢毽子;他们也会在课堂上问“丑小鸭是只鸭子,怎么变成白天鹅了?”;也会趁着老师写板书的空档偷偷瞄几眼抽屉里的《阿衰正传》;还会在作业本的封面上涂鸦或画个大大的笑脸;还特别期待得到老师和同学们的注意。这些都是最美年华中的乐事、趣事!
记得在讲授新课的过程中,为了让学生们更深刻体会到“雪地捕鸟”情节中作者对动词运用的巧妙,我特意安排了一个环节:请两个学生上台用道具演示捕鸟的全过程,边演示,边用精练的语言稍加讲解。在这一环节中,学生们个个都兴致勃勃,跃跃欲试,表现欲极强,特别是平时最调皮的学生在台上机智的表现完全出乎我的意料。在一旁的我,看着台上台下这些略显稚嫩但认真、执着的面庞,我真希望铃声晚些再响,让这些孩子尽情享受他们的美好时光吧!也暂时忘掉古诗背诵,忘掉ABC,忘掉分式、函数、三角形和圆柱体……
当然,这些孩子和童年的鲁迅一样,都要慢慢长大,都要告别“百草园”,要被送入“书塾”,还要面对“先生”。是啊,“先生”!他们身边会有不同的“先生”出现,虽然先生也知道很多的事,但有些事却是不应该去问他们的,并不是“先生”不知道,只是不愿意说罢了。就像“怪哉虫”这一类的问题是不允许问的,有些事是不允许做的,孩子犯错了,有时会受到“先生”较严厉的指责,当然,有时“不过瞪几眼”,但最可怕的莫过于“罚跪”和挨“戒尺”。“先生”教的东西有时孩子并不太容易弄明白,也许是超出了这个年龄段的孩子的理解水平,孩子们索性也就学会了不求甚解。这样的“先生”有很多,身份不一,他们都一心为了孩子,但我知道,孩子们至多对其敬畏而已,且应该是“畏”大于“敬”罢了。
我不愿意做这样的“先生”。
鲁迅在《风筝》一文中曾写道:“游戏是儿童最正当的行为,玩具是儿童的天使。”所以,我时常在心里这样跟自己说:他们只是孩子。于是我允许他们尽情玩耍,更引导他们在学的时候踏踏实实地学,并让孩子们乐意去学。记得讲到“美女蛇”一段时,我想到在春季里,男孩子们很喜欢到学校外围墙一带玩耍,灵机一动,便说:“美女蛇自是没有的,所以我希望同學们在学校那围墙根一带寻找美女蛇的行为就此打住呵。因为我知道这春季里,那草丛中青竹蛇、眼镜蛇倒是有的。”一句话竟消除了很长时间以来我因担心孩子们的安全问题而带来的苦恼,远胜平时严肃说教的效果。因为从第二天起,几乎没有学生再去惦记那片“乐土”,而在那学校外围墙一带也看不到他们的身影了。
还有一次,因为前一天讲到一个成语——识时务者为俊杰,第二天上课前我便编了一个题目:“山上有间石头砌成的屋子,很难找,但我们班有一位同学却能很容易找到那间石屋子,猜猜他是谁呢?”问题一出,教室里马上像炸开了锅,同学们都一脸的疑惑,你看看我,我看看你,都在绞尽脑汁地想。有的说是“罗磊”,因为石头多嘛;有的说是“秦好”,因为“好寻”嘛,等等。说答案的同学满脸的喜悦,在被我否定后,又一脸的不甘心。最后那个叫“胡俊杰”的孩子大声说是他自己。这时所有同学才恍然大悟,我故意问为什么,同学们这才异口同声地说:“识时务(石屋)者为俊杰”。我又问这个成语是什么意思,他们又大声地作出了回答。整堂课就是在这种愉快的氛围中进行下去的。这些虽都是教学中的小事,但留给了我许多的思考。
在结束新课时,给学生们布置好作业后,我在心里也问了自己两个问题:讲台下的那些孩子在我眼里都还是“孩子”吧?而我在他们心目中又是不是一位“先生”?这个答案,我还在一直探求着。我不做只会教书的“先生”,我要做一位会教书、更会育人的好老师。
最后,替孩子们说一句他们的心里话:Ade,我的童年!Ade,我的“先生”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