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一、导入新课,激发兴趣。
孩子们,成长的道路中总不免有磕磕碰碰。我们常常抱怨父母不太了解自己,不能够尊重自己。我们在成长过程中常常具有自己的主见,在生活中常常会与父母发生分歧,甚至是争执。它常常会让我们感到无奈、伤心甚至落泪。这些成长的烦恼是不可避免的吗?有没有方法可以解决?请让我们跟着作家张之路一起走进《羚羊木雕》,来进行一次成长的思考!(板书:课题)
二、解读课题,整体感知。
一)解读题目,体验储备。
师:孩子们,文章标题叫做《羚羊木雕》,你知道“羚羊木雕”是什么吗?
生:(集体回答)是用黑色硬木雕成的工艺品。
师:很好,孩子们。这是一种雕刻的艺术品。既然是艺术品,一定具有极高的欣赏价值,价格比较昂贵。
(教师可以用课件展示“羚羊木雕”艺术品的图片,增强学生的直观感受。为文章的探究学习增强直观体验)
二)整体感知,初步体验。
师:孩子们,文章讲述了一个什么故事?用简单的概述故事情节。
生:文章中“我”将父母送给我的羚羊木雕送给了好朋友万芳,父母逼着我要回羚羊木雕,结果我很伤心。
师:那么,你知道我为什么要送羚羊木雕给万芳吗?
生:因为我和万方是好朋友。我俩友谊深厚。
生:因为万芳很喜欢羚羊木雕。
生:因为万芳很仗义,跟我关系很好。
师:同学们说法很好。但是请你告诉老师你从哪里看出万芳很仗义,和我关系很好?
生:万方和我上幼儿园就在一起。她学习好,一点不自私,我俩“形影不离”,老师也叫我们“合二而一”。
生:万芳很热心。她体育课和我换了裤子,避免我被父母责骂,而自己却被妈妈罚站了一个钟头。
师:很好。同学们了解了故事的来龙去脉,对故事情节有了准确把握。文章情节可以用两个词来概括:“逼”和“要”。(教师板书:逼 要)
三、阅读探究,质疑探究。
师:孩子们,在经历了这件事情后,“我”是怎样的心情?
生:“我”感到非常伤心、委屈。
师:是的,文章很多地方表现出我的伤心、委屈。文章中哪句话最能表现“我”的心情?
生:“我觉得我是世界上最伤心的人!”
师:很好。孩子们,文中的我最后说:“可是,这能全怪我吗?”你认为这件事应该怪谁?
生:怪父母。因为父母不理解,尊重孩子的友情,不能体谅孩子的心情。
生:怪自己。因为自己自作主张,搬起石头砸了自己的脚。
师:很好。孩子们很有自己的主见。有些同学认为怪父母,有些同学认为怪自己,意见很不统一。我需要同学们能结合人物的言行来说明自己的理由——
一)赏析父母的言行
师:孩子们,大家认为应该责怪父母请结合原文说说自己的理由——
生:我认为父母过于严厉。文章多处写到母亲对我的逼问,看出母亲不近人情。
师:哪些地方?请列举出来。
生:如“母亲的目光紧紧地盯着我”,看见母亲很严肃。也能看出母亲非常重视羚羊木雕,而忽略了孩子的感受。
生:还有。“妈妈变得十分严厉”、“妈妈坚定地说”。都可以看出母亲不近情理。
生:还有母亲对金钱十分重视,却忽略了孩子只见纯真的友情。
师:哪里可以看出?
生:母亲说了:“你不知道那是多么名贵的木雕?”
师:很好。还有吗?
生:父亲也很严厉,漠视孩子的感受。
生:对。文章写父亲的表现虽然“静静的”、“慢慢地说”,但是仍然“带着一种不可抗拒的力量”。他还批评我送羚羊木雕是“自作主张”。
生:文章中奶奶对我是充满理解,这也表现了父母的不通情理。
生:父母如果不愿意我送,就不应该将羚羊木雕送给我。
师:孩子们说的很有道理。大家对文章的阅读感知也很仔细。不过,我孩子要请同学们注意,难道只是父母错了吗?——
二)赏析我的言行:
师:那些同学认为“我”有错误?情也结合文章说出自己的看法。
生:羚羊木雕是父母从遥远的非洲带来的,很昂贵。作为孩子要表现友谊,不应该用珍贵的物品作为礼物。
师:你很有见解。很好,还有吗?
