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辛弃疾是我国南宋爱国诗人和词人之一,其诗词中却不乏与酒相关的名篇佳作,从中流露出的苦闷情结,对研究辛弃疾的性格和思想,有着重要的意义。
【关键词】辛弃疾诗酒苦闷情结
一、传奇坎坷的英雄之途
铁板铜琶,继东坡高唱大江东去;美芹悲黍,冀南宋莫随鸿雁南飞。的确,稼轩之词,或作窾坎镗鞳愤激不平之声,或发豪气洋溢力扭乾坤之音;或抒沉郁顿挫壮志难酬之情,或叹缱绻悱恻人生苦短之悲,近千年来备受青睐。我们不禁要问:辛弃疾为何有如许不平之声苦闷之情呢?他又是如何抒发此声排遣此情的呢?
这是一个真正的乱世。身为九五之尊的徽宗整日描摹花草虫鱼,吟诵风花雪月,疏于政务,荒淫昏乱。炙手可热的佞臣蔡京、童贯等人无恶不作,横征暴敛,兴风作乱。广大人民不堪重负,积怨成愤,群起叛乱,本不平静的江湖顿起巨澜。与此同时,女真族按捺不住久蓄的问鼎野心,灭辽之后,趁乱挥师南下,又起兵燹……在这诸多令人堪忧的阶级的或民族的矛盾冲击之下,北宋王朝的大厦终于在靖康之难中轰然倒塌。
1129年金兵南下,宋高宗从扬州慌乱地逃往镇江、临安等地;北方人民长期处于忙乱的肉体逃亡和错乱的精神恐慌之中,甚至惨遭杀戮,彼时彼景真是“白骨露于野,千里无鸡鸣”。
正是在这刀光剑影满人寰的危急时刻,于金戈铁马塞平原的兵燹之地,1140年5月11日,辛弃疾诞生于山东省济南府历城县四风闸。
翌年,南宋与金人成立了可耻的“绍兴和议”,宋称臣、进贡、割地。接着,岳飞被害。宋进誓表于金:“既蒙恩造,许备藩方,世世子孙,谨守臣节。”对外完全丧失民族气节,对内却罢免主战派,过着“直把杭州作汴州”的荒淫奢侈的生活,而此时的辛弃疾刚满一周岁。
辛弃疾早年丧父,祖父辛赞“被污虏官”,时刻伺机起义,以雪“君父所不共戴天之愤”;时常激励弃疾恢复中原。而少年弃疾“目光有棱,背胛有负”,胸怀大志,曾于燕山窥敌虚实和北方地理形势准备反正。
恰在此时发生了几件令辛弃疾异常苦闷之事。同学党怀英甘心投敌,使他亲历割席断交之痛;祖父辛赞溘然长逝,让他备受披麻丧亲之悲;好友义端和尚背信弃义,令他几乎遭遇丧命之祸。
1162年,辛弃疾奉表归宋,顺利完成使命。但張安国却杀了农民起义领袖耿京,投降金人,二十万义军溃散无余。弃疾既悲痛耿京之死,又愤恨叛徒降金;遂率五十人,直入拥有五万人的金营,生擒张安国,献于临安,斩首示众。
辛弃疾晚年作《鹧鸪天》纪少年渡江之事:“壮岁旌旗拥万夫,锦襜突骑渡江初。燕兵夜娖银胡簶,汉箭朝飞金仆姑。追往事,叹今吾,春风不染白髭须。却将万字平戎策,换得东家种树书。”前面写出了少年英雄气慨,后面写出了英雄无用武之地,只好老于农村的愤慨。
1162年,辛弃疾任江阴签判。翌年,进《论阻江为险须借两淮疏》,分析两淮形势之重要。又进《议练民兵守淮疏》,提出正确的守淮保江的主张,可惜无人采纳。
1163年,张浚等盲目冒进,兵败符离,与金订立了“隆兴和议”。弃疾熟悉敌情,以为不应以“小挫而阻吾大计”。于1165年、1170年先后进《美芹十论》、《九议》,详论审势、察情等事,指陈任人用兵之道,谋划复国中兴大计。可惜均完全未被采纳。
富有战斗性的正确主张无人赏识,弃疾忧国忧民的愤慨和壮志难酬的抑郁之气,在1174年作的《水龙吟》中表露无遗:“落日楼头,断鸿声里,江南游子。把吴钩看了,栏杆拍遍,无人会,登临意。”最后只好“倩何人,换取盈盈翠袖,揾英雄泪”。苦闷之情,无以言表。
1172年,弃疾知滁州,使残破之地百废俱兴。
1174年9月,弃疾镇压了赖文政茶民暴动,后历任各地地方官,屡平民乱,同时认识到“官逼民反”之因,提出“弥盗之术”,即“蕙养元元”之意。
因平“盗”有功,弃疾知潭州。下车伊始,赈灾民,整乡社,办学校,尤其是创办飞虎军,“雄镇一方,为江上诸军之冠”,以备恢复中原。
