传文化之意,承语文之道

来源 :广东教学报·教育综合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gjzd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在烟波浩渺的历史长河中,中华文化博大精深、源远流长,以其独特的面貌展现出无穷的东方文化魅力。中国传统文化不仅仅架构起语文学科的知识系统,更积淀着中华民族的人文精神、文化智慧。语文作为一门课程,不但承担着语言及教学的任务,而且担负着文化传承的职责。在教学中,教师应立足文化本源,用敏锐的视角发现文化的体现;立足学科本体,引导学生品味文化的魅力;立足发展本质,推广文化的弘扬;立足实践本位,内化文化修养,让精美深邃的中华传统文化真正走进学生的思想深处,丰盈每一个学生的人生。
  【关键词】传统文化;语文教学;弘扬发展
  在烟波浩渺的历史长河中,中华文化博大精深、源远流长,以其独特的面貌展现出无穷的东方文化魅力,尤其是《中华诗词大会》的热播,武亦姝等诗词高手出现在大众面前,再次引发了大家对传统文化的关注和热议。中国传统文化不仅仅架构起语文学科的知识系统,更积淀着中华民族的人文精神、文化智慧。语文作为一门课程,不但承担着语言及教学的任务,而且担负着文化传承的职责。语文作为文化的载体,决定了语文学科的特殊性和重要性。而且,传统文化的传承、发展和创新,很大程度上依赖于语文。我们要让传统文化走进语文课堂教学,真正将传统文化教育的理念植根于语文教学活动中去,提高学生对中华優秀传统文化的认同,培养学生的民族归属感及自豪感,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明成果。
  语文新课标中指出,“引导学生通过阅读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经典作品,积累文言阅读经验,培养民族审美趣味,增进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理解,提升对中华民族文化的认同感、自豪感,增强文化自信,更好地继承和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语文是交流的工具,是一门学习知识的学科,更包含着中国传统文化的精髓,特别是文言文。在传统的文言文教学过程中,教师往往把力气花在字词章段的讲解分析上。但新课程标准给文言文教学提出了更高更明确的要求:文言文教学既要注重字词的理解学习,又要重视文本内涵的品味。站在新时代讲台上的语文教师,应该充分发挥语文学科人文素质教育的特殊功能,在教学中渗透中华传统文化教育,是对其进行很好的传扬,让学生在祖国灿烂的文化长河中游弋,使中华传统文化得以发扬光大。作为文化传承者,教师应该怎样挖掘语文课本中的传统文化,让学生感受语文文字的精美深邃,了解历史文化的博大精深,增强审美力,提升思维力?
  一、立足文化本源——发而现之
  打开统编语文教材,传统文化元素纷至而来:大气磅礴的山水写意画,精巧逼真的传统剪纸,中国风浓烈的扇面造型,戏曲装扮的京剧人物……统编小学语文教材蕴涵着传诵已久、脍炙人口的经典篇章。整个小学6个年级12册课文共有古诗文132篇,平均每个年级20篇左右,约占课文总数的30%,集聚了中华民族几千年的文化精神。教学时我们要立足文化本源,在大语文教育视觉下,善于发现,精心构思,巧妙运用,从不同时代、不同体裁的作品中接受祖国博大精深文化的熏陶和人文精神的陶冶,感受到我国悠久历史文化的脉搏,让传统文化精髓根植童心。
  1.汉字文化
