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信息技术教育是素质教育的有机组成部分,与时俱进,提高我们课堂教学效率,研究影响信息技术课堂教学的效果,是一个值得探讨的问题,以此加快信息技术课堂教学的发展。
【关键词】信息技术教育;语言艺术;情感环境;教学效果
随着信息技术的发展和社会对人才素质要求的提高,目前在中小学校开设信息技术课程已逐步推开。作为一门新兴的学科,它的地位和作用也正日趋提高,并已成为一门必修学科。如何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教学效率,是信息技术学科正常有序开展的关键,而探求影响信息技术学科课堂教学效果的因素则是其重要内容。根据我的教学实践和几年来的课堂听课所得,本文从外因和内因两个大的方面探讨影响信息技术课堂教学效果的重要因素。
一、内因
1、复习导入是诱因
复习旧课和导入新课在课堂教学环节中具有承上启下的作用,复习是为了巩固所学,导入是为了引入本节课题,激发学生的求知欲望,从而为本节课作好铺垫。复习旧课时,或简要地复述上节课所讲的内容,或简单地提问学生问题,采用的方式往往是文化课的传统做法,没有根据信息技术学科的自身特点来设计复习导入,起不到复习巩固旧知的目的。还有的教师在导入新课时大多是开门见山,直接说明本节课所学内容,缺乏新意,则不能够激发起学生的学习兴趣。
2、语言艺术是工具
教师语言是教师启发和引导学生的重要工具。语言对于我们的教学,如同音响和旋律对于音乐,如同线条明暗和色彩对于绘画,如同动作和姿态对于舞蹈一样,是教师不可或缺的艺术。同样的教学方法,因为语言不同,教学效果就可能相差十倍,这充分说明教学语言是教师“传道、授业、解惑”的重要武器。因此,信息技术教师语言要用词准确规范,注意语调高低强弱;语言要有启发性,要引导和启发学生积极思考、发展智力;表达方式要形象生动、富有情趣、通俗易懂,善用比喻,想方设法化抽象为具体,帮助学生理解概念和掌握操作。
3、情感环境是催化
列宁说:“没有人的感情,就从来没有也不可能有人对于真理的追求。”信息技术的教学过程就是培养学生探求新知、解决任务、创新信息的过程,也是师生感情交流的过程。
信息技术是一门实践性很强的新兴学科,学生的课堂参与较其他学科必然要多得多,但是由于这个学科的周课时较少,师生交流的机会也就少,教师在教学中一定要面向全体学生,并注意因材施教,特别对接受能力欠佳的学生要耐心细致指导,不厌其烦。这样,才会激发起学生的情感共鸣,让学生乐于掌握知识、专于实践所学,也才能赢得良好的学习氛围和教学效果。
4、教学方法是关键
教学方法是教师教学是否成功的关键,是提高教学效率的关键。课堂教学作为师生的双边活动,教师的主导作用和学生的主体作用只有紧密结合,才能取得良好的教学效果。因此,教师要不断改进和探索新的教学方法,给学生以科学的学习方法。“教学有法,教无定法,贵在得当。”一个优秀的教师往往既注重设计适合教材内容的“任务”,又注重选择适合学生实际情况的教学方法,只要使学生学之有趣、学之有效,就应该说是一种较好的教法。
5、“板书”技巧是辅助
板书是课堂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是教师完成教学任务的有效手段,是课堂讲授内容的纲要,是教学中直观的无声语言。这儿的“板书”当然不是用粉笔在黑板上所写的传统板书,而是指用PowerPoint等软件做的幻灯片“板书”。好的板书是一种教学艺术再创造的过程,也是教师对教材分析、研究、浓缩和转化的过程,它能准确说明知识的结构和逻辑关系,又能培养学生综合、归纳、分析等思维能力,便于学生掌握所学内容。比如,教师讲解后,学生实际操作练习时,若对有的环节没有及时掌握,他根据“板书”上的“操作步骤”也能完成任务,并在此基础上思考解决问题的其他方法。
二、外因
1、计算机应用的真实环境
由于地区的差异,先进的技术在较落后的地区或者城市应用也相对较晚,虽说计算机和网络已走进我们的生活,但对我们生活的影响是不明显的,这样一来,在学生的心目中,计算机的应用的真正价值很难使他感受到,好像懂与不懂计算机对他们的生活和学习并没有带来什么不便,使学生学习计算机没有正确的导向和认识。即使开设了这门课程,在学生的心目中,也无非是空中楼阁,走马观花而已,更重要的是现在的教育机制,信息技术没有被列入高考录取或考察的范围,他们在学习过程中,总是将其视为“负科”,看重的是计算机表面上的一些浮华的内容和信息,而真正地让他系统地学习计算机的一些理念知识的时候,他们则失去了兴趣,而这些偏偏是他们使用计算机的基础,基础打不好,又何谈提高呢!对于信息技术这门课的学习实践固然重要,但对理论的学习也不可缺少,你不认识一些基础理论概念,你的操作思路必然要混乱,只能像没头的苍蝇——瞎蒙!