1181年,知隆兴府,举办荒政,政绩卓著。忽遭王蔺奏劾“用钱如泥沙,杀人如草芥”而落职,从此,开始了他被迫退休二十年的苦闷生活。
他退居上饶带湖新居十年,《水调歌头》记有:“带湖吾甚爱,千丈翠奁开。先生杖屦无事,一日走千回。凡我同盟鸥鹭,今日既盟之后,来往莫相猜。白鹤在何处?尝试与携来。破青萍,排翠藻,立苍苔。窥鱼笑汝痴计,不解举吾杯。废沼荒丘畴昔,明月清风此夜,人世几欢哀。东岸绿阴少,杨柳更须栽。”一方面写了“一日走千回”的闲适,一方面也写了“人生几欢哀”的感慨,被迫退休的苦闷心情,一直是郁结在他心里的。
1192至1193年间知福州,在财政、军备各方面政绩卓著,却遭弹劾,因而罢官,退居上饶。
从1203年到1207年,他最后一次被起用,赞助韩侂胄北伐,积极备战。1205年作《永遇乐》:“千古江山,英雄无觅,孙仲谋处。舞榭歌台,风流总被雨打风吹去。斜阳草树,寻常巷陌,人道寄奴曾住。想当年,金戈铁马,气吞万里如虎。元嘉草草,封狼居胥,赢得仓皇北顾。四十三年,望中犹记,烽火扬州路。可堪回首,佛狸祠下,一片神鸦社鼓。凭谁问,廉颇老矣,尚能饭否?”借当年孙权、刘裕的英雄事迹,说目今不能恢复失地的可哀。从奉表南归至今四十三年,失地未复,重来此地,无限感慨。最后以廉颇自况,想见他到老不懈的战斗意志。可惜不能舒展抱负,又被罢官。1206年8月,弃疾于铅山得病,延至九月十日逝世,临死还大呼杀贼!英雄虽去,浩气长存!
纵观弃疾一生,生于乱世,长于逆境,多为小吏,不被重用,请缨无路,报国不能,终使英雄壮志难酬,只好长年吟诗耽酒。
二、壮志难酬的诗人之情
虚负凌云万丈才,一生襟抱未曾开。辛弃疾作为诗人的艺术天才不容抹煞,但常常隐没在“英雄”二字之下。这不仅在论者,辛氏本人也是这样认为——若没有酒的浇灌,诗人逸趣恐怕很难摆脱知识精英的救世情结而进行个人化的艺术创造。所以,诗与酒在辛词中常常是联系在一起的。
弃疾一生填词620多首,为官时所作仅百余首,罢官时竟作了500多首,其中300多首与酒有关,连弃疾自己也说:“醉时拈笔越精神。”
平生以气节自负、以功业自许的辛弃疾,南归后本来希望尽展其雄才将略,挥拥万夫,横戈杀敌,以“了却君王天下事,赢得生前身后名”。然而,符离兵败,南宋王朝一战丧胆,甘心向金称臣纳贡求和,使得英雄壮士请缨无路,报国无门。而弃疾初为江阴签判,六年后虽逐步升迁,但皆在地方任职,且每任为时不长。从29到42岁,13年间调换14任官职,使他无法有大作为。
辛弃疾积极进取的精神、抗战复国的政治主张,本来就与当时只求苟安的政治环境冲突.,而他“昂昂千里,泛管不作水中凫”的傲岸不屈、刚正独立的个性,更使他屡遭馋害和排挤,因此他一生“三仕三已”。这正如王兆鹏在《唐宋词史论》中所说:“宋南渡词人大多是有才有志勇于进取的英雄志士,他们对英雄受压抑、遭排挤的苦闷和无路请缨的悲剧有着切身体验,因而无法伸展的压抑感与无人理解的孤独感成为南渡词所表现的一种普遍心态。”由于巨大的反差,辛弃疾的这种压抑和苦闷表现得尤为深切。
压抑之深之切,满腔报国之志、建功之策,只好全换作“长年耽酒更吟诗”,在诗与酒的个人天地里忘却忧患;只好全换作“醉乡稳到无风浪”,在醉与醒的瞬息之间抚平伤痛;只好全换作“许多愁,问君有酒,何不日丝竹”,在酒精和音乐的感官刺激中寻求人生所剩不多的欢乐。
“问何方、可以平哀乐,唯是酒,万金药”,因为“人间路窄酒杯宽”。酒杯虽小,能容五湖倦容;天地虽大,容不下一个英雄。文韬武略不得伸展,所以叫“酒兵昨夜压愁城”。一个“压”字,深刻地体现了英雄豪气在自我麻醉与反自我麻醉之间的挣扎。这种斗争之残酷,不亚于一场战争。
