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孔子云“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那么在教学中,教学要使人愉快,要让教学带有乐趣。语文趣味性教学人人向往,在愉快的气氛中进行学习,学生没有任何压力,没有紧张的情绪,思路会一直追随着教师,能够长久保持饱满的情绪和充沛的精力。这样的语文课堂把学习自主权赋予学生,让学生在获取知识的过程中体味到快乐,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课堂教学效率。
【关键词】趣味性;愉快;教学
【中图分类号】G712 【文献标识码】A
在笔者看来,语文课堂教学应该是充满生气的,是师生互动交流的课堂,也应该是一种生命的律动,令人愉悦的课堂,只有在这样的情境下学习语文,学生才会身心舒畅,遨游在知识的海洋中,真正学好语文。笔者所在的学校是职业技术学校,经常会看到或亲身体验过这样的情况,语文课上,教师情绪激昂,卖力讲解,而学生却毫无生气,有的昏昏欲睡,有的游离发呆。课堂气氛沉闷压抑,教学效果不佳。整堂课下来,教师感到力不从心,学生也煎熬难挨。美国心理学家罗杰斯认为:“成功的教学依赖于一种真诚的理解和信任的师生关系,依赖于一种和谐安全的课堂氛围。”因此,让趣味性贯穿整个课堂显得尤为重要。笔者联系自己的实践经验,发现以下几种方法可有效的让课堂充满趣味性。
一、新颖独特的导入法
一堂课开头的好坏对整堂课的影响非常大,是取得高效课堂教学的必需环节。精彩的导入能充分激发学生求知的欲望,为接下来的教学作好铺垫。
无论是哪种题材的文章,执教者都必须深入研究文本,创设出一个别出心裁的导入设计,来吸引班级学生的全部注意力。题材的差异,内容的多样,导入的方式也不尽相同。
比如,在执教《女教师的特异功能》这一课时,可以紧抓标题,直奔主题,标题中有一个很吸引人的词——“特异功能”。导入环节可让学生说一说他们所知道的“特异功能”有哪些?学生结合自己的认知,包括电视、电影的直接影响,一定可以说出很多:手指识字,意念拨钟,特异转运,移物……,执教者顺势提问“女教师具有什么样的特异功能呢?”好奇心的驱使使学生迅速地进入文本的研习中。
又比如,有一位教师在执教《沟通,认清目标和底线》时,所采取的方式是视频导入法,这堂课的主要目的是通过对内容的解读,使学生能够理解“说什么”和“怎么说”的关系,且能够掌握说话技巧,体会说话的魅力。谈到说话,有一个人物不得不提,那就是赫赫有名的三国谋士诸葛亮,历史中的诸葛亮人人熟知,耳熟能详。因此,执教者开头直接以“诸葛亮舌战群儒”视频导入,“诸葛亮舌战群儒”是口才、学识的较量,也更是敏捷的思维和胆识的较量,这一段对话非常精彩,经常被后人津津乐道。可以说是“三寸不烂之舌,强于百万之师”的有力佐证!视频的直观感受,更能激起学生学习课文的兴趣,为学习课文作好了铺垫。
总之,新颖有特色的导入方法往往能营造最佳的教学环境,能有效的调整学生上课的精神状态。他们呈现在教师和大众面前的也会是积极向上、不断进取的,这就大大提高了课堂效率,让学生在乐中学有所成。
二、引人入胜的故事法
所谓故事教学法,是教师在课堂上根据所讲授的内容穿插一些相关的简明、短小故事,以生动形象的语言强调所讲内容,或者干脆就用故事内容代替讲课内容,吸引学生注意、激发学生听课兴趣、启发学生思考、直接从故事中领悟内容蕴含的道理等的一种深入浅出、化繁为简、寓教于乐、喜闻乐见的教学方法。
笔者所接触的学生大多数是文化课底子较薄弱的,对学习没有太多的兴趣,提到学习有时就会产生强烈的排斥感,钟灵毓秀的语文天堂学生也是不屑触及。每到上课的时候,总有人在下面偷偷地沉浸在电子小说的世界中,小说中的故事与语文针锋相对,故事更能吸引学生的眼球,语文课却兴致缺缺,提不起听的欲望。回顾之前的语文课,笔者不得不思考这样一个问题:语文课越来越枯燥,越来越缺乏趣味性和故事性了,这不正是学生不爱学习语文的原因吗?
