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语言是传播文化的火炬,烛照着人类的历史和社会生活的方方面面。博大精深的中国文化随着汉语的发展而源远流长。汉语中的方位词无疑是中国文化最重要的体现之一,它在表方位之外,还传达出了丰富,浓厚的中国传统文化气息。如东尊西卑、南贵北贱、左右兼具尊卑相悖的文化蕴涵,等等。若从文化的角度考察,就会发现其所具有的文化蕴涵的内在合理性。本文试图对方位词“左”“右”进行文化探究,说明其与中国文化的内在联系。
一、古字本义
左,右,甲骨文中象举手自视之形,《说文》:“
,手也,象形”,“
,手也,象形”,其本义就是左手和右手,方位上的左、右就是从左手、右手的意义引申出来的。
二、文化蕴涵及“左”“右”语词
“左”“右”作为单纯的自然概念,只表示方位,然而一旦注入了人文因素,便幻化出五彩缤纷的吉凶褒贬色彩。在中国传统文化中,左右方位的文化蕴涵十分丰富,对各种文化习俗表现出兼容并蓄的高姿态。历史上曾经有过左尊右卑、右尊左卑两种截然相反的文化现象。
(一)左尊右卑
《老子》第三十一章:“君子居(平时)则贵左,用兵则贵右。……故吉事尚左,凶事尚右,是以偏将军居左,上将军居右。”这里左右的文化含义非常清楚,平时或吉事上左尊右卑,凶事上才是右尊左卑。为何吉事要尚左,凶事要尚右呢?郑玄解释说:“丧尚右,右,阴也,吉尚左,左,阳也。”左为阳,右为阴,阳主生,阴主死,所以左吉而右凶。人都喜生恶死,这就决定了尊左卑右的习惯。
在阴阳二分的哲学范围中,男为阳,女为阴,故自然得出男左女右的结论来。《礼记·内则》:“凡男拜,尚左手。”“凡女拜,尚右手。”古代的宫殿、府策、牌坊等建筑门前大都有一对石狮子,雄师在左,雌狮在右,也是根据左阳右阴的原则来安排的。
古人的座次安排也反映出左尊右卑的观念。《红楼梦》林黛玉进贾府时,“熙凤拉了黛玉在左边第一张椅上坐了,黛玉十分推让”,直到贾母说了“你是客,原应如此坐的”,黛玉才安然入座,由迎春坐了“右手第一”。室内尚左,室外亦不例外。古人乘车以左为尊,正如王力《古代汉语·车马》中所释:“古人乘车尚左,尊者在左,御者在中,另有一人在右陪乘,陪乘叫骖乘,又叫车右。”不论战车还是平时乘车皆如此。《史记·魏公子列传》:“公子从车骑,虚左,自迎夷门侯生。”因而我国传统礼俗常“虚左以待”,留给尊贵的客人。
在现代汉语中左有进步、革命的意思,如“左倾”、“左翼作家”等,右则有保守的、反动的含义,如“右派”、“右倾”等。这种尊左现象是时代发展,社会变革,政治影响,文化观念更新,世界潮流冲击的结果。
(二)右尊左卑
《礼记·王制》记载:“殷人养国老于右学,养庶老于左学。”右学是大学,左学是小学,国老尊于庶老,可知右学尊于左学。这是右尊左卑在地位上的表现。
右尊左卑在官职中表现得更为明显。《史记·廉颇蔺相如列传》:“以相如功大,拜为上卿,位在廉颇之右。”古代有许多用来表官职升降的左右方位语词。表升职的如“右移”、“右迁”等,表降职的如“左迁”、“左降”、“左黜”、“左退”、“左除”、“左宦”等。柳宗元在《送渭赴京师序》中:“过洞庭,上湘江,非有罪左迁者罕至。”
右尊左卑的观念在居住习俗上也有反映。富贵人家居闾右,贫寒人家居闾左。《史记·陈涉世家》:“二世元年七月,发闾左谪戍渔阳九百人,屯大泽乡。”《后汉书·郭伋传》:“强宗右姓,各拥众保营,莫肯先附。”右姓又称为“豪右”。《后汉书·张衡传》有“又多豪右。”就一座房屋而言,也是右室尊于左室。《史记·田敬仲完世家》:“驺忌子以鼓琴见威王,威王说而舍之右室。”
我国古代社会男尊女卑,因此右和男常常联系在一起,左和女常常聯系在一起。《吕氏春秋·乐成》:“男子行乎涂右,女子行乎涂左。”