  课堂是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主阵地,仅仅是一个汉字,也可能蕴含着丰富的内涵,教师教学时要善于运用传统文化经典建构课堂。
  部编小学语文教科书一年级上册第一课呈现的识字课文“天地人,你我他”,就以传统蒙学课本《三字经》“三才者,天地人,三光者,日月星”“曰水火,木金土。此五行,本乎数”等经典语句,充分说明人与天地的关系。第二课的“金木水火土”,以五行继之,用传统文化最简单的方式揭示物质的自然构成,这不仅是对“天地人”的具体阐述,更是以汉字表现了自然界万物的文化真谛。
  此外,在《小青蛙》中依据“青”字认识“睛、情、晴、清、请”等生字,引导学生了解形声字的构字方式;在《动物儿歌》中依据“虫子旁”认识了一系列与昆虫有关的生字;在五年级综合性学习单元《遨游汉字王国》,学生了解汉字的渊源。一系列汉字文化的编排,贯穿整套小学语文教科书始终。通过学习活动,让每一个中华子女了解汉字知识,感受中华传统博大的汉字文化。
  2.蒙学文化
  小学是启蒙教育,蒙以养正,德教为先,人生百年,立于幼学。小学阶段的启蒙教育关系到每个孩子一生的幸福。陶行知先生认为,人格教育,端赖六岁前之培养。让孩子自小接受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的熏陶教育,提高人文素养,提高精神追求的层次,这正是实施素质教育的必然要求。
  例如,教学统编教材一年级语文下册中的识字课《姓氏歌》和《人之初》,它们由传统蒙学《百家姓》和《三字经》改编而成,配图则采用了中国画,图文风格和谐统一。我们在教学中可以启发孩子感受国学文化严谨有序的结构、德知兼论的内涵、斐然的文采。在统编教材一年级语文“和大人一起读”的栏目中,编排了许多体现民族特色的童谣、民歌,如《春节歌》《剪窗花》,以及识字课《对韵歌》:“云对雨,雪对风。花对树,鸟对虫。山清对水秀,柳绿对桃红。”这些内容都是从蒙学读物中直接节选或者稍作修改的课文,读起来朗朗上口、节奏明快、生动有趣。在教学时,带领孩子一起动动口“唱歌谣”,一起拍拍手“做游戏”,让知识与趣味相融,不仅让儿童易于积累知识,更利于内化民族传统文化,使学生潜移默化地受到优秀传统文化的浸染。
  3.古文文化
  诗是最美的语言,古文是最精妙的语言。统编教材中,出现了很多经典诗词和文言文课文。其中统编教材一年级语文上册入选了《咏鹅》《悯农》《古朗月行》《风》等诗歌,三年级有小古文《司马光》,四年级有《纪昌学射》,五年级有《杨氏之子》,六年级有《学弈》《两小儿辩日》和《伯牙绝弦》等,教学时,引导学生感受古诗词的魅力,在诵读中浸染诗情,在潜移默化间烙上民族文化印记。
  4.艺术文化
  统编语文教材中的内容传承着传统文化,处处彰显了文化艺术之美。一年级语文下册识字课《春夏秋冬》的插图,以中国传统扇面为造型,美轮美奂;每一篇古诗词都配上水墨画,引人入胜;而《字谜》的配图更是儿童逛传统灯会、猜灯谜的画面,洋溢着浓浓的中国传统节庆气氛,这些细节不胜枚举、俯拾可见。备课时,教师要善于捕捉和利用这些因素,将其纳入教学内容,于细微处将传统文化融入课堂。   二、立足学科本体——引而导之
  《全日制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明确指出: 语文是最重要的交际工具,是人类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工具性和人文性的统一是语文课程的基本特点,强调在语文教学过程中,让学生“认识中华文化的丰厚博大,吸收民族文化智慧”。如何引导,教师的课堂提问是关键。立足学科本位进行科学提问,使课堂生机勃勃,教学有声有色,引发学生“跳一跳”,摘取成功的果实,培养学生思维的深度、广度、灵活度,从而加强课堂的有效互动,增强教学效果。