辛弃疾虽然有指挥酒兵镇压愁绪比较成功的时候,也能“醉里且贪欢笑,要愁那得工夫”;甚至要在酒杯里大彻大悟了,“更着一杯酒,梦觉大槐宫”,把人生的得意与失意,都看成是南柯一梦;或干脆泡在酒里不起来,把一切都丢在脑后,“一饮动连宵,一醉长三日”。但是,终归有醒来之时,终归禁不住“宿酒醒时,算只有清愁而已”,伤心依旧,无奈依旧。即使没有醒来,即使还在醉中,满腔壮志也难以忘怀,还要“醉里挑灯看剑,梦回吹角连营”,还要看见“雕弓挂壁无用,照影落轻杯”。所谓“忠愤所激,不能自已”。本来是个英雄,说“身后虚名,何似身前一杯酒”,不过是激愤之词而已。
42岁的壮年,即被弹劾罢职,闲居江西上饶带湖十年,中间虽有起用,可并未得到重用,两年后带着“谁念英雄老矣,不道功名蕞尔,决策尚悠悠”的绝望心情,66岁的老英雄又回到铅山故居。68岁含恨而逝。
长达20年的隐居生活,为官时帅镇一方的政治地位,使得弃疾有条件“长年耽酒更吟诗”,过着“咫尺西风诗酒社,石鼎句,要弥明”的生活。当作为英雄的人生价值无法实现时,作为诗人的艺术创造的确给了他很大的补偿性快慰。“绿野先生闲袖云,却寻诗酒功名”,这句以唐代宰相裴度自况的词,很能说明他的这种心境。所以,他才乐此不疲,“正要千种角酒,五字裁诗”,甚至于依赖这种生活,连生病也不顾,“病中留客饮,醉里和人诗”,把诗酒当作全部的人生来过。
但是当作毕竟是当作,“水云乡,可堪醉墨几淋浪”不可能占据他全部的心灵。“但觉平生湖海,除了醉饮风月,此外百无功”,在儒家思想浸润下的辛弃疾,不可能把诗酒人生作为真正的价值取向;“从今赏心乐事,剩安排、酒令诗筹”,一个“剩”字,道破了深藏心底的无奈。诗人逸趣在酒的作用之下,从知识精英的传统价值取向和人生忧患中解脱出来,但也只是暂时的。
孔子说:“唯酒无量不及乱。”这是一个两千年来中国知识分子都无法跳出的理性态度的范围,辛弃疾也不例外。短暂的超脱之后,是深沉的后悔,“细数从前,不应诗酒皆非”;是更深的伤痛,“说剑记诗余事,醉舞狂歌欲倒,老子颇堪哀”。不仅饮酒作诗,还说醉舞,却也终于要感到“颇堪哀”。杨海明先生说,同一位词人,“其生活环境也经常会发生时、空的转换,而当生活环境发生变异时,其詞风也会随之而变”。
从共时性来讲,辛弃疾有时英雄的气质表现得多一些,有时诗人的气质表现得更多一些,英雄之酒与诗人之酒,喝起来很不相同。从非共时性来讲,在其人生不同阶段,得意之时,诗酒是其向往的人生;失意之时,人生是无奈的诗酒;居官之酒与在野之酒,喝起来也不同。
由于外在的原因,辛弃疾无法做英雄;由于内在的原因,他无法安心做诗人。虽然他的英雄志气和瑰丽诗篇长流后世,但对辛弃疾本人而言,内心深处的挣扎和痛苦紧紧缠绕着他的一生。辛弃疾的人生悲剧便由此而来。
三、苦闷情结的影响之深
“英雄做事无他,只坚忍一心,能成世界能成我;自古成功有几,正疮痍满目,半哭苍生半哭公。”这是杨度悼念资产阶级革命先驱孙中山先生的挽联,我想借它来缅怀辛弃疾也不为过。作为为国为民的英雄,辛弃疾的确面对“正满目疮痍”的政局,而能“只坚忍一心”;作为壮志未酬的诗人,他的确在诗酒中能“成世界能成我”,对于他的忧郁而终,我们只能“半哭苍生半哭公”。
但英雄虽逝,浩气长存;诗酒虽苦,豪情永传。所谓时势造英雄,国运生豪情。辛弃疾在其诗酒人生中流露出的苦闷情结,源于宋南渡词人大多数是有才有志勇于进取的英雄志士,他们对英雄受压抑、遭排挤的苦闷和无路请缨的悲剧有着切身的体验,因而无法伸展的压抑感与无人理解的孤独感成为南渡词所表现的一种普遍心态。由此看来,这种苦闷情结具有一定的广泛性和传递性。
张元幹南渡后,因不满秦桧而休官还乡,仍坚持抗金主张,写词反对和议,在其《芦川词》中有一首《贺新郎·送胡邦衡待制》:“梦绕神州路。怅秋风、连营画角,故宫离黍。底事昆仑倾砥柱,几地黄流乱注?聚万落千树孤兔。天意从来高难问,况人情老易悲难诉!更南浦,送君去。凉生岸柳催残暑。耿斜河、疏星淡月,断云微度。万里江山知何处?回首对床夜语。雁不到、书成谁与?日尽青天怀今古,肯儿曹恩怨相尔汝?举大白,听金缕。”这首为胡铨送行的词,将对神州沦陷、山河破碎的痛心,对主和派的悲愤,对被贬的胡铨的同情,对国耻民瘼的深广忧愤,表现得淋漓尽致。
