开放度、简明性与考试公平

来源 :语文建设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zsjhmya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编者按:每年的全国高考备受大众关注,而其中语文试题更是大家谈论的对象。本期我们特邀部分专家、学者和一线名师谈谈今年的语文高考试题,希望能引发广大同人对语文高考评价的进一步思考。
  自各省自主命题以来,虽然每年有十几套试卷在竞争,但是由于命题研究严重滞后,命题改革往往变成了覆雨翻云、周而复始的瞎折腾。作文命题只懂得换题型、题目,却不知换理念。年年在“改革”,却不见有长进。大多数作文题水平低下,严重影响了评价信度。对试题的批评,也是凭感性和个人好恶,随意说长论短,缺乏理论依据。有鉴于此,笔者曾作《试论高考写作命题的理念》一文(《课程·教材·教法》2008年第11期),试图为高考写作命题提供理论支撑,从根本上提升作文命题的质量。现着重从开放度与简明性等理念出发,围绕着考试公平这一准则,对今年的作文题作一评述,以就教于同仁。
  作文命题首先追求的是适度的开放性,以求得最大的公平性。以此为准绳,今年最好的作文题当推天津的《我说90后》。这道题最突出的就是能以考生为本位,既贴近生活,又贴近心灵,易懂、好写,各种程度的考生都有可能得到最佳发挥,体现了甄别考试的最高准则——公平性。
  显而易见,这道题具有很强的亲和力。《我说90后》,想必所有的考生都有话可说,因为他们都是“90后”的一员。试题是开放的:“90后”涉及的内容、角度很多,可深可浅,见仁见智,怎么说都成——这是“自由”;而“我说”二字,对文题作了约束,就是要求所说的必须是自己的看法,不能泛泛而论——这是“限制”。这就达成了开放性命题的“自由与限制的统一”,既有效地控制了开放度,避免了过度开放导致的套题,又突显了对言语个性、言语创新的要求。在一般的作文题中自然也隐含着个性化要求,但是在题目中明确点出“我说”,给予考生直接提醒,既是一个现实要求,也是一个很好的导向。在语文试卷中,作文题当是检测学生的言语个性与才能的最主要的方式。
  这一试题在题面的简明性上也是值得称道的。试题一看就懂,无须“审”题。这是好题目必备的条件之一。该题虽然题面简单易懂,但是内涵却很丰富,考生具有较大的选择与表达空间。题目可以容纳各类文体,既可以作感性的表现,也可以作知性、智性的表现,达成了文字的“简单明了”与内涵的“丰富多维”的统一。这也同样指向了考试公平。
  我以为,凡需要“审”题的作文题,都在不同程度上存在“公平性”缺陷。在作文考试中,理解题目的意思不是主要的,言语表现能力才是主要的检测目标。如果题目冗长费解,考生审题出错,往往会影响到实际言语能力的发挥。有的人即便文章写得很好,才华横溢,也会因为“偏离题意”而失分。这些都会降低试题的检测效度,未能达成检测目标。考生在高度紧张、时间紧迫的高考作文考试中的审题,有极大的偶然性,即便出错,有的也与真实的写作能力无关。况且,一般人在日常写作情境中,是无需审题的。只有极少数从事文秘工作的人,需要作命题作文,而所作的命题作文大多也是无须细“审”的(命题者的主观意愿是不希望写作者“审”错题的)。就培养写作能力而言,学生最需要的是“选题”能力,而非“审题”能力。在应试教育的指挥棒下,本该着重练习的选题能力没有得到锻炼(不少大学生、硕士生、博士生做毕业论文还不会“选题”,这跟基础教育缺少这一训练不能说没有关系),无须掌握的“审题”能力,却成为最受重视的能力。这是一个绝大的错误。习以为常的作文“审题”能力,其实是一种伪能力。
  在是否需要“审”题这一点上,与《我说90后》形成参照的是北京题《我有一双隐形的翅膀》该题虽然也做到了自由与限制的统一,但是在题目难度控制上稍逊一筹,属于需要“审”题的那种。这道题离好题目只有一步之遥,由于命题者缺乏对好题目必备条件——“简明性”的把握,生搬硬套歌词,毁于一念之差。