生:羚羊木雕是父母送给我的。这里面包含着父母对我的心意,见证了父母的爱。作为孩子为了友谊,而将凝聚父母爱的礼物转送他人,我认为这也是不可取的。
生:文中的“我”作为孩子并不理解父母的苦心。
师:为什么这样说?
生:母亲因为羚羊木雕珍贵而要“我”要回来,而且还拿了一盒糖给我作为礼物。这说明父母并不想同学们说的不理解孩子,而是因为羚羊木雕太珍贵了。
生:我认为文章中的“我”作为孩子不仅不理解父母对自己的爱,而且还听不进去父母对自己的教育和建议。我认为这是我不懂是造成的。所以说这件事必须怪我。
生:对啊。文章中父母虽然神情严肃,但是并没有对我发火,而是一直在跟孩子讲道理。这就说明父母非常在意孩子,关键还是孩子一意孤行造成的。
师:孩子们,你们对文章阅读很仔细,对文章都有自己独特的感受与见解。老师为你们高兴?大家再将最后一句话细心读一遍,想一想,作者为什么要用这样一句话?(教师可以自己试读一遍,也需要留给学生充足的时间去试读这句话)
师:孩子们,这句话是什么句式?谁来将这句话改成陈述句?
生:这是一句反问句。
生:应该改为:“这不能全怪我。” 师:很好。你们体会到作者的良苦用心了吗? 生:(恍然大悟)老师,我知道了。作者认为不是父母或我单方面的错误,大家都有做的不对的地方。
师:孩子们,你们终于理解了作者的良苦用心。本文中作者并没有简单将事情的责任归咎于父母或者孩子,而是用这样一个句子引起大家对家庭“代沟”的思考,引起大家的反思。大家懂了吗?(教师微笑巡视教室,看学生的反映。)
四、体验反思,总结提高。
师:孩子们,通过刚才的阅读争论,我们终于明白了作者的写作目的。下面,我想请同学们思考一下:文中的父母或我在这件事情中有没有好办法可以避免这样的事情发生?(教师可以让学生进行自由讨论后再让学生解答)
生:老师,我认为父母可以再送给孩子羚羊木雕之时告诉孩子羚羊木雕的珍贵,并且让孩子懂得父母对自己的爱。这样孩子就不会轻易拿羚羊木雕送人了。
生:还有,孩子应该在送羚羊木雕之前询问父母,去主动征求家长的意见。
师:很好。孩子们,你们的想法都很对。那你们思考一下:为什么文章中没有出现这样的情况呢?
生:因为文章中父母和孩子缺乏相互的交流与沟通,导致大家彼此不能理解。
师:太棒了。回想生活,我们在成长的过程中,常常也会因为这样或那样的事情和父母发生矛盾,甚至冲突。现在,你知道应该怎么避免了吗?
生:我们知道了。生活中,我们应该和父母多交流,多沟通,去设身处地为彼此多考虑,这样“代沟”就会消除殆尽。
(教师微笑,表示对学生赞许。)
五、总结全文,布置作业。
一)课堂总结:
一件珍贵的艺术品,一场家庭的矛盾纠纷,给了我们很多人生的启示。希望同学们能从中汲取宝贵的人生经验,用心去感悟,用心去思考,使家庭多一份和谐温馨,让成长多一些智慧快乐!
二)布置作业:
请以“家庭小风波”写一篇文章,记述自己成长中的家庭烦恼,写出自己对生活的真切感受。
板书:
教后记:新课标提出自主、合作、探究式学习方式,倡导学生成为课堂学习、成长的主体。语文教学的三维目标提出更集中体现了现代语文教育教学的宗旨:引领学生的成长。本课的教学情节精炼,内容平实,但蕴含着着深刻的成长哲理。如何调动学生课堂学习的思维?如何避免单一的说教模式?我在教学中紧扣“可是,这能全怪我吗?”作为主问题,引导学生讨论“该怪谁?”到“如何避免?”对文本进行研读、分析,进而引发学生的思考,让知识、能力目标和情感、价值观的目标有机渗透,相互交融,激发学生的兴趣,启发学生的思考,最终提高学生的思维,锻炼学生对问题的分析、解决能力。课堂中学生始终处于在思考中阅读,在阅读中思考的学习状态,真正达成课堂学习中“文本——学生——教师”的有机结合,让阅读的课堂充满思考的智慧与成长的气息。
孩子们,成长的道路中总不免有磕磕碰碰。我们常常抱怨父母不太了解自己,不能够尊重自己。我们在成长过程中常常具有自己的主见,在生活中常常会与父母发生分歧,甚至是争执。它常常会让我们感到无奈、伤心甚至落泪。这些成长的烦恼是不可避免的吗?有没有方法可以解决?请让我们跟着作家张之路一起走进《羚羊木雕》,来进行一次成长的思考!(板书:课题)
二、解读课题,整体感知。
一)解读题目,体验储备。
师:孩子们,文章标题叫做《羚羊木雕》,你知道“羚羊木雕”是什么吗?
