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语言是文化传播的重要载体,英语文学作品的翻译是我国学习西方文化的重要途径。在英语文化翻译的过程中,除了要运用正确的翻译方法,在英语文学中的文化差异也是我们关注的重点。从文化差异来看,中西方语言存在较大差异,在使用习惯和语言顺序上都有很大不同。因此,在英语文学翻译过程中,我们要重视这种差异,并能够正确处理文化差异。本文立足于阐述造成文化差异的原因为出发点,探讨出解决这种文化差异的对策。
【关键词】英语文学;文化差异;翻译;对策
随着我国改革开放的不断深入,西方文化对我国传统文化造成一定的冲击,英语开始登上中国的舞台,成为越来越重要的存在。英语交流活动的增多使人们开始重视汉语文化和英语文化之间的差异,从英语文学翻译入手人们开始深入思考这种差异,具体表现为采用什么样的手段才能翻译出好的作品,正确处理英语文学翻译过程中和中文的差异,这种差异给翻译工作者带来了很大的困惑。为促进中西方文化更好地交流和沟通,笔者分析了中西方文化差异的原因,为何会出现这种差异?给出读者可行性的解决策略,从中产生一些思考一遍更好为英语文学翻译工作作出贡献。
一、分析正确处理英语文学翻译中文化差异的重要性
由于英语文化翻译是一项复杂的工程,而英语与汉语之间存在的较大差异为这项工程增添难度,如果在英语文学翻译过程中没有重视对彼此文化的差异,那么文学作品译文难以发挥出实际的影响力,降低实效性的发挥。反之,只有重视文化之间存在的差异,并且体现于翻译过程中,充分了解差异巧妙在翻译处理中的重要部分,因此能否采用恰当的处理方式对英文作品译文翻译的质量具有重要意义。只有在翻译过程中把握住中英之间的文化差异,才能科学合理处理好翻译过程中存在的文化翻译障碍,使得翻译出来的作品更具有实效性和准确性。文化因素是翻译中必须考虑在内的基础要素,语言直译的方式会增加读者理解作品的难度,文化背景不同,很难想象英语文学创作中的背景,因此在翻译过程中不仅易于理解语言内容,更重要的是关注到语言背后各有特点的文化品格,其蕴含的内在元素更具有独特性,突破这种文化障碍才会真正翻译出优秀的英文文化作品。
二、出现中西方文化差异的原因
1.历史背景差异。不同历史文化背景造成了各个国家文化底蕴内涵不同,说话的语气和用语顺序也都不同。在英语文学翻译时,这种原因给翻译造成了很大障碍,如果仅从字面翻译的话,翻译内容达不到文章表达的效果。例如,在英国国家背景中,只有“神(God)”的存在,没有“天”,根据这一背景知识,我们在翻译中文时,必须把God和Heaven区分开来,西方信仰的是上帝,而传统中国人则信奉老天爷,这是历史背景的差异,已经根深蒂固植根于我们的血液当中,抹除不掉也更改不了,所以在英语文学翻译时要根据国家历史背景选择合适的词汇表达出英语文学中传达的含义。
2.生活习性差异。中国文明传承几千年的历史过程中,始终没有间断对语言的变更,生活习惯也延续了古人以面食为主的特色。西方人早餐很简单,一般都是一杯牛奶加主食面包,这种生活习性的不同给翻译造成了困难。例如,英语文学中会出现“The meal has been cooked”被动式表达语态,但在中文翻译时,我们不可能说饭被做好了却说饭做好了,这种生活习惯造成的差异也是英语文学翻译过程中注意的重点。如Gone with the Wind中“They would rather have that breakneck cousin for her than you.”陈译本翻译为“他们宁愿把她嫁给那个人品十分危险的堂兄, 也不会嫁给你的。”把“cousin”翻译为堂兄, 但在中国传统印象中近亲结婚是不被允许的,所以读者在阅读过程中十分不能理解这句翻译语句。英语中的词汇也很贫乏,堂哥、表哥都是用“cousin”,我们对人物关系理解时会产生疑问,到底这个人是表哥还是堂哥,所以在翻译时会造成困难。
