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赞扬背后的误区

来源 :中学教学参考·文综版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ymlazy61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在教育活动中,对学生的赞扬是最常见的手段之一。很多教育专家都强调,对受教育者要多一点赞扬,少一点批评,要注意保护他们的自尊心。然而心理学教授罗伊·F·鲍迈斯特坚信,这种“确保孩子们无论如何都自我感觉良好”的做法结果就是,这一代年轻人成长在一种“不现实的希望、无原则的任性和无限的自得自满”之上。
  在赞扬的背后,蕴含了许多没有被发现的误区。
  一、赞扬内容的势利化倾向
  “你做出了这道题目,你真棒!你记住了本单元的单词,并把它准确地默写出来了,不错!”在日常的教学中,我们信手拈来的这些赞扬的话,细究而言却是把书本知识作为衡量一个人成就大小的标准。
  然而,这并非教育的本质。在日常教学中,我们总是凭着简单的标准去判断这些学生的智力水平,在有意无意中反馈给他们这样的信息:你们是学困生,你们的智力不如别人。作为青少年,他们的心智发育不够成熟,也不能很好地控制自己的情感,往往会将教师的这种情感加诸在自己身上,从而在潜意识中认为自己在学习方面没有天分,甚至给自己定下“无能”的标签。
  二、赞扬目标的功利化倾向
  赞扬的目的是为了激发学生的学习动力,教育者总是让学生“为将来而积蓄”,“想想今后”,“不要现在就注重享乐”。教育者让学生树立“为以后的幸福生活而努力”的目标,然而这样的目标在势利的现实面前往往不堪一击:我们身边有很多这样的例子,那些没有受过高等教育的人,物质生活上并不匮乏,有的甚至是十分优越。
  教育者用现实的功利性的东西去诱发学生的积极性,会受到现实的愚弄。那么用“理想”引导呢?可悲的是,现在的我们正身处于一个厌恶大谈理想的时代。李镇西老师在《重建教育理想》一文中说,我们正经历一个耻谈理想的时代。对假崇高的消解,使人们开始“躲避崇高”;对伪圣化的厌恶,使人们开始“拒绝理想” ……我们的教育正在功利化、技术化、庸俗化。每一位教育者同时又都在咬牙切齿地诅咒现在的教育,但每一位教育者同时又都在助纣为虐!
  三、赞扬心理的依赖化倾向
  在传统的教育中,学生成长的动力来自于家庭、学校、社会的赞扬,所以一旦他们难以达到家庭、学校、社会的期许,当赞扬声变成谩骂、责备,甚至是一声叹息时,学生自我的动力系统便渐趋坍塌。他们或者成为处理知识的机器,麻木地机械生活,或者便是成为完全的叛逆者,对家庭、学校、社会发起攻击,例如:说谎、偷窃、打架、逃学……
  事实上,在教育者用赞扬的手段刺激学生发展的同时,也是支配了他们的生命价值。受教者得到的训练就是要为他人做事,要博取教育者的欢心,竭力使自己符合他人的标准。他们已建立起靠寻求赞许而生存的思维系统,生命价值完全取决于他人的看法,一旦他人不再施舍赞许,便会觉得一无所有。
  四、赞扬期许的理想化倾向
  教育者在赞扬学生的同时,一般会带有一些期待性的话语。例如说,“但愿你以后也是这样”;“希望你以后更努力”;“期待你更优异的成绩”……这样的话,对一些学生来说,可能暂时行之有效,但往往会出现前文中受教者对赞扬过度依赖的情形。而对另外一些人来说,这些“或许”、“希望”、“但愿”可以成为他们目前不愿做某事的理由,成为他们逃避现在的借口。
  回避现实往往会导致对未来的理想化。考试之后,让学生反思,很多人表现出一种侥幸心理:别人成绩好是运气问题,以后一旦自己运气来了,考试自然会取得好成绩;或者说,在今后生活的某一时刻,由于一个奇迹般的转变,他将融会贯通,成绩突飞猛进。希望、期望和惋惜都是回避现实的最为常见的方法。如果将事情推迟到未来,就是在逃避现实,怀疑自己,甚至欺骗自己。拖延时间的心理会使他们更加懦弱和不断幻想,总希望情况会有所好转。
  从时间的维度来说,过去、现在、未来,除了“现在”,我们永远不可能生活在任何时刻。教师应该做的,就是把学生引导到对现时生活的把握上。活在现时,这才真正能够掌握在手的时光。
  结语
  叶澜先生说:“具有教育智慧,是未来教师专业素养达到成熟水平的标准。”教育的智慧不仅体现在教学内容、课堂设计这些方面,还体现在教育者的方法运用上。赞扬受教者能够鼓励他们的学习积极性,维护他们的自尊心。但是,不要忘记任何事物总有两面性,赞扬同样是把双刃剑,运用不当,则是后患无穷。而其中的关键就是要切实关注学生生命的自我发展,还他们一个独立发展的空间,让他们自由地翱翔。
  (责任编辑黄晓)
其他文献
做一个轻松的班主任并不难,班主任在实行班级管理中要讲究艺术和方法,要创设有特色的班级文化,熏陶学生思想,推动良好班风学风的形成。以下是我从事班主任工作以来的见解。  一、注重学生的品德修养,加强对中华传统文化的学习  在德育中渗透中华传统文化教育,如学习《弟子规》《论语》《三字经》等经典书籍,引导学生树立民族自尊心、自信心、自豪感,从而继承和发扬传统的美德、良好的风范、高雅的情趣、坚韧的意志。根据
