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在现代教育中,班级管理模式较多地采用了以教师为中心的管理方式。班级工作流于“班主任指手划脚当导演,几个小干部忙忙碌碌当主角,绝大部分学生互不关心当观众”的形式。如何调动学生的积极性、主动性、创造性,让学生在优化环境中学习、成长,变“升学教育”为“素质教育”,是教育改革中的关键所在。为此我们试图通过班级机构改革,促进优秀班集体建成,去圆满完成培养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的社会主义事业接班人的艰巨而光荣的任务。现在就浅显地谈谈本人的一些做法。
一、理论假设
1、我们要培养的是社会主义的建设者,他们须具有的社会主义道德理想,爱国主义情操,其核心和基础是集体主义。因此,须重视集体主义教育,而集体主义教育只有在集体中才能实现。
2、班级社会学的研究表明,班级学生集体应是一个“摸拟社会”,每个学生应是课堂社会的主人,班级社会的“公民”。为此就应确定学生在班级中的主人翁地位,尊重学生的人格,珍视学生的个性,真正使他们享受到民主、平等、自由的权利,从而唤起和激发他们参与班级民主管理的社会责任感、使命感和义务感。
3、建立社会认可的学生集体自治机构,该机构应具有与学生身心发展水平相适应的明确的学生集体自主权利、职责范围;具有明确合理的自主管理系统和工作程序;在自我管理活动中,具有自主能力、自控能力及自我组织能力。该组织机构较为健全,能根据班级集体的各种目标进行科学设计。各层次、各部门的职责分工和相互关系明确,合理,不相重叠,班内各种工作和活动都能在组织协调下,既分工又合作,有条理地展开。
4、班集体作为一个有自主能力的教育主体,它的发展和形成是在教师集体教育、教学、管理和指导下,通过学生自我管理,进行自我教育和自我发展的产物。自我管理既是集体主义能动性的表现,又是自身建设与发展的内在动力机制。
5、班集体组织机构的设计与创新作为自变量是可以操作的。具体地说可以从操作起点、内容、契机、条件、信息人手。操作的關键在于是否能充分激发和调动学生集体的自主需要和动机。
二、模式设计
我们按照理论假设,对原有的班级组织机构进行了改革,试行并完善了“三制三会”的班级管理新体制,取得了较好的效果。“三制”指“人人岗位制”、“值日班长制”和“小组值周制”。“三会”指“班会”、“班委会”和“班级监督考评委员会”。“人人岗位责任制”就是人人是班级的管理者,每个学生都在集体中负一定的责任,既是干部,又是群众;既是管理者,又是被管理者。班级的荣辱与集体成员息息相关,学生的主人翁责任感、集体荣誉感得到了普遍的增强。“值日班长制”,就是人人要当一天班长,按学号轮流,值日班长的主要职责是:维持当天课堂纪律及二操情况,统计作业完成情况,督促各岗位上的有关人员做好本职工作,处理偶发事项,填好“班级情况日报表”,负责当天教室门的开关。“小组值周制”,即“每周了望”。首先建立综合性四人小组,把全班同学按兴趣相近,自愿组合,二男二女,二好二差,综合实力相近,可在同一起点上展开竞争的原则,组成小组。这些小组既是学习小组,又是娱乐小组,劳动小组,同时还担负起“每周了望”的责任,依据班级情况日报表分析班级一周情况,了解国内外一周大事,主持好“每周了望”。班委会由班会产生,一学期四届或五届,由执政班长直接负责。执政班长轮流更换,任期一月,不得连任,这届的工作成绩作为下学期是否聘任的依据。值日班长之间,执政班长之间展开竞争,争做最佳班长。
三、操作要领和具体要求
1、树立正确的教育观,确立操作基点。学生是教育的客体,又是接受教育的主体,他们具有自己独特的思想情感。师生应建立一种相互信任和合作的关系,信任是理解的前提。从人格上来讲,师生之间是平等的。因此,教师在思想观念上要实行转变,一方面学生不是任意摆布的小孩,而是有独立人格的公民,他们的权利要得到尊重。另一方面,教师要了解和研究每一个学生发展的可能和需要,让每个学生在组织机构中发挥、发展其潜在能动作用从而使他们的自发个性获得积极自主的发展。教师只有树立起这样的教育观,才能进行正确的操作。