  1.引于情感生发处
  语文学科的独到之任在于文意兼得,貌似一个个枯燥方正的文字,蕴含着丰富的情感。教学中,教师要挖掘传统文化中的情感生发点,引发学生的情感表达。如教学人教版上册《伯牙绝弦》时,巧妙利用背景音乐渲染气氛,使历史人物形象化、古文演绎生动化。一曲美妙的《高山流水》把整堂课推向高潮,扣人心弦的乐曲唤起了学生无限联想:得知音,人生一大乐事;但此时,曲已终,人已逝,又是何等凄凉!制造这样的“情感落差”,激起学生思维千层浪:伯牙子期的情投意合,知音情谊让世人动容;而在钟子期死后,不知情的伯牙如约来到故地会挚友,但此时却斯人不再,物似人非,伯牙悲痛之极。而此刻一曲凄凉的古筝曲适时响起,让人如同身临其境,痛彻心扉。此时,教师加入《哭子期》低沉而悲凉的吟诵,提问学生:此情此景,你就站在子期的墓前,你会怎么样呢?这是全文的高潮部分,学生为之动容,各抒胸臆的同时也深深感受到短短50多个字所带来的心灵震撼。
  2.引于困顿疑惑处
  一节课最深刻的往往是学生学习中的问题所在处,也是其能力增长处,需要教师进行引导,有效消除学生阅读认知中的困顿和疑惑,从而培养学生的阅读能力。
  在人教版六年级下册《北京的春节》中,了解到中华传统文化习俗——燃放烟花爆竹,我设计了辩论题:现在许多小区为了防火安全,春节期间禁止燃放爆竹,究竟春节燃放烟花爆竹这一传统习俗是财富还是包袱?应该推广还是禁止呢?这一提问,引发了学生思维的冲突。经过热烈的讨论,有学生说,春节燃放烟花爆竹代表着中华民族乐观、豁达的精神传承,增强了民族认同感,但这一传统习俗引发的灾难也成为人们生活中的隐患和精神包袱,所以,要结合当前的社会实际,采取积极的应对措施,做到平平安安、高高兴兴过大年;有学生说,对待中华传统文化的正确态度是取其精华,去其糟粕,推陈出新,古为今用。我抓住时机设问,传统文化中哪些是精华?哪些是糟粕?请同学们看图片讨论。通过一系列的思辨,学生对传统文化有了更全面、更深刻的认识。
  3.引于经典再生处
  教材中有不少篇目选自文言经典,编者在编入课文时作了改动,也有一些课文的细节出自文言经典,引导学生原汁原味地理解、鉴赏语言,或体会人物形象,或品读语言表达,与经典处整合再生,是一种有效的策略。
  如在学习人教版五年级下册的《晏子使楚》时,读到“晏子严肃地回答‘:这是什么话?我国首都临淄住满了人。大伙儿把袖子举起来,就是一片云;大伙儿甩一把汗,就是一阵雨;街上的行人肩膀擦着肩膀,脚尖碰着脚跟。大王怎么说齐国没有人呢?’”这时,适时引入古文“晏子对曰:‘齐之临淄三百闾,张袂成阴,挥汗成雨,比肩继踵而在,何为无人?’”让学生通过文白互通的方式,来说说文中形容齐国人多的句子;用文白互读的方式感受文言表达的简洁明了,从而感受晏子处变不惊、聪明机智的个性。通过引经据典,不仅了解了文本的大意内涵,还发掘了许多传统文化的精妙之处,整合再生。
  4.引于细节刻画处
  语文教材中有不少篇目选自文言经典,编者在编入课文时作了改动,也有一些课文的细节出自文言经典,引导学生原汁原味地理解、鉴赏语言,或体会人物形象,或品读语言表达,与经典处整合再生,是一种有效体会传统文化的策略。
