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所谓留白,就是在作品中留下令人无限遐想的空间,让人放飞思维、创造美好的意境。语文课本中有许多这样的留白,只要教师细心寻找、用心挖掘,这些留白都可以成为训练学生想象作文的绝好题材。
【关键词】留白 想象作文 课本 题材
一、巧用插图,填充“留白”
插图是无声的立体语言,是让人产生无限想象的空间。在教学中,我们可以巧妙借助文中的插图结合文本进行合理想象,作适当的填白:先引导学生对插图进行全面观察,使他们了解图画的主旨;然后引导他们细致有序地观察,再提出带启发性的问题。在观察的基础上重点指导学生把看到的内容有条理地说清楚。
《观沧海》是曹操的名篇,这是他远征辽西乌桓,经过渤海边的碣石山登高望海时所写。初读之下,这首诗似乎只是诗歌中常见的山水景物的歌咏之作,然而通过文中安排的插图,我们不难发现,诗中所描绘的山水景物是抒情的依托,诗人其实是借歌颂壮丽的山河来抒发自己要统一祖国的强烈愿望。画面中波涛汹涌,拍打着嶙峋礁石,几株古松簇拥,一匹白马上凛然坐着一位意气豪迈的将军。他面对此情此景在沉思什么呢?画中表明的是什么时候?将军的形象特征、周围的环境怎样?反映了什么样的情节内容?插图中虽然没有描画出日月星辰,但揣摩画面人物的模样,再结合诗中所述,学生很容易就会领会到诗人开阔的胸怀和宏大的抱负。有个学生这样写道:
公元207年7月的一天,曹操在北征乌桓的途中,登山了碣石山,茫茫大海上碧波万顷,一望无垠,只有脚下的山岛高高地耸立在海心。丰茂的草木在萧瑟的秋风中摇曳弄姿,滔天的波澜拍击着海岸。阵阵涛声也感染了骑马坐观的曹操,面对此景,他大声呼喊:“日月之行,若出其中;星汉灿烂,若出其里。”
二、巧延原文,填续“留白”
优秀的文学作品常常以耐人寻味的结局来收束全文,这就给读者留下了再创造的审美活动空间。
《孔乙己》一文这样结尾:“我到现在终于没有见——大约孔乙己的确死了。”鲁迅先生利用“大约”、“的确”这一对看似矛盾、实则另有深意的词,给读者留下了揣测人物结局的空白。抓住人物活动的典型社会环境,是理清小说深刻主题的重要突破口。我先让学生初步感知情节,并且预设了几个简单的问题:这篇小说写了几个人?他们之间构成什么关系?有没有场景变化、时间变化?“我”的职务与社会环境有什么关联?第一部分内容与下文写孔乙己有何关联?这样在读与思中形成了对情节、主题内容的初步印象。然后再深入研究孔乙己悲剧形成的原因,再引导学生根据孔乙己最后出场的惨状自由地发挥想象,续写结局。有位学生是这样写的:
在人们肆意的狂笑声中,孔乙己胡乱地喝完酒,用那只沾满泥土的手艰难地“走”出了咸亨酒店。阵阵秋风拂扫在他单薄的身上,刚才那一碗酒,却也使身子暖和了许多。孔乙己神情沮丧,心里想:“我是个读书人,为什么连那短衣帮们也瞧不起我、取笑我呢?不就是没有丁举人那么幸运中举吗?如果我也中了举人,这些取笑我的人,我统统都要关他们进牢房。”酒意渐渐消去,身上那破夹袄根本抵不住刺骨的寒风,浑身直打哆嗦。见路旁有座破庙,他匍匐着爬了进去,连垫在身下的蒲包掉在一旁也不管了。他蜷缩在一个角落里,脸越发地青黑,浑身没有哪一处不颤抖着。他就这样眼神呆滞地坐着,思想渐渐混沌起来,似乎踏上了锦绣前程:他考上了举人,穿着锦衣罗缎,优雅地呷着美酒,吃着山珍海味,咸亨酒店的掌柜毕恭毕敬地站在一旁,神色是那样的诚惶诚恐,他肆意地开怀大笑。第二天,有人发现孔乙己死在破庙里,脸上还带着匪夷所思的微笑。
三、巧改诗歌,填补“留白”
古人云:“诗言志,歌缘情。”诗歌的留白是作者留给欣赏者的快乐源泉。它往往不对客观现实作细致的描绘,而是选取典型片段,简笔勾勒生活画面,塑造艺术形象,表达诗人的处世态度、人生理想。在教学中,通过指导学生巧改诗歌,“丰富诗歌已知的形象,填补诗歌的艺术空白”,体会到诗人寄情于景、托物言志的情感,不仅可以培养学生的写作能力,而且可以提高学生鉴赏诗歌的能力,也进一步提高了学生的语文素养。