3.思维方式差异。思维方式是深厚的民族文化积累所形成的,反映了某一语言的民族在历史发展过程中造就的语言心理倾向。中国人偏重于形象思维,而西方人偏重用于抽象思维和逻辑思维。双方在历史、文化、宗教、哲学等方面更是有所不同。中西方这种思维方式的差异使得英语文学差异时,思维侧重点不一样,东方是以感性为主,更多的是感情的抒发,对其所存在的思维逻辑不会产生联系,西方人就会注重内在的逻辑关联。东方在中国人印象中都是温暖的、和煦的,而西方人在翻译时总也表达不出这层意味,比如,李商隐的《无题》有句“相见时難别亦难,东风无力百花残。”在翻译时译者写道“The east wind is too weak to receive flowers dead”, 这种翻译完全破坏了李商隐在诗中表达的那种伤感、忧愁的情感,淡化了意境,扭曲了作者情感。在英语思维中,西风才是和煦温暖的,应该用west wind表达更贴切诗人思想,但是符合了感情,字面有变成了“西风无力百花残”这种表达,无法满足对词句的含义,所以这种思维方式的不同也会造成中西方文化差异,要么是遵循字面含义要么是符合感情表达,两个无法协同存在。
三、英语文学翻译中应对中西文化差异化的对策
1.分析文学体裁,比较文化差异。在英语文学的翻译过程中,会遇到各种各样的文学体裁和内容,不同体裁的翻译作品有着各自独特的语言特征,其所代表的文化意义也各有不同。如小说、散文、诗歌等此类体裁,各自的语言风格就是翻译中要考虑的重要因素之一。对此,我们要明确体裁的样式,从中观察出不同体裁样式的特点,在翻译时注意技巧的使用。对这些体裁的翻译过程中,要对其中作品的时代背景、文化氛围有所了解,将这些因素对应到中文的翻译进行对比,找出两者的差异所在,做到既忠于原文又符合汉语的用语习惯,从整体提高翻译质量。以《茶花女》为例“for in Paris the lovers of any celebrated courtesan see each other every day”按照字面翻译就是“每天都见面”,但为了使翻译作品更富有文学色彩,符合小说的描写,译者将这句话翻译为“一位巴黎名妓的所有情人彼此间几乎都是密友”,显得生动形象,符合英语文学翻译的准则,一定要考虑体裁的差异。 2.考虑动态对等原则。在文学翻译时,译者要根据动态对等原则准确地在语句中体现文化内涵,努力创造出既符合原文语义又体现原文特色的作品。但完全展现出作者作品的最大内涵是不现实的,所以我们要最大限度地重現原文文化,使得英文表达出来的含义以汉语的表达方式呈现出来。但由于中英文化之间存在较大差异,在具体翻译过程中差别悬殊,因此以充分了解两种文化为基础前提,运用动态对等原则的方式处理彼此之间的差异,但是并不意味着用僵化的对等翻译方式为呼应意见,可能在实际过程中会存在偏差,遵循体裁特征彼此呼应。例如,英语成语“spring up like mushroom”大多翻译为“雨后春笋”而非“雨后蘑菇”,因为在汉语成语里面无法说出“雨后蘑菇”这个词语的深层含义,无法达到翻译的目的,为了使源语和目的达到意义上的要求,必须翻译成“雨后春笋”。
四、注意创造性叛逆和文化差异
创造性叛逆广泛存在于文学翻译中,译者会经常考虑究竟是按照源语规范直接翻译源语文本还是依照目的语规范再创源语文本。然而,英语文学的翻译不仅仅是源语文本的再现,还应该是源于文本下的再创造文学。而对于科技类文章在翻译过程中要站在客观冷静的立场上,不需要译者自身的创造能力,只要忠于原文准确、规范地翻译出来就是最好的译文;而对于诗歌以及散文的翻译,就另有说法了。由于本身这些体裁对英文作品的描述就是语言的再加工和创造,而如果我们在翻译过程中仅仅是简单的语言复制,那么译文折射出来的思想内涵及文化品格会难以被读者接受,同时显得译文文章枯燥乏味,没有生命力而缺乏新意。注意创造性叛逆的基础上同时注意体裁的差异,正是文化的差异使得英语文学作品更加忠于原文,翻译出令人惊喜的文章。例如巴尔扎克的小说La Cousin Bette直接译为汉语是《表妹贝德》或者是《堂妹贝德》,但为了符合原文作者的小说内容和作品背景,译者翻译成更符合中国读者习惯的《贝姨》。
综上,文化差异对英语文学翻译结果造成了很重要的影响,如果无法处理好中西文化之间的差异,将不可能翻译出优秀的英语文学作品,也无法对中西文化的交流产生积极的影响。因此,在英语文学翻译过程中,采取有效的中英文化处理对策,正确遵循上述所写英语文学翻译的措施,翻译出更多的优秀作品,推动着文化翻译工作的向前发展。
参考文献:
[1]张泽锋.英语文学翻译中如何处理文化差异[J].宿州教育学院学报,2013,16(6):169-170.
