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 如果想通过聆听深刻感受、体验、理解音乐,就需要具备“音乐的耳朵”。“音乐的耳朵”是要通过培养训练才能获得的。在欣赏教学中,必须培养学生对音乐作品的节奏、旋律、和声、速度、力度、调式、织体等各个基本要素具有敏锐的感知能力,通过不断的实践和体验,逐步感受音乐作品的情感内涵,使转瞬即逝的音乐给他们留下鲜明而又深刻的印象。在音乐欣赏教学中,应不失时机地培养学生的想象力,鼓励学生自由想象,发挥创造性思维,通过“音乐的耳朵”感受不同情境的音乐作品。
关键词: 聆听 音乐欣赏 作用
音乐欣赏是以具体音乐作品为对象,通过聆听的方式及其他辅助手段来体验和领悟音乐,从而得到精神愉悦的一种审美活动。在小学音乐欣赏教学中,我们力求通过对不同音乐作品的欣赏,培养学生终生渴望欣赏美好音乐的情感,使他们的心灵终生与音乐息息相通。想让学生走进音乐的殿堂,感悟音乐艺术的真谛,聆听便是打开音乐殿堂之门的一把钥匙。
一、学会聆听,培养乐感
音乐是听觉的艺术。音乐传入人的耳膜,刺激大脑中枢神经,达到净化心灵、陶冶性情的作用。按理说,人只要有健全的听觉,就能够听音乐,但人仅有健全的听觉,却不一定能听懂音乐。古人云:“七弦为益友,两耳是知音。”马克思说:“对于非音乐的耳朵,最美的音乐也是没有意义。”如果想通过聆听深刻感受、体验、理解音乐,就需要具备“音乐的耳朵”。
“音乐的耳朵”是要通过培养训练才能获得的。在欣赏教学中,必须培养学生对音乐作品的节奏、旋律、和声、速度、力度、调式、织体等各个基本要素具有敏锐的感知能力,通过不断的实践和体验,逐步感受音乐作品的情感内涵,使转瞬即逝的音乐给他们留下鲜明而又深刻的印象。例如在欣赏歌剧《刘胡兰》中《数九寒天下大雪》这一唱段时,可先让学生完整地倾听音乐,形成初步印象,再仔细感受乐曲中旋律的走向、节奏的安排、速度的把握和力度的控制,更进一步从音乐的角度分析乐曲,体会乐曲所表达的情绪,最后感受出喜悦、祈盼的情绪特点。
二、聆听需要插上想象的翅膀
丰富的想象力是欣赏音乐不可或缺的重要手段。音乐是抽象的艺术,这一点是它与绘画、雕塑等艺术门类最大的区别,但并不是说音乐是不可感知的,它可以通过各种音乐要素使模糊的东西具体化和造型化。同一首作品,不同的人的感受必定是不同的,甚至同一个人在不同时间里对同一首作品的感受也可能是不同的。正所谓“有一千个读者,就有一千个哈姆雷特”。在音乐欣赏教学中,应不失时机地培养学生的想象能力,鼓励学生自由想象,发挥创造性思维,通过“音乐的耳朵”感受不同情境的音乐作品。
例如,学生在欣赏第11册教材上第五课刘管乐创作的竹笛独奏《荫中鸟》时,应启发学生注意聆听乐曲中模仿了什么动物的叫声,进一步让学生跟着音乐的发展变化去模仿这种动物的叫声,再通过分析乐曲的旋律素材运用的特点,引导他们自然地联想到这是描写荫中百鸟争鸣景象的音乐。
三、反复聆听,充分发挥通感作用
通感是人类不同器官之间的相互联通。人类的视觉、听觉、嗅觉、味觉、触觉五种感官表面上互不干扰,实际上却相互感通,我们经常会在欣赏一幅花鸟画的时候,仿佛闻到了花香,听到了鸟叫,在听赏一首抒情曲时,仿佛看到了青山绿水的景象。这都是通感起的作用。白居易的《画竹歌》中“举头忽看不似画,低耳静听疑有声”;韩愈的《听颖师弹琴》中“喧啾百鸟群,忽见孤凤凰”也都说明了这一点。例如,在欣赏《大峡谷组曲》中的《日落》时,可让学生在第一次聆听时,利用手中的纸笔,画出自己对音乐的感受,通过色彩与线条,把听到的音乐表现出来,再根据自己所画的内容为乐曲起名。第二次聆听时,可请学生欣赏莫奈的名画《日出-印象》,让学生边看画面边聆听音乐,通过《日落》、《日出》的比较进一步感受乐曲意境,留下深刻的印象。