与辛弃疾几乎同时代的张孝祥,入仕后,因反对主和,赞同张浚的北伐,不断遭到主和派的排挤,符离兵败后,被弹劾落职。著有《于湖词》。词风豪迈飘逸,如《六州歌头》:“长淮望断,关塞莽然平。征尘暗,霜风劲,悄边声。黯销凝。追想当年事,殆天数,非人力,洙泗上,絃歌地,亦膻腥。隔水毡乡,落日牛羊下,区脱纵横。看名王宵猎,骑火一川明。笳鼓悲鸣,遣人惊。念腰间箭,匣中剑,空埃蠹,竟何成?时易失,心徒壮,岁将零。渺神京,干羽方怀远,静烽燧,且休兵。冠盖使、纷驰骛,若有情。问道中原遗老,常南望翠葆霓旌。使行人到此,忠愤气填膺,有泪如倾。”前面很沉痛地写了淮河一带凄凉的景象和敌人的猖狂,后面写出自己的壮志未遂,苦闷忧愤,小朝廷的极端主和以及中原父老渴望南方解救的心情。《朝野遗记》说:当时魏国公张浚在座听了这首词,非常感动,立刻罢席。
其实,与辛弃疾交往甚密,受辛影响最大的是陈亮。陈亮,字同甫,人称龙川先生,少有经略四方之志,屡上书,主张抗金,因其言论刺痛主和派,被人诬告,三次下狱。著有《龙川文集》。《龙川词》中有首《水龙吟》:“闹花深处楼台,画帘半卷东风软。春归翠陌,平莎茸嫩,垂杨金浅。迟日催花,淡云阁雨,轻寒轻暖。恨芳菲世界,游人未赏,都休与,莺与燕。寂寞凭高念远,向南楼一声归雁。金钗斗草,青丝勒马,风流云散。罗绶分香,翠绡封泪,几多幽怨?正消魂又是,疏烟淡月,子规声断。”这是一首“春恨亡国”的政治抒情诗。上片写春日美好的景象和游人未赏的憾恨。下片写“恨”,“念远”是全词文眼,“念”的结果则是“几多幽怨”的设问。最后以景作结。一腔壮怀激烈,全在这淡淡的景物之中,写得沉郁悲凉。
在辛派词人中,倍加推崇和追步辛词的是刘过和刘克庄,世称之“二刘”。刘过,少有志气,以功业自许,曾屡次上书陈述恢复中原的方略。与陈亮为友,尝得弃疾赏识。其《龙川词》追步辛词,如《贺新郎》:“弹鋏西来路。记匆匆、经行十日,几番风雨。梦里寻秋秋不见,秋在平芜远树。雁信落家山何处?万里西风吹客鬓,把菱花、自笑人如许。留不住,少年去。男儿事业无凭据。记当年,悲歌击楫,酒酣箕踞。腰下光铓三尺剑,时解挑灯夜语。谁更识,此时情绪?唤起杜陵风月手,写江东渭北相思句。歌此恨,慰羁旅。”写得吞吐回荡,情调悲凉,恢复中原的壮志竟化作事业无成的身世感慨。刘过作为一介书生,胸怀奇志而报国无门,惟狷狂豪放慷慨悲歌了。刘克庄,为人豪爽,欲作一番事业,终无所成。南宋江湖诗人和辛派词人的重要作家。词风粗豪肆放,慷慨激烈。如《贺新郎·九日》:“湛湛长空黑,更那堪、斜风细雨,乱愁如织。老眼平生空四海,赖有高楼百尺。看浩荡千岸秋色。白发书生神州泪,尽凄凉、不向牛山滴。追往事,去无迹。少年自负凌云笔,到而今春花落尽,满怀萧瑟。怅恨世人新意少,爱说南朝狂客,把破帽年年拈出。若对黄花辜负酒,怕黄花也笑人岑寂。鸿北去,日西匿。”九日登高,自出机杼,竟发出“常恨世人新意少”的感慨,既率直酣畅、豪情满纸,又粗细结合、疏密有致;既有“斜风细雨,乱愁如织”,又有“看浩荡,千崖秋色”,结尾以“鸿北去,日西匿”作收,更是意余言外,寻味不尽。冯煦在《宋六十一家词选例言》中说:“后村词与放翁、稼轩犹鼎三足,其生于南渡,拳拳君国,似放翁;志在有为,不欲以词人自域,似稼轩。”本篇即是此类英雄畅达的作品。
所谓诗人不幸诗坛幸,辛弃疾因为国运不祚,仕途坎坷,所以壮志难酬,耽酒苦吟;正因为壮志难酬,耽酒苦吟,所以英雄情长,诗词流芳。
既仰稼轩之高风,又慕辛词之豪情,偶为小诗,忝缀于末:
长年耽酒更吟诗,醉时拈笔越精神。须信此翁未死去,凛然生气仍至今!
