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历史教学必须由知识型课堂走向“生命化课堂”,必须站在“生命”的高度,触动学生的心灵,唤起学生的学习积极性,让学生张扬个性,感受到被尊重,体会到成功的喜悦。这样,历史教学才能迸发生命的灵光。十年课改,给我们这座海岛县的广大历史教师带来的冲击和影响,无疑是深远、深刻的。在课程改革实施的过程中,中学历史课堂教学既取得了许多可喜的成绩,收获了不少宝贵的经验,但也带来了许多思想困惑,产生了不少行为误区。其中最引人关注的是历史有效教学问题。教学的基本诉求是必须有效。所谓“有效”,主要是指通过教师在一段时间的教学后,学生所获得的具体进步或发展。教学有没有效益,并不是指教师有没有教完内容或教得认真不认真,而是指学生有没有学到什么或学得好不好。笔者认为,为了实现有效教学,不是教师自鸣得意、孤芳自赏的“精彩演绎”,而是要看学生的参与、看学生的活动、看学生的感受、看学生的收获。上学期我以直接给学生上课的方式来表达、诠释和实验我对初中历史课程与教学的一些理解,现在撰此一文,望能抛砖引玉,引起大家的共鸣,更希望同行批评指正。
一、教学机智的课堂
教学机智是教师面临复杂教学情况所表现的一种敏感、迅速、准确的判断能力。比如在处理事前难以预料而又必须特殊对待的问题时,以及对待处于一时激情状态的学生时,教师所表现出的能力。尽管教学机智是瞬间的判断和迅速的决定,但教学机智往往是教师在教学过程中面对特殊的教学情境最富灵感的“点睛之笔”。 教学机智在课堂教学中的运用主要体现在对课堂偶发事件的处理上。课堂偶发事件的发生,对教师来说是一种严峻的挑战。然而,应该认识到挑战与机遇并存,在偶发事件中,既有不利于正常教学的一面,也有有利于正常教学的一面。尽管如此,只要掌握教学机智的运用策略,就能使偶发事件经过教师及时、巧妙、灵活的处理,对教学起到烘托、补充和增效的作用。如我在上《甲午中日战争》一课时,我的导言设计是这样的,中国近代史既是一部自己发展的历史,又是一部深受外来影响的历史,其中一个国家在过去曾经长期是我们的学生,但是到了近代,这个国家对我国产生了深远的影响,而且有着深刻的教训,谁知道这是哪个国家?学生异口同声的回答:“日本”。其中有一小部分学生嘴里出来的是“小日本”。我此时因势利导,充分利用这个机会对学生进行教育,我说:“就是这个小国却战胜了我们这个大国,而且改变了我们的命运,让我们尊严扫地,因此这个小字可是不能轻易出口。”我进一步教育学生,历史不是叫我们哭的,也不是叫我们笑的,乃是要求我们明白他的。
二、问题探究的课堂
课堂提问是课堂教学过程中,教师和学生之间常用的一种互动交流的教学手段。实践证明,课堂教学中教师适时提出巧妙的问题,恰到好处地触及学生的思维兴奋点,能收到促进思维、加深理解、巩固知识的功效。传统的课堂教学,教师“独霸讲台”“搞一言堂”,学生只是被动接受知识的“容器”,没有主动权,试想,这样的课堂何谈生机、何来活力?学生是一个个有生命的个体,我们只有把他们当作一个个活生生的人来看待,课堂才会焕发生命的活力。如我在上《甲午中日战争》一课时,我采用“走进历史—感知历史—体验历史—探究历史—感悟历史”的互动教学模式,以史实为基础,以探究“‘小’日本为何侵略‘大’中国?如何看待邓世昌的抗战?国家和个人的命运应该掌握在谁的手里?甲午中日战争中除了《马关条约》内容外,我们还失去了什么?”通过本节课的学习,你从中得到哪些感悟?我们应该怎么做?”等问题为载体,师生互动,生生互动,经过全体课堂参与者的阅读、思考、讨论,使每个学习者都经历一个主动的获取知识、解决问题、完善情感、升华人格的自主学习过程。敢于撒手,给学生一个展现的空间,学生就会给我们一片惊喜。课堂提问是为了启发学生的思维、促进学生的学习,所以提问设计应具有明确的目标导向。