我国现代伟大的教育家陈鹤琴先生在其《教学故事化原则》中指出:就日常生活的观察,学校教学的体验,我们可以发现,没有人不喜欢看故事、听故事和讲故事的。
利用这样一个普遍的特点,语文课上完全可以把文学性和口头性完美的结合起来,寓故事于教学中。例如,在教授《孔子的诚信观》一文时,讲解到诚信是一个人品德修养的重要组成部分的时候,立即想到曾经看过这样的故事:“日本有一个企业家叫小池国三,第一次从事商业活动时刚刚13岁,在一家企业做推销员。由于工作努力,半个月就和33位客户签订了合同。不久,他发现自己推销的产品价格比其他企业相同产品贵了一些,非常不安。思来想去,最后他带着合同挨家挨户说明情况,把合同全退了,然而他半个月的业绩全完了,他也被所在企业辞退……”故事中主人公的做法,让学生褒贬不一,有人会说主人公太傻,因为诚信使自己丢掉了一份工作。在当今社会,随着市场经济的不断冲击,诚信在消退,拜金在滋长,利益取代美德。有人却认为做人就该像主人公一样诚实守信,因为一个人若不守信,便会失去别人对他的信任。学生在故事的感染中,不知不觉把文章的主旨烙在脑里。
语文古代诗词的讲解,同样离不开故事的熏陶,跟学生一起欣赏李煜的《虞美人》的时候,笔者发现,学生对词人李煜十分感兴趣,兴致特别高涨,迫切地想要了解在这位多情才俊的君王身上发生了哪些故事,笔者顺势满足学生的要求,把李煜两个时期的故事分享给学生,有时还会引起强烈的共鸣,大大地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学生都发出感慨,由衷地发出内心真实的想法:“作个才人真绝代,可怜薄命作君王”。有了故事的铺垫,再来看这首词,“问君能有几多愁?恰似一江春水向东流”李煜这句发自肺腑的人生感悟也就不言而喻了。
三、扣人心弦的游戏法
“寓教于乐”不仅是一种先进的、人性化的教育理念,而且也是每位教师致力的一个方向。美国心理学家布鲁纳认为,最好的学习动力是对所学内容有内在兴趣,而最能激发学生兴趣的莫过于游戏。笔者认为,运用游戏教学法能够活跃课堂气氛,使学生在轻松愉快的心情中学会了知识,并且能够帮助一些学生克服“羞于启齿”、“消极”、“自卑”等一些不良心理,在一定程度上帮助他们改变自己的性格弱点。同时,游戏也能够促进师生之间的情感交流,增进彼此的了解,提高教学效果。
在《亮剑》一文中,为了让学生能够牢牢把握作品中各个人物的精神品质,笔者创设了“我是谁”角色扮演的游戏,根据文中人物对话的经典场景,分角色进行表演,学生兴趣盎然,气氛活跃,纷纷跃跃欲试。从自己扮演的角色中、角色的磨合过程中,学生能够清楚地理解扮演的这个角色(李云龙、赵刚、魏大勇等)的处境,并能体验到这个人物在不同情况下的内心情感。诚然,鲜明的人物性格特征也就能充分显示出来,人物的精神品质也就能牢记在心了。
游戏这种教学法对学生来说十分新颖,他们乐于在游戏中接受知识,在教学中融入游戏,学生可以在玩中学,学中玩,学生的潜在思维会被充分地激发出来,在轻松的学习氛围中完成任务,学生会感受到学习的乐趣无穷无尽。
语文课堂应该是精彩生动的,这就要求教师在授课中要用激情投入来引导学生,让学生很自然地投入到学习当中,主动参与学习的全过程,才能积极地去思考问题,解决问题,锻炼思维,拓展视野。趣味性教学就是以其灵活、有趣的教学手段引导学生人人参与,把学习兴趣、学习的主动权还给了学生,让他们变被动学习为主动学习,在语文文化底蕴中积极地投入他们的热情,轻松愉快地学习,同教师一起创设自然和谐、精彩互动的语文课堂。
参考文献
[1]高云.谈中职语文故事化课堂教学[J].都市家教·上半月,2013(2).
