交通肇事罪法律问题研究

来源 :大东方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supphia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 刑法规定和司法解释的出台有利于正确处理交通肇事案件,但是相继而来的理论争辩以及在实际运用过程中,交通肇事罪中的立法缺陷已经动摇了法律的权威性。因此在我国交通事故频发的背景下,加强对交通肇事罪法律问题研究具有重要的意义和价值。
  【关键词】 交通肇事罪;逃逸;自首;赔偿
  我国目前关于交通肇事罪的立法和司法规定可以看出存在不完备之处,甚至存在着一些矛盾之处,例如逃逸问题、交通事故赔偿问题等,因为这些问题的存在削弱了我国刑法的公信力,也阻碍着我国的司法实践进程,因此加强对交通肇事罪的相关研究显得更加具体重要意义。
  一、交通肇事罪逃逸认定问题
  对于受害者死亡结果的发生逃逸行为人的主观心态应该与其肇事时选择一逃了之的心态一样,是故意为之。交通肇事逃逸行为人对于受害人的死亡结果持着一种希望的故意心态。生活中,交通肇事后为了让受害人死亡,肇事行为人甚至选择故意再次碾压或者撞击受害人的例子也并不罕见。
  我国相关司法解释中规定交通肇事罪有共犯形态存在,对减少和打击肇事逃逸行为起到了积极的作用。然而,我国《刑法》第25条明确规定过失犯罪中不存在共犯的可能,现行的司法解释与《刑法》第25条所体现的立法原则及立法精神存在不一致的地方,这种不一致造成了传统刑法理论与现行法律规定的冲突,在学术界备受争议,甚至认为这一解释的内容近乎“荒唐”。因此,亟需在理论上加以澄清和阐述。
  将指使逃逸的行为按交通肇事罪予以认定,既有悖于我国刑法的犯罪构成理论,也违背了罪刑法定原则,更与共同犯罪的原理背道而驰。第一,交通肇事行为的行为人主观上是过失的,而指使逃逸行为的行为人则是故意为之,且指使人对肇事行为人与先前的肇事行为缺乏意思联络,以共犯论处有违共同犯罪的原理。第二,构成交通肇事罪的基础是肇事行为人有违反交通运输法规的行为,而指使逃逸的行为人未违反交通运输管理法规,指使行为与违章肇事行为两者之间并无关联。
  二、交通肇事罪自首认定问题
  交通肇事罪中存在以下几种情形,应当认定是自首:发生交通事故后,肇事者自己因受伤当场昏迷,或者丧失了行动能力也需要救助被送至医院救治,待能够主动打电话或者由于行动不便委托他人的或自己直接向有关单位和人员投案方式,且如实讲述事发经过,并自愿接受审理判决的行为,应认定为自首;发生交通事故后,当事人因事发现场混乱,因及时抢救受伤人员,一时顾不上报警的,事后也并未实施逃逸行为且能自愿接受公安机关询问和处理的,应当认定为自首;发生交通事故后,当事人及时报警,积极抢救受伤人员,经过与交警或受伤人员、伤者家属协商取得同意的留下本人真实信息后因必须离开的理由暂时离开且要在约定时间内返回,应当认定为自首;发生交通事故后,当事人为了送受伤人员到医院救治等原因离开事发现场,虽当时未能及时报案的,但之后能主动归案的,应当认定为自首;发生交通事故后,当事人未逃逸,积极保护现场、采取抢救受伤人员和财产,主动向公安机关报案或委托他人向公安机关报案的,只要如实供述自己的犯罪事实,应当认定为自首;发生交通事故后,当事人因为害怕承担法律责任实施了逃逸行为的,后来又能主动投案,并能如实供述自己所犯罪行的,应当认定为自首;在交通事故发生后,能够出具证据证明当事人是由于害怕可能遭受到人身攻击而不是害怕承担法律责任离开事故现场的。当时或事后拨打报警电话,因害怕遭到被受害方家属报复或是当地群众殴打而离开现场的情况。过后又可以如实描述案发时情形,不逃避法律责任的,毕竟,此类现象肇事司机主观上是要保护自身安全,虽然未能实施抢救义务,而不是因逃避抢救义务及法律追究的责任,只是暂时离开事故现场,不属于交通肇事后逃逸的行为,也应当认定为自首。