三、情境创设的课堂
历史学习情境就是在历史学习过程中,根据所学的内容,创设一种具有历史真实感的特定情境,使学生产生一种身临其境的感觉,由此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启迪学生的思维,发挥学生的想像,最终达到理解和掌握历史知识的能力。让学生“身临其境”地学习,有利于情感“体验”和正确态度的形成,我在本课教学中,积极创设合情合理、符合学生心理特点、情感需要的情境,引导学生主动、积极进入情感体验。如我在上《甲午中日战争》一课时,我先后播放了黄海海战和《马关条约》签定的视频录像,让学生置身于甲午中日战争特定的历史背景中,去感受战争,体验战争,探究战争。把“死”的课堂变得“生动活泼”。而且,在多角度材料的刺激下,我营造的特定课堂氛围中,学生加深了对历史真实的感受和理解,并在心灵深处形成感应和共鸣,达成了初步的情感体验。
四、关注活动的课堂
课堂上恰当合理地组织学生学习活动,能使学生主体地位充分体现,激发学生参与课堂学习活动的热情,调动学生的思维,使学生的语言、思想、情感、审美等素养得到提升,进而获得新的学习感悟和体验。如我在上《甲午中日战争》一课时,我分三部分讲解,一是形势改变了,二是我们战败了,三是任人宰割了。在第一个环节时,我出示了一段材料:
清政府自始即采取企求欧洲列强干涉速行终止中日战争之政策,李鸿章屡求各国代表援助,且电训中国驻欧洲各国之使臣,直接哀求各国之政府,中国之政府不顾侮辱自国之体面,一味向强国企哀求怜,自开门户以迎豺狼。于是日本加紧进攻,以求速胜,而中国在一次又一次的调停中丧失时间和机会,完全陷入被动挨打的境地。
让学生讨论,当战争来临时,清政府的态度和备战情况。在第二个环节时,我出示了一段材料:
日本外相陆奥宗光高兴地说:“在这笔赔款之前,根本没有料到会有几亿日元,本国全部收入只有8千万日元,一想到现在会有2亿3千万两白银滚滚而来,无论政府和私人都觉得无比的富裕!”
让学生讨论,2亿两多吗?日本把这部分钱大多用在了哪里?
学生通过参与活动尝试了历史学习方法的运用,把见解、观点与教材内容结合在一起,既丰富了对教材的认识,又验证了教材结论。而且,通过参与活动获得了学习体验与情感体验,增强学生的社会意识和责任意识,培养学生的借鉴意识和反省意识,实现历史教学的最大价值追求。
五、生命创造的课堂
长期以来,课堂教学的主要方式是,学生只能被动接受、死记硬背,对学习毫无兴趣。课改理念认为:学生是教学活动的主体,要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就要转变传统的教学方式,引导学生自主学习,通过合作、探索去感悟知识的产生和形成过程。凡是能让学生动脑、动口的,教师不要包办代替,让学生自己去经历知识的建构过程。在课堂教学中,要让学生自己去阅读、感悟,通过师生之间、生生之间多向合作交流,多边互动,去自主地探究,从而获得知识,培养创新能力。充分给学生提供相互交流,共同参与学习的机会,充分发挥其自主、探究的能动性,体现学生的主体地位。如我在上《甲午中日战争》一课,在总结环节时,我让学生思考在学习完甲午中日战争后,你有什么心情?请用一种颜色来代表,并说明为什么用这种颜色?学生甲回答:“灰色的,我心灰意冷” 学生乙回答:“红色的,鲜血染红了大海”学生丙回答:“黑色的,为清政府的腐败而愤怒” 学生丁回答:“白色的,我脑子一片空白”等,学生充分发挥了自己的想象力,拓展了学生的思维空间,符合学生的从形象到逻辑的认知规律,起到了画龙点睛的作用,激发了学生的民族责任感和历史使命感,使学生获得“忘记历史就意味着背叛!以史为鉴,面向未来”等丰富的情感体验,并树立强国之志,好好学习,报效祖国,强大国家。