在服饰上,古代有“右衽”与“左衽”之分。“左衽”即衣襟向左掩覆,是古时西北和北方少数民族服装样式。“右衽”即衣襟向右掩覆,是汉民族服式的一个基本特征。这本是一种习惯,无所谓尊卑高下,然而由于“左衽”之民比之地处中原的“右衽”之民在生产文化等方面不发达,故“左衽”也用来指卑下蛮荒之意。“左衽”有了卑义,“右衽”相应地就有了尊义。衣著上实行右衽,贬斥左衽。
三、文化探源
“左”“右”两个方位词的文化蕴涵呈现出双重性,这是由于汉民族文化本身的丰富性所致。
左尊右卑观念的产生是和汉民族的方位观念紧密相联的。由于中国位于北半球,阳光是从南面照射过来的,“万物负阴而抱阳”(《老子》四十二章)。这种特定的地理环境造就了我国民族的方位观念,即从面南定位:前南后北左东右西。自古以来坐北朝南的房屋建筑格局更是固化了这种观念,这就决定了左为东、右为西。《仪礼·士虞礼》:“陈之鼎于门外之右。”郑玄注:“门外之右,门西也。”东为阳,西为阴,故左为阳,右为阴。在中国传统观念中,东主生,西主死,人们喜东厌西,由此形成了左吉右凶的观念。因而,我们说左尊右卑的观念源于人们对东方的崇拜和对西方的厌恶。
尊右现象广泛存在于世界许多民族当中。如云南永宁地区的纳西族至今保留着母系亲族制度,盛行以女承家,妇女享有崇高的地位。世界各民族这种尊右卑左的习俗的广泛一致性只有从右手的方便有力这一人类共有的生理现象出发才能作出合理的解释。世界各地大都有右手好、左手不好之类的观念。如东非洲的查加人认为身体的左边是不吉祥的。“使左手的人不得从军,走道的时候左脚的脚趾绊了一下,是给你一个警告,最好还是回家去。”这表明右尊左卑是由右手好,左手不好的信念扩展而来的,而右手之所以好,左手之所以不好,自然就是右便左不便的缘故。
“左”“右”二词已随着汉民族漫长的历史演进具有了深厚广博的文化蕴涵。对于“左” “右”的文化考察,涉及到原始文化、古代文化、当代文化、地域文化、礼俗文化乃至政治文化等诸多方面,这些多元文化共存于一体之中,共同制约、推动语义的变异和消长。因此,对于方位词同中国文化的关系考察仍然是十分必要的,具有十分重要的语言与文化方面的意义。
一、古字本义
左,右,甲骨文中象举手自视之形,《说文》:“
,手也,象形”,“
,手也,象形”,其本义就是左手和右手,方位上的左、右就是从左手、右手的意义引申出来的。
二、文化蕴涵及“左”“右”语词
“左”“右”作为单纯的自然概念,只表示方位,然而一旦注入了人文因素,便幻化出五彩缤纷的吉凶褒贬色彩。在中国传统文化中,左右方位的文化蕴涵十分丰富,对各种文化习俗表现出兼容并蓄的高姿态。历史上曾经有过左尊右卑、右尊左卑两种截然相反的文化现象。
(一)左尊右卑
《老子》第三十一章:“君子居(平时)则贵左,用兵则贵右。……故吉事尚左,凶事尚右,是以偏将军居左,上将军居右。”这里左右的文化含义非常清楚,平时或吉事上左尊右卑,凶事上才是右尊左卑。为何吉事要尚左,凶事要尚右呢?郑玄解释说:“丧尚右,右,阴也,吉尚左,左,阳也。”左为阳,右为阴,阳主生,阴主死,所以左吉而右凶。人都喜生恶死,这就决定了尊左卑右的习惯。
在阴阳二分的哲学范围中,男为阳,女为阴,故自然得出男左女右的结论来。《礼记·内则》:“凡男拜,尚左手。”“凡女拜,尚右手。”古代的宫殿、府策、牌坊等建筑门前大都有一对石狮子,雄师在左,雌狮在右,也是根据左阳右阴的原则来安排的。
古人的座次安排也反映出左尊右卑的观念。《红楼梦》林黛玉进贾府时,“熙凤拉了黛玉在左边第一张椅上坐了,黛玉十分推让”,直到贾母说了“你是客,原应如此坐的”,黛玉才安然入座,由迎春坐了“右手第一”。室内尚左,室外亦不例外。古人乘车以左为尊,正如王力《古代汉语·车马》中所释:“古人乘车尚左,尊者在左,御者在中,另有一人在右陪乘,陪乘叫骖乘,又叫车右。”不论战车还是平时乘车皆如此。《史记·魏公子列传》:“公子从车骑,虚左,自迎夷门侯生。”因而我国传统礼俗常“虚左以待”,留给尊贵的客人。