  人教版五年级下册《“凤辣子”初见林黛玉》中,在描写王熙凤的外貌时,曹雪芹浓墨重彩地描写“这个人打扮与众姑娘不同,彩绣辉煌,恍若神妃仙子:头上戴着金丝八宝攒珠髻,绾着朝阳五凤挂珠钗;项上戴着赤金盘螭璎珞圈;裙边系着豆绿宫绦,双衡比目玫瑰佩;身上穿着缕金百蝶穿花大红洋缎窄裉袄,外罩五彩刻丝石青银鼠褂;下着翡翠撒花洋绉裙……”要知道,服饰和礼仪是汉民族的一种文化符号。服饰之美不仅是方便美观,更重要的是不同场合的服饰所代表的不同文化意义。通过一个人的着装,可以体现一个人的性格、风度、爱好、志趣等,展示一个时代的风貌。教学时,可以结合小说的情景介绍:贾琏捐了个正五品同知,王熙凤自是五品夫人,她的穿着正是显示了其身份和社会地位。她的打扮自然“与众姑娘不同”“恍若神妃仙子”,其实,她是贾府的实际掌权人,地位显赫,她的服饰还以金色为主,彩绣辉煌,体现其高贵与华丽,也彰显了她在贾府所处的显赫地位。
  5.引于文本补白处
  语文课本中,每一篇文章都是灵动的个体,很多地方留有“空白”。教师可以抓住这些文本的空白,让孩子驰骋思维,放飞想象,促使其进入课文情境,强化自己的内心体验。
  在教学人教版下册《两小儿辩日》中,孔子听了两小儿各持己见的话语后,他的內心会想写什么呢?当堂堂大学者“不能决也”时,两小儿除了说“谁为汝多知乎”外,还可能说些什么呢?短短的一个教学片断,可以引发学生浮想联翩,“触摸”到人物的内心,从而获得人生难得的“情感体验”。这种体验是真真切切的,也是刻骨铭心的。通过这种“补白想象”,可以引领学生进入“文我交融”的情境,感受文中的形象,拉近与文言文的情感距离,从中激活、生成、升华体验。
  三、立足发展本质——推而广之
  语文本来就是文化的最基本、最重要的载体,满贮着文化的精华,是一个人文化水准的最外在、最鲜明的标志。因此,我们要立足新课程,创造性地理解和运用教材,解读传统文化内涵,弘扬推广教材所蕴涵的传统美德,通过有效策略,为学生创造学习的机会,寻求传承传统文化的途径,努力营造人文氛围,领略传统文化风采,让学生在课堂上领略到文化应有的魅力。   1.读出其味
  文言味儿首先是读出来的。诵读,就要读出古文的韵律,培养语感,学好语言。现代文教学对于朗读倡导“正确、流利、有感情”,对于一脉相承的文言文,同样有效。教师不但要引导学生读准字音,还要读准情感的节奏,文言文行文中结构的编排组合更是节奏感的综合体现。
  在统编版三年级《司马光》一课中,“光持石击瓮破之”这七个字,三个一连串的动作描写,两字一述,“持石”“击瓮”“破之”——紧凑而紧张!朗读时设想自己就是司马光,必须尽快救下瓮中好友,无论是力度还是节奏,都要有紧迫的感觉。通过反复诵读,感受情形之紧迫、救人之心切。随之而来的“水迸”“儿得活”的结局,要读出“迸”字的力道,“得”字的欢呼,可以延长其音,甚至可以配以动作,让朗读重现经历鬼门关而“活”过来的反应,会让课堂戏剧化!
  文言文的音调极具色彩感,只有通过诵读方可见。通过诵读,帮助孩子借助声音进入文字情境;因“音”利导,循“声”问道,对文言文音调、节奏的感受,对汉字其根源的解构,让文字“活”起来,让短小的文言故事在我们面前丰盈起来,厚重起来。
  2.嚼出其蕴
  在教学过程中,巧妙地将识字教学与文本理解结合,既能增添识字的乐趣,又能丰富文本的内涵。例如:“之乎者也”本是文言文的代名词,所以“之”是一个文言味十足的字,其内涵极为丰富。在人教版六年级上册《学弈》中,“之”字有着丰富的内涵。教学时,教师可以通过变身小魔术游戏的方法,引导学生理解“之”字的含义:
  通国之善弈者也——之:的;
  惟弈秋之为听——之:(弈秋)的教导
  一人虽听之——之:弈秋的教导
  思援弓缴而射之——之:天鹅
  虽与之俱学——之:前一个人
  弗若之矣——之:前一个人
  这样的游戏,孩子们百玩儿不厌,同时,也引导学生细细咀嚼“之”的含义,体会文言文的精妙丰富。
  四、立足实践本位——内而化之
  1.在地行动