2、 计算机设备和学生人数比例失调
虽然现在各学校基本上都配备了网络机房,但是由于计算机发展较快,更新换代则更快,有些学校的硬件设施跟不上,没有连上因特网,达不到当前教学的要求,使学校这一块的教学资源落后,学生进了这样的机房,也失去了学习的兴趣;还有就是机器数量和学生之间的比例严重失调(平均30-40人一台微机),这样一来学生很少有练习的机会,时间一长他们渐渐地就和计算机疏远了,也失去了学习兴趣,长此以往怎么会有好的效果呢?
三、结束语
正是由于以上诸多因素的影响,固然老师全心全力地去“教”,但由于学生处于一种被动的地位,重视程度不够,也很难使学生的整体水平有所提高,要想真正提高整体中学生掌握信息技术的水平,不仅仅是任课老师个人力量的问题,固然你很高的教学水平,如果不能改变学生学习这门课的态度也很难见成效。应该从外因和内因两个方面来共解决这个问题。只要我们从上到下齐抓共管,营造一个良好的学习和真实的应用环境,理想的效果会达到的!
【关键词】信息技术教育;语言艺术;情感环境;教学效果
随着信息技术的发展和社会对人才素质要求的提高,目前在中小学校开设信息技术课程已逐步推开。作为一门新兴的学科,它的地位和作用也正日趋提高,并已成为一门必修学科。如何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教学效率,是信息技术学科正常有序开展的关键,而探求影响信息技术学科课堂教学效果的因素则是其重要内容。根据我的教学实践和几年来的课堂听课所得,本文从外因和内因两个大的方面探讨影响信息技术课堂教学效果的重要因素。
一、内因
1、复习导入是诱因
复习旧课和导入新课在课堂教学环节中具有承上启下的作用,复习是为了巩固所学,导入是为了引入本节课题,激发学生的求知欲望,从而为本节课作好铺垫。复习旧课时,或简要地复述上节课所讲的内容,或简单地提问学生问题,采用的方式往往是文化课的传统做法,没有根据信息技术学科的自身特点来设计复习导入,起不到复习巩固旧知的目的。还有的教师在导入新课时大多是开门见山,直接说明本节课所学内容,缺乏新意,则不能够激发起学生的学习兴趣。
2、语言艺术是工具
教师语言是教师启发和引导学生的重要工具。语言对于我们的教学,如同音响和旋律对于音乐,如同线条明暗和色彩对于绘画,如同动作和姿态对于舞蹈一样,是教师不可或缺的艺术。同样的教学方法,因为语言不同,教学效果就可能相差十倍,这充分说明教学语言是教师“传道、授业、解惑”的重要武器。因此,信息技术教师语言要用词准确规范,注意语调高低强弱;语言要有启发性,要引导和启发学生积极思考、发展智力;表达方式要形象生动、富有情趣、通俗易懂,善用比喻,想方设法化抽象为具体,帮助学生理解概念和掌握操作。
3、情感环境是催化
列宁说:“没有人的感情,就从来没有也不可能有人对于真理的追求。”信息技术的教学过程就是培养学生探求新知、解决任务、创新信息的过程,也是师生感情交流的过程。
信息技术是一门实践性很强的新兴学科,学生的课堂参与较其他学科必然要多得多,但是由于这个学科的周课时较少,师生交流的机会也就少,教师在教学中一定要面向全体学生,并注意因材施教,特别对接受能力欠佳的学生要耐心细致指导,不厌其烦。这样,才会激发起学生的情感共鸣,让学生乐于掌握知识、专于实践所学,也才能赢得良好的学习氛围和教学效果。