人是有差异的,每个人都有自己的特点。作为班主任,除了通过班队会等集体教育学生外,还应细心做好个别教育工作。班主任对学生的个别教育工作,既包括优等生的培育和学困生的工作——“两头”;也包括中等生的扶持工作——“中间”。  一、做好优等生的培育工作  优等生一般是指那些学习好、思想好,可以作为其他学生学习、仿效的榜样的学生。班主任既要对他们好的地方给予肯定,又要指出他们不够的地方,并采取有效的办法,激
激发学生学习美术的兴趣,能引导他们认识世界和渴望获得知识技能的心理倾向,从而活跃课堂气氛,让每一堂美术课都散发出灿烂的光芒。本课主要的学习内容是人物脸部的比例、表情特点,人物头部的基本结构以及头像的基本写生方法等知识,让学生明白人的形象最为生动,又富于动态、表情和个性特点的变化。因此,要画好人物形象就需要较强的观察力、理解力和较高的素描技巧。人物头像的写生练习是获得这些能力和技巧的必不可少的环节。
元代陶宗仪曾对文章的开头、中间、结尾有过精彩而贴切的比喻。他说:“作乐府亦有法,曰凤头、猪肚、豹尾是也。”我想作乐府然,作其他文章亦然,尤其是中高考这类限时应试作文更应该如此。中高考的作文阅卷工作可谓时间紧,任务重,每位评卷员每天几乎都得评阅200来份试卷。在这种情况下,第一印象是非常重要的。要是你的文章具有高昂的“凤头”,丰满的“猪肚”,刚劲的“豹尾”,则会吸引读者,令评卷人眼前一亮、爱不释手,
【真题再现】  2013年福建高考作文题目: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作文。(70分)  我仰望着夜空,感到一阵惊恐;如果地球失去引力,我就会变成流星,无依无附在天宇飘行。哦,不能!为了拒绝这种“自由”,我愿变成一段树根,深深地扎进地层。  上面的材料,引起你怎样的感悟或联想?请就此写一篇不少于800字的记叙文或议论文。要求:(1)必须符合文体要求;(2)角度自选;(3)立意自定;(4)标题自拟;
新一轮课程改革倡导学生积极主动参与,勤于思考,乐于探究,培养学生收集和处理信息的能力,获取新知识的能力,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以及交流与合作的能力。在推进新一轮课改目标教学实践中,培养学生创新能力的重要切入点就是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下面笔者结合自己长期的教学教研实践就如何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谈几点看法,旨在引发更多、更广泛的思考。  一、追求和谐课堂,开启学生心扉  和谐课堂是课堂教学状态的价值追求,
新课程改革下的美术评价机制需关注学生掌握美术知识、技能的情况,更需重视对学生学习美术的兴趣、能力、情感态度、价值观等方面的评价。它是学生学习效果的总结,同时要有利于教师教育教学活动的反思和教学能力的提升。本文通过兴趣爱好评价、创意无限评价、结果展示评价这三方面的全程评价模式来塑造品质课堂的新评价模式。  大家还记得凤凰卫视的谈话类节目《锵锵三人行》吗?由主持人窦文涛与两岸三地传媒界之精英名嘴,一起
一、 从福建的高考作文说开去  【2011年福建高考作文题】  根据以下文字,写一篇不少于800字的记叙文或议论文。  袁隆平说,我的工作让我常晒太阳,呼吸新鲜的空气,这使我有了个好身体……我梦见我种的水稻长得像高粱那么高,穗子像扫把那么长,颗粒像花生米那么大,我和我的朋友就坐在稻穗下乘凉。  要求:选择一个角度构思作文,自定立意,自选文体,自拟标题;不要脱离材料内容及含义的范围,不要套作,不得抄
在课程改革的大背景下,各个教学体系都在进行创新改革,生活化教学模式就是其中浓墨重彩的一笔。而英语不仅是初中阶段的重点学科,更是一项大家应该掌握的技能,因此,应逐步将生活化教学策略引入初中英语课堂。英语生活化教学,就是以生活为基础、打破常规、遵循应用第一的原则,将所学的英语知识应用到实际生活中,将英语学习从课堂带到家庭、社会中,从知识层面深入精神层面,将学习目的转化为学生的内在需要,使学习英语的过程
当下,不少教师抱怨:现在的学生学习自觉性不高,两极分化严重,整天沉迷网络,不思进取,游离于课堂之外,有的学生甚至逃学,实在不好教。这种学习困境,是由诸多因素造成的,家庭、社会、学校等都有不可推卸的责任,特别是长期处在教育教学实践第一线的教师,最了解学生的心理发展水平、个性差异和学习需要。理应反思:我们的教育理念是否与时俱进,符合新课标的要求?我们的教学策略是否促进学生和谐发展,适合学生的已有知识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