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高中生英语写作可谓是个烫手的山芋。我们不难发现,长期以来教师对提高写作的普遍做法就是讲授一系列的写作技巧和方法;但从实际作品来看,却很不尽如人意,不是泛泛而谈就是言之无物,缺乏充实和新颖的作品。究其原因,在于学生平时积累少,自然言辞单调,内容空洞。正所谓“巧妇难为无米之炊”,一个高明的写作能手如果获取不到厚实的、丰富的写作素材,也无法写出令人满意的作品。勤于积累,是打开写作源泉、丰富写作内容、提高写作能力的关键措施。找到如何帮助学生学会合理有效的积累写作素材的途径和方法就显得尤为重要了。
高中学生英语写作素材获取的途径,主要涉及到语言素材、内容素材和行为素材三个方面。本文就内容素材的获取途径作一粗浅的探讨。因为写作是对生活的认知与记叙,语言只是一个媒介,所以,学生英语的写作内容素材主要还是通过课内和课外两条基本途径获取的。
第一条课内途径:依托课标,结合教材,创设话题。具体做法:“引→联→演”三步。即:引—从现实中引出话题;联—联系相关课文;演—用英语演绎生活,回归现实。
这样做,就能充分依托《课程标准》,并将《课程标准》为高中阶段的英语学习提供的23个语言基本素材,22种呈现方式,通过高中英语教材中的20个module, 40个unit, 80篇text的学习,化为有效的资源以帮助学生获取英语写作的内容素材和灵感。
比如:在教新世纪高一第一册教材第四单元第七课《Two Metropolises》时,根据《课标》基本素材12—城市和国家(cities and countries),结合上海世博会的主题:“城市让生活更美好”,提出问题“What is the theme of the 2010 World Expo?”引出城市这一话题(从现实生活中引出话题)。再通过对课文《Two Metropolises》的学习,了解关于New York and London两大城市的特点(联系类似及相关的课文)。最后由课文中的城市演绎到学生的实际生活(用英语演绎生活,回归现实生活)。创设三个依次推进,由大到小的话题让学生畅所欲言并落笔成文。结合课文中曾有人对纽约做过预言,让学生预言未来的上海将会是什么样子,提出第一个话题:My prediction about Shanghai. 然后讨论若要实现这个预言上海应该怎样发展,再提出提二个话题:My view on the development of Shanghai. 最后,把上海和自己结合起来提出第三个话题:Shanghai and I. 在提出每个话题的同时,师生一起构建既与话题有关,又和课文有密切联系的主题语料。这样,由远及近,由想象到现实。有利于学生将课文中所学到的知识巧妙的演绎到自己的生活中。
除了自己可以结合教材,创设话题,学生还可以采用摘抄法、背诵法、赏析法、比较法、归纳法等,对课本教材相关的内容进行整合、总结,利于深刻记忆和灵活使用。
第二条课外途径:借助课外阅读,联系日常生活,内化英语知识。具体做法:“选→取→用”三步。即:选—选择合适话题;取—提取内容精华;用—用脑用手实践。
操作以上三步,针对不同的学生,既要注意学生的共同特性,又要允许学生的个性要求。所以,“选”要选其所爱,注意材料的适当性和趣味性,使其真正成为学生学习的内驱;“取”要取其所需,注意阅读过程的有效性,使其能真正满足学生学习的内需;“用”要用其所思,用其所写,体现实践性和实用性,使其真正成为学生内化知识的过程。
比如:在2010年卡西欧杯作文大赛的题目中,有一篇就是结合上海学生英文报上关于中国达人秀的文章。这个话题当时在学生中间是喜闻乐道的,可以说是选其所爱,符合学生的共同特性;通过阅读,学生可以提取到文章的主旨,也可以提取达人秀比赛的方法、过程和结果,可以说是取其所需,显示学生需求的个性特点;最后,针对“采取这样的方式能否选出中国真正的达人?”展开思考和讨论。学生的思维异常活跃,见地非同一般。可以说是用其所思,表现了学生独立思考的个性化。不少学生都说这样根本选不出真正的达人。有人认为评委太偏重感情了。也有人认为:刘伟只不过就是用脚弹了钢琴,其弹奏的水平实在是太一般了等等。这个例子说明,因为所选的材料具有趣味性和时效性,提取的话题具有挑战性,所以最后的应用也就具有了真实性和实效性。