4、教学方法是关键
教学方法是教师教学是否成功的关键,是提高教学效率的关键。课堂教学作为师生的双边活动,教师的主导作用和学生的主体作用只有紧密结合,才能取得良好的教学效果。因此,教师要不断改进和探索新的教学方法,给学生以科学的学习方法。“教学有法,教无定法,贵在得当。”一个优秀的教师往往既注重设计适合教材内容的“任务”,又注重选择适合学生实际情况的教学方法,只要使学生学之有趣、学之有效,就应该说是一种较好的教法。
5、“板书”技巧是辅助
板书是课堂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是教师完成教学任务的有效手段,是课堂讲授内容的纲要,是教学中直观的无声语言。这儿的“板书”当然不是用粉笔在黑板上所写的传统板书,而是指用PowerPoint等软件做的幻灯片“板书”。好的板书是一种教学艺术再创造的过程,也是教师对教材分析、研究、浓缩和转化的过程,它能准确说明知识的结构和逻辑关系,又能培养学生综合、归纳、分析等思维能力,便于学生掌握所学内容。比如,教师讲解后,学生实际操作练习时,若对有的环节没有及时掌握,他根据“板书”上的“操作步骤”也能完成任务,并在此基础上思考解决问题的其他方法。
二、外因
1、计算机应用的真实环境
由于地区的差异,先进的技术在较落后的地区或者城市应用也相对较晚,虽说计算机和网络已走进我们的生活,但对我们生活的影响是不明显的,这样一来,在学生的心目中,计算机的应用的真正价值很难使他感受到,好像懂与不懂计算机对他们的生活和学习并没有带来什么不便,使学生学习计算机没有正确的导向和认识。即使开设了这门课程,在学生的心目中,也无非是空中楼阁,走马观花而已,更重要的是现在的教育机制,信息技术没有被列入高考录取或考察的范围,他们在学习过程中,总是将其视为“负科”,看重的是计算机表面上的一些浮华的内容和信息,而真正地让他系统地学习计算机的一些理念知识的时候,他们则失去了兴趣,而这些偏偏是他们使用计算机的基础,基础打不好,又何谈提高呢!对于信息技术这门课的学习实践固然重要,但对理论的学习也不可缺少,你不认识一些基础理论概念,你的操作思路必然要混乱,只能像没头的苍蝇——瞎蒙!
2、 计算机设备和学生人数比例失调
虽然现在各学校基本上都配备了网络机房,但是由于计算机发展较快,更新换代则更快,有些学校的硬件设施跟不上,没有连上因特网,达不到当前教学的要求,使学校这一块的教学资源落后,学生进了这样的机房,也失去了学习的兴趣;还有就是机器数量和学生之间的比例严重失调(平均30-40人一台微机),这样一来学生很少有练习的机会,时间一长他们渐渐地就和计算机疏远了,也失去了学习兴趣,长此以往怎么会有好的效果呢?
三、结束语
正是由于以上诸多因素的影响,固然老师全心全力地去“教”,但由于学生处于一种被动的地位,重视程度不够,也很难使学生的整体水平有所提高,要想真正提高整体中学生掌握信息技术的水平,不仅仅是任课老师个人力量的问题,固然你很高的教学水平,如果不能改变学生学习这门课的态度也很难见成效。应该从外因和内因两个方面来共解决这个问题。只要我们从上到下齐抓共管,营造一个良好的学习和真实的应用环境,理想的效果会达到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