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体验教学是在教学过程中,根据学生的认知特点、规律和学生个性的特征,通过创造实际或重复经历的情境和机会,呈现或再现、还原教学内容,让学生在亲历中理解知识、发展情感、获得智慧、感悟生命意义的教学观念和教学方式。对于小学数学教学来说,体验教学就是通过创造或重复经历情境,尽可能地让学生经历数学知识的“来龙去脉”的过程、生成带有学生自身情感的一种活动。
一、体验教学的生成性
小学数学教学中的预设很重要,要备学生、备文本、备课堂,但是体验教学强调的是学生的亲身体验,是具有生成性的。也许课堂上的一个问题,学生的回答让你始料不及,他们的回答错了。那怎么办?他们的错误回答是他们在课堂学习中体验的结果,你首先不能扼杀掉这种积极性。在回答他们的错误的时候先顺着他们的思维得到一个错误的答案,这时体验到了自己的回答是错误的,那么就会回到正确的教学上来。也许你高高在上地在讲课,突然在一个角落里冒出来一两个弱小的声音,表示他正在发表他的“高论”,这时教师可以停下来说:“有的同学认为是这样的……”教师可以因势利导,根据学生生命个体的无意的轻声回答来激起个体对问题的体验。这些都是教学之中的对话,笔者首先把这类归为生成性的对话教学。其实古希腊苏格拉底的“对话教学”和中国古代的孔子及其《论语》,都是生成性的对话教学的典范,都是在对话中彰显个体的生命体验。
其实教学中学生的理解和活动结果,也都可以作为生成性的体验教学的素材。吴正宪老师的“估算”一课,便是此例。她将学生的语言、学生在课堂上的相关表现大胆地运用在课堂上,把学生的活动结果作为一个“引子”,先让学生把内心的直接体验大胆地表达出来,而后再引到自己的正题上。最后的效果是学生亲历的这节课形成了他们的高峰体验。
二、体验教学的过程性
对于学生体验来说是具有过程性的,所以体验教学也具有过程性。小学数学课堂教学过程有其独特性,一般是按照“复习旧知—情境激趣—解决问题—练习巩固—复习小结”来组织教学的。这不仅是一个学生凭借书本,在教师的指导下,学习知识,以获得客观、准确的知识的过程,更是一个学生联系自己的生活,凭借自己的情感、直觉、灵性等直接的、直观的感受、体味、领悟,去再认识、再发现、再创造的过程。没有人能够代替自己的认知活动,知识经验是自己的,认知过程是自己的。于是,体验向自我开放,通过体验,人类经验和个体经验实现融合,情感与理性直接对话,知识经过生命化、个体化而真正成为个体的“精神食粮”。只有这样,教育才算真正走进学生的内在精神世界,在学生的心灵与人生中留下有意义的痕迹,才能实现其精神的构建和个性的形成。
例如,在最近教学的“认数”单元中,有一个重要的活动,就是让学生数数。从一万一万地数,十万十万地数……以前教学的时候,笔者非常不理解这个活动,认为是“小儿科”,而现在的教学实践下来,发现学生在认数的学习中,一定要经历数数的活动。学生在亲身经历了数数活动之后,知道了10个一万是十万,10个十万是一百万……认识了新计数单位和数位,而且还体验到了相邻两个计数单位之间是十进制关系。学生在经历这样的活动时,由于与自己以前学习数数的情感经历过程十分相仿,情感上接纳的同时,学生自觉地将新的知识纳入了自己的知识框架,形成了自己的、具有生命意义的“精神食粮”。
三、体验教学的情感性
情感是体验的核心。体验教学是基于生命的教学,是基于情感的教学,失去了学生情感参与的教学不是体验教学。
体验教学,首先要让学生感到有必要学、有兴趣学。复习旧知让学生有学习新知的基础,而情境教学一般都能够激起学生学习的兴趣。有的情境是出示了要解决的新问题,有的情境是以“你会吗”此类问题作诱,有的情境是以漂亮的图案和优美的文字作引……当激起学生的“想学、想知”的情感后,学生就要根据自己的情感经验、知识经验来学习新知,体会知识形成的过程。当学生解决了一个新的问题后,欢欣鼓舞,觉得自己能够解决问题了。