在欣赏教学中,还可以发挥其他各个器官的作用,积极地参与到音乐之中,如拍手、点头、跺脚、晃身、演唱、舞蹈等与听觉相结合,让“音乐的耳朵”和运动的身体建立起密切的合作关系,使学生全身心地投入,尽情地表现,发挥各个感官之间的通感作用,促进学生更深入地理解音乐,提高艺术思维能力和创造能力。
四、聆听多样化的音乐
我国著名音乐家朱践耳先生主张音乐家必须具备四副耳朵:即听古典音乐的耳朵、听民族民间音乐的耳朵、听现代音乐的耳朵、听流行音乐的耳朵。这一观点在普通中小学的音乐欣赏教学中同样适用。广泛地倾听各种类型和风格的音乐作品,对于增强学生学习音乐的兴趣,开阔视野,增长知识,提高对音乐作品的鉴赏能力大有裨益。可以说,音乐欣赏就是一部包罗万象的百科全书,它与其他艺术门类、其他学科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不同的音乐作品涉及诸如历史、地理、自然和风土人情等许多方面,大大开阔了学生的音乐视野。
目前,学生中广泛存在着热衷于流行通俗音乐的倾向,他们热爱、崇拜这一种类型的音乐,但是他们在欣赏时不加以鉴别、区分,把一些内容低俗的作品也包括在内,而对内涵更丰富、高雅的音乐漠不关心。这样就很难提高音乐欣赏能力。对于这些学生,在欣赏教学中,应积极地给予引导和指导,培养对音乐作品的比较与评价能力,在欣赏过程中去粗取精,不仅在课堂,更重要的要在课外多灌输,潜移默化地影响学生,做到“润物细无声”。
总之,音乐是听觉的艺术。美国的艾伦—科普兰说:“如果你要更好地理解音乐,再也没有比倾听音乐更重要的了。什么也代替不了倾听音乐。”在音乐欣赏教学中,最中心的环节莫过于聆听、初听、复听、细听、精听,只有通过不断聆听,学生才能真正提高音乐鉴赏能力,丰富审美经验。
关键词: 聆听 音乐欣赏 作用
音乐欣赏是以具体音乐作品为对象,通过聆听的方式及其他辅助手段来体验和领悟音乐,从而得到精神愉悦的一种审美活动。在小学音乐欣赏教学中,我们力求通过对不同音乐作品的欣赏,培养学生终生渴望欣赏美好音乐的情感,使他们的心灵终生与音乐息息相通。想让学生走进音乐的殿堂,感悟音乐艺术的真谛,聆听便是打开音乐殿堂之门的一把钥匙。
一、学会聆听,培养乐感
音乐是听觉的艺术。音乐传入人的耳膜,刺激大脑中枢神经,达到净化心灵、陶冶性情的作用。按理说,人只要有健全的听觉,就能够听音乐,但人仅有健全的听觉,却不一定能听懂音乐。古人云:“七弦为益友,两耳是知音。”马克思说:“对于非音乐的耳朵,最美的音乐也是没有意义。”如果想通过聆听深刻感受、体验、理解音乐,就需要具备“音乐的耳朵”。
“音乐的耳朵”是要通过培养训练才能获得的。在欣赏教学中,必须培养学生对音乐作品的节奏、旋律、和声、速度、力度、调式、织体等各个基本要素具有敏锐的感知能力,通过不断的实践和体验,逐步感受音乐作品的情感内涵,使转瞬即逝的音乐给他们留下鲜明而又深刻的印象。例如在欣赏歌剧《刘胡兰》中《数九寒天下大雪》这一唱段时,可先让学生完整地倾听音乐,形成初步印象,再仔细感受乐曲中旋律的走向、节奏的安排、速度的把握和力度的控制,更进一步从音乐的角度分析乐曲,体会乐曲所表达的情绪,最后感受出喜悦、祈盼的情绪特点。
二、聆听需要插上想象的翅膀
