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民生问题由来已久,孙中山在《民生主义》中说,“民生就是人民的生活,社会的生存,国民的生计,群众的生命。”在现代社会,民生问题已由原来的基本生产、生活资料为主,上升为包括生活形态、文化模式、生态环境、心理和精神等在内既有物质需求也有精神特征的整体样态。当前,经济社会发展中显现的问题和态势已经使民生越来越多地被关注,党的十七大报告中关于民生的论述也出现了许多新意和深意。作为国家聚财和调控的重要手段,税收在助推民生中应发挥积极作用。
一、当前关注税收民生职能的必要性
随着改革开放的进一步深入和经济社会的持续进步,经济发展中过快、过热和不协调等问题日益凸显,使民生面临的压力和挑战越来越突出。主要有如下表现:
(一)资源浪费严重,环保形势严峻。从资源方面看,中国国家统计局的统计显示,中国国内生产总值不到世界的5%,但煤炭消耗约占世界30%,电力消耗占13%左右,钢材消耗占25%,水泥约占50%。国家发展和改革委员会提供的数字显示,我国原油、原煤、铁矿石、钢材、氧化铝和水泥的消耗量,分别为世界消耗量的7.4%,31%,30%,37%,25%和40%。而创造的GDP却只相当于世界总量的4%。因为许多资源的不可再生性,企业粗放生产造成的严重浪费,直接破坏了发展民生的资源基础。从环保看,相关资料显示,全国70%的江河水系受到污染,40%基本丧失了使用功能,流经城市的河流95%以上严重污染;一半以上的城市空气不达标,1/3的城市污染非常严重;1/3的国土被酸雨覆盖。生态破坏和环境恶化,正在侵蚀我们每一個人的健康。据测算,我国每年因空气污染导致约1500万人患支气管病。2.3万人患呼吸道疾病,1.3万人死于心脏病。医学专家认为,我国每年200多万的癌症死亡者,70%与环境污染相关。全国20%的儿童有铅中毒症状,城市中1/10的夫妇因污染不能生育或生下畸形儿。环境的破坏直接侵蚀着民生的主体。
(二)收入差距过大,公共服务均等化水平较低。当前我国收入最低的20%的人群,只拥有4.66%的收入份额,收入最低的40%的人群,也只拥有13.6%的收入份额。同时城乡居民收入差距、地区居民收入差距、社会阶层收入差距、行业间收入差距都呈成倍扩大趋势。在短短20多年时间里,我国就从一个收入差距很小的国家跨入收入非常不平等国家行列,这样的速度是世界上少有的。公共服务均等化方面,当前我国社会保障不完善、社会事业基础设施薄弱、教育普及和劳动力受教育程度偏低、公共卫生体系不健全、精神文化生活不够丰富,城乡发展和地区发展不平衡,特别是农村社会事业落后,“两基”目标尚未实现,基层医疗卫生基础薄弱,文化体育设施十分匮乏。在公共服务总量不足的情况下,公共服务的分配也存在失衡问题。广大弱势群体不能充分享受基本的公共服务,与强势群体享受的公共服务存在着相当大的反差。这些直接加剧了民生问题。
(三)产业结构不优,循环经济不足明显。农业生产方式落后,手工劳动仍占不少比重,靠天吃饭的局面没有根本转变。服务业落后状况还没有根本改变,尤其是生产性服务业不发达,与制造业的关联度低。新兴服务业处于发展的初级阶段。自主创新能力弱,落后工艺技术比重还比较大,关键技术和核心技术多数依赖进口。制造业技术含量和附加值普遍不高,缺乏世界名牌和核心技术,高新技术受制于人,产业技术水平不高,使得我国在国际分工中处于相对不利的地位。发展循环经济是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的重要实践,也是实现可持续发展的重要保障,具有全局性、根本性、长期性。但目前在循环经济发展实践中还存在不少问题,比如发展循环经济在国家社会经济发展中的地位不明确,缺乏推进循环经济发展的统筹规划,政府、市场、企业和公民等主体的权利义务关系尚未清晰界定等。
