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 中职数学课堂如何体现以学生为主体,彰显课堂效率?作者认为提高学生的课堂参与意识是关键。本文试从通过课前预习,启发学生的参与动机;通过创设情境,激发学生参与的兴趣;通过重视方法,推动学生的参与过程者三个方面加以阐述。
关键词: 中职教学课堂 参与意识 预习 情境 方法
课堂是对学生实施教育的主渠道,课堂教学是教育活动的基本组织形式,是激发学生学习兴趣、传授知识、培养能力、全面提高学生素质的主要途径。现在教育理论要求在教学过程中提高学生的参与意识,使学生不但学到知识而且提高能力。教师只有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把课堂还给学生,促进学生主动参与,才能不断提高学生自主探索与合作交流的能力,这样的课堂才有活力有后劲力。
传统的“填鸭式”教学方法,从外部向学生灌输知识,限制了学生的独立性和主动性,难以使学生充满激情地学习,其结果往往是老师在台上讲得“如痴如醉”,而学生在台下则是“昏昏欲睡”,出现“教者烦恼、学者苦恼”等现象。一节好的课,应是动与静、张与弛的结合。如果课堂富于变化,学生能在课堂上不断参与,那么学生在这个过程中会不断地产生成就感,新鲜感,学习效率就会大大提高。数学学科中有许多的定义、公式、解题技巧和思想方法,学生要能够消化基础知识、掌握解题技巧和思想方法,进而增强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这不但要靠“教”,而且要使学生会“学”。通过在自主探索、亲身实践、合作交流的学习氛围中,解除疑惑,使学生由被动接受变为主动探索,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
那么,怎样才能让学生有效地参与教学活动,主动探究呢?如何提高学生的课堂参与意识呢?
一、课前预习,启发学生的参与动机
随着教育课程改革的深入,学校的课堂已发生了很大的变化,学生在课堂上的自主地位有了空前的提升,教师的角色也在悄然变化,但不可否认的是,预习是学习和掌握知识的有效方法。通过预习,学生可以了解学习内容的重难点,并进行有的放矢的学习;通过预习,有利于学生提高听课效率,培养和提高学生自学能力。因此,在课前,教师应坚持给学生布置预习的任务,要求学生做好课前预习,具体可以完成以下几件事:(1)明天学习的内容是什么,与今天学习的内容有什么区别和联系。(2)例题是否看得懂,在不懂的地方标上记号。(3)完成老师布置的预习练习(预习练习都是新课的基础练习)。经常这样要求,不仅可以使学生初步扫除学习例题的障碍,而且会使学生主动探索一些深层次的问题。如,计算法则怎样归纳,公式怎样推导等。学生在预习时钻得越深,收获就越大,参与意识也就越强。
二、创设情境,激发学生参与的兴趣
心理学认为,学生的学习不是一个被动的吸收过程,而是以原有知识和经验为基础主动构建新知识的过程。因此,创设情境对激发学生学习动机十分重要。兴趣是最好的老师,是主动学习的开端。教师要善于设置悬念,联系实际问题,激发学生的参与兴趣。设置悬念,创设让学生主动参与的问题情境。问题构成了一切科学活动的实际出发点。学生主体参与的程度的高低,很大程度上受制于教师对问题的设置是否合情合理、科学,是否创设适宜学生主动参与的情境。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说:“在每一个年轻的心灵里,都存放着求知好学、渴望知识的‘火药’,只有教师的思想才有可能去点燃它,而一旦教师点燃了学生心中的‘火把’,学生就会还给教师灿烂的火花。”教学开始时教师设置的悬念,创设的问题情境就是教师点燃学生渴求知识“火把”的一根导火线。例如:在学习《柱、锥、台、球》的面积和体积公式时,我通过多媒体演示压路机,提问学生:怎么知道压路机滚一圈,可以压多少路面?教师通过创设适当的问题情境,引导学生探索,并使问题得到解决,能让学生领略到茅塞顿开的欣喜,从而激发学生主动参与的兴趣。因此,创设合适的问题情境是培养学生主体参与意识的最佳途径之一,能直接地激发学生参与的兴趣。
三、重视方法,推动学生的参与过程