  也先说说优点吧。
  一是内涵较丰富。“隐形的翅膀”包括一切助成“我”腾飞、超越、跨越或给予“我”勇气、信心、力量的事物(鼓励、支持、思维、方法、意志、品质、道德、智慧、理想、信仰等),有较大的开放性和自由度。在考生的人生阅历和情意积淀中是不难找到这类素材的。
  二是立意较自由。一般不会有“思想健康”与否的争议。“翅膀”所指内容是中性的,不涉及主流观念和政治含义,考生可以自由发挥,无须去迎合某一观点而不得已作假。也就是说,作者拥有选材的自由和心灵的自由,所讲述的内容没有禁忌,可尽情表达自己的学养和情意,较好地体现了“含义的内隐性——规定与自主的统一”。
  缺点便是审题有较大的难度。题目是一种隐喻,“翅膀”指的是什么?这就有一定难度了。更难的是“隐形”。显然指的不是物质、现象层面可以直观的事物,而是精神、意识层面的无形的事物。尽管对于水平较高的考生来说,这种难度大体上还是在合理范围内的。优秀的考生是能够准确地理解题意的,无须费太多的时间“审”题,但对于中、低程度的考生,领会起来可能就比较困难,这会严重妨碍他们实际写作水平的发挥。命题者不明白作文题要尽量降低审题难度,尽可能不造成考生的审题障碍。而“隐形的翅膀”在隐喻句中加上一个较难辨析的定语,会给相当部分考生带来审题麻烦。如果把题目改为《我有一双翅膀》,学生可以写“有形”的也可以写“无形”的翅膀,审题难度就降低到了适当的范围。选择写“有形”的“翅膀”与写“无形”的“翅膀”,在写作难度上也有区别。这样,题目就既有了公平性,也有了区分度。
  今年作文题开放度没有掌握好的情况是比较严重的。不是太窄,就是太宽。太窄会造成封闭性、选择性不足,使考生的言语兴趣、个性难以发挥;太宽会造成写作内容上失控,引发套题。这两种状况都将导致评价失去公平,多数考生都会因此受伤害,最受伤害的是优秀的考生。
  封闭性的狭题有全国卷II关于道尔顿发现色盲等的材料作文,上海题和江苏题《品味时尚》。
  先看全国卷II的作文题,该题提供了三则材料,但是所表达的内容单一、雷同。原本材料作文的长处就在于它易于容纳多种规定性,便于发散性思维,可以人为地控制角度的数量。可是题目所提供的是单一角度,这就是“发现、发明、创造源于认真或留心”(三则材料的规定性相似),而这一个主题既显而易见,又很老套,致使考生难以在立意上创新。而“意”的创新是检测作文能力的最重要的指标,考生在立意上无法施展,这等于剥夺了他们思想的权力。可以想见,做该题目的优秀考生是多么丧气。这道题材料过多,违背了题干的简明性、文字量的经济性要求。
  上海题也是一道材料作文,题目不但窄,而且难。说它窄,是因为材料最后归结到有人说这种作品“不可无一,不可有二”,这使材料中存在的本来就较为简陋的规定性被封闭了,考生的思维被固定到这一观点上。说它难,是难 在对这一句话的理解上。由于这句话比较费解,多数考生凭猜测误以为这大约说的是“创新”。网上流传的著名作家叶永烈写的作文就是以“创新”立意的。其实,这种理解是偏离了材料的规定性的。它讲的不是一般意义上的创新,是“单个字体看似歪歪斜斜,但总体感觉错落有致,别有韵味”的怪异的创新,所以才会有“不可无一,不可有二”的评价,意思是这种创新虽然不能没有(有也无妨),但却是不应效仿的(是野路子,不是正路子)。由于这种说法比较陌生,一般人势必颇费思量、颇感困惑。而如果不理解这句话,就无法理解这则材料真正的意思。不知今年上海评卷老师将怎样对待成千上万以“创新”立意的考生?难道命题就是为了让多数考生“偏离题意”吗?写成“创新”的,也无非炒冷饭。即便有的考生认识到这是一种别出心裁的怪异的创新,懂得何谓“不可无一,不可有二”,然而要说清楚“所以然”也并非易事。之所以出现这种题目,也是因为命题者不理解审题不应作为检测的能力目标所致。这道题从审题到写作都难,是今年最难的一道题。学生写得难,教师改得也难。命题怎么能不考虑这些因素呢?让许多人读不懂题目,写错文章,这会有公平性吗?