行文至此,我产生了一个感受,那就是无论身处何种环境,无论条件多么困苦,只要我们从事教学的每一个教师都不放弃心中的追求,都不熄灭心头曾燃烧过的课改的火种,都不丧失对课堂教学执着热爱的立场,我们的课堂就一定能闪烁出夺目的光芒。
追求有效课堂,过去如此,现在如此,将来也将如此。
一、教学机智的课堂
教学机智是教师面临复杂教学情况所表现的一种敏感、迅速、准确的判断能力。比如在处理事前难以预料而又必须特殊对待的问题时,以及对待处于一时激情状态的学生时,教师所表现出的能力。尽管教学机智是瞬间的判断和迅速的决定,但教学机智往往是教师在教学过程中面对特殊的教学情境最富灵感的“点睛之笔”。 教学机智在课堂教学中的运用主要体现在对课堂偶发事件的处理上。课堂偶发事件的发生,对教师来说是一种严峻的挑战。然而,应该认识到挑战与机遇并存,在偶发事件中,既有不利于正常教学的一面,也有有利于正常教学的一面。尽管如此,只要掌握教学机智的运用策略,就能使偶发事件经过教师及时、巧妙、灵活的处理,对教学起到烘托、补充和增效的作用。如我在上《甲午中日战争》一课时,我的导言设计是这样的,中国近代史既是一部自己发展的历史,又是一部深受外来影响的历史,其中一个国家在过去曾经长期是我们的学生,但是到了近代,这个国家对我国产生了深远的影响,而且有着深刻的教训,谁知道这是哪个国家?学生异口同声的回答:“日本”。其中有一小部分学生嘴里出来的是“小日本”。我此时因势利导,充分利用这个机会对学生进行教育,我说:“就是这个小国却战胜了我们这个大国,而且改变了我们的命运,让我们尊严扫地,因此这个小字可是不能轻易出口。”我进一步教育学生,历史不是叫我们哭的,也不是叫我们笑的,乃是要求我们明白他的。
二、问题探究的课堂
课堂提问是课堂教学过程中,教师和学生之间常用的一种互动交流的教学手段。实践证明,课堂教学中教师适时提出巧妙的问题,恰到好处地触及学生的思维兴奋点,能收到促进思维、加深理解、巩固知识的功效。传统的课堂教学,教师“独霸讲台”“搞一言堂”,学生只是被动接受知识的“容器”,没有主动权,试想,这样的课堂何谈生机、何来活力?学生是一个个有生命的个体,我们只有把他们当作一个个活生生的人来看待,课堂才会焕发生命的活力。如我在上《甲午中日战争》一课时,我采用“走进历史—感知历史—体验历史—探究历史—感悟历史”的互动教学模式,以史实为基础,以探究“‘小’日本为何侵略‘大’中国?如何看待邓世昌的抗战?国家和个人的命运应该掌握在谁的手里?甲午中日战争中除了《马关条约》内容外,我们还失去了什么?”通过本节课的学习,你从中得到哪些感悟?我们应该怎么做?”等问题为载体,师生互动,生生互动,经过全体课堂参与者的阅读、思考、讨论,使每个学习者都经历一个主动的获取知识、解决问题、完善情感、升华人格的自主学习过程。敢于撒手,给学生一个展现的空间,学生就会给我们一片惊喜。课堂提问是为了启发学生的思维、促进学生的学习,所以提问设计应具有明确的目标导向。
三、情境创设的课堂
历史学习情境就是在历史学习过程中,根据所学的内容,创设一种具有历史真实感的特定情境,使学生产生一种身临其境的感觉,由此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启迪学生的思维,发挥学生的想像,最终达到理解和掌握历史知识的能力。让学生“身临其境”地学习,有利于情感“体验”和正确态度的形成,我在本课教学中,积极创设合情合理、符合学生心理特点、情感需要的情境,引导学生主动、积极进入情感体验。如我在上《甲午中日战争》一课时,我先后播放了黄海海战和《马关条约》签定的视频录像,让学生置身于甲午中日战争特定的历史背景中,去感受战争,体验战争,探究战争。把“死”的课堂变得“生动活泼”。而且,在多角度材料的刺激下,我营造的特定课堂氛围中,学生加深了对历史真实的感受和理解,并在心灵深处形成感应和共鸣,达成了初步的情感体验。