★作者单位:山东省临清市第二中学。
【关键词】辛弃疾诗酒苦闷情结
一、传奇坎坷的英雄之途
铁板铜琶,继东坡高唱大江东去;美芹悲黍,冀南宋莫随鸿雁南飞。的确,稼轩之词,或作窾坎镗鞳愤激不平之声,或发豪气洋溢力扭乾坤之音;或抒沉郁顿挫壮志难酬之情,或叹缱绻悱恻人生苦短之悲,近千年来备受青睐。我们不禁要问:辛弃疾为何有如许不平之声苦闷之情呢?他又是如何抒发此声排遣此情的呢?
这是一个真正的乱世。身为九五之尊的徽宗整日描摹花草虫鱼,吟诵风花雪月,疏于政务,荒淫昏乱。炙手可热的佞臣蔡京、童贯等人无恶不作,横征暴敛,兴风作乱。广大人民不堪重负,积怨成愤,群起叛乱,本不平静的江湖顿起巨澜。与此同时,女真族按捺不住久蓄的问鼎野心,灭辽之后,趁乱挥师南下,又起兵燹……在这诸多令人堪忧的阶级的或民族的矛盾冲击之下,北宋王朝的大厦终于在靖康之难中轰然倒塌。
1129年金兵南下,宋高宗从扬州慌乱地逃往镇江、临安等地;北方人民长期处于忙乱的肉体逃亡和错乱的精神恐慌之中,甚至惨遭杀戮,彼时彼景真是“白骨露于野,千里无鸡鸣”。
正是在这刀光剑影满人寰的危急时刻,于金戈铁马塞平原的兵燹之地,1140年5月11日,辛弃疾诞生于山东省济南府历城县四风闸。
翌年,南宋与金人成立了可耻的“绍兴和议”,宋称臣、进贡、割地。接着,岳飞被害。宋进誓表于金:“既蒙恩造,许备藩方,世世子孙,谨守臣节。”对外完全丧失民族气节,对内却罢免主战派,过着“直把杭州作汴州”的荒淫奢侈的生活,而此时的辛弃疾刚满一周岁。
辛弃疾早年丧父,祖父辛赞“被污虏官”,时刻伺机起义,以雪“君父所不共戴天之愤”;时常激励弃疾恢复中原。而少年弃疾“目光有棱,背胛有负”,胸怀大志,曾于燕山窥敌虚实和北方地理形势准备反正。
恰在此时发生了几件令辛弃疾异常苦闷之事。同学党怀英甘心投敌,使他亲历割席断交之痛;祖父辛赞溘然长逝,让他备受披麻丧亲之悲;好友义端和尚背信弃义,令他几乎遭遇丧命之祸。
1162年,辛弃疾奉表归宋,顺利完成使命。但張安国却杀了农民起义领袖耿京,投降金人,二十万义军溃散无余。弃疾既悲痛耿京之死,又愤恨叛徒降金;遂率五十人,直入拥有五万人的金营,生擒张安国,献于临安,斩首示众。
辛弃疾晚年作《鹧鸪天》纪少年渡江之事:“壮岁旌旗拥万夫,锦襜突骑渡江初。燕兵夜娖银胡簶,汉箭朝飞金仆姑。追往事,叹今吾,春风不染白髭须。却将万字平戎策,换得东家种树书。”前面写出了少年英雄气慨,后面写出了英雄无用武之地,只好老于农村的愤慨。
1162年,辛弃疾任江阴签判。翌年,进《论阻江为险须借两淮疏》,分析两淮形势之重要。又进《议练民兵守淮疏》,提出正确的守淮保江的主张,可惜无人采纳。
1163年,张浚等盲目冒进,兵败符离,与金订立了“隆兴和议”。弃疾熟悉敌情,以为不应以“小挫而阻吾大计”。于1165年、1170年先后进《美芹十论》、《九议》,详论审势、察情等事,指陈任人用兵之道,谋划复国中兴大计。可惜均完全未被采纳。
富有战斗性的正确主张无人赏识,弃疾忧国忧民的愤慨和壮志难酬的抑郁之气,在1174年作的《水龙吟》中表露无遗:“落日楼头,断鸿声里,江南游子。把吴钩看了,栏杆拍遍,无人会,登临意。”最后只好“倩何人,换取盈盈翠袖,揾英雄泪”。苦闷之情,无以言表。
1172年,弃疾知滁州,使残破之地百废俱兴。
1174年9月,弃疾镇压了赖文政茶民暴动,后历任各地地方官,屡平民乱,同时认识到“官逼民反”之因,提出“弥盗之术”,即“蕙养元元”之意。
因平“盗”有功,弃疾知潭州。下车伊始,赈灾民,整乡社,办学校,尤其是创办飞虎军,“雄镇一方,为江上诸军之冠”,以备恢复中原。
1181年,知隆兴府,举办荒政,政绩卓著。忽遭王蔺奏劾“用钱如泥沙,杀人如草芥”而落职,从此,开始了他被迫退休二十年的苦闷生活。
