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本文基于课程标准中的要求,结合目前初中数学教学现状,对能够兼顾学生个体之间差异性的分层教学模式做出简要分析。
关键词:初中数学;分层;课堂教学
在教学过程中进行因材施教,可以促进不同层次的学生都得到提升,开发他们的潜能。可以说,分层教学能够解决统一教学中学生实际存在的差异性矛盾,是一种切实以求学生发展为根本的教学模式。
一、分层教学原则
分层教学主要是根据学生的实际认知水平、潜在能力以及学习特征等方面,以这些方面的差异性来对其进行层次上的划分。在明确全体学生的实际情况之后,再将其进行统一划分,以群体特征为层次特征,为其制定专属的发展目标,从而使其均能够在原有基础上得到进步与提高。
1、保底不封顶
“保底”指的是学生需要通过努力来达到数学课程标准中提出的基本要求;“不封顶”则是指那些有余力的学生要不断向前探索和求发展。
2、走班制
在不打破原有班级建制的前提下,教师可以组织同年级的学生进行分开授课,将整个年级中的学生进行层次划分,进而展开分层教学。同样地,年级内不同层次的学生所面对的学习目标、内容和过程都是不同的。但在进行其他学科教学时,仍按原班级进行。
3、自选层级
“自选层”指的是学生可以自主选择自己的层次,但教师应考虑到其是否合理。更好的方法还是应该在教师指导下,来对自身进行正确认识和判断,从而确定与自身各方面相符合的水平层次。
4、上下流动
在第一个阶段的分层教学结束后,教师需要对各层次学生之前的情况与当前的表现进行对比,以此为根据做出调整和改动。有明显进步的学生可以升入到更高一个层级,反之则需要降低一个层级。这样做的目的既是为了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同时也能够培养其竞争意识与上进心。
二、实际层级标准
根据不同学生个体的实际情况将其划分出具体的层次水平,并以此展开分层教学,在此之前教师需要对每一个学生进行充分的了解和分析,必要时还要访问家长和其他学科的任课教师,去了解学生的性格特点、兴趣爱好、习惯等等。全方位地了解学生是为了确保能够客观、公正、公平地完成分层,这既是对学生的尊重,也是负责。只有将学生纳入到应有层级之中才能够使其学习自尊心与自信心得到保护,也更便于教师进行关心和指导。
教师在对学生的综合情况整合完毕后,就需要确定最终分层。具体层级一般以A、B、C三个标准为名称,数学成绩优秀、学习积极性以及学科素养较高的划入A层级;成绩中等偏上,但具有一定的知识获取和相关能力划入B层级;成绩较为落后,学习上存在一定困难的划入C层级。
三、教学实践过程分析
1、教学目标分层
教学目标是教学和评价反馈的导向,所以确定目标尤为重要。根据新课程标准中的要求,结合学生的实际情况,教师综合知识、能力、潜力、性格等方面做综合考量,最终为不同层级的学生制定出具体的教学目标。此外,在教學内容的深度与广度方面,教师也需要针对不同层级学生进行区别设计,既要达到“保底不封顶”的要求,也要让学生时刻警醒努力是没有尽头的,只有不断地努力才能够在达到基本要求之后更上一层楼。例如,在“二元一次方程的图像解法”教学中,A层级的学生就需要学会如何用一次函数图像去求二元一次方程组的近似解,并能够从中感受到方程与函数知识之间的密切联系,在此基础上再去掌握用两个函数图像解二元一次方程组的方法;B层级的学生需要熟练掌握二元一次方程组的解法以及一次函数图像的使用方法;C层级的目标则为了解并熟记一次函数与二元一次方程的含义、特征以及二者之间的联系。
2、教学过程分层
在初中数学教学中,相比于概念理解,做题或练习则相对轻松一些,但这一环节所需要花费的精力与时间却不亚于概念学习。做题练习是加深学生对概念理解的有效途径,在解决实际问题的过程中,学生对概念的应用能力得以提升,思维也得到了锻炼,所以教师有必要对该环节进行重点设计。教师可以选择一些相同或者不同的题目类型来让不同层次的学生进行试做,体现分层教学的特点。例如,在“根与系数的关系”中,将“设x1,x2为方程x2-2(m-1)x+m2=0”中的两个实数根,“x12+x22=4,求m的值”改为“设x1,x2是方程x2-2(m-1)x+m2=0”的两个实数根,然后再让学生根据x1+x2=4、x1x2=0、x1-x2=2这些条件来求m的值以及x1和x2。
综上,分层教学对于学生的学习态度和能力等方面都有不同程度的提高,针对不同层次学生提出不同的教学目标可以使每一个学生都能够在课堂教学中有所收获,逐渐地,学生的学习兴趣也会有所提升,教学质量自然也能够得到保障。
参考文献:
[1]张金玲.初中数学课堂教学中如何进行分层教学[J].学周刊,2019(23):68.