(四)就业难物价涨,生活压力加大。据统计,我国“十一五”期间新进入劳动力市场的劳动力将达到9900多万,平均每年1900多万,城镇就业缺口在1300万个以上,供求矛盾十分尖锐;而且目前还有近200万国有企业下岗职工未就业,农村尚有1亿左右的富余劳动力。我国社会就业压力将长期保持较大压力。在就业难的同时,近年来我国物价尤其是生活资料价格普遍上涨,中低收入者生活成本增加、压力加大。
二、发挥税收民生职能的对策与建议
作为国家宏观调控的重要手段,税收当在解决民生难题、助推民生发展上积极作为。当前尤其可在保护环境、节约资源、调节分配、促进就业等方面有效应对。
(一)加快税收绿化,保护资源环境。加快环境税收的开征步伐,提升税制绿化效能,抑制污染破坏环境的行为、鼓励环保科研及技术应用、筹措和监管环保资金,从而达到保护环境、提高能源资源利用效率的目的。通过这些工作保障在发展生产的同时,最大限度维护民众赖以生活的青山绿水、蓝天白云。
(二)优化税制结构,调节收入差距。国家宏观调控的介入主要在再分配领域进行,税收一方面为国家提供调控所必要的财力,另一方面更多地直接参与调控。如完善个人所得税,逐步建立健全个人收入申报制度,开征遗产税、赠与税等税种,实现对高收入的合理调节;提高税收优惠政策的能动性,支持中西部、少数民族地区发展经济,扶持中小企业、巩固和扩大农村税费改革成果等,从而促进收入合理和社会公平。
(三)提高政策针对性,推动产业升级。粗线条地看,推动产业升级就是支持高性能产品或高附加值产品的发展,抑制以至淘汰低性能产品或低附加值产品的生产。这对于提高资源能源利用效率和产品竞争力,更好地满足人民群众生产生活需求都很重要。有针对性地调整税收政策,为高新科技企业(产业)、科研和技术应用等提供税收优惠、创造有利环境,而对占地面积过大、资源浪费严重、技术低级落后、层次低、污染大的产业(产品)加重税收负担,从而推进技术创新、理念更新和科学进步。
(四)严格执行税法,彰显公平正义。从某种程度上说,一个社会公平正义的层次直接决定了民生的层次,因为公平正义的环境是人民解决生计问题的重要基础。站在税收的角度,就是要通过严格执法和优质服务,尽可能的让收益高(能力强、耗用大)的多负担税收义务,反之少负担或不负担;尽可能的让违反税法者付出比违法所得多得多的代价,而让遵守税法者充分享受应有的权利、荣誉和地位,从而弘扬正气、促进法治。
一、当前关注税收民生职能的必要性
随着改革开放的进一步深入和经济社会的持续进步,经济发展中过快、过热和不协调等问题日益凸显,使民生面临的压力和挑战越来越突出。主要有如下表现:
(一)资源浪费严重,环保形势严峻。从资源方面看,中国国家统计局的统计显示,中国国内生产总值不到世界的5%,但煤炭消耗约占世界30%,电力消耗占13%左右,钢材消耗占25%,水泥约占50%。国家发展和改革委员会提供的数字显示,我国原油、原煤、铁矿石、钢材、氧化铝和水泥的消耗量,分别为世界消耗量的7.4%,31%,30%,37%,25%和40%。而创造的GDP却只相当于世界总量的4%。因为许多资源的不可再生性,企业粗放生产造成的严重浪费,直接破坏了发展民生的资源基础。从环保看,相关资料显示,全国70%的江河水系受到污染,40%基本丧失了使用功能,流经城市的河流95%以上严重污染;一半以上的城市空气不达标,1/3的城市污染非常严重;1/3的国土被酸雨覆盖。生态破坏和环境恶化,正在侵蚀我们每一個人的健康。据测算,我国每年因空气污染导致约1500万人患支气管病。2.3万人患呼吸道疾病,1.3万人死于心脏病。医学专家认为,我国每年200多万的癌症死亡者,70%与环境污染相关。全国20%的儿童有铅中毒症状,城市中1/10的夫妇因污染不能生育或生下畸形儿。环境的破坏直接侵蚀着民生的主体。