例如,在“轴对称图形”这一课里,笔者先用优美的文字和生活中的轴对称现象作为情境,导入正课学习,学生在优美的画面和声音文字音乐的刺激下,目不转睛地注视着。这个时候,他们已经从内心的情感世界中慢慢走入了课堂,体验着轴对称图形的美。随着课堂活动的深入,当自己要制作一个轴对称图形的时候,他们对自己的作品急于展示,急于解释,生命的活力在此绽放,智慧之树渐渐成长。
四、体验教学的活动性
体验教学是经历一个个小小的体验教学活动的过程,所以体验教学具有活动性。亲身参与数学活动是形成对数学活动过程体验的途径,尤其是主体性的活动中主体会对互动形成丰富的体验,主体性活动之所以容易形成体验,是因为主体活动是以活动者自身需要为动力而展开的,因此主体会积极地投入到活动中。并且活动与主体的需要是密切相关的,因此活动的成败很容易引起主体相应的情感体验。这是一种主体与客体的相融,是一种体验形成的过程。体验的形成、体验教学是与活动分不开的。
例如,在教学“事物搭配的规律”时,例题中有三个小朋友戴帽子的情境,三个小朋友如何搭配帽子,就成为一个教学情境。这个时候,笔者就让学生把实物图片互相搭配。帽子1和帽子2与小朋友1、小朋友2、小朋友3进行实物搭配。学生在动手操作的过程中对如何搭配产生了好奇的情感;对怎样搭配产生了畏难情绪;对搭配好了产生成功的体验……在这个活动中学生在产生各种情绪的体验时,其实体验教学已经开始了。当教师展示了成功体验的例子时,学生又开始了新的体验:“我怎么没有想到呢”“原来可以这样想”“我的想法和他的一样,我是对的”……从而奠定后续学习的基础。
在体验教学中,学生的体验是不可代替的,是最独特的,是一种隐性课程。比起显性课程来说,它的教学规律不是那么好掌握,但是脱离了它,课程将是死板而毫无生机的。笔者相信,体验教学能够使学生的智慧开花结果,能使生命之树成长,生命之水长流。
一、体验教学的生成性
小学数学教学中的预设很重要,要备学生、备文本、备课堂,但是体验教学强调的是学生的亲身体验,是具有生成性的。也许课堂上的一个问题,学生的回答让你始料不及,他们的回答错了。那怎么办?他们的错误回答是他们在课堂学习中体验的结果,你首先不能扼杀掉这种积极性。在回答他们的错误的时候先顺着他们的思维得到一个错误的答案,这时体验到了自己的回答是错误的,那么就会回到正确的教学上来。也许你高高在上地在讲课,突然在一个角落里冒出来一两个弱小的声音,表示他正在发表他的“高论”,这时教师可以停下来说:“有的同学认为是这样的……”教师可以因势利导,根据学生生命个体的无意的轻声回答来激起个体对问题的体验。这些都是教学之中的对话,笔者首先把这类归为生成性的对话教学。其实古希腊苏格拉底的“对话教学”和中国古代的孔子及其《论语》,都是生成性的对话教学的典范,都是在对话中彰显个体的生命体验。
其实教学中学生的理解和活动结果,也都可以作为生成性的体验教学的素材。吴正宪老师的“估算”一课,便是此例。她将学生的语言、学生在课堂上的相关表现大胆地运用在课堂上,把学生的活动结果作为一个“引子”,先让学生把内心的直接体验大胆地表达出来,而后再引到自己的正题上。最后的效果是学生亲历的这节课形成了他们的高峰体验。
二、体验教学的过程性