  三、交通肇事罪的立法完善构想
  (一)增设交通肇事逃逸罪。首先,交通肇事罪的概念应指行为人在交通肇事之后,不履行立即停车、保护现场、抢救被害人等的法定义务,擅自逃离现场,逃避法律追究或逃避被害人救助的行为。主体为一般主体;主观方面为故意;客体为侵犯了生命健康权和财产安全;客观方面为行为人在交通肇事之后,不履行立即停车、保护现场、抢救被害人等的法定义务,擅自逃离现场,逃避法律追究或逃避被害人救助的行为。
  其次,对于量刑情节的制定,本文认为可以进行如下设置 :“交通肇事后逃逸的,处3年以下有期徒刑或拘役;交通肇事后逃逸致人重伤或者具有其他严重情节的,处3年以上7年以下有期徒刑,交通肇事后逃逸之人死亡的,处7年以上有期徒刑或者无期徒刑。”从刑法宽严相济原则以及慎用死刑原则出发,对该条犯罪不适用死刑。并且交通肇事罪的虽然主观恶性和社会危害性比较大,但是与蓄意杀人性质并不相同,并不属于情节极其严重的犯罪,因此并不设置死刑。
  (二)提高量刑标准。首先,提升最低法定刑,将3年以下有期徒刑提高至3年以上7年以下有期徒刑;其次,行为人确有悔罪和积极赔偿行为,可以从轻判决,适用3年以下有期徒刑或则拘役;再者,对于致人重伤或者是情节特别恶劣的,判处7年以上10年以下有期徒刑;对于致人死亡的判处10年以上有期徒刑或者是无期徒刑。另外,对于无证驾驶等违章驾驶,或者是从事驾驶行业的人员的交通肇事行为,应该在法定刑内从重判决。
  (三)增设罚金刑。罚金刑指的是人民法院判处被告人向國家缴纳一定数额人民币的刑罚方法,即通过剥夺行为人的财产使其产生痛苦,从而遏制犯罪。对于交通肇事罪设置罚金刑可以更好的预防犯罪,往往众多交通肇事罪的发生是由于当事人为了追求经济利益而导致疲劳驾驶、超载等,继而引发交通肇事,设置罚金刑可以有效的遏制违章驾驶行为造成的犯罪事故。我国司法机关可以根据我国经济水平、交通事故发生情况进行分级设置。
  (作者单位:西北政法大学研究生学院)
其他文献
摘 要:工程机械融资租赁交易方式下,经销商和融资租赁公司之间的合作协议总的保证担保条款,因不符合保证合同成立的要件,应当认定为效力待定条款。  关键词:工程机械;融资租赁;预约保证  融资租赁是工程机械交易的重要方式之一,但是这种融资租赁交易方式带有典型的行业特征,在实践中形成了许多交易习惯。这些交易习惯使得工程机械融资租赁交易与合同法列名规定的融资租赁合同关系产生了很大的区别,给司法实践处理带来
期刊
摘要:目前网络游戏的盛行,虚拟财产在很大程度上就是指网络游戏空间存在的财物,包括游戏账号的等级,游戏货币、游戏人物拥有的各种装备等等,这些虚拟财产在一定条件下可以转换成现实中的财产。网络中所存在的弊端也逐渐显露出来,网络游戏中的经验值,武器、电子银行、VIP会员等网络虚拟财产的纠纷不断,亟待需要建立完善的相关法律法规。  关键词:网络;虚拟财产;民法保护  我国《宪法》第13条所规定的“其他合法财
期刊
在计算机网络发达的今天,各行各业都在受到互联网的冲击。网络空间的隐蔽性、虚拟性、复杂性等特点,使得网络犯罪的主体对象广泛、发展迅速,网络犯罪案件的数量呈上升趋势。根据《2011-2015年度网络违法犯罪大数据报告》,近5年来网络违法犯罪案件的数量不断攀升,犯罪主体日趋年轻化,社交软件是实施网络违法犯罪的重灾区。就网络诈骗类型来说,虚假兼职占比高达30%,退款欺诈位列第二,占比18.2%。网上赌博、