(二)收入差距过大,公共服务均等化水平较低。当前我国收入最低的20%的人群,只拥有4.66%的收入份额,收入最低的40%的人群,也只拥有13.6%的收入份额。同时城乡居民收入差距、地区居民收入差距、社会阶层收入差距、行业间收入差距都呈成倍扩大趋势。在短短20多年时间里,我国就从一个收入差距很小的国家跨入收入非常不平等国家行列,这样的速度是世界上少有的。公共服务均等化方面,当前我国社会保障不完善、社会事业基础设施薄弱、教育普及和劳动力受教育程度偏低、公共卫生体系不健全、精神文化生活不够丰富,城乡发展和地区发展不平衡,特别是农村社会事业落后,“两基”目标尚未实现,基层医疗卫生基础薄弱,文化体育设施十分匮乏。在公共服务总量不足的情况下,公共服务的分配也存在失衡问题。广大弱势群体不能充分享受基本的公共服务,与强势群体享受的公共服务存在着相当大的反差。这些直接加剧了民生问题。
(三)产业结构不优,循环经济不足明显。农业生产方式落后,手工劳动仍占不少比重,靠天吃饭的局面没有根本转变。服务业落后状况还没有根本改变,尤其是生产性服务业不发达,与制造业的关联度低。新兴服务业处于发展的初级阶段。自主创新能力弱,落后工艺技术比重还比较大,关键技术和核心技术多数依赖进口。制造业技术含量和附加值普遍不高,缺乏世界名牌和核心技术,高新技术受制于人,产业技术水平不高,使得我国在国际分工中处于相对不利的地位。发展循环经济是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的重要实践,也是实现可持续发展的重要保障,具有全局性、根本性、长期性。但目前在循环经济发展实践中还存在不少问题,比如发展循环经济在国家社会经济发展中的地位不明确,缺乏推进循环经济发展的统筹规划,政府、市场、企业和公民等主体的权利义务关系尚未清晰界定等。
(四)就业难物价涨,生活压力加大。据统计,我国“十一五”期间新进入劳动力市场的劳动力将达到9900多万,平均每年1900多万,城镇就业缺口在1300万个以上,供求矛盾十分尖锐;而且目前还有近200万国有企业下岗职工未就业,农村尚有1亿左右的富余劳动力。我国社会就业压力将长期保持较大压力。在就业难的同时,近年来我国物价尤其是生活资料价格普遍上涨,中低收入者生活成本增加、压力加大。
二、发挥税收民生职能的对策与建议
作为国家宏观调控的重要手段,税收当在解决民生难题、助推民生发展上积极作为。当前尤其可在保护环境、节约资源、调节分配、促进就业等方面有效应对。
(一)加快税收绿化,保护资源环境。加快环境税收的开征步伐,提升税制绿化效能,抑制污染破坏环境的行为、鼓励环保科研及技术应用、筹措和监管环保资金,从而达到保护环境、提高能源资源利用效率的目的。通过这些工作保障在发展生产的同时,最大限度维护民众赖以生活的青山绿水、蓝天白云。
(二)优化税制结构,调节收入差距。国家宏观调控的介入主要在再分配领域进行,税收一方面为国家提供调控所必要的财力,另一方面更多地直接参与调控。如完善个人所得税,逐步建立健全个人收入申报制度,开征遗产税、赠与税等税种,实现对高收入的合理调节;提高税收优惠政策的能动性,支持中西部、少数民族地区发展经济,扶持中小企业、巩固和扩大农村税费改革成果等,从而促进收入合理和社会公平。
(三)提高政策针对性,推动产业升级。粗线条地看,推动产业升级就是支持高性能产品或高附加值产品的发展,抑制以至淘汰低性能产品或低附加值产品的生产。这对于提高资源能源利用效率和产品竞争力,更好地满足人民群众生产生活需求都很重要。有针对性地调整税收政策,为高新科技企业(产业)、科研和技术应用等提供税收优惠、创造有利环境,而对占地面积过大、资源浪费严重、技术低级落后、层次低、污染大的产业(产品)加重税收负担,从而推进技术创新、理念更新和科学进步。
(四)严格执行税法,彰显公平正义。从某种程度上说,一个社会公平正义的层次直接决定了民生的层次,因为公平正义的环境是人民解决生计问题的重要基础。站在税收的角度,就是要通过严格执法和优质服务,尽可能的让收益高(能力强、耗用大)的多负担税收义务,反之少负担或不负担;尽可能的让违反税法者付出比违法所得多得多的代价,而让遵守税法者充分享受应有的权利、荣誉和地位,从而弘扬正气、促进法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