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新一轮基础教育课程改革已悄悄地走进了我们的初中历史课堂,改变学生的学习方式是本次课改的一个重点。《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试行)》和《全国九年制义务教育历史课程标准》,都强调对学生“交流与合作的学习能力”的培养。通过多层次的有效合作,可以培养学生“乐于同他人合作,共同探讨问题,交流学习心得”的习惯。笔者有幸参加了国家教育部创新教育子课题研究工作,对初中历史合作学习进行了初步探索。下面笔者结合自己的教学实际工作,对初中历史合作学习谈一点体会。
一、如何确立合作学习小组
(一)成员的合理搭配与组合是小组合作学习取得成效的前提
教师必须对任教班级的学生有比较充分的了解,掌握学生的学情。教师在进行分组时,应遵循“组内异质,组间同质”的原则,根据学生的学习能力、行为习惯、性格特点、学习兴趣、思维形式等搭配小组,同时考虑到男女学生的性别问题。每个小组都要有学习能力、实践能力相对较强、思维活跃的学生,以确保小组组内的学习效率及收集资料与参与实践活动的可行性,而且有利于小组内各成员之间取长补短,共同提高。
(二)明确小组成员的角色定位与分工
合作学习是一种互助性学习。无论是课堂讨论学习还是课后小组实践探究活动,小组成员都必须分工明确、责任到人。小组成员既相互支持配合,又在分工合作中承担自己的责任。我们在研究中一般把小组讨论时的成员分为:组长,负责召集和组织讨论活动,要求具有一定的组织能力和学习能力;记录员,负责记录整理小组成员的观点,要求具有很好的记录和整理文字的能力;主发言人,负责在小组讨论结束后,代表本组成课堂上与其他小组进行交流介绍,要求具有一定的语言表达能力;记时员,负责掌握小组讨论的时间和每个成员的发言时间,确保小组每个成员都有交流机会。在这些分工中,组长的作用非常重要,直接影响到这一小组合作学习的开展与成效。
(三)恰当的时机、合理的问题设置是合作学习成功的重要因素
教师应根据教学内容和学生的实际情况选择恰当的时机,创设合适的合作情境进行合作学习。只有这样,才能充分发挥其最大作用。
在学习重点难点时,教师应当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调动学生的积极性,通过小组合作、全员参与、共同探究,共同攻克教与学的重难点。
在对知识进行整理复习、构建知识体系时,可以由学生分小组自主整理,然后再进行班级小组之间的讨论,从而达到补缺补漏、综合提高的效果。
在解答“开放性”问题时,可以组织小组合作学习。历史是一门综合课程,教学中经常会出现一些开放性的题目,适宜组织小组合作学习,以培养学生全面考虑问题和善于从别人身上取长补短的好习惯,同时促进学生发散思维和创新意识的培养。
(四)正确进行小组合作学习评价
对小组集体的合作学习过程与结果进行正确评价,会对小组合作学习起到一种激励作用。哪怕仅仅是一句激励的话语、一个赞许的眼神、一个默许的点头,都能使每个学生体验到合作学习的成功的快乐,从而激发小组成员的集体荣誉感,进而产生进一步合作的积极性。
二、如何进行小组合作学习
传统的历史课堂教学,内容单调,活动很少,枯燥乏味,一直不被人们所重视,教师、学生把历史当成副科,学生学习历史兴趣淡漠,甚至根本不想学。新课程理念要求让学生学习有用的历史知识,为学生的终生发展奠定基础。所以,历史教学就要以学生为本,要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和主动性。这就要求我们在教学中采取多种灵活的教学方法,激发学生学习历史的兴趣,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合作意识。
合作学习作为课程改革倡导的学习方式,受到广大教师的青睐,但往往在实践中会遇到许多困惑。例如:小组成员在交流时存在障碍,小组成员的参与程度参差不齐,学生在合作学习中表现出来的合作意识及合作品质不容乐观,导致合作学习的效率不高等。因此,教师有必要在合作学习中培养学生良好的合作意识及合作品质,从而使合作学习发挥更大的作用。
教师要对学生进行教育,使他们认识到合作是一种需要、一种快乐;告诉他们“教学相长”、“三人行必有我师焉”的道理,帮助他人不但可以获得同学们的尊重,而且对自己的学习也是一种检验,还可以通过合作检查到自己认识的不足。但合作学习不能变成个别学生的表演场,教师应该帮助学生树立一种观念——在合作学习中,大家人人平等,彼此都要相互尊重。因此,教师需要让学生学会尊重,并鼓励那些在学习中较为吃力的学生敢于发表自己的见解。
教师可以通过多种途径、采取多种方法,提高学生对合作的认识,让学生消除合作的顾虑,使他们既敢于在合作中提出自己的问题,大胆寻求帮助,也乐于把自己的发现或想法说出来与别人分享,让合作变得更加坦诚、友善和真挚,因而也就把合作学习当做一种愉快的交际活动。
合作学习一般都有明确的任务,明确的任务是合作学习的风向标。问题不明确,过于笼统,学生在合作学习中就会无处下手,容易产生畏难情绪或者对合作学习产生无所谓的态度,而问题如果过于简单,同样不会激发学生参与合作的热情。像在对一个历史事件和历史人物进行评价的教学中,就应该大力鼓舞学生发表自己的观点,哪怕是一些偏激的观点,可以让小组内部、小组之间进行合作讨论,共同分析探讨。只有这样才能提高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从而达到历史课程标准中要求的培养目的。
历史课堂的合作学习应该处理好群体与个体的关系、师生之间的关系以及小组内部成员之间的关系。小组之间同质而小组内部不同质,教师与学生也不一定就是原来所说的导演与演员的关系,教师甚至可以到一个小组中间参与合作讨论,或者说也可以让学生组织一次合作学习。