期刊
内容摘要:了更好的贯彻落实《决定》提出的各项诉讼制度改革措施,需要深刻理解,正确认识《决定》的部署,从制度层面研究应如何推进以审判为中心的诉讼制度改革。随着以审判为中心的诉讼制度改革的逐次推进,未来的刑事诉讼制度在架构设计、权力运行、权益保护、司法资源配置等方面必将进一步科学化、合理化。  关键词:审判为中心;诉讼制度;司法改革  党的十八届四中全会通过的《中共中央关于全面推进依法治国若干重大问题
期刊
摘要:本文通过物证保管的概念、意义入手,分析我国当前在物证保管过程中存在的问题,提出了今后我国完善物证保管,实现科学化物证保管的若干建议。  关键词:物证;物证保管;完善;  一、物证保管的概述  物证保管,顾名思义主要是指把能够对案件事实起到证明作用并且将来会用做证明该案的证据的物品和痕迹,予以固定同时要稳妥完善的进行保管和封存的活动。对于物证的不同种类,具体的保管的方法也不尽相同:(1)对于象
期刊
摘 要 长期以来,我国多数高校严格地限制学生的专业选择,高校学生的专业选择权没有在法律层面被重视。本文首先对高校学生专业选择权的现有政策及法律规定进行整理,提出问题,接着着眼于专业选择权的理论基础,进而提出有关保障学生专业选择权的建议,以期能早日真正给予高校学生专业选择权。  关键词:高校学生;专业选择权;权利保障  一、高校学生专业选择权有关规定的分析  在我国,高校学生的专业选择权虽然没有欧美
期刊
摘要:如今的互联网社会,人们的生活环境越来越多元化,这无不得益于科技的发展。但是,正是在这种多姿多彩的社会背景下,违反法律的现象也是屡屡发生,犯罪的形式和不同程度的分化较之以往要更加复杂,与传统类型犯罪相比更具时代性。很显然传统的严刑峻法很难适应当今时代的法制建设,犯罪轻刑化趋势已经成为未来刑罚体系发展的重要方向。  关键词:轻刑化;谦抑性;建议和完善  一、犯罪轻刑化的理论依据  犯罪刑罚的轻刑
期刊
一、我国环境诉讼审判组织专门化的模式选择  (一)设置方式及具体形式  1. 设置方式的选择。环境审判组织的设置要坚持“全国普遍设置、重点区域必须设置”的原则,即在全国范围内建立专门化的环境审判组织,保证各地都能及时解决当地的环境纠纷,维护环境正义;在环境问题严重、环境案件频发的区域,必须要设立专门化环境审判组织来应对这一严峻形势,切实保护环境和生态平衡,维护环境权益,打击环境违法行为,最终保障环
期刊
摘 要:公安民警执法中经常会遇到违法的机动车驾驶人驾车逃跑事件,对违法车辆追缉堵截是否有法律的明确规定,民警追截违法车辆发生伤亡后果是否要承担不利后果等方面存在着诸多疑问。本文试对这些问题进行剖析,以期从法律的角度对公安执法实践有所裨益。  关键词:追缉;堵截;违法车辆  追截违法车辆,是指追缉和堵截,是公安民警在执法工作中有效控制违法犯罪嫌疑人的一种措施和手段[1]。  一、追缉堵截违法车辆的法
期刊
摘 要:GMS交通运输法律合作制度构建,必须努力摆脱机制变迁可能带来的路径依赖,最终在现存法律制度下真正实现脱胎换骨式的变革。  关键词:GMS交通运输合作;法律机制变迁;路径依赖  大湄公河次区域经济合作(以下简称GMS)六国(中国、缅甸、老挝、泰国、柬埔寨和越南)在不同合作机制框架下签署的政府间双边和多边公约,以及各自为履行公约而制定、修改或完善的配套国内法律规定为该区域内的交通运输合作提供了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