[2]李新宇,金荷华,何强生.语文教育学新论[M].南京: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6.
[3]王贵军,刘淑才,王云.课堂教学改革的探索与实践[J].当代教育科学,2010(10).
(编辑:龙贤东)
【关键词】趣味性;愉快;教学
【中图分类号】G712 【文献标识码】A
在笔者看来,语文课堂教学应该是充满生气的,是师生互动交流的课堂,也应该是一种生命的律动,令人愉悦的课堂,只有在这样的情境下学习语文,学生才会身心舒畅,遨游在知识的海洋中,真正学好语文。笔者所在的学校是职业技术学校,经常会看到或亲身体验过这样的情况,语文课上,教师情绪激昂,卖力讲解,而学生却毫无生气,有的昏昏欲睡,有的游离发呆。课堂气氛沉闷压抑,教学效果不佳。整堂课下来,教师感到力不从心,学生也煎熬难挨。美国心理学家罗杰斯认为:“成功的教学依赖于一种真诚的理解和信任的师生关系,依赖于一种和谐安全的课堂氛围。”因此,让趣味性贯穿整个课堂显得尤为重要。笔者联系自己的实践经验,发现以下几种方法可有效的让课堂充满趣味性。
一、新颖独特的导入法
一堂课开头的好坏对整堂课的影响非常大,是取得高效课堂教学的必需环节。精彩的导入能充分激发学生求知的欲望,为接下来的教学作好铺垫。
无论是哪种题材的文章,执教者都必须深入研究文本,创设出一个别出心裁的导入设计,来吸引班级学生的全部注意力。题材的差异,内容的多样,导入的方式也不尽相同。
比如,在执教《女教师的特异功能》这一课时,可以紧抓标题,直奔主题,标题中有一个很吸引人的词——“特异功能”。导入环节可让学生说一说他们所知道的“特异功能”有哪些?学生结合自己的认知,包括电视、电影的直接影响,一定可以说出很多:手指识字,意念拨钟,特异转运,移物……,执教者顺势提问“女教师具有什么样的特异功能呢?”好奇心的驱使使学生迅速地进入文本的研习中。
又比如,有一位教师在执教《沟通,认清目标和底线》时,所采取的方式是视频导入法,这堂课的主要目的是通过对内容的解读,使学生能够理解“说什么”和“怎么说”的关系,且能够掌握说话技巧,体会说话的魅力。谈到说话,有一个人物不得不提,那就是赫赫有名的三国谋士诸葛亮,历史中的诸葛亮人人熟知,耳熟能详。因此,执教者开头直接以“诸葛亮舌战群儒”视频导入,“诸葛亮舌战群儒”是口才、学识的较量,也更是敏捷的思维和胆识的较量,这一段对话非常精彩,经常被后人津津乐道。可以说是“三寸不烂之舌,强于百万之师”的有力佐证!视频的直观感受,更能激起学生学习课文的兴趣,为学习课文作好了铺垫。
总之,新颖有特色的导入方法往往能营造最佳的教学环境,能有效的调整学生上课的精神状态。他们呈现在教师和大众面前的也会是积极向上、不断进取的,这就大大提高了课堂效率,让学生在乐中学有所成。
二、引人入胜的故事法
所谓故事教学法,是教师在课堂上根据所讲授的内容穿插一些相关的简明、短小故事,以生动形象的语言强调所讲内容,或者干脆就用故事内容代替讲课内容,吸引学生注意、激发学生听课兴趣、启发学生思考、直接从故事中领悟内容蕴含的道理等的一种深入浅出、化繁为简、寓教于乐、喜闻乐见的教学方法。
笔者所接触的学生大多数是文化课底子较薄弱的,对学习没有太多的兴趣,提到学习有时就会产生强烈的排斥感,钟灵毓秀的语文天堂学生也是不屑触及。每到上课的时候,总有人在下面偷偷地沉浸在电子小说的世界中,小说中的故事与语文针锋相对,故事更能吸引学生的眼球,语文课却兴致缺缺,提不起听的欲望。回顾之前的语文课,笔者不得不思考这样一个问题:语文课越来越枯燥,越来越缺乏趣味性和故事性了,这不正是学生不爱学习语文的原因吗?
