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钓鱼岛撞船”事件发生后,成为媒体报道的热点。本文对中日两国媒体的相关报道进行分析,探讨中日两国新闻媒体如何用不同的方式,以不同的目的展开报道和评论,进而说明两国新闻体制和意识形态的的差异性。
【关键词】“钓鱼岛撞船”事件 新闻报道模式 差异性
2010年9月7日,一艘中国渔船在钓鱼岛海域捕捞时被指非法在日本海域作业并与日本海上保安厅巡逻船发生冲撞,船长詹其雄被扣押。消息一经证实,顿时成为各大媒体集中报道的热点,本文以中日媒体对“钓鱼岛撞船事件”的报道为研究对象,进而分析中日两国新闻媒体报道的差异。
一、日本媒体新闻报道的模式
日本是一个名副其实的“传媒大国”。无论是从平面媒体的发展程度还是从广播电视媒体的受众普及来看,日本媒介机构可以说在世界都是领先的。然而,日本大众传媒的报道、评论的模式和态度,特别是各媒体之间在激烈竞争中所引发的各种热潮,或者为了掀起这些热潮而不惜牺牲在正常情况下本应该真实报道的新闻的做法,不能不令我们感到吃惊。2007年底2008年初的“毒饺子事件”其实已经暴露了日本媒体在报道事件真相上的主观与偏向。
1、“逆时针方向转”模式
历史上,日本军国主义横行,战争论在政府或媒介中都得到过大肆宣扬,但是一部分日本媒体依然可以保持新闻报道的真实与公正,及时纠正日本右翼思想的偏颇与煽动。然而,当事变已经发生或战争思想越过和平理念时,日本“正义”媒体的声音却突然停止前进,反而加入了“逆时针方向转”的行列。如在日俄战争前夕,日本舆论界曾有过主张和平的“非战论”;同样地,在甲午战争前夕,日本报刊也曾有“战争回避论”的主张,但一旦战争开始,哪怕是对“满洲事变(指九一八事件)内心存有质疑者”,都齐步跑到参与战争行列的最前线,“在其报纸的版面上,倾其全力主张动员全民展开扫荡战……”
“逆时针方向转”倾向并不是偶然发生的,这与日本历史上的亚洲政策以及日本舆论界的潜规则息息相关。由于新世纪日本国内的“亚洲热”是在对战前的“大东亚共荣圈”并未真正反思的背景下掀起的一股盲目热潮,再加上日本媒体对于公众舆论的宣传控制,“逆时针”的新闻风气就会逐渐形成。就本次撞船事件为例,关于钓鱼岛主权所属问题,日本《朝日新闻》在开始的报道中用了比较客观的表述——“尖阁诸岛是日本圈为自己的领土,并实权统治,而中国也主张拥有主权的敏感区域。”然而随着事态扩大以及其他日媒大肆渲染“尖阁诸岛是日本固有领土”的诱惑及带动下,《朝日新闻》口径渐渐发生了变化,所有媒体按照政府统一规定,将中国渔船的作业说成是“违法的,是对我国(日本)领海的侵犯”,逮捕是“理所当然的”。
2、划一性与“集中豪雨”式模式
日本大众传媒在进行国际新闻报道时,基本上存在着两个层次的问题。一方面,世界报道是日本媒体报道的重要组成部分,所以日媒所特有的报道方式、评论特点等也就会自然而然地反映在国际报道中,其报道模式、评论角度、新闻价值的判断、版面的策划与所有条目的“划一性”。另一方面,战后日本大众传媒在报道一项重大事件时基本上都会采用狂轰滥炸式(日本人称之为“集中豪雨”式)的、煽动情感式的激情报道手法,从而接连导致某一特定时期的热点话题或潮流不断涌现,甚至出现新闻躁动的情形。
撞船事件发生后的第二天,即9月9日,日本的全国性各大报纸都不约而同地发表社论。9月10日,其他地方性报刊,如《北海道新闻》、《神户新闻》等约50余家媒体也都发表社论,社评或专栏文章。一时间各类报导、评论铺天盖地,在阐述自己观点的同时,引导国民应该如何看待此事。另外,在讲述事件经过的内容中,各大报纸都是参照海上保安厅和外务省公布的资料撰写的相关报道与评论,“划一性”特征十分明显。就此分析,日本媒体就此次事件的及时性报道可圈可点,但是在涉及理性对待方面却显得没有章法,“集中豪雨”式的报道造成国民认知与理解上的偏差,受众在无形中被“统一规划”,这不能不说是大众传媒长期“划一”诱导的结果。
3、“国益”报道模式
在进行亚洲报道或国际问题报道时,日本大众传媒基本上都会过多的夸大某些新闻的处理力度,而忽视他们认为并不重要的其他新闻。同时,在被无限放大的新闻事件中,与日本企业及日本人密切相关的问题逐渐成为新闻报道的重点和要点,这种偏重于日本的“国家利益”思想,与其说是为日本国民服务,不如说是向其他国家传递渗透对日本国的“期待”与“奉承”,从而为日本政治、经济、外交的全面发展铺砖引路。
以此次撞船事件为例,日本共同社在9月8日的电讯稿中只是轻描淡写地说出海上保安部以涉嫌妨碍执行公务为由逮捕了和日本巡逻船发生碰撞的中国渔船船长詹其雄,并称对此事还在调查,只字未提钓鱼岛。在谈到撞船责任时,新闻矛头直指中方,态度明显表明错在中方,日本只是“例行公事”。然而,对于中国渔船上其余14名船员的滞留与安全状况,报道只用寥寥93个字一笔带过,而用更多的笔墨去关心日本船员的安危与反应,可见“国益”报道手法在日本国内的盛行。