他退居上饶带湖新居十年,《水调歌头》记有:“带湖吾甚爱,千丈翠奁开。先生杖屦无事,一日走千回。凡我同盟鸥鹭,今日既盟之后,来往莫相猜。白鹤在何处?尝试与携来。破青萍,排翠藻,立苍苔。窥鱼笑汝痴计,不解举吾杯。废沼荒丘畴昔,明月清风此夜,人世几欢哀。东岸绿阴少,杨柳更须栽。”一方面写了“一日走千回”的闲适,一方面也写了“人生几欢哀”的感慨,被迫退休的苦闷心情,一直是郁结在他心里的。
1192至1193年间知福州,在财政、军备各方面政绩卓著,却遭弹劾,因而罢官,退居上饶。
从1203年到1207年,他最后一次被起用,赞助韩侂胄北伐,积极备战。1205年作《永遇乐》:“千古江山,英雄无觅,孙仲谋处。舞榭歌台,风流总被雨打风吹去。斜阳草树,寻常巷陌,人道寄奴曾住。想当年,金戈铁马,气吞万里如虎。元嘉草草,封狼居胥,赢得仓皇北顾。四十三年,望中犹记,烽火扬州路。可堪回首,佛狸祠下,一片神鸦社鼓。凭谁问,廉颇老矣,尚能饭否?”借当年孙权、刘裕的英雄事迹,说目今不能恢复失地的可哀。从奉表南归至今四十三年,失地未复,重来此地,无限感慨。最后以廉颇自况,想见他到老不懈的战斗意志。可惜不能舒展抱负,又被罢官。1206年8月,弃疾于铅山得病,延至九月十日逝世,临死还大呼杀贼!英雄虽去,浩气长存!
纵观弃疾一生,生于乱世,长于逆境,多为小吏,不被重用,请缨无路,报国不能,终使英雄壮志难酬,只好长年吟诗耽酒。
二、壮志难酬的诗人之情
虚负凌云万丈才,一生襟抱未曾开。辛弃疾作为诗人的艺术天才不容抹煞,但常常隐没在“英雄”二字之下。这不仅在论者,辛氏本人也是这样认为——若没有酒的浇灌,诗人逸趣恐怕很难摆脱知识精英的救世情结而进行个人化的艺术创造。所以,诗与酒在辛词中常常是联系在一起的。
弃疾一生填词620多首,为官时所作仅百余首,罢官时竟作了500多首,其中300多首与酒有关,连弃疾自己也说:“醉时拈笔越精神。”
平生以气节自负、以功业自许的辛弃疾,南归后本来希望尽展其雄才将略,挥拥万夫,横戈杀敌,以“了却君王天下事,赢得生前身后名”。然而,符离兵败,南宋王朝一战丧胆,甘心向金称臣纳贡求和,使得英雄壮士请缨无路,报国无门。而弃疾初为江阴签判,六年后虽逐步升迁,但皆在地方任职,且每任为时不长。从29到42岁,13年间调换14任官职,使他无法有大作为。
辛弃疾积极进取的精神、抗战复国的政治主张,本来就与当时只求苟安的政治环境冲突.,而他“昂昂千里,泛管不作水中凫”的傲岸不屈、刚正独立的个性,更使他屡遭馋害和排挤,因此他一生“三仕三已”。这正如王兆鹏在《唐宋词史论》中所说:“宋南渡词人大多是有才有志勇于进取的英雄志士,他们对英雄受压抑、遭排挤的苦闷和无路请缨的悲剧有着切身体验,因而无法伸展的压抑感与无人理解的孤独感成为南渡词所表现的一种普遍心态。”由于巨大的反差,辛弃疾的这种压抑和苦闷表现得尤为深切。
压抑之深之切,满腔报国之志、建功之策,只好全换作“长年耽酒更吟诗”,在诗与酒的个人天地里忘却忧患;只好全换作“醉乡稳到无风浪”,在醉与醒的瞬息之间抚平伤痛;只好全换作“许多愁,问君有酒,何不日丝竹”,在酒精和音乐的感官刺激中寻求人生所剩不多的欢乐。
“问何方、可以平哀乐,唯是酒,万金药”,因为“人间路窄酒杯宽”。酒杯虽小,能容五湖倦容;天地虽大,容不下一个英雄。文韬武略不得伸展,所以叫“酒兵昨夜压愁城”。一个“压”字,深刻地体现了英雄豪气在自我麻醉与反自我麻醉之间的挣扎。这种斗争之残酷,不亚于一场战争。
辛弃疾虽然有指挥酒兵镇压愁绪比较成功的时候,也能“醉里且贪欢笑,要愁那得工夫”;甚至要在酒杯里大彻大悟了,“更着一杯酒,梦觉大槐宫”,把人生的得意与失意,都看成是南柯一梦;或干脆泡在酒里不起来,把一切都丢在脑后,“一饮动连宵,一醉长三日”。但是,终归有醒来之时,终归禁不住“宿酒醒时,算只有清愁而已”,伤心依旧,无奈依旧。即使没有醒来,即使还在醉中,满腔壮志也难以忘怀,还要“醉里挑灯看剑,梦回吹角连营”,还要看见“雕弓挂壁无用,照影落轻杯”。所谓“忠愤所激,不能自已”。本来是个英雄,说“身后虚名,何似身前一杯酒”,不过是激愤之词而已。