在现代汉语中左有进步、革命的意思,如“左倾”、“左翼作家”等,右则有保守的、反动的含义,如“右派”、“右倾”等。这种尊左现象是时代发展,社会变革,政治影响,文化观念更新,世界潮流冲击的结果。
(二)右尊左卑
《礼记·王制》记载:“殷人养国老于右学,养庶老于左学。”右学是大学,左学是小学,国老尊于庶老,可知右学尊于左学。这是右尊左卑在地位上的表现。
右尊左卑在官职中表现得更为明显。《史记·廉颇蔺相如列传》:“以相如功大,拜为上卿,位在廉颇之右。”古代有许多用来表官职升降的左右方位语词。表升职的如“右移”、“右迁”等,表降职的如“左迁”、“左降”、“左黜”、“左退”、“左除”、“左宦”等。柳宗元在《送渭赴京师序》中:“过洞庭,上湘江,非有罪左迁者罕至。”
右尊左卑的观念在居住习俗上也有反映。富贵人家居闾右,贫寒人家居闾左。《史记·陈涉世家》:“二世元年七月,发闾左谪戍渔阳九百人,屯大泽乡。”《后汉书·郭伋传》:“强宗右姓,各拥众保营,莫肯先附。”右姓又称为“豪右”。《后汉书·张衡传》有“又多豪右。”就一座房屋而言,也是右室尊于左室。《史记·田敬仲完世家》:“驺忌子以鼓琴见威王,威王说而舍之右室。”
我国古代社会男尊女卑,因此右和男常常联系在一起,左和女常常聯系在一起。《吕氏春秋·乐成》:“男子行乎涂右,女子行乎涂左。”
在服饰上,古代有“右衽”与“左衽”之分。“左衽”即衣襟向左掩覆,是古时西北和北方少数民族服装样式。“右衽”即衣襟向右掩覆,是汉民族服式的一个基本特征。这本是一种习惯,无所谓尊卑高下,然而由于“左衽”之民比之地处中原的“右衽”之民在生产文化等方面不发达,故“左衽”也用来指卑下蛮荒之意。“左衽”有了卑义,“右衽”相应地就有了尊义。衣著上实行右衽,贬斥左衽。
三、文化探源
“左”“右”两个方位词的文化蕴涵呈现出双重性,这是由于汉民族文化本身的丰富性所致。
左尊右卑观念的产生是和汉民族的方位观念紧密相联的。由于中国位于北半球,阳光是从南面照射过来的,“万物负阴而抱阳”(《老子》四十二章)。这种特定的地理环境造就了我国民族的方位观念,即从面南定位:前南后北左东右西。自古以来坐北朝南的房屋建筑格局更是固化了这种观念,这就决定了左为东、右为西。《仪礼·士虞礼》:“陈之鼎于门外之右。”郑玄注:“门外之右,门西也。”东为阳,西为阴,故左为阳,右为阴。在中国传统观念中,东主生,西主死,人们喜东厌西,由此形成了左吉右凶的观念。因而,我们说左尊右卑的观念源于人们对东方的崇拜和对西方的厌恶。
尊右现象广泛存在于世界许多民族当中。如云南永宁地区的纳西族至今保留着母系亲族制度,盛行以女承家,妇女享有崇高的地位。世界各民族这种尊右卑左的习俗的广泛一致性只有从右手的方便有力这一人类共有的生理现象出发才能作出合理的解释。世界各地大都有右手好、左手不好之类的观念。如东非洲的查加人认为身体的左边是不吉祥的。“使左手的人不得从军,走道的时候左脚的脚趾绊了一下,是给你一个警告,最好还是回家去。”这表明右尊左卑是由右手好,左手不好的信念扩展而来的,而右手之所以好,左手之所以不好,自然就是右便左不便的缘故。
“左”“右”二词已随着汉民族漫长的历史演进具有了深厚广博的文化蕴涵。对于“左” “右”的文化考察,涉及到原始文化、古代文化、当代文化、地域文化、礼俗文化乃至政治文化等诸多方面,这些多元文化共存于一体之中,共同制约、推动语义的变异和消长。因此,对于方位词同中国文化的关系考察仍然是十分必要的,具有十分重要的语言与文化方面的意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