通过方法指导,积极组织学生的思维活动,不断提高学生的参与能力。教育心理学的研究成果表明,教师可以通过有目的的教学促使学生有意识地掌握推理方法、思维方式、学习技能和学习策略,从而提高学生参与活动的心理过程的效率来促进学习。教学过程是一个师生双边统一的活动过程。在这个过程中,教与学的矛盾决定了教需有法,教必得法,学才有路,学才有效,否则学生只会效仿例题,只会一招一式,不能举一反三。老师在课堂上一定不要将自己的观点和看法强加给学生,更不要将现成的答案直接塞给学生,剥夺学生思考和说话的权利,而应该善于启发学生的思维,拓宽、深化他们的思维,培养并增强他们的表达能力,所谓“把课堂还给学生”。引导学生参与课堂教学的全过程,数学教学活动中,教师主导作用的效果应以学生主体功能的发挥是否充分来衡量。离开了学生的主动积极地参与,教师的主导作用也是没有意义的。教师的“导”要具有科学性、启发性和艺术性,充分激发学生的思维活动。
首先,要降低每一节课起点的难度,让学生在听得懂的基础上,再去接受新的知识。如果学生一开展就听不懂,就算知识多么重要,就算你的课讲得多么精彩,学生也不可能参与进来,特别是中职学生。教师要注重新课的引入,要把抽象的问题具体化,复杂的问题简单化,甚至对有些知识可以有选择地进行教学。例如:在教《集合的关系》这节时,学生对真子集及子集的概念分不清,搞不清它们之间的关系,因此,在教学中,我通过维恩图让学生认识到:在判定选择真包含符号“?奂”、“?劢”时,只需要能判定前后两者的范围,知道符号“?奂”、“?劢”的开口朝着范围大的即可,如:{有理数}?奂{实数},这样将问题简单化,学生就可以轻松地理解真子集的概念了。
其次,要创设民主和谐的课堂教学氛围,使学生勤于动脑,动手,善于发言。就数学概念来看,教材上常隐去概念形成的思维过程。对此,教师要积极引导学生参与数学概念的建立过程,引导学生参与公式、定理的发现过程,这不仅可使学生理解概念的来龙去脉,加深对概念的理解,而且有利于培养学生的课堂参与意识。例如:我在教《椭圆的生成》时,让学生自己动手固定两个图钉,用一根大于两图钉间距的细线分别套在两图钉上,用铅笔挑起并拉紧细线,沿着细线画出轨迹,让学生在自己的参与中得到椭圆。把两图钉间距认定为2c,把细线的长认定为2a,从而让学生得出参数a与c的大小。心理学家指出:人在情绪低落的时候,想象力只有平时的二分之一甚至更少。因此只有在宽松、民主的教学氛围中,学生的创造性思维才能得到最大限度的发挥。
最后,在数学课堂上师生之间应该建立民主平等的对话平台,沟通对话渠道;在思考的过程中教师可以适时地给予启发,以宽容友好的心态对待每一位学生;对于学生思维的结果,教师要鼓励学生大胆地说出自己的想法。学生学会一个内容后,教师可以组织学生进行小结,让学生相互交流,鼓励并指导学生结合自己的实际情况,总结出个人行之有效的学习方法,对自己的学习过程进行反思,学生可以适当调整自己的学习行为,使学生的参与能力得到提升。
总之,要提高课堂教学效率,就要培养学生的参与意识。当然,教师不能是“主演”,而应是“导演”,要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自觉性和积极性,要提供给学生参与的时间、空间,以及教给学生参与的方法。
关键词: 中职教学课堂 参与意识 预习 情境 方法
课堂是对学生实施教育的主渠道,课堂教学是教育活动的基本组织形式,是激发学生学习兴趣、传授知识、培养能力、全面提高学生素质的主要途径。现在教育理论要求在教学过程中提高学生的参与意识,使学生不但学到知识而且提高能力。教师只有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把课堂还给学生,促进学生主动参与,才能不断提高学生自主探索与合作交流的能力,这样的课堂才有活力有后劲力。
传统的“填鸭式”教学方法,从外部向学生灌输知识,限制了学生的独立性和主动性,难以使学生充满激情地学习,其结果往往是老师在台上讲得“如痴如醉”,而学生在台下则是“昏昏欲睡”,出现“教者烦恼、学者苦恼”等现象。一节好的课,应是动与静、张与弛的结合。如果课堂富于变化,学生能在课堂上不断参与,那么学生在这个过程中会不断地产生成就感,新鲜感,学习效率就会大大提高。数学学科中有许多的定义、公式、解题技巧和思想方法,学生要能够消化基础知识、掌握解题技巧和思想方法,进而增强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这不但要靠“教”,而且要使学生会“学”。通过在自主探索、亲身实践、合作交流的学习氛围中,解除疑惑,使学生由被动接受变为主动探索,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
那么,怎样才能让学生有效地参与教学活动,主动探究呢?如何提高学生的课堂参与意识呢?