生:(集体回答)是用黑色硬木雕成的工艺品。
师:很好,孩子们。这是一种雕刻的艺术品。既然是艺术品,一定具有极高的欣赏价值,价格比较昂贵。
(教师可以用课件展示“羚羊木雕”艺术品的图片,增强学生的直观感受。为文章的探究学习增强直观体验)
二)整体感知,初步体验。
师:孩子们,文章讲述了一个什么故事?用简单的概述故事情节。
生:文章中“我”将父母送给我的羚羊木雕送给了好朋友万芳,父母逼着我要回羚羊木雕,结果我很伤心。
师:那么,你知道我为什么要送羚羊木雕给万芳吗?
生:因为我和万方是好朋友。我俩友谊深厚。
生:因为万芳很喜欢羚羊木雕。
生:因为万芳很仗义,跟我关系很好。
师:同学们说法很好。但是请你告诉老师你从哪里看出万芳很仗义,和我关系很好?
生:万方和我上幼儿园就在一起。她学习好,一点不自私,我俩“形影不离”,老师也叫我们“合二而一”。
生:万芳很热心。她体育课和我换了裤子,避免我被父母责骂,而自己却被妈妈罚站了一个钟头。
师:很好。同学们了解了故事的来龙去脉,对故事情节有了准确把握。文章情节可以用两个词来概括:“逼”和“要”。(教师板书:逼 要)
三、阅读探究,质疑探究。
师:孩子们,在经历了这件事情后,“我”是怎样的心情?
生:“我”感到非常伤心、委屈。
师:是的,文章很多地方表现出我的伤心、委屈。文章中哪句话最能表现“我”的心情?
生:“我觉得我是世界上最伤心的人!”
师:很好。孩子们,文中的我最后说:“可是,这能全怪我吗?”你认为这件事应该怪谁?
生:怪父母。因为父母不理解,尊重孩子的友情,不能体谅孩子的心情。
生:怪自己。因为自己自作主张,搬起石头砸了自己的脚。
师:很好。孩子们很有自己的主见。有些同学认为怪父母,有些同学认为怪自己,意见很不统一。我需要同学们能结合人物的言行来说明自己的理由——
一)赏析父母的言行
师:孩子们,大家认为应该责怪父母请结合原文说说自己的理由——
生:我认为父母过于严厉。文章多处写到母亲对我的逼问,看出母亲不近人情。
师:哪些地方?请列举出来。
生:如“母亲的目光紧紧地盯着我”,看见母亲很严肃。也能看出母亲非常重视羚羊木雕,而忽略了孩子的感受。
生:还有。“妈妈变得十分严厉”、“妈妈坚定地说”。都可以看出母亲不近情理。
生:还有母亲对金钱十分重视,却忽略了孩子只见纯真的友情。
师:哪里可以看出?
生:母亲说了:“你不知道那是多么名贵的木雕?”
师:很好。还有吗?
生:父亲也很严厉,漠视孩子的感受。
生:对。文章写父亲的表现虽然“静静的”、“慢慢地说”,但是仍然“带着一种不可抗拒的力量”。他还批评我送羚羊木雕是“自作主张”。
生:文章中奶奶对我是充满理解,这也表现了父母的不通情理。
生:父母如果不愿意我送,就不应该将羚羊木雕送给我。
师:孩子们说的很有道理。大家对文章的阅读感知也很仔细。不过,我孩子要请同学们注意,难道只是父母错了吗?——
二)赏析我的言行:
师:那些同学认为“我”有错误?情也结合文章说出自己的看法。
生:羚羊木雕是父母从遥远的非洲带来的,很昂贵。作为孩子要表现友谊,不应该用珍贵的物品作为礼物。
师:你很有见解。很好,还有吗?