  《语文课程标准(实验稿)》的教学建议指出:“阅读是学生的个性化行为,不应以教师的分析代替学生的阅读实践。应让学生在主动积极的思维和情感活动中,加深理解和体验,有所感悟和思考,受到情感熏陶,获得思想启迪,享受审美乐趣,要珍视学生独特的感受、体验和理解。”
  “观乎人文,天下化成。”在传统文化教育教学活动中,搭建以“体验”为主的各种实践活动平台,赋予传统文化以时代精神和活力,让学生在实践活动中体验中华文化的精髓,并在活动体验中感悟、内化,最终促进自我发展。如在学习古诗《元日》《天竺寺八月十五日夜桂子》中,在了解古诗的诗意诗情时,引导学生了解中华传统习俗的同时,借助传统节日,组织学生进行诗词、书法、经典诵读、古诗文知识比赛、古诗文书画作品展等等活动,在讲授知识中传承文化,将历史的经典、时代的方向播种到学生心中,传播社会正能量,促进优秀传统文化的传承和发扬。
  传统文化不是空中楼阁,而是融入生活之中的一种风俗。传承传统文化,重要的是传承风俗,体验风俗。这样,不但能够满足学生强烈的好奇心和探究欲望,并且能够产生具体深切的体验,知行合一,进而使语文学习更现实、更有意义。使学生身体力行成为民族文化的行动者,传承者。
  2.文化思辨
  语文其实就是文语,学习语文,不但要理解文字的表层意思,还要通过思辨,体会文语,追根求源,理解语言文字的“弦外之音”、“言外之意”、“不言之语”。
  在教学五年级下册第10课的《杨氏之子》时,文中有这样的两句:孔指以示儿曰:“此是君家果。”儿应声答曰:“未闻孔雀是夫子家禽。”引导学生推敲文字的弦外之音,深入思考:为什么杨氏之子会这样回答?学生经过一番热烈的争论后,终于体会到孩子的聪明机智,语言运用的巧妙。孩子知道孔君平在姓氏上做文章,于是,孩子也在姓氏上做文章,而且采用了否定的方式,婉转对答,既表现出应有的礼貌,又使孔君平无言以对。接着引导:假如来的是李夫子,张夫子,黄夫子呢?引发学生在理解的基础上拓展说话。
  文言文“言文分离,行文简练,结构严谨”,学生聚焦语言表达,在随文学习中初步尝试进行表达,进一步感受、热爱中华优秀传统文化。
  3.文白互学
  在教学中,以教材中的课文阅读为基础,拓宽阅读视野,整合相同题材的文言进行互学,放手让学生走进经典,比较、发现、理解、鉴赏,文白互学,提升学生的阅读素养。
  如人教版四年级下册的《纪昌学射》一文中,纪昌学射,飞卫用心良苦地教,纪昌专心致志地学,而且学有成效,成了有名的射箭能手。在即将结束教学时,出示小古文“纪昌既尽卫之术,计天下之敌己者,一人而已,乃谋杀飞卫。(《列子·汤问》)”让学生自由读,说说大意并质疑。《列子·汤问》中对《纪昌学射》的记载,完全颠覆了我们对“尊师”的认识,这究竟是为什么呢?此处小古文的引入,不仅点在了学生思维的固化处,更是点在了学生阅读探求处,一节课的结束又是新探究的开始,激起了学生阅读《列子·汤问》的欲望,實现中华民族为人之道的传承,弘扬了传统文化。
  语文教材中渗透着中国传统文化,上课时,让学生走进经典,比较、发现、理解、鉴赏,文白互学,让学生经历思维的整合、分析、提炼,不但提高思维能力,而且培养学生对传统文化的兴趣。
  文化是民族的血脉,历史是国家的根基,传统文化是民族的文化母体。在教学中,我们要立足语文课程,传承弘扬传统文化、增强民族文化认同感,增强民族凝聚力和创造力,在学生的灵魂深处夯筑起传统文化殿堂的基础,给语文课堂增添上一道靓丽的风景线。
  【参考文献】
  [1]吕国飞.让小古文与语文教学相得益彰[J].教学月刊·小学版(语文),2016(9).
  [2]谢黎.以一带一,多元整合.小学语文教与学[J].中国人民大学书报资料中心,2019(2).