无论是通过课内还是通过课外,都围绕一个核心:运用。在获取英语写作的内容素材时,要想取得好的效果,都需要教师的精心设计和指导,更离不开学生的用心参与和实践。教师可以或多或少采取强制手段,使学生形成良好的积累习惯。如:每天摘抄固定句型;背诵一定数量的常用词组;默写规定的词汇等,调动积累的积极性;然后,让学生利用积累的素材完成写作任务,使学生充分体会到积累的作用。通过不断强化积累行为,形成积累习惯,必将带来“下笔如有神”的写作境界,让高中生英语写作不再头疼。
高中学生英语写作素材获取的途径,主要涉及到语言素材、内容素材和行为素材三个方面。本文就内容素材的获取途径作一粗浅的探讨。因为写作是对生活的认知与记叙,语言只是一个媒介,所以,学生英语的写作内容素材主要还是通过课内和课外两条基本途径获取的。
第一条课内途径:依托课标,结合教材,创设话题。具体做法:“引→联→演”三步。即:引—从现实中引出话题;联—联系相关课文;演—用英语演绎生活,回归现实。
这样做,就能充分依托《课程标准》,并将《课程标准》为高中阶段的英语学习提供的23个语言基本素材,22种呈现方式,通过高中英语教材中的20个module, 40个unit, 80篇text的学习,化为有效的资源以帮助学生获取英语写作的内容素材和灵感。
比如:在教新世纪高一第一册教材第四单元第七课《Two Metropolises》时,根据《课标》基本素材12—城市和国家(cities and countries),结合上海世博会的主题:“城市让生活更美好”,提出问题“What is the theme of the 2010 World Expo?”引出城市这一话题(从现实生活中引出话题)。再通过对课文《Two Metropolises》的学习,了解关于New York and London两大城市的特点(联系类似及相关的课文)。最后由课文中的城市演绎到学生的实际生活(用英语演绎生活,回归现实生活)。创设三个依次推进,由大到小的话题让学生畅所欲言并落笔成文。结合课文中曾有人对纽约做过预言,让学生预言未来的上海将会是什么样子,提出第一个话题:My prediction about Shanghai. 然后讨论若要实现这个预言上海应该怎样发展,再提出提二个话题:My view on the development of Shanghai. 最后,把上海和自己结合起来提出第三个话题:Shanghai and I. 在提出每个话题的同时,师生一起构建既与话题有关,又和课文有密切联系的主题语料。这样,由远及近,由想象到现实。有利于学生将课文中所学到的知识巧妙的演绎到自己的生活中。
除了自己可以结合教材,创设话题,学生还可以采用摘抄法、背诵法、赏析法、比较法、归纳法等,对课本教材相关的内容进行整合、总结,利于深刻记忆和灵活使用。
第二条课外途径:借助课外阅读,联系日常生活,内化英语知识。具体做法:“选→取→用”三步。即:选—选择合适话题;取—提取内容精华;用—用脑用手实践。
操作以上三步,针对不同的学生,既要注意学生的共同特性,又要允许学生的个性要求。所以,“选”要选其所爱,注意材料的适当性和趣味性,使其真正成为学生学习的内驱;“取”要取其所需,注意阅读过程的有效性,使其能真正满足学生学习的内需;“用”要用其所思,用其所写,体现实践性和实用性,使其真正成为学生内化知识的过程。
比如:在2010年卡西欧杯作文大赛的题目中,有一篇就是结合上海学生英文报上关于中国达人秀的文章。这个话题当时在学生中间是喜闻乐道的,可以说是选其所爱,符合学生的共同特性;通过阅读,学生可以提取到文章的主旨,也可以提取达人秀比赛的方法、过程和结果,可以说是取其所需,显示学生需求的个性特点;最后,针对“采取这样的方式能否选出中国真正的达人?”展开思考和讨论。学生的思维异常活跃,见地非同一般。可以说是用其所思,表现了学生独立思考的个性化。不少学生都说这样根本选不出真正的达人。有人认为评委太偏重感情了。也有人认为:刘伟只不过就是用脚弹了钢琴,其弹奏的水平实在是太一般了等等。这个例子说明,因为所选的材料具有趣味性和时效性,提取的话题具有挑战性,所以最后的应用也就具有了真实性和实效性。
无论是通过课内还是通过课外,都围绕一个核心:运用。在获取英语写作的内容素材时,要想取得好的效果,都需要教师的精心设计和指导,更离不开学生的用心参与和实践。教师可以或多或少采取强制手段,使学生形成良好的积累习惯。如:每天摘抄固定句型;背诵一定数量的常用词组;默写规定的词汇等,调动积累的积极性;然后,让学生利用积累的素材完成写作任务,使学生充分体会到积累的作用。通过不断强化积累行为,形成积累习惯,必将带来“下笔如有神”的写作境界,让高中生英语写作不再头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