四、关注活动的课堂
课堂上恰当合理地组织学生学习活动,能使学生主体地位充分体现,激发学生参与课堂学习活动的热情,调动学生的思维,使学生的语言、思想、情感、审美等素养得到提升,进而获得新的学习感悟和体验。如我在上《甲午中日战争》一课时,我分三部分讲解,一是形势改变了,二是我们战败了,三是任人宰割了。在第一个环节时,我出示了一段材料:
清政府自始即采取企求欧洲列强干涉速行终止中日战争之政策,李鸿章屡求各国代表援助,且电训中国驻欧洲各国之使臣,直接哀求各国之政府,中国之政府不顾侮辱自国之体面,一味向强国企哀求怜,自开门户以迎豺狼。于是日本加紧进攻,以求速胜,而中国在一次又一次的调停中丧失时间和机会,完全陷入被动挨打的境地。
让学生讨论,当战争来临时,清政府的态度和备战情况。在第二个环节时,我出示了一段材料:
日本外相陆奥宗光高兴地说:“在这笔赔款之前,根本没有料到会有几亿日元,本国全部收入只有8千万日元,一想到现在会有2亿3千万两白银滚滚而来,无论政府和私人都觉得无比的富裕!”
让学生讨论,2亿两多吗?日本把这部分钱大多用在了哪里?
学生通过参与活动尝试了历史学习方法的运用,把见解、观点与教材内容结合在一起,既丰富了对教材的认识,又验证了教材结论。而且,通过参与活动获得了学习体验与情感体验,增强学生的社会意识和责任意识,培养学生的借鉴意识和反省意识,实现历史教学的最大价值追求。
五、生命创造的课堂
长期以来,课堂教学的主要方式是,学生只能被动接受、死记硬背,对学习毫无兴趣。课改理念认为:学生是教学活动的主体,要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就要转变传统的教学方式,引导学生自主学习,通过合作、探索去感悟知识的产生和形成过程。凡是能让学生动脑、动口的,教师不要包办代替,让学生自己去经历知识的建构过程。在课堂教学中,要让学生自己去阅读、感悟,通过师生之间、生生之间多向合作交流,多边互动,去自主地探究,从而获得知识,培养创新能力。充分给学生提供相互交流,共同参与学习的机会,充分发挥其自主、探究的能动性,体现学生的主体地位。如我在上《甲午中日战争》一课,在总结环节时,我让学生思考在学习完甲午中日战争后,你有什么心情?请用一种颜色来代表,并说明为什么用这种颜色?学生甲回答:“灰色的,我心灰意冷” 学生乙回答:“红色的,鲜血染红了大海”学生丙回答:“黑色的,为清政府的腐败而愤怒” 学生丁回答:“白色的,我脑子一片空白”等,学生充分发挥了自己的想象力,拓展了学生的思维空间,符合学生的从形象到逻辑的认知规律,起到了画龙点睛的作用,激发了学生的民族责任感和历史使命感,使学生获得“忘记历史就意味着背叛!以史为鉴,面向未来”等丰富的情感体验,并树立强国之志,好好学习,报效祖国,强大国家。
行文至此,我产生了一个感受,那就是无论身处何种环境,无论条件多么困苦,只要我们从事教学的每一个教师都不放弃心中的追求,都不熄灭心头曾燃烧过的课改的火种,都不丧失对课堂教学执着热爱的立场,我们的课堂就一定能闪烁出夺目的光芒。
追求有效课堂,过去如此,现在如此,将来也将如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