康桥是徐志摩的精神归宿所在,《再别康桥》是对精神归宿地的再次造访和重新确认。诗中借助“云彩”、“金柳”、“青荇”、“青草”、“星辉”等脱俗的意象,表现了诗人心尚自然、依恋康桥的感情。第五节是全诗感情的高潮所在。到“青草更青处”去寻梦,到夜晚归来时,水波与星月交辉,诗人仍然在“星辉斑斓里放歌”,他放浪形骸,回复童真。第六节写诗人从幻想回到现实,想到即将和康桥离别,情绪顿时低落下来,已经不能放歌,只能吹奏“别离的笙箫”,而且也是悄悄的。随着感情上的大跌,所感受的景物的色彩也起了变化,夏虫似乎也体会到即将到来的别离,为诗人保持沉默,周围的一切,也都为诗人保持沉默。“沉默是今晚的康桥”,静静的环境,使诗人陷入沉思默想。至于诗人当时想了些什么,在诗中,诗人并没有明确,留下极大的想象空间。指导学生改写《再别康桥》5、6这两节成散文。先指导学生找出诗歌中已知的形象和需要填补的艺术空白,然后指导学生运用联想和想象唤起曾经的相似的体验去丰富和填补诗歌的意境。且看学生的习作:
再一次来到这里——我魂牵梦萦的康桥。夕阳下的金柳亦如从前,姿态婀娜,在游荡着油油水草的康河里摇曳,犹如妩媚的新娘。夜色降临,葱绿的草坪上陆续坐了人儿,或看书,或仰望星天……可是当初的梦不知躲到哪里了?我该到何处去寻找?到碧波荡漾的康河里划船,我循着旧迹逆流而上,漫天的星光倒映在青草青青的深处,那情境是安宁与平静的。我想放声歌唱,可是,我不能打扰了沉静的康河。想到就要与康桥离别,一切突然显得是那么的沉默,听不到一处虫鸣声,连吹奏着离别的笙箫也悄然黯淡。哎!别了,康桥……
总之,绘画中的留白,让人浮想联翩;小说中的留白,令人回味无穷;诗词中的留白,给人意犹未尽的感觉。古希腊生物学家普罗塔戈说过:“头脑不是一个要被填满的容器,而是一把需被点燃的火把。”只要我们在教学中,合理利用课文中的“留白”,在教学的时间和空间两个层面上留出一些空白,给学生一个发挥想象的平台,让学生在白而不空的“间”中惬意徜徉,一定能写出一篇篇充满灵动的文章来。
★作者单位:江苏省张家港市港区初级中学。
【关键词】留白 想象作文 课本 题材
一、巧用插图,填充“留白”
插图是无声的立体语言,是让人产生无限想象的空间。在教学中,我们可以巧妙借助文中的插图结合文本进行合理想象,作适当的填白:先引导学生对插图进行全面观察,使他们了解图画的主旨;然后引导他们细致有序地观察,再提出带启发性的问题。在观察的基础上重点指导学生把看到的内容有条理地说清楚。
《观沧海》是曹操的名篇,这是他远征辽西乌桓,经过渤海边的碣石山登高望海时所写。初读之下,这首诗似乎只是诗歌中常见的山水景物的歌咏之作,然而通过文中安排的插图,我们不难发现,诗中所描绘的山水景物是抒情的依托,诗人其实是借歌颂壮丽的山河来抒发自己要统一祖国的强烈愿望。画面中波涛汹涌,拍打着嶙峋礁石,几株古松簇拥,一匹白马上凛然坐着一位意气豪迈的将军。他面对此情此景在沉思什么呢?画中表明的是什么时候?将军的形象特征、周围的环境怎样?反映了什么样的情节内容?插图中虽然没有描画出日月星辰,但揣摩画面人物的模样,再结合诗中所述,学生很容易就会领会到诗人开阔的胸怀和宏大的抱负。有个学生这样写道:
公元207年7月的一天,曹操在北征乌桓的途中,登山了碣石山,茫茫大海上碧波万顷,一望无垠,只有脚下的山岛高高地耸立在海心。丰茂的草木在萧瑟的秋风中摇曳弄姿,滔天的波澜拍击着海岸。阵阵涛声也感染了骑马坐观的曹操,面对此景,他大声呼喊:“日月之行,若出其中;星汉灿烂,若出其里。”
二、巧延原文,填续“留白”
优秀的文学作品常常以耐人寻味的结局来收束全文,这就给读者留下了再创造的审美活动空间。