2、建立网络小组,丰富操作内容。如果说班级组织机构是班集体的骨架,那么各种小组便是连接各骨架的神经网络。为此班级组织了形式多样的各种自治小组,有全员无条件参加的相对稳定的行政小组,四人小组(即值周小组),有按各人意愿、兴趣自愿结合的各种学科小组,第二课堂课外活动小组,有临时性小组,如春游小组,还有各种班级管理小组,如卫生小组等等……每个小组定时定点开展活动,有计划、有总结、有交流。另一方面,每当班级开展活动时,各小组能自动投入参与班级活动,组员们在创造既有民主又有纪律的班级生活中体现负责精神,并确实地感到自己是班级的主人。
3、及时对学生集体提出富有激励性的目标,抓住操作契机。班集体建设须在一个个目标达成的过程中实现,目标达成的过程,也正是学生自信力,自我管理能力,班集体发展水平(因变量)提高的过程。
4、开展系列化班级活动,创造操作的条件。活动是班集体建设的生命。通过活动才能完成班集体建设目标中提出的任务,班集体的组织机构也只有在活动中才能完善,发挥它的骨架作用,而学生的个性也只有在活动中得到协调发展。
5、经常进行评价,沟通操作信息。为使自变量的操作得以顺利进行,并能及时进行调整,须保证班集体建设的信息反馈渠道畅通,而评价则是主要手段,从评价主体角度看,要千方百计让全体学生参与,从评价时间看,有总结性评价和即时性评价;从评价内容看,不仅评价各种活动和交往的结果,更加重视评价其过程的合理化程度;从评价形式看,重视积极性评价,重视随机口头表扬,重视书面表扬。
四、成效分析
这一模式在推进“素质教育”的形势下其作用尤显特殊,它对人的思想、意识、观念乃至日常生活中许多稳定而独特的心理特征这些素质的形成与发展产生积极有效的影响。
1、学生的良好道德品质得到有效培养。这一模式要求学生在班集体中增强自我的责任感,从而养成良好的道德品质。在操作过程中,逐步使学生改他律为自律,使外在约束转化为内在需要,增强了班集体的凝聚力。
2、让学生个性得以很好发展。这一模式的正常运转落实了学生的主体地位,强调学生自主自为。
3、团结和谐的班集体使学生生命个体的知、情、意得到全面发展。班级人际关系融洽。班级中已没有孤立者,学生在班内的自我感觉良好,同学们在关心集体的同时,也亲自体会到来自集体的激励和温暖。
4、培育好学氛围,发挥主渠道最大效应。由于这一模式使班级充满民主空气,学生很少有压抑感,班级各要素的和谐组合,开发了非智力因素,促进智力因素发展。学习环境的优化使同学们在学习上有创新意识,各抒己见,班级成绩稳步上升。
5、学生自我管理的能力大大加强。这一模式使班级管理逐步由班主任管学生转变为学生依靠集体力量进行自我管理。人人成为自我锻炼、自我管理、自我教育的主体。班主任的舞台逐步从前台转到后台,工作效益得以提高。
一、理论假设
1、我们要培养的是社会主义的建设者,他们须具有的社会主义道德理想,爱国主义情操,其核心和基础是集体主义。因此,须重视集体主义教育,而集体主义教育只有在集体中才能实现。
2、班级社会学的研究表明,班级学生集体应是一个“摸拟社会”,每个学生应是课堂社会的主人,班级社会的“公民”。为此就应确定学生在班级中的主人翁地位,尊重学生的人格,珍视学生的个性,真正使他们享受到民主、平等、自由的权利,从而唤起和激发他们参与班级民主管理的社会责任感、使命感和义务感。
3、建立社会认可的学生集体自治机构,该机构应具有与学生身心发展水平相适应的明确的学生集体自主权利、职责范围;具有明确合理的自主管理系统和工作程序;在自我管理活动中,具有自主能力、自控能力及自我组织能力。该组织机构较为健全,能根据班级集体的各种目标进行科学设计。各层次、各部门的职责分工和相互关系明确,合理,不相重叠,班内各种工作和活动都能在组织协调下,既分工又合作,有条理地展开。
4、班集体作为一个有自主能力的教育主体,它的发展和形成是在教师集体教育、教学、管理和指导下,通过学生自我管理,进行自我教育和自我发展的产物。自我管理既是集体主义能动性的表现,又是自身建设与发展的内在动力机制。
5、班集体组织机构的设计与创新作为自变量是可以操作的。具体地说可以从操作起点、内容、契机、条件、信息人手。操作的關键在于是否能充分激发和调动学生集体的自主需要和动机。
二、模式设计