丰富的想象力是欣赏音乐不可或缺的重要手段。音乐是抽象的艺术,这一点是它与绘画、雕塑等艺术门类最大的区别,但并不是说音乐是不可感知的,它可以通过各种音乐要素使模糊的东西具体化和造型化。同一首作品,不同的人的感受必定是不同的,甚至同一个人在不同时间里对同一首作品的感受也可能是不同的。正所谓“有一千个读者,就有一千个哈姆雷特”。在音乐欣赏教学中,应不失时机地培养学生的想象能力,鼓励学生自由想象,发挥创造性思维,通过“音乐的耳朵”感受不同情境的音乐作品。
例如,学生在欣赏第11册教材上第五课刘管乐创作的竹笛独奏《荫中鸟》时,应启发学生注意聆听乐曲中模仿了什么动物的叫声,进一步让学生跟着音乐的发展变化去模仿这种动物的叫声,再通过分析乐曲的旋律素材运用的特点,引导他们自然地联想到这是描写荫中百鸟争鸣景象的音乐。
三、反复聆听,充分发挥通感作用
通感是人类不同器官之间的相互联通。人类的视觉、听觉、嗅觉、味觉、触觉五种感官表面上互不干扰,实际上却相互感通,我们经常会在欣赏一幅花鸟画的时候,仿佛闻到了花香,听到了鸟叫,在听赏一首抒情曲时,仿佛看到了青山绿水的景象。这都是通感起的作用。白居易的《画竹歌》中“举头忽看不似画,低耳静听疑有声”;韩愈的《听颖师弹琴》中“喧啾百鸟群,忽见孤凤凰”也都说明了这一点。例如,在欣赏《大峡谷组曲》中的《日落》时,可让学生在第一次聆听时,利用手中的纸笔,画出自己对音乐的感受,通过色彩与线条,把听到的音乐表现出来,再根据自己所画的内容为乐曲起名。第二次聆听时,可请学生欣赏莫奈的名画《日出-印象》,让学生边看画面边聆听音乐,通过《日落》、《日出》的比较进一步感受乐曲意境,留下深刻的印象。
在欣赏教学中,还可以发挥其他各个器官的作用,积极地参与到音乐之中,如拍手、点头、跺脚、晃身、演唱、舞蹈等与听觉相结合,让“音乐的耳朵”和运动的身体建立起密切的合作关系,使学生全身心地投入,尽情地表现,发挥各个感官之间的通感作用,促进学生更深入地理解音乐,提高艺术思维能力和创造能力。
四、聆听多样化的音乐
我国著名音乐家朱践耳先生主张音乐家必须具备四副耳朵:即听古典音乐的耳朵、听民族民间音乐的耳朵、听现代音乐的耳朵、听流行音乐的耳朵。这一观点在普通中小学的音乐欣赏教学中同样适用。广泛地倾听各种类型和风格的音乐作品,对于增强学生学习音乐的兴趣,开阔视野,增长知识,提高对音乐作品的鉴赏能力大有裨益。可以说,音乐欣赏就是一部包罗万象的百科全书,它与其他艺术门类、其他学科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不同的音乐作品涉及诸如历史、地理、自然和风土人情等许多方面,大大开阔了学生的音乐视野。
目前,学生中广泛存在着热衷于流行通俗音乐的倾向,他们热爱、崇拜这一种类型的音乐,但是他们在欣赏时不加以鉴别、区分,把一些内容低俗的作品也包括在内,而对内涵更丰富、高雅的音乐漠不关心。这样就很难提高音乐欣赏能力。对于这些学生,在欣赏教学中,应积极地给予引导和指导,培养对音乐作品的比较与评价能力,在欣赏过程中去粗取精,不仅在课堂,更重要的要在课外多灌输,潜移默化地影响学生,做到“润物细无声”。
总之,音乐是听觉的艺术。美国的艾伦—科普兰说:“如果你要更好地理解音乐,再也没有比倾听音乐更重要的了。什么也代替不了倾听音乐。”在音乐欣赏教学中,最中心的环节莫过于聆听、初听、复听、细听、精听,只有通过不断聆听,学生才能真正提高音乐鉴赏能力,丰富审美经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