总之,通过小组合作学习,可以提高学生分析历史问题、解决历史问题的能力。但是它要求教师应根据具体情况使用,才能使之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一、如何确立合作学习小组
(一)成员的合理搭配与组合是小组合作学习取得成效的前提
教师必须对任教班级的学生有比较充分的了解,掌握学生的学情。教师在进行分组时,应遵循“组内异质,组间同质”的原则,根据学生的学习能力、行为习惯、性格特点、学习兴趣、思维形式等搭配小组,同时考虑到男女学生的性别问题。每个小组都要有学习能力、实践能力相对较强、思维活跃的学生,以确保小组组内的学习效率及收集资料与参与实践活动的可行性,而且有利于小组内各成员之间取长补短,共同提高。
(二)明确小组成员的角色定位与分工
合作学习是一种互助性学习。无论是课堂讨论学习还是课后小组实践探究活动,小组成员都必须分工明确、责任到人。小组成员既相互支持配合,又在分工合作中承担自己的责任。我们在研究中一般把小组讨论时的成员分为:组长,负责召集和组织讨论活动,要求具有一定的组织能力和学习能力;记录员,负责记录整理小组成员的观点,要求具有很好的记录和整理文字的能力;主发言人,负责在小组讨论结束后,代表本组成课堂上与其他小组进行交流介绍,要求具有一定的语言表达能力;记时员,负责掌握小组讨论的时间和每个成员的发言时间,确保小组每个成员都有交流机会。在这些分工中,组长的作用非常重要,直接影响到这一小组合作学习的开展与成效。
(三)恰当的时机、合理的问题设置是合作学习成功的重要因素
教师应根据教学内容和学生的实际情况选择恰当的时机,创设合适的合作情境进行合作学习。只有这样,才能充分发挥其最大作用。
在学习重点难点时,教师应当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调动学生的积极性,通过小组合作、全员参与、共同探究,共同攻克教与学的重难点。
在对知识进行整理复习、构建知识体系时,可以由学生分小组自主整理,然后再进行班级小组之间的讨论,从而达到补缺补漏、综合提高的效果。
在解答“开放性”问题时,可以组织小组合作学习。历史是一门综合课程,教学中经常会出现一些开放性的题目,适宜组织小组合作学习,以培养学生全面考虑问题和善于从别人身上取长补短的好习惯,同时促进学生发散思维和创新意识的培养。
(四)正确进行小组合作学习评价
对小组集体的合作学习过程与结果进行正确评价,会对小组合作学习起到一种激励作用。哪怕仅仅是一句激励的话语、一个赞许的眼神、一个默许的点头,都能使每个学生体验到合作学习的成功的快乐,从而激发小组成员的集体荣誉感,进而产生进一步合作的积极性。
二、如何进行小组合作学习
传统的历史课堂教学,内容单调,活动很少,枯燥乏味,一直不被人们所重视,教师、学生把历史当成副科,学生学习历史兴趣淡漠,甚至根本不想学。新课程理念要求让学生学习有用的历史知识,为学生的终生发展奠定基础。所以,历史教学就要以学生为本,要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和主动性。这就要求我们在教学中采取多种灵活的教学方法,激发学生学习历史的兴趣,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合作意识。
合作学习作为课程改革倡导的学习方式,受到广大教师的青睐,但往往在实践中会遇到许多困惑。例如:小组成员在交流时存在障碍,小组成员的参与程度参差不齐,学生在合作学习中表现出来的合作意识及合作品质不容乐观,导致合作学习的效率不高等。因此,教师有必要在合作学习中培养学生良好的合作意识及合作品质,从而使合作学习发挥更大的作用。
教师要对学生进行教育,使他们认识到合作是一种需要、一种快乐;告诉他们“教学相长”、“三人行必有我师焉”的道理,帮助他人不但可以获得同学们的尊重,而且对自己的学习也是一种检验,还可以通过合作检查到自己认识的不足。但合作学习不能变成个别学生的表演场,教师应该帮助学生树立一种观念——在合作学习中,大家人人平等,彼此都要相互尊重。因此,教师需要让学生学会尊重,并鼓励那些在学习中较为吃力的学生敢于发表自己的见解。
教师可以通过多种途径、采取多种方法,提高学生对合作的认识,让学生消除合作的顾虑,使他们既敢于在合作中提出自己的问题,大胆寻求帮助,也乐于把自己的发现或想法说出来与别人分享,让合作变得更加坦诚、友善和真挚,因而也就把合作学习当做一种愉快的交际活动。
合作学习一般都有明确的任务,明确的任务是合作学习的风向标。问题不明确,过于笼统,学生在合作学习中就会无处下手,容易产生畏难情绪或者对合作学习产生无所谓的态度,而问题如果过于简单,同样不会激发学生参与合作的热情。像在对一个历史事件和历史人物进行评价的教学中,就应该大力鼓舞学生发表自己的观点,哪怕是一些偏激的观点,可以让小组内部、小组之间进行合作讨论,共同分析探讨。只有这样才能提高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从而达到历史课程标准中要求的培养目的。
历史课堂的合作学习应该处理好群体与个体的关系、师生之间的关系以及小组内部成员之间的关系。小组之间同质而小组内部不同质,教师与学生也不一定就是原来所说的导演与演员的关系,教师甚至可以到一个小组中间参与合作讨论,或者说也可以让学生组织一次合作学习。
总之,通过小组合作学习,可以提高学生分析历史问题、解决历史问题的能力。但是它要求教师应根据具体情况使用,才能使之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