[2]王薇.英美文学翻译中的模糊性翻译技巧论析[J].齐齐哈尔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7,(8):134-135,139.
[3]袁欣.论英语文学翻译中文化差异的处理[J].黑河学院学报, 2017,8(1):164-165,172.
【关键词】英语文学;文化差异;翻译;对策
随着我国改革开放的不断深入,西方文化对我国传统文化造成一定的冲击,英语开始登上中国的舞台,成为越来越重要的存在。英语交流活动的增多使人们开始重视汉语文化和英语文化之间的差异,从英语文学翻译入手人们开始深入思考这种差异,具体表现为采用什么样的手段才能翻译出好的作品,正确处理英语文学翻译过程中和中文的差异,这种差异给翻译工作者带来了很大的困惑。为促进中西方文化更好地交流和沟通,笔者分析了中西方文化差异的原因,为何会出现这种差异?给出读者可行性的解决策略,从中产生一些思考一遍更好为英语文学翻译工作作出贡献。
一、分析正确处理英语文学翻译中文化差异的重要性
由于英语文化翻译是一项复杂的工程,而英语与汉语之间存在的较大差异为这项工程增添难度,如果在英语文学翻译过程中没有重视对彼此文化的差异,那么文学作品译文难以发挥出实际的影响力,降低实效性的发挥。反之,只有重视文化之间存在的差异,并且体现于翻译过程中,充分了解差异巧妙在翻译处理中的重要部分,因此能否采用恰当的处理方式对英文作品译文翻译的质量具有重要意义。只有在翻译过程中把握住中英之间的文化差异,才能科学合理处理好翻译过程中存在的文化翻译障碍,使得翻译出来的作品更具有实效性和准确性。文化因素是翻译中必须考虑在内的基础要素,语言直译的方式会增加读者理解作品的难度,文化背景不同,很难想象英语文学创作中的背景,因此在翻译过程中不仅易于理解语言内容,更重要的是关注到语言背后各有特点的文化品格,其蕴含的内在元素更具有独特性,突破这种文化障碍才会真正翻译出优秀的英文文化作品。
二、出现中西方文化差异的原因
1.历史背景差异。不同历史文化背景造成了各个国家文化底蕴内涵不同,说话的语气和用语顺序也都不同。在英语文学翻译时,这种原因给翻译造成了很大障碍,如果仅从字面翻译的话,翻译内容达不到文章表达的效果。例如,在英国国家背景中,只有“神(God)”的存在,没有“天”,根据这一背景知识,我们在翻译中文时,必须把God和Heaven区分开来,西方信仰的是上帝,而传统中国人则信奉老天爷,这是历史背景的差异,已经根深蒂固植根于我们的血液当中,抹除不掉也更改不了,所以在英语文学翻译时要根据国家历史背景选择合适的词汇表达出英语文学中传达的含义。
2.生活习性差异。中国文明传承几千年的历史过程中,始终没有间断对语言的变更,生活习惯也延续了古人以面食为主的特色。西方人早餐很简单,一般都是一杯牛奶加主食面包,这种生活习性的不同给翻译造成了困难。例如,英语文学中会出现“The meal has been cooked”被动式表达语态,但在中文翻译时,我们不可能说饭被做好了却说饭做好了,这种生活习惯造成的差异也是英语文学翻译过程中注意的重点。如Gone with the Wind中“They would rather have that breakneck cousin for her than you.”陈译本翻译为“他们宁愿把她嫁给那个人品十分危险的堂兄, 也不会嫁给你的。”把“cousin”翻译为堂兄, 但在中国传统印象中近亲结婚是不被允许的,所以读者在阅读过程中十分不能理解这句翻译语句。英语中的词汇也很贫乏,堂哥、表哥都是用“cousin”,我们对人物关系理解时会产生疑问,到底这个人是表哥还是堂哥,所以在翻译时会造成困难。
3.思维方式差异。思维方式是深厚的民族文化积累所形成的,反映了某一语言的民族在历史发展过程中造就的语言心理倾向。中国人偏重于形象思维,而西方人偏重用于抽象思维和逻辑思维。双方在历史、文化、宗教、哲学等方面更是有所不同。中西方这种思维方式的差异使得英语文学差异时,思维侧重点不一样,东方是以感性为主,更多的是感情的抒发,对其所存在的思维逻辑不会产生联系,西方人就会注重内在的逻辑关联。东方在中国人印象中都是温暖的、和煦的,而西方人在翻译时总也表达不出这层意味,比如,李商隐的《无题》有句“相见时難别亦难,东风无力百花残。”在翻译时译者写道“The east wind is too weak to receive flowers dead”, 这种翻译完全破坏了李商隐在诗中表达的那种伤感、忧愁的情感,淡化了意境,扭曲了作者情感。在英语思维中,西风才是和煦温暖的,应该用west wind表达更贴切诗人思想,但是符合了感情,字面有变成了“西风无力百花残”这种表达,无法满足对词句的含义,所以这种思维方式的不同也会造成中西方文化差异,要么是遵循字面含义要么是符合感情表达,两个无法协同存在。