生:羚羊木雕是父母送给我的。这里面包含着父母对我的心意,见证了父母的爱。作为孩子为了友谊,而将凝聚父母爱的礼物转送他人,我认为这也是不可取的。
生:文中的“我”作为孩子并不理解父母的苦心。
师:为什么这样说?
生:母亲因为羚羊木雕珍贵而要“我”要回来,而且还拿了一盒糖给我作为礼物。这说明父母并不想同学们说的不理解孩子,而是因为羚羊木雕太珍贵了。
生:我认为文章中的“我”作为孩子不仅不理解父母对自己的爱,而且还听不进去父母对自己的教育和建议。我认为这是我不懂是造成的。所以说这件事必须怪我。
生:对啊。文章中父母虽然神情严肃,但是并没有对我发火,而是一直在跟孩子讲道理。这就说明父母非常在意孩子,关键还是孩子一意孤行造成的。
师:孩子们,你们对文章阅读很仔细,对文章都有自己独特的感受与见解。老师为你们高兴?大家再将最后一句话细心读一遍,想一想,作者为什么要用这样一句话?(教师可以自己试读一遍,也需要留给学生充足的时间去试读这句话)
师:孩子们,这句话是什么句式?谁来将这句话改成陈述句?
生:这是一句反问句。
生:应该改为:“这不能全怪我。” 师:很好。你们体会到作者的良苦用心了吗? 生:(恍然大悟)老师,我知道了。作者认为不是父母或我单方面的错误,大家都有做的不对的地方。
师:孩子们,你们终于理解了作者的良苦用心。本文中作者并没有简单将事情的责任归咎于父母或者孩子,而是用这样一个句子引起大家对家庭“代沟”的思考,引起大家的反思。大家懂了吗?(教师微笑巡视教室,看学生的反映。)
四、体验反思,总结提高。
师:孩子们,通过刚才的阅读争论,我们终于明白了作者的写作目的。下面,我想请同学们思考一下:文中的父母或我在这件事情中有没有好办法可以避免这样的事情发生?(教师可以让学生进行自由讨论后再让学生解答)
生:老师,我认为父母可以再送给孩子羚羊木雕之时告诉孩子羚羊木雕的珍贵,并且让孩子懂得父母对自己的爱。这样孩子就不会轻易拿羚羊木雕送人了。
生:还有,孩子应该在送羚羊木雕之前询问父母,去主动征求家长的意见。
师:很好。孩子们,你们的想法都很对。那你们思考一下:为什么文章中没有出现这样的情况呢?
生:因为文章中父母和孩子缺乏相互的交流与沟通,导致大家彼此不能理解。
师:太棒了。回想生活,我们在成长的过程中,常常也会因为这样或那样的事情和父母发生矛盾,甚至冲突。现在,你知道应该怎么避免了吗?
生:我们知道了。生活中,我们应该和父母多交流,多沟通,去设身处地为彼此多考虑,这样“代沟”就会消除殆尽。
(教师微笑,表示对学生赞许。)
五、总结全文,布置作业。
一)课堂总结:
一件珍贵的艺术品,一场家庭的矛盾纠纷,给了我们很多人生的启示。希望同学们能从中汲取宝贵的人生经验,用心去感悟,用心去思考,使家庭多一份和谐温馨,让成长多一些智慧快乐!
二)布置作业:
请以“家庭小风波”写一篇文章,记述自己成长中的家庭烦恼,写出自己对生活的真切感受。
板书:
教后记:新课标提出自主、合作、探究式学习方式,倡导学生成为课堂学习、成长的主体。语文教学的三维目标提出更集中体现了现代语文教育教学的宗旨:引领学生的成长。本课的教学情节精炼,内容平实,但蕴含着着深刻的成长哲理。如何调动学生课堂学习的思维?如何避免单一的说教模式?我在教学中紧扣“可是,这能全怪我吗?”作为主问题,引导学生讨论“该怪谁?”到“如何避免?”对文本进行研读、分析,进而引发学生的思考,让知识、能力目标和情感、价值观的目标有机渗透,相互交融,激发学生的兴趣,启发学生的思考,最终提高学生的思维,锻炼学生对问题的分析、解决能力。课堂中学生始终处于在思考中阅读,在阅读中思考的学习状态,真正达成课堂学习中“文本——学生——教师”的有机结合,让阅读的课堂充满思考的智慧与成长的气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