  如果说上海题是怕考生太容易读懂题目,有意设限,在难度上登峰造极,江苏题《品味时尚》则是怕考生读不懂题目,干脆直截了当地揭示题意,不厌其烦地诠释题意和思路,走向了另一个极端。二者都是不知道该怎样命题。江苏题把本该由考生独立思考的全都说给考生听:“时尚表现为服饰、语言、文艺等方面的新奇事物在一定时期内的模仿和流传。各种时尚层出不穷,其间美与丑、雅与俗、好与坏,交错杂陈。创新与模仿永不停息地互动,有些时尚如过眼云烟,有些时尚会沉淀为经典。”这也是一种命题的“窄”。不是指题目开放度不够,而是题目竟然把考查的内容都说出来了,让考生彻底没有说的内容。这还考什么作文呢?文题背离了只能提供范围、现象、素材,而不能指出意蕴的要求。角度、意蕴的选择与发现,当是作文题的检测目标。面对如此“慈悲为怀”的命题者,真不知道是考生之幸还是不幸。
  这道题还忽略了考生的背景差异,因而也导致了缺乏公平性。“品味时尚”不是全部考生都有话可说的。一般来说,埋头于书本、经济上未独立、尚未走上社会的中学生,他们多数人对“时尚”还不是有兴趣、有条件追求的,他们总体上对此是认识不足的。命题本是“代学生拟题”,怎能不以学生情感、思想的实际为出发点呢?比较而言,城市学生也许平时耳闻目睹较多,还多少懂点何谓“时尚”,而处于较为偏僻闭塞贫困地区的农村学生,他们对“时尚”无疑是较为隔膜的。城乡学生对“时尚”的感受、认识与思考的状况,差别悬殊。可以想见,遭遇这样的题目,不少农村考生一定是无“味”可“品”,叫苦不迭。这道题既没有以考生为本位,又没有考虑到地区差异,属于低效度题。
  过度开放题有湖南题《踮起脚尖》,湖北题《站在——的门口》,两道都是半命题作文,作为平时的练习题目是可以的,但不宜作为高考作文题目,因为这类题目太容易套题了,为考风不正大开方便之门,想必会让许多撞上的考生窃喜不已。
  与湖南、湖北题较为相似的是福建题《这也是一种——》,它的主要问题不是容易套题,而是太难写作。乍一看似乎很容易,这会使一部分考生上当,以为什么都可以“装”进去。而进一步细想,“这也是”的“也”字,则让考生望而却步,它要求说的不是常态的某事物,而是对某一常态事物的特殊理解。要能使某种非常态的事物常态化,而且还要做到言之成理、天衣无缝。比如“这也是一种幸福”,这里所谓的“幸福”,必须不是一般人所理解的幸福,而是作者从某种特殊意义上视其为幸福。这种个人化的特殊的理解和认识,写出来还要让读者认同。这需要考生对该事物有深刻的体认,有敏捷的反应、机智巧妙的表达,这不是多数考生可以做到的。“也”字虽然对开放性有所限制,但是这种以审题、写作的高难度来限制的做法是不值得提倡的。在作文是否写出了“也”字上,恐怕有相当一部分考生,临场构思会遇到极大麻烦。不同的评卷老师在评价尺度的把握上也会大相径庭。
  此外,今年高智性题太少,相当一部分的题目显得很无聊,叫学生写的尽是些鸡零狗碎、无足轻重的东西。如全国卷I“兔子学游泳”的给材料作文,四川卷《熟悉》,广东卷谈与“常识”有关的经历或对“常识”的看法,重庆卷《我与故事》,辽宁卷“明星代言”的给材料作文等等。其中以全国卷II的最为典型。从叙述方式来看,是说给儿童听的;从故事的意向看,不是要求考生自己去归纳、思考,而是直截了当地告诉考生这里该有几种观点。长期以来,我国高考作文题普遍存在低智性状况,偏向于感性、经验性和所谓的诗性,缺乏智性、思辨、思想。长此以往,必将造成全民族文化水平、思维水平的低下。如何提升智性,是我国高考作文命题改革和语文课改面临的一项重大课题。
  此外,有些题目还具有明显的“教化”意味。如浙江卷以《绿叶对根的情意》这首歌的歌词为材料作文(懂得感恩),宁夏海南卷的材料含有要“诚实和善良”之意,江西卷以“兽首拍卖一事”为评论的中心写一篇议论文。这些题目都隐藏着一种危险:以某种主流观念强制学生就范。不是说不要教化,而是不应在高考作文命题中强行教化。这不仅会窒息考生的思考力、想象力,压抑言语个性,而且会导致他们对作文、语文,乃至对教育的厌弃。高考作文命题中的“教化”(品德化、政治化)目标,是造成学生作文、公民言说集体失“诚”的根源之一。
  有些试题排斥“诗歌”,江西卷限定只能写“议论文”,这是否也可以说是对言语个性、考试公平性的无视?每一个学生的言语才情、表达习惯都是不一样的,言语能力、言语人才是多样化的,我们有什么理由厚此薄彼,将未来的诗人、散文家、小说家拒于大学校门之外呢?