[2]罗晚霞.分层教学在初中数学教学中的应用与实践[J].中国农村教育,2019(11):80+95.
关键词:初中数学;分层;课堂教学
在教学过程中进行因材施教,可以促进不同层次的学生都得到提升,开发他们的潜能。可以说,分层教学能够解决统一教学中学生实际存在的差异性矛盾,是一种切实以求学生发展为根本的教学模式。
一、分层教学原则
分层教学主要是根据学生的实际认知水平、潜在能力以及学习特征等方面,以这些方面的差异性来对其进行层次上的划分。在明确全体学生的实际情况之后,再将其进行统一划分,以群体特征为层次特征,为其制定专属的发展目标,从而使其均能够在原有基础上得到进步与提高。
1、保底不封顶
“保底”指的是学生需要通过努力来达到数学课程标准中提出的基本要求;“不封顶”则是指那些有余力的学生要不断向前探索和求发展。
2、走班制
在不打破原有班级建制的前提下,教师可以组织同年级的学生进行分开授课,将整个年级中的学生进行层次划分,进而展开分层教学。同样地,年级内不同层次的学生所面对的学习目标、内容和过程都是不同的。但在进行其他学科教学时,仍按原班级进行。
3、自选层级
“自选层”指的是学生可以自主选择自己的层次,但教师应考虑到其是否合理。更好的方法还是应该在教师指导下,来对自身进行正确认识和判断,从而确定与自身各方面相符合的水平层次。
4、上下流动
在第一个阶段的分层教学结束后,教师需要对各层次学生之前的情况与当前的表现进行对比,以此为根据做出调整和改动。有明显进步的学生可以升入到更高一个层级,反之则需要降低一个层级。这样做的目的既是为了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同时也能够培养其竞争意识与上进心。
二、实际层级标准
根据不同学生个体的实际情况将其划分出具体的层次水平,并以此展开分层教学,在此之前教师需要对每一个学生进行充分的了解和分析,必要时还要访问家长和其他学科的任课教师,去了解学生的性格特点、兴趣爱好、习惯等等。全方位地了解学生是为了确保能够客观、公正、公平地完成分层,这既是对学生的尊重,也是负责。只有将学生纳入到应有层级之中才能够使其学习自尊心与自信心得到保护,也更便于教师进行关心和指导。
教师在对学生的综合情况整合完毕后,就需要确定最终分层。具体层级一般以A、B、C三个标准为名称,数学成绩优秀、学习积极性以及学科素养较高的划入A层级;成绩中等偏上,但具有一定的知识获取和相关能力划入B层级;成绩较为落后,学习上存在一定困难的划入C层级。
三、教学实践过程分析
1、教学目标分层
教学目标是教学和评价反馈的导向,所以确定目标尤为重要。根据新课程标准中的要求,结合学生的实际情况,教师综合知识、能力、潜力、性格等方面做综合考量,最终为不同层级的学生制定出具体的教学目标。此外,在教學内容的深度与广度方面,教师也需要针对不同层级学生进行区别设计,既要达到“保底不封顶”的要求,也要让学生时刻警醒努力是没有尽头的,只有不断地努力才能够在达到基本要求之后更上一层楼。例如,在“二元一次方程的图像解法”教学中,A层级的学生就需要学会如何用一次函数图像去求二元一次方程组的近似解,并能够从中感受到方程与函数知识之间的密切联系,在此基础上再去掌握用两个函数图像解二元一次方程组的方法;B层级的学生需要熟练掌握二元一次方程组的解法以及一次函数图像的使用方法;C层级的目标则为了解并熟记一次函数与二元一次方程的含义、特征以及二者之间的联系。
2、教学过程分层
在初中数学教学中,相比于概念理解,做题或练习则相对轻松一些,但这一环节所需要花费的精力与时间却不亚于概念学习。做题练习是加深学生对概念理解的有效途径,在解决实际问题的过程中,学生对概念的应用能力得以提升,思维也得到了锻炼,所以教师有必要对该环节进行重点设计。教师可以选择一些相同或者不同的题目类型来让不同层次的学生进行试做,体现分层教学的特点。例如,在“根与系数的关系”中,将“设x1,x2为方程x2-2(m-1)x+m2=0”中的两个实数根,“x12+x22=4,求m的值”改为“设x1,x2是方程x2-2(m-1)x+m2=0”的两个实数根,然后再让学生根据x1+x2=4、x1x2=0、x1-x2=2这些条件来求m的值以及x1和x2。
综上,分层教学对于学生的学习态度和能力等方面都有不同程度的提高,针对不同层次学生提出不同的教学目标可以使每一个学生都能够在课堂教学中有所收获,逐渐地,学生的学习兴趣也会有所提升,教学质量自然也能够得到保障。
参考文献:
[1]张金玲.初中数学课堂教学中如何进行分层教学[J].学周刊,2019(23):68.
[2]罗晚霞.分层教学在初中数学教学中的应用与实践[J].中国农村教育,2019(11):80+9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