其他文献
本报综合消息 金秋十月,在全国人民取得抗击疫情斗争重大战略成果、喜迎国庆和中秋“双节”的喜庆日子里,2020年全国青少年校园足球夏令营十三个营区在全国各地陆续开营。今年13个组别5944名男女运动员最终选拔出2337名优秀运动员入选分营最佳阵容,并在分营结束后进入全国青少年校园足球夏令营总营,经过竞赛最终遴选出824名优秀运动员入选总营最佳阵容。  广州市共有32名运动员代表广东省参加全国青少年校
“这些年,一个人,风也过,雨也走……”每当周华健的歌曲《朋友》在我的耳畔响起时,我就会想起你。打开被时间所尘封的记忆之册,翻开最美的几页……  四年级的那场篮球赛,到了最后一球,最关键的时候,我运球失误,给对手抢断,我拼了命似地跑过去,想要夺回球权,可是不懂规则的我一抬手,“啪”的一声,打到了对方的手,对方的啦啦队兴奋得一蹦三尺高:“加油,二加一!加油,二加一!”对手的实力很强,又得到了我的“帮助
【摘要】学前教育是学生学习的基础,也是学生的启蒙教育。进入新时代,我国的学前教育迈入了新的阶段,已经进入了全面提升育人质量的新阶段。目前,随着学前教育的发展,我国学前教育的教研活动也在不断的增多,教研形式也在不断的创新,显然,一些教研活动是提升了学前教育的教育综合水平,而一些教研活动却没能形成很好的反馈,不能有效提高学前教育的教育质量。因此,如何坚守教研优良传统的同时又能不断创新教研活动,是当下教
【摘要】家庭因素对学习障碍有不可忽视的影响,创造和改善家庭教育环境,能够有效地治疗儿童学习障碍。本文通过借鉴前人因素分析的结果,从客观的家庭教育环境、家庭教养方式、家庭学习环境、亲子交流这四方面提出有效指导策略,在家庭教育下为儿童学习障碍的预防、干预和矫正治疗措施提供参考依据。  【关键词】学习障碍;家庭教育;儿童  儿童学习障碍(learning disabilities,LD)是指智力正常的儿
【摘要】育人为本,德育为先。在实际贯彻和落实有关立德树人这一根本任务的时代背景中,小学体育教师在实际教学中更要充分地为学生渗透有关德育的相关内容,进而引导小学生能够正确地理解和掌握相关的体育知识,在提升自身身体综合素养的同时,强化对相关体育技能的运用。本篇文章从探讨小学体育教学中如何做到立德树人的思考入手,说明小学体育教学中立德树人的必要性,分析了有关小学体育教学中如何立德树人的途径。  【关键词
【摘要】阅读能力是基础教育阶段需要重点培养的部分,其对于小学学生良好語文基础的提升奠定了良好的平台,需要教师在小学低年级阅读中借助情景补白的模式,带动学生阅读,注重学生培育。因此,本文小学低年段阅读教学中如何进行情景补白展开了分析和探讨,希望能够为有效提高小学学生语文阅读能力提供相关参考经验。  【关键词】小学语文;低年段阅读教学;补白  对于小学语文阅读的情景进行补白主要是通过带动学生充分发挥自
她,以德育身,以爱为航。她是大山中守护幼儿的“神祗”,她是幼儿的欢乐源泉,她驱散幼儿的孤独,指引幼儿成长的正确方向。  她,志存高远,苦心孤诣。她是连山山区幼儿园的“代言人”,她将少数民族艺术特色与教学、育人相结合,传播了连山地区的特色文化,幼儿的“希望之花”在这里生根发芽。  她是粤北贫困少数民族地区的“太阳”。她让留守儿童被呵护、懂分享、善谦让、共合作,正如她的名字一样,她像金色的太阳温暖了一
《义务教育数学课程标准(2011版)》指出“数学课程的设计与实施应根据实际情况合理地运用现代信息技术,要注意信息技术与课程内容的整合,开发并向学生提供丰富的学习资源,把现代信息技术作为学生学习数学和解决问题的有力工具,有效地改进教与学的方式,使学生乐意并有可能投入到数学活动中去”。因此,随着“互联网 ”的推进,如今的小学数学课堂教学更多提倡利用“互联网 教育”的信息技术平台实现教与学的理念重塑、结
【摘要】培养小学生良好的阅读习惯,小学英语教学的重点。小学生英语阅读存在音读、无声朗读以及指读等不良阅读习惯。当前,小学英语阅读教学中,存在着过于重视单词和句型讲解,忽视学生语篇完整性感知;重视阅读结果,忽视学生阅读过程指导;局限于课本,忽视学生课外阅读;未形成良好阅读环境,缺少阅读氛围等问题。因此,为有效培养小学生英语阅读习惯,应培养学生阅读兴趣;积累词汇量,学生能有效进行阅读;掌握阅读技巧,理
东莞市罗伟杰名师工作室是实施慧教育的试验场所,起着示范辐射、专业引领、成长探索和教育研究的作用,倡导绿叶教育,贯穿成长信念,为慧师工程添柴加薪,打造莞邑智慧教师成长的共同体。  工作室有主持人1人,指导专家4人,成员2人,学员15人,助理1人。工作室主持人罗伟杰老师是广东省小学数学特级教师、广东省第二批骨干教师、两届东莞市名师工作室主持人、东莞市小学数学第三批学科带头人、中小学高级(副高级)数学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