其他文献
近日从“写吧”教学网站上读到了重庆市王君老师的教学案例,题目是“大美为美——《诗词五首》的整合教学”。她用“大美为美”这种审美概念牵引初一新生试着涉足古典诗词的博大境界,同时也提升了自己的教学层次。她对学生说:“只有体悟了‘大美’,我们才能真正走进中华文学的灵魂深处。”今天读到沈阳市第一中学包涛老师的《语词丛林中的探险者》和教学实录,感到他们在从各自的角度冲击语文教学改革的一片高地——追求“大美”
在2007年高考作文中,江苏一考生的《怀想天空》。上海一考生的《这道“坎”若有若无》受到关注。、引发了语文教育界同人对中学作文教学的思考。我想有几个可以作为这类讨论基本前提的认识应尽量求得共识。  其一,中学语文只是国民教育体系中基础教育阶段的一门母语课程,它的主要任务是培养学生在听说读写活动中能比较自如地运用祖国的语言文字。我们不可能用培养文学家的目标来要求中学语文教学,因此,“学校要让学生从沉
一    人们总爱在整数关头回顾和总结历史,通过回顾和总结,历史被整数化和凝固化了,却也在不经意间遗漏了大量丰富的历史细节。  《语文报》老报人,现任中央教科所中小学语文个性化教学实验研究课题组组长的徐同认为,三十年的语文教学改革分为三个阶段:第一个阶段从1978~1988年,是语文教育的恢复期;第二个阶段从1989~1998年,是语文教育的勃发期:第三个阶段从1999~2008年,是语文教育的改
单元整体设计    一、学情分析  第二单元是人物传记,就表达手法而言它们属记叙文体。此前,学生已学习了一些记叙文,具备了阅读这类文章的基本能力。人物传记主要是叙述传主的生平事迹或生活片段,往往头绪较多,不易理清,所以培养学生的概括能力将是本单元的教学重点。另外,学生容易对伟人和名人产生由衷的崇敬,教师可借此切入,激发他们的阅读兴趣。  二、单元设计思路  本单元四篇传记的传主都是20世纪的杰出人
看到《语文建设》2008年11期付宁老师的文章《女性教师的语文课堂教学缺少什么》,很感兴趣。从性别的角度来探讨教学组织和课堂艺术问题,确实是一件非常新鲜,而且有意义的事情。  从目前女性择业的趋向来看,越来越多的知识女性把教师作为首要选择,因此在教师这个职业中,女性的比例与日俱增。虽然性别不是能否胜任这个职业的标准,但由于男女两性在智力发展和思维方式上的差异,再加上在社会文化心理影响下的不同的个性
在小学阅读教学中,我们要更加重视学生阅读能力的培养,促进学生全面发展,提升学生的学科素养。我们跨学科从不同的角度共读同一本绘本,各学科制订的阅读目标不同,但又相互关联;所运用的教学策略符合各学科特点又最终都指向阅读本身。跨学科、多主题阅读教学目的就是扩大阅读教学外沿,全方位地提升学生的阅读素养,从而让学生在学习中达到知情合一。以中国传统绘本《三十六个字》为例,我们把《三十六个字》绘本作为三年级学生
一    《背影》发表八十多年来,不知拨动过多少读者的心弦,引起了多少读者的共鸣。《背影》感人是共识,可为什  么感人却众说纷纭。  叶圣陶说:“就是把父亲的背影作为叙述的主脑,从其间传出父亲爱惜儿子的一段深情。”〔1〕  季羡林说:“《背影》表现的就正是三纲之一的父子这一纲的真精神。中国一向主张父慈子孝,在社会上,孝是一种美德。”〔2〕  余秋雨说:“朱自清就以朴素的笔调描写了他当时看到的一幅图
一、导入    师:老师有一个问题想问你们(停顿较长)——在生活中最令你们担心的事是什么?  生:高考。  生:有人当众考量你。  生:口头作文。  生:突然被人叫起来说话。  师:看来最令大家担心的事情其实也是一些和我们的生活密切相关的事情。美国有一个调查公司,曾经随机抽取了3D00名美国市民,调查“在生活中,你觉得最令你担心的事是什么”,调查的结果显示,不是战争,不是疾病,不是死亡,而是当众演
有效教学的核心是教学效率的最大化。开展教学必须以课堂教学为核心,以学生获取知识为目的。教师应将这种观念贯穿于课堂教学的全过程(课前、课中、课后),从而最终实现教育教学目标的圆满完成。  所谓“有效”,是指在单位教学时间内,学生获得知识的多少以及学生学习技能提高的快慢。有效教学理念颠覆了惯常的教育行为。这一理念将教育视角聚焦于教学实践,而非传统理念中“老和尚撞钟”式的教学。有效教学将教学的本质属性和
记者:《红楼梦》是我国文学史上的一部伟大作品。在中学,《红楼梦》的部分章节也一直是语文课的必修篇目。选修课开设后,学生可以在老师的指导下读更多的内容了。围绕《红楼梦》有很多趣谈,比如说人物的名字别有含义,判词预示着人物的命运,等等。这些内容非常容易成为老师用来引起学生兴趣的素材。您觉得老师在课堂上该如何把握这么一部宏大的作品?  蔡义江:我觉得可以适当地给学生讲一点,但不要把兴趣都引到这方面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