我国现代伟大的教育家陈鹤琴先生在其《教学故事化原则》中指出:就日常生活的观察,学校教学的体验,我们可以发现,没有人不喜欢看故事、听故事和讲故事的。
利用这样一个普遍的特点,语文课上完全可以把文学性和口头性完美的结合起来,寓故事于教学中。例如,在教授《孔子的诚信观》一文时,讲解到诚信是一个人品德修养的重要组成部分的时候,立即想到曾经看过这样的故事:“日本有一个企业家叫小池国三,第一次从事商业活动时刚刚13岁,在一家企业做推销员。由于工作努力,半个月就和33位客户签订了合同。不久,他发现自己推销的产品价格比其他企业相同产品贵了一些,非常不安。思来想去,最后他带着合同挨家挨户说明情况,把合同全退了,然而他半个月的业绩全完了,他也被所在企业辞退……”故事中主人公的做法,让学生褒贬不一,有人会说主人公太傻,因为诚信使自己丢掉了一份工作。在当今社会,随着市场经济的不断冲击,诚信在消退,拜金在滋长,利益取代美德。有人却认为做人就该像主人公一样诚实守信,因为一个人若不守信,便会失去别人对他的信任。学生在故事的感染中,不知不觉把文章的主旨烙在脑里。
语文古代诗词的讲解,同样离不开故事的熏陶,跟学生一起欣赏李煜的《虞美人》的时候,笔者发现,学生对词人李煜十分感兴趣,兴致特别高涨,迫切地想要了解在这位多情才俊的君王身上发生了哪些故事,笔者顺势满足学生的要求,把李煜两个时期的故事分享给学生,有时还会引起强烈的共鸣,大大地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学生都发出感慨,由衷地发出内心真实的想法:“作个才人真绝代,可怜薄命作君王”。有了故事的铺垫,再来看这首词,“问君能有几多愁?恰似一江春水向东流”李煜这句发自肺腑的人生感悟也就不言而喻了。
三、扣人心弦的游戏法
“寓教于乐”不仅是一种先进的、人性化的教育理念,而且也是每位教师致力的一个方向。美国心理学家布鲁纳认为,最好的学习动力是对所学内容有内在兴趣,而最能激发学生兴趣的莫过于游戏。笔者认为,运用游戏教学法能够活跃课堂气氛,使学生在轻松愉快的心情中学会了知识,并且能够帮助一些学生克服“羞于启齿”、“消极”、“自卑”等一些不良心理,在一定程度上帮助他们改变自己的性格弱点。同时,游戏也能够促进师生之间的情感交流,增进彼此的了解,提高教学效果。
在《亮剑》一文中,为了让学生能够牢牢把握作品中各个人物的精神品质,笔者创设了“我是谁”角色扮演的游戏,根据文中人物对话的经典场景,分角色进行表演,学生兴趣盎然,气氛活跃,纷纷跃跃欲试。从自己扮演的角色中、角色的磨合过程中,学生能够清楚地理解扮演的这个角色(李云龙、赵刚、魏大勇等)的处境,并能体验到这个人物在不同情况下的内心情感。诚然,鲜明的人物性格特征也就能充分显示出来,人物的精神品质也就能牢记在心了。
游戏这种教学法对学生来说十分新颖,他们乐于在游戏中接受知识,在教学中融入游戏,学生可以在玩中学,学中玩,学生的潜在思维会被充分地激发出来,在轻松的学习氛围中完成任务,学生会感受到学习的乐趣无穷无尽。
语文课堂应该是精彩生动的,这就要求教师在授课中要用激情投入来引导学生,让学生很自然地投入到学习当中,主动参与学习的全过程,才能积极地去思考问题,解决问题,锻炼思维,拓展视野。趣味性教学就是以其灵活、有趣的教学手段引导学生人人参与,把学习兴趣、学习的主动权还给了学生,让他们变被动学习为主动学习,在语文文化底蕴中积极地投入他们的热情,轻松愉快地学习,同教师一起创设自然和谐、精彩互动的语文课堂。
参考文献
[1]高云.谈中职语文故事化课堂教学[J].都市家教·上半月,2013(2).
[2]李新宇,金荷华,何强生.语文教育学新论[M].南京: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6.
[3]王贵军,刘淑才,王云.课堂教学改革的探索与实践[J].当代教育科学,2010(10).
(编辑:龙贤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