三、英语文学翻译中应对中西文化差异化的对策
1.分析文学体裁,比较文化差异。在英语文学的翻译过程中,会遇到各种各样的文学体裁和内容,不同体裁的翻译作品有着各自独特的语言特征,其所代表的文化意义也各有不同。如小说、散文、诗歌等此类体裁,各自的语言风格就是翻译中要考虑的重要因素之一。对此,我们要明确体裁的样式,从中观察出不同体裁样式的特点,在翻译时注意技巧的使用。对这些体裁的翻译过程中,要对其中作品的时代背景、文化氛围有所了解,将这些因素对应到中文的翻译进行对比,找出两者的差异所在,做到既忠于原文又符合汉语的用语习惯,从整体提高翻译质量。以《茶花女》为例“for in Paris the lovers of any celebrated courtesan see each other every day”按照字面翻译就是“每天都见面”,但为了使翻译作品更富有文学色彩,符合小说的描写,译者将这句话翻译为“一位巴黎名妓的所有情人彼此间几乎都是密友”,显得生动形象,符合英语文学翻译的准则,一定要考虑体裁的差异。 2.考虑动态对等原则。在文学翻译时,译者要根据动态对等原则准确地在语句中体现文化内涵,努力创造出既符合原文语义又体现原文特色的作品。但完全展现出作者作品的最大内涵是不现实的,所以我们要最大限度地重現原文文化,使得英文表达出来的含义以汉语的表达方式呈现出来。但由于中英文化之间存在较大差异,在具体翻译过程中差别悬殊,因此以充分了解两种文化为基础前提,运用动态对等原则的方式处理彼此之间的差异,但是并不意味着用僵化的对等翻译方式为呼应意见,可能在实际过程中会存在偏差,遵循体裁特征彼此呼应。例如,英语成语“spring up like mushroom”大多翻译为“雨后春笋”而非“雨后蘑菇”,因为在汉语成语里面无法说出“雨后蘑菇”这个词语的深层含义,无法达到翻译的目的,为了使源语和目的达到意义上的要求,必须翻译成“雨后春笋”。
四、注意创造性叛逆和文化差异
创造性叛逆广泛存在于文学翻译中,译者会经常考虑究竟是按照源语规范直接翻译源语文本还是依照目的语规范再创源语文本。然而,英语文学的翻译不仅仅是源语文本的再现,还应该是源于文本下的再创造文学。而对于科技类文章在翻译过程中要站在客观冷静的立场上,不需要译者自身的创造能力,只要忠于原文准确、规范地翻译出来就是最好的译文;而对于诗歌以及散文的翻译,就另有说法了。由于本身这些体裁对英文作品的描述就是语言的再加工和创造,而如果我们在翻译过程中仅仅是简单的语言复制,那么译文折射出来的思想内涵及文化品格会难以被读者接受,同时显得译文文章枯燥乏味,没有生命力而缺乏新意。注意创造性叛逆的基础上同时注意体裁的差异,正是文化的差异使得英语文学作品更加忠于原文,翻译出令人惊喜的文章。例如巴尔扎克的小说La Cousin Bette直接译为汉语是《表妹贝德》或者是《堂妹贝德》,但为了符合原文作者的小说内容和作品背景,译者翻译成更符合中国读者习惯的《贝姨》。
综上,文化差异对英语文学翻译结果造成了很重要的影响,如果无法处理好中西文化之间的差异,将不可能翻译出优秀的英语文学作品,也无法对中西文化的交流产生积极的影响。因此,在英语文学翻译过程中,采取有效的中英文化处理对策,正确遵循上述所写英语文学翻译的措施,翻译出更多的优秀作品,推动着文化翻译工作的向前发展。
参考文献:
[1]张泽锋.英语文学翻译中如何处理文化差异[J].宿州教育学院学报,2013,16(6):169-170.
[2]王薇.英美文学翻译中的模糊性翻译技巧论析[J].齐齐哈尔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7,(8):134-135,139.
[3]袁欣.论英语文学翻译中文化差异的处理[J].黑河学院学报, 2017,8(1):164-165,17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