《孔乙己》一文这样结尾:“我到现在终于没有见——大约孔乙己的确死了。”鲁迅先生利用“大约”、“的确”这一对看似矛盾、实则另有深意的词,给读者留下了揣测人物结局的空白。抓住人物活动的典型社会环境,是理清小说深刻主题的重要突破口。我先让学生初步感知情节,并且预设了几个简单的问题:这篇小说写了几个人?他们之间构成什么关系?有没有场景变化、时间变化?“我”的职务与社会环境有什么关联?第一部分内容与下文写孔乙己有何关联?这样在读与思中形成了对情节、主题内容的初步印象。然后再深入研究孔乙己悲剧形成的原因,再引导学生根据孔乙己最后出场的惨状自由地发挥想象,续写结局。有位学生是这样写的:
在人们肆意的狂笑声中,孔乙己胡乱地喝完酒,用那只沾满泥土的手艰难地“走”出了咸亨酒店。阵阵秋风拂扫在他单薄的身上,刚才那一碗酒,却也使身子暖和了许多。孔乙己神情沮丧,心里想:“我是个读书人,为什么连那短衣帮们也瞧不起我、取笑我呢?不就是没有丁举人那么幸运中举吗?如果我也中了举人,这些取笑我的人,我统统都要关他们进牢房。”酒意渐渐消去,身上那破夹袄根本抵不住刺骨的寒风,浑身直打哆嗦。见路旁有座破庙,他匍匐着爬了进去,连垫在身下的蒲包掉在一旁也不管了。他蜷缩在一个角落里,脸越发地青黑,浑身没有哪一处不颤抖着。他就这样眼神呆滞地坐着,思想渐渐混沌起来,似乎踏上了锦绣前程:他考上了举人,穿着锦衣罗缎,优雅地呷着美酒,吃着山珍海味,咸亨酒店的掌柜毕恭毕敬地站在一旁,神色是那样的诚惶诚恐,他肆意地开怀大笑。第二天,有人发现孔乙己死在破庙里,脸上还带着匪夷所思的微笑。
三、巧改诗歌,填补“留白”
古人云:“诗言志,歌缘情。”诗歌的留白是作者留给欣赏者的快乐源泉。它往往不对客观现实作细致的描绘,而是选取典型片段,简笔勾勒生活画面,塑造艺术形象,表达诗人的处世态度、人生理想。在教学中,通过指导学生巧改诗歌,“丰富诗歌已知的形象,填补诗歌的艺术空白”,体会到诗人寄情于景、托物言志的情感,不仅可以培养学生的写作能力,而且可以提高学生鉴赏诗歌的能力,也进一步提高了学生的语文素养。
康桥是徐志摩的精神归宿所在,《再别康桥》是对精神归宿地的再次造访和重新确认。诗中借助“云彩”、“金柳”、“青荇”、“青草”、“星辉”等脱俗的意象,表现了诗人心尚自然、依恋康桥的感情。第五节是全诗感情的高潮所在。到“青草更青处”去寻梦,到夜晚归来时,水波与星月交辉,诗人仍然在“星辉斑斓里放歌”,他放浪形骸,回复童真。第六节写诗人从幻想回到现实,想到即将和康桥离别,情绪顿时低落下来,已经不能放歌,只能吹奏“别离的笙箫”,而且也是悄悄的。随着感情上的大跌,所感受的景物的色彩也起了变化,夏虫似乎也体会到即将到来的别离,为诗人保持沉默,周围的一切,也都为诗人保持沉默。“沉默是今晚的康桥”,静静的环境,使诗人陷入沉思默想。至于诗人当时想了些什么,在诗中,诗人并没有明确,留下极大的想象空间。指导学生改写《再别康桥》5、6这两节成散文。先指导学生找出诗歌中已知的形象和需要填补的艺术空白,然后指导学生运用联想和想象唤起曾经的相似的体验去丰富和填补诗歌的意境。且看学生的习作:
再一次来到这里——我魂牵梦萦的康桥。夕阳下的金柳亦如从前,姿态婀娜,在游荡着油油水草的康河里摇曳,犹如妩媚的新娘。夜色降临,葱绿的草坪上陆续坐了人儿,或看书,或仰望星天……可是当初的梦不知躲到哪里了?我该到何处去寻找?到碧波荡漾的康河里划船,我循着旧迹逆流而上,漫天的星光倒映在青草青青的深处,那情境是安宁与平静的。我想放声歌唱,可是,我不能打扰了沉静的康河。想到就要与康桥离别,一切突然显得是那么的沉默,听不到一处虫鸣声,连吹奏着离别的笙箫也悄然黯淡。哎!别了,康桥……
总之,绘画中的留白,让人浮想联翩;小说中的留白,令人回味无穷;诗词中的留白,给人意犹未尽的感觉。古希腊生物学家普罗塔戈说过:“头脑不是一个要被填满的容器,而是一把需被点燃的火把。”只要我们在教学中,合理利用课文中的“留白”,在教学的时间和空间两个层面上留出一些空白,给学生一个发挥想象的平台,让学生在白而不空的“间”中惬意徜徉,一定能写出一篇篇充满灵动的文章来。
★作者单位:江苏省张家港市港区初级中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