对于学生体验来说是具有过程性的,所以体验教学也具有过程性。小学数学课堂教学过程有其独特性,一般是按照“复习旧知—情境激趣—解决问题—练习巩固—复习小结”来组织教学的。这不仅是一个学生凭借书本,在教师的指导下,学习知识,以获得客观、准确的知识的过程,更是一个学生联系自己的生活,凭借自己的情感、直觉、灵性等直接的、直观的感受、体味、领悟,去再认识、再发现、再创造的过程。没有人能够代替自己的认知活动,知识经验是自己的,认知过程是自己的。于是,体验向自我开放,通过体验,人类经验和个体经验实现融合,情感与理性直接对话,知识经过生命化、个体化而真正成为个体的“精神食粮”。只有这样,教育才算真正走进学生的内在精神世界,在学生的心灵与人生中留下有意义的痕迹,才能实现其精神的构建和个性的形成。
例如,在最近教学的“认数”单元中,有一个重要的活动,就是让学生数数。从一万一万地数,十万十万地数……以前教学的时候,笔者非常不理解这个活动,认为是“小儿科”,而现在的教学实践下来,发现学生在认数的学习中,一定要经历数数的活动。学生在亲身经历了数数活动之后,知道了10个一万是十万,10个十万是一百万……认识了新计数单位和数位,而且还体验到了相邻两个计数单位之间是十进制关系。学生在经历这样的活动时,由于与自己以前学习数数的情感经历过程十分相仿,情感上接纳的同时,学生自觉地将新的知识纳入了自己的知识框架,形成了自己的、具有生命意义的“精神食粮”。
三、体验教学的情感性
情感是体验的核心。体验教学是基于生命的教学,是基于情感的教学,失去了学生情感参与的教学不是体验教学。
体验教学,首先要让学生感到有必要学、有兴趣学。复习旧知让学生有学习新知的基础,而情境教学一般都能够激起学生学习的兴趣。有的情境是出示了要解决的新问题,有的情境是以“你会吗”此类问题作诱,有的情境是以漂亮的图案和优美的文字作引……当激起学生的“想学、想知”的情感后,学生就要根据自己的情感经验、知识经验来学习新知,体会知识形成的过程。当学生解决了一个新的问题后,欢欣鼓舞,觉得自己能够解决问题了。
例如,在“轴对称图形”这一课里,笔者先用优美的文字和生活中的轴对称现象作为情境,导入正课学习,学生在优美的画面和声音文字音乐的刺激下,目不转睛地注视着。这个时候,他们已经从内心的情感世界中慢慢走入了课堂,体验着轴对称图形的美。随着课堂活动的深入,当自己要制作一个轴对称图形的时候,他们对自己的作品急于展示,急于解释,生命的活力在此绽放,智慧之树渐渐成长。
四、体验教学的活动性
体验教学是经历一个个小小的体验教学活动的过程,所以体验教学具有活动性。亲身参与数学活动是形成对数学活动过程体验的途径,尤其是主体性的活动中主体会对互动形成丰富的体验,主体性活动之所以容易形成体验,是因为主体活动是以活动者自身需要为动力而展开的,因此主体会积极地投入到活动中。并且活动与主体的需要是密切相关的,因此活动的成败很容易引起主体相应的情感体验。这是一种主体与客体的相融,是一种体验形成的过程。体验的形成、体验教学是与活动分不开的。
例如,在教学“事物搭配的规律”时,例题中有三个小朋友戴帽子的情境,三个小朋友如何搭配帽子,就成为一个教学情境。这个时候,笔者就让学生把实物图片互相搭配。帽子1和帽子2与小朋友1、小朋友2、小朋友3进行实物搭配。学生在动手操作的过程中对如何搭配产生了好奇的情感;对怎样搭配产生了畏难情绪;对搭配好了产生成功的体验……在这个活动中学生在产生各种情绪的体验时,其实体验教学已经开始了。当教师展示了成功体验的例子时,学生又开始了新的体验:“我怎么没有想到呢”“原来可以这样想”“我的想法和他的一样,我是对的”……从而奠定后续学习的基础。
在体验教学中,学生的体验是不可代替的,是最独特的,是一种隐性课程。比起显性课程来说,它的教学规律不是那么好掌握,但是脱离了它,课程将是死板而毫无生机的。笔者相信,体验教学能够使学生的智慧开花结果,能使生命之树成长,生命之水长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