我们按照理论假设,对原有的班级组织机构进行了改革,试行并完善了“三制三会”的班级管理新体制,取得了较好的效果。“三制”指“人人岗位制”、“值日班长制”和“小组值周制”。“三会”指“班会”、“班委会”和“班级监督考评委员会”。“人人岗位责任制”就是人人是班级的管理者,每个学生都在集体中负一定的责任,既是干部,又是群众;既是管理者,又是被管理者。班级的荣辱与集体成员息息相关,学生的主人翁责任感、集体荣誉感得到了普遍的增强。“值日班长制”,就是人人要当一天班长,按学号轮流,值日班长的主要职责是:维持当天课堂纪律及二操情况,统计作业完成情况,督促各岗位上的有关人员做好本职工作,处理偶发事项,填好“班级情况日报表”,负责当天教室门的开关。“小组值周制”,即“每周了望”。首先建立综合性四人小组,把全班同学按兴趣相近,自愿组合,二男二女,二好二差,综合实力相近,可在同一起点上展开竞争的原则,组成小组。这些小组既是学习小组,又是娱乐小组,劳动小组,同时还担负起“每周了望”的责任,依据班级情况日报表分析班级一周情况,了解国内外一周大事,主持好“每周了望”。班委会由班会产生,一学期四届或五届,由执政班长直接负责。执政班长轮流更换,任期一月,不得连任,这届的工作成绩作为下学期是否聘任的依据。值日班长之间,执政班长之间展开竞争,争做最佳班长。
三、操作要领和具体要求
1、树立正确的教育观,确立操作基点。学生是教育的客体,又是接受教育的主体,他们具有自己独特的思想情感。师生应建立一种相互信任和合作的关系,信任是理解的前提。从人格上来讲,师生之间是平等的。因此,教师在思想观念上要实行转变,一方面学生不是任意摆布的小孩,而是有独立人格的公民,他们的权利要得到尊重。另一方面,教师要了解和研究每一个学生发展的可能和需要,让每个学生在组织机构中发挥、发展其潜在能动作用从而使他们的自发个性获得积极自主的发展。教师只有树立起这样的教育观,才能进行正确的操作。
2、建立网络小组,丰富操作内容。如果说班级组织机构是班集体的骨架,那么各种小组便是连接各骨架的神经网络。为此班级组织了形式多样的各种自治小组,有全员无条件参加的相对稳定的行政小组,四人小组(即值周小组),有按各人意愿、兴趣自愿结合的各种学科小组,第二课堂课外活动小组,有临时性小组,如春游小组,还有各种班级管理小组,如卫生小组等等……每个小组定时定点开展活动,有计划、有总结、有交流。另一方面,每当班级开展活动时,各小组能自动投入参与班级活动,组员们在创造既有民主又有纪律的班级生活中体现负责精神,并确实地感到自己是班级的主人。
3、及时对学生集体提出富有激励性的目标,抓住操作契机。班集体建设须在一个个目标达成的过程中实现,目标达成的过程,也正是学生自信力,自我管理能力,班集体发展水平(因变量)提高的过程。
4、开展系列化班级活动,创造操作的条件。活动是班集体建设的生命。通过活动才能完成班集体建设目标中提出的任务,班集体的组织机构也只有在活动中才能完善,发挥它的骨架作用,而学生的个性也只有在活动中得到协调发展。
5、经常进行评价,沟通操作信息。为使自变量的操作得以顺利进行,并能及时进行调整,须保证班集体建设的信息反馈渠道畅通,而评价则是主要手段,从评价主体角度看,要千方百计让全体学生参与,从评价时间看,有总结性评价和即时性评价;从评价内容看,不仅评价各种活动和交往的结果,更加重视评价其过程的合理化程度;从评价形式看,重视积极性评价,重视随机口头表扬,重视书面表扬。
四、成效分析
这一模式在推进“素质教育”的形势下其作用尤显特殊,它对人的思想、意识、观念乃至日常生活中许多稳定而独特的心理特征这些素质的形成与发展产生积极有效的影响。
1、学生的良好道德品质得到有效培养。这一模式要求学生在班集体中增强自我的责任感,从而养成良好的道德品质。在操作过程中,逐步使学生改他律为自律,使外在约束转化为内在需要,增强了班集体的凝聚力。
2、让学生个性得以很好发展。这一模式的正常运转落实了学生的主体地位,强调学生自主自为。
3、团结和谐的班集体使学生生命个体的知、情、意得到全面发展。班级人际关系融洽。班级中已没有孤立者,学生在班内的自我感觉良好,同学们在关心集体的同时,也亲自体会到来自集体的激励和温暖。
4、培育好学氛围,发挥主渠道最大效应。由于这一模式使班级充满民主空气,学生很少有压抑感,班级各要素的和谐组合,开发了非智力因素,促进智力因素发展。学习环境的优化使同学们在学习上有创新意识,各抒己见,班级成绩稳步上升。
5、学生自我管理的能力大大加强。这一模式使班级管理逐步由班主任管学生转变为学生依靠集体力量进行自我管理。人人成为自我锻炼、自我管理、自我教育的主体。班主任的舞台逐步从前台转到后台,工作效益得以提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