42岁的壮年,即被弹劾罢职,闲居江西上饶带湖十年,中间虽有起用,可并未得到重用,两年后带着“谁念英雄老矣,不道功名蕞尔,决策尚悠悠”的绝望心情,66岁的老英雄又回到铅山故居。68岁含恨而逝。
长达20年的隐居生活,为官时帅镇一方的政治地位,使得弃疾有条件“长年耽酒更吟诗”,过着“咫尺西风诗酒社,石鼎句,要弥明”的生活。当作为英雄的人生价值无法实现时,作为诗人的艺术创造的确给了他很大的补偿性快慰。“绿野先生闲袖云,却寻诗酒功名”,这句以唐代宰相裴度自况的词,很能说明他的这种心境。所以,他才乐此不疲,“正要千种角酒,五字裁诗”,甚至于依赖这种生活,连生病也不顾,“病中留客饮,醉里和人诗”,把诗酒当作全部的人生来过。
但是当作毕竟是当作,“水云乡,可堪醉墨几淋浪”不可能占据他全部的心灵。“但觉平生湖海,除了醉饮风月,此外百无功”,在儒家思想浸润下的辛弃疾,不可能把诗酒人生作为真正的价值取向;“从今赏心乐事,剩安排、酒令诗筹”,一个“剩”字,道破了深藏心底的无奈。诗人逸趣在酒的作用之下,从知识精英的传统价值取向和人生忧患中解脱出来,但也只是暂时的。
孔子说:“唯酒无量不及乱。”这是一个两千年来中国知识分子都无法跳出的理性态度的范围,辛弃疾也不例外。短暂的超脱之后,是深沉的后悔,“细数从前,不应诗酒皆非”;是更深的伤痛,“说剑记诗余事,醉舞狂歌欲倒,老子颇堪哀”。不仅饮酒作诗,还说醉舞,却也终于要感到“颇堪哀”。杨海明先生说,同一位词人,“其生活环境也经常会发生时、空的转换,而当生活环境发生变异时,其詞风也会随之而变”。
从共时性来讲,辛弃疾有时英雄的气质表现得多一些,有时诗人的气质表现得更多一些,英雄之酒与诗人之酒,喝起来很不相同。从非共时性来讲,在其人生不同阶段,得意之时,诗酒是其向往的人生;失意之时,人生是无奈的诗酒;居官之酒与在野之酒,喝起来也不同。
由于外在的原因,辛弃疾无法做英雄;由于内在的原因,他无法安心做诗人。虽然他的英雄志气和瑰丽诗篇长流后世,但对辛弃疾本人而言,内心深处的挣扎和痛苦紧紧缠绕着他的一生。辛弃疾的人生悲剧便由此而来。
三、苦闷情结的影响之深
“英雄做事无他,只坚忍一心,能成世界能成我;自古成功有几,正疮痍满目,半哭苍生半哭公。”这是杨度悼念资产阶级革命先驱孙中山先生的挽联,我想借它来缅怀辛弃疾也不为过。作为为国为民的英雄,辛弃疾的确面对“正满目疮痍”的政局,而能“只坚忍一心”;作为壮志未酬的诗人,他的确在诗酒中能“成世界能成我”,对于他的忧郁而终,我们只能“半哭苍生半哭公”。
但英雄虽逝,浩气长存;诗酒虽苦,豪情永传。所谓时势造英雄,国运生豪情。辛弃疾在其诗酒人生中流露出的苦闷情结,源于宋南渡词人大多数是有才有志勇于进取的英雄志士,他们对英雄受压抑、遭排挤的苦闷和无路请缨的悲剧有着切身的体验,因而无法伸展的压抑感与无人理解的孤独感成为南渡词所表现的一种普遍心态。由此看来,这种苦闷情结具有一定的广泛性和传递性。
张元幹南渡后,因不满秦桧而休官还乡,仍坚持抗金主张,写词反对和议,在其《芦川词》中有一首《贺新郎·送胡邦衡待制》:“梦绕神州路。怅秋风、连营画角,故宫离黍。底事昆仑倾砥柱,几地黄流乱注?聚万落千树孤兔。天意从来高难问,况人情老易悲难诉!更南浦,送君去。凉生岸柳催残暑。耿斜河、疏星淡月,断云微度。万里江山知何处?回首对床夜语。雁不到、书成谁与?日尽青天怀今古,肯儿曹恩怨相尔汝?举大白,听金缕。”这首为胡铨送行的词,将对神州沦陷、山河破碎的痛心,对主和派的悲愤,对被贬的胡铨的同情,对国耻民瘼的深广忧愤,表现得淋漓尽致。