一、课前预习,启发学生的参与动机
随着教育课程改革的深入,学校的课堂已发生了很大的变化,学生在课堂上的自主地位有了空前的提升,教师的角色也在悄然变化,但不可否认的是,预习是学习和掌握知识的有效方法。通过预习,学生可以了解学习内容的重难点,并进行有的放矢的学习;通过预习,有利于学生提高听课效率,培养和提高学生自学能力。因此,在课前,教师应坚持给学生布置预习的任务,要求学生做好课前预习,具体可以完成以下几件事:(1)明天学习的内容是什么,与今天学习的内容有什么区别和联系。(2)例题是否看得懂,在不懂的地方标上记号。(3)完成老师布置的预习练习(预习练习都是新课的基础练习)。经常这样要求,不仅可以使学生初步扫除学习例题的障碍,而且会使学生主动探索一些深层次的问题。如,计算法则怎样归纳,公式怎样推导等。学生在预习时钻得越深,收获就越大,参与意识也就越强。
二、创设情境,激发学生参与的兴趣
心理学认为,学生的学习不是一个被动的吸收过程,而是以原有知识和经验为基础主动构建新知识的过程。因此,创设情境对激发学生学习动机十分重要。兴趣是最好的老师,是主动学习的开端。教师要善于设置悬念,联系实际问题,激发学生的参与兴趣。设置悬念,创设让学生主动参与的问题情境。问题构成了一切科学活动的实际出发点。学生主体参与的程度的高低,很大程度上受制于教师对问题的设置是否合情合理、科学,是否创设适宜学生主动参与的情境。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说:“在每一个年轻的心灵里,都存放着求知好学、渴望知识的‘火药’,只有教师的思想才有可能去点燃它,而一旦教师点燃了学生心中的‘火把’,学生就会还给教师灿烂的火花。”教学开始时教师设置的悬念,创设的问题情境就是教师点燃学生渴求知识“火把”的一根导火线。例如:在学习《柱、锥、台、球》的面积和体积公式时,我通过多媒体演示压路机,提问学生:怎么知道压路机滚一圈,可以压多少路面?教师通过创设适当的问题情境,引导学生探索,并使问题得到解决,能让学生领略到茅塞顿开的欣喜,从而激发学生主动参与的兴趣。因此,创设合适的问题情境是培养学生主体参与意识的最佳途径之一,能直接地激发学生参与的兴趣。
三、重视方法,推动学生的参与过程
通过方法指导,积极组织学生的思维活动,不断提高学生的参与能力。教育心理学的研究成果表明,教师可以通过有目的的教学促使学生有意识地掌握推理方法、思维方式、学习技能和学习策略,从而提高学生参与活动的心理过程的效率来促进学习。教学过程是一个师生双边统一的活动过程。在这个过程中,教与学的矛盾决定了教需有法,教必得法,学才有路,学才有效,否则学生只会效仿例题,只会一招一式,不能举一反三。老师在课堂上一定不要将自己的观点和看法强加给学生,更不要将现成的答案直接塞给学生,剥夺学生思考和说话的权利,而应该善于启发学生的思维,拓宽、深化他们的思维,培养并增强他们的表达能力,所谓“把课堂还给学生”。引导学生参与课堂教学的全过程,数学教学活动中,教师主导作用的效果应以学生主体功能的发挥是否充分来衡量。离开了学生的主动积极地参与,教师的主导作用也是没有意义的。教师的“导”要具有科学性、启发性和艺术性,充分激发学生的思维活动。
首先,要降低每一节课起点的难度,让学生在听得懂的基础上,再去接受新的知识。如果学生一开展就听不懂,就算知识多么重要,就算你的课讲得多么精彩,学生也不可能参与进来,特别是中职学生。教师要注重新课的引入,要把抽象的问题具体化,复杂的问题简单化,甚至对有些知识可以有选择地进行教学。例如:在教《集合的关系》这节时,学生对真子集及子集的概念分不清,搞不清它们之间的关系,因此,在教学中,我通过维恩图让学生认识到:在判定选择真包含符号“?奂”、“?劢”时,只需要能判定前后两者的范围,知道符号“?奂”、“?劢”的开口朝着范围大的即可,如:{有理数}?奂{实数},这样将问题简单化,学生就可以轻松地理解真子集的概念了。
其次,要创设民主和谐的课堂教学氛围,使学生勤于动脑,动手,善于发言。就数学概念来看,教材上常隐去概念形成的思维过程。对此,教师要积极引导学生参与数学概念的建立过程,引导学生参与公式、定理的发现过程,这不仅可使学生理解概念的来龙去脉,加深对概念的理解,而且有利于培养学生的课堂参与意识。例如:我在教《椭圆的生成》时,让学生自己动手固定两个图钉,用一根大于两图钉间距的细线分别套在两图钉上,用铅笔挑起并拉紧细线,沿着细线画出轨迹,让学生在自己的参与中得到椭圆。把两图钉间距认定为2c,把细线的长认定为2a,从而让学生得出参数a与c的大小。心理学家指出:人在情绪低落的时候,想象力只有平时的二分之一甚至更少。因此只有在宽松、民主的教学氛围中,学生的创造性思维才能得到最大限度的发挥。
最后,在数学课堂上师生之间应该建立民主平等的对话平台,沟通对话渠道;在思考的过程中教师可以适时地给予启发,以宽容友好的心态对待每一位学生;对于学生思维的结果,教师要鼓励学生大胆地说出自己的想法。学生学会一个内容后,教师可以组织学生进行小结,让学生相互交流,鼓励并指导学生结合自己的实际情况,总结出个人行之有效的学习方法,对自己的学习过程进行反思,学生可以适当调整自己的学习行为,使学生的参与能力得到提升。
总之,要提高课堂教学效率,就要培养学生的参与意识。当然,教师不能是“主演”,而应是“导演”,要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自觉性和积极性,要提供给学生参与的时间、空间,以及教给学生参与的方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