与辛弃疾几乎同时代的张孝祥,入仕后,因反对主和,赞同张浚的北伐,不断遭到主和派的排挤,符离兵败后,被弹劾落职。著有《于湖词》。词风豪迈飘逸,如《六州歌头》:“长淮望断,关塞莽然平。征尘暗,霜风劲,悄边声。黯销凝。追想当年事,殆天数,非人力,洙泗上,絃歌地,亦膻腥。隔水毡乡,落日牛羊下,区脱纵横。看名王宵猎,骑火一川明。笳鼓悲鸣,遣人惊。念腰间箭,匣中剑,空埃蠹,竟何成?时易失,心徒壮,岁将零。渺神京,干羽方怀远,静烽燧,且休兵。冠盖使、纷驰骛,若有情。问道中原遗老,常南望翠葆霓旌。使行人到此,忠愤气填膺,有泪如倾。”前面很沉痛地写了淮河一带凄凉的景象和敌人的猖狂,后面写出自己的壮志未遂,苦闷忧愤,小朝廷的极端主和以及中原父老渴望南方解救的心情。《朝野遗记》说:当时魏国公张浚在座听了这首词,非常感动,立刻罢席。
其实,与辛弃疾交往甚密,受辛影响最大的是陈亮。陈亮,字同甫,人称龙川先生,少有经略四方之志,屡上书,主张抗金,因其言论刺痛主和派,被人诬告,三次下狱。著有《龙川文集》。《龙川词》中有首《水龙吟》:“闹花深处楼台,画帘半卷东风软。春归翠陌,平莎茸嫩,垂杨金浅。迟日催花,淡云阁雨,轻寒轻暖。恨芳菲世界,游人未赏,都休与,莺与燕。寂寞凭高念远,向南楼一声归雁。金钗斗草,青丝勒马,风流云散。罗绶分香,翠绡封泪,几多幽怨?正消魂又是,疏烟淡月,子规声断。”这是一首“春恨亡国”的政治抒情诗。上片写春日美好的景象和游人未赏的憾恨。下片写“恨”,“念远”是全词文眼,“念”的结果则是“几多幽怨”的设问。最后以景作结。一腔壮怀激烈,全在这淡淡的景物之中,写得沉郁悲凉。
在辛派词人中,倍加推崇和追步辛词的是刘过和刘克庄,世称之“二刘”。刘过,少有志气,以功业自许,曾屡次上书陈述恢复中原的方略。与陈亮为友,尝得弃疾赏识。其《龙川词》追步辛词,如《贺新郎》:“弹鋏西来路。记匆匆、经行十日,几番风雨。梦里寻秋秋不见,秋在平芜远树。雁信落家山何处?万里西风吹客鬓,把菱花、自笑人如许。留不住,少年去。男儿事业无凭据。记当年,悲歌击楫,酒酣箕踞。腰下光铓三尺剑,时解挑灯夜语。谁更识,此时情绪?唤起杜陵风月手,写江东渭北相思句。歌此恨,慰羁旅。”写得吞吐回荡,情调悲凉,恢复中原的壮志竟化作事业无成的身世感慨。刘过作为一介书生,胸怀奇志而报国无门,惟狷狂豪放慷慨悲歌了。刘克庄,为人豪爽,欲作一番事业,终无所成。南宋江湖诗人和辛派词人的重要作家。词风粗豪肆放,慷慨激烈。如《贺新郎·九日》:“湛湛长空黑,更那堪、斜风细雨,乱愁如织。老眼平生空四海,赖有高楼百尺。看浩荡千岸秋色。白发书生神州泪,尽凄凉、不向牛山滴。追往事,去无迹。少年自负凌云笔,到而今春花落尽,满怀萧瑟。怅恨世人新意少,爱说南朝狂客,把破帽年年拈出。若对黄花辜负酒,怕黄花也笑人岑寂。鸿北去,日西匿。”九日登高,自出机杼,竟发出“常恨世人新意少”的感慨,既率直酣畅、豪情满纸,又粗细结合、疏密有致;既有“斜风细雨,乱愁如织”,又有“看浩荡,千崖秋色”,结尾以“鸿北去,日西匿”作收,更是意余言外,寻味不尽。冯煦在《宋六十一家词选例言》中说:“后村词与放翁、稼轩犹鼎三足,其生于南渡,拳拳君国,似放翁;志在有为,不欲以词人自域,似稼轩。”本篇即是此类英雄畅达的作品。
所谓诗人不幸诗坛幸,辛弃疾因为国运不祚,仕途坎坷,所以壮志难酬,耽酒苦吟;正因为壮志难酬,耽酒苦吟,所以英雄情长,诗词流芳。
既仰稼轩之高风,又慕辛词之豪情,偶为小诗,忝缀于末:
长年耽酒更吟诗,醉时拈笔越精神。须信此翁未死去,凛然生气仍至今!
★作者单位:山东省临清市第二中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