二、中日媒体报道的差异性
坚持新闻真实性、客观性、群众性、党性原则,是我国媒体信息传播的基本原则。针对这次发生的“钓鱼岛撞船”事件,中国媒体在处理相关报道时显得十分冷静、客观,充分展现了一个负责任大国的媒体形象。新华社在事发后的第一时间发出通讯,说明“钓鱼岛撞船”事件的真实情况,在行动与意识上打消了某些破坏分子肆意扇风点火的挑拨离间。中国媒体坚持的信息传播基本原则得到了真实的诠释。
1、坚持新闻真实性与客观性
关于“钓鱼岛撞船”事件的报道,新华社按照事件发生的基本事实,依次阐述了撞船经过、中方态度以及钓鱼岛历史,客观再现了事件发生时的真实场面,用情感的正当表达还原了中方的态度以及钓鱼岛是中国固有领土的坚定立场。此外,中国媒体在强调中方立场的同时并没有省略或抛弃日本媒体的同期反映,而是将二者有机的结合起来,力争做到双方舆论传播的平衡与统一。
2、坚持新闻群众性
新闻群众性在有些人看来似乎很容易实现,只要为群众所喜闻乐见的、通俗易懂的新闻报道都可以说是遵守了群众性的原则。但是,新闻群众性的要求远远不止这些:首先,在内容上,新闻事业应该尽量满足群众的需要;其次,在工作路线上,新闻工作应该走群众路线,坚持全党办报、群众办报;再次,在形式上,新闻、评论的表现形式应该尽量为群众所喜闻乐见。
满足受众需要是新闻媒体生存与发展的根本目的,是新闻事业发展的一条基本规律,“使用与满足”的传播效果能够鼓励受众更好地参与媒介反馈和舆论探讨,对于规范新闻传播的事业竞争起到了把关与监督作用。
在中日撞船事件发生后,中方媒体客观报道撞船经过,积极回应日方质疑,数据真实可查,评论鞭辟入里。受众在这次中日媒体的正面交锋中看到了国家媒体形象的提升与话语权力的增强,新华社、人民日报等国家级媒体向受众详细阐释来龙去脉,充分满足了群众对本次事件的了解需要,同时我国媒体并未一味的灌输媒体思想,而是让群众参与到事件的大讨论中,用群众的眼光与声音证明谁对谁错。
3、坚持新闻党性
党的新闻事业是党的喉舌。我国的新闻传播事业具有自身特点与特殊要求,党性原则与新闻规律的有机结合形成了社会主义新闻价值观,无论发生任何事情,党的媒体都要坚守传播信息的真实性,维护人民群众的最终利益,做到宣传思想与事业改革的和谐统一,不断取得社会主义新闻传播事业的进步与完善。
就本次中日外交风波来讲,中方一贯强调钓鱼岛及其周边附属岛屿是中国海上固有领土,中国对其具有不容质疑的国家主权。在9月28日外交部举行的例行记者会上,外交部发言人姜瑜在谈到如何处理“钓鱼岛撞船”事件时明确表态:“在维护国家领土、主权问题上,中方的态度是坚定、明确的。但我们也一贯主张根据国际法与有关国家通过友好协商,和平解决有关问题。”“日方巡视船在中国领海对中国渔船进行围追堵截,撞损中国渔船,理应承担相应责任。中方重视中日关系,中日关系要保持稳定、健康发展,需要双方共同努力,相向而行,需要日方拿出坦诚、务实的行动。”
参考文献
①殷俊、邓若伊,《从“毒饺子”事件看中日新闻报道的差异》[J].《新闻知识》,2008(5):42-44
②日本《周刊东洋经济》,1991年6月8日,第21页
③王智新,《日本各大媒体如何报道钓鱼岛纠纷》,《南方网》,http://view.news.qq.com/a/20100914/000045.htm,2010年9月14日
④[新]卓南生:《日本的亚洲报道与亚洲外交》[M].北京:世界知识出版社,2008:23-24
⑤《姜瑜就中日撞船事件、亚欧首脑会议等答问》,外交部网站,2010年9月28日
(作者单位:宋相川,重庆工商大学文学与新闻学院;韦文杰,重庆工商大学融智学院创意产业研究所研究员,中国地市传媒发展战略研究中心秘书长)
责编:姚少宝
【关键词】“钓鱼岛撞船”事件 新闻报道模式 差异性
2010年9月7日,一艘中国渔船在钓鱼岛海域捕捞时被指非法在日本海域作业并与日本海上保安厅巡逻船发生冲撞,船长詹其雄被扣押。消息一经证实,顿时成为各大媒体集中报道的热点,本文以中日媒体对“钓鱼岛撞船事件”的报道为研究对象,进而分析中日两国新闻媒体报道的差异。
一、日本媒体新闻报道的模式
日本是一个名副其实的“传媒大国”。无论是从平面媒体的发展程度还是从广播电视媒体的受众普及来看,日本媒介机构可以说在世界都是领先的。然而,日本大众传媒的报道、评论的模式和态度,特别是各媒体之间在激烈竞争中所引发的各种热潮,或者为了掀起这些热潮而不惜牺牲在正常情况下本应该真实报道的新闻的做法,不能不令我们感到吃惊。2007年底2008年初的“毒饺子事件”其实已经暴露了日本媒体在报道事件真相上的主观与偏向。
1、“逆时针方向转”模式
历史上,日本军国主义横行,战争论在政府或媒介中都得到过大肆宣扬,但是一部分日本媒体依然可以保持新闻报道的真实与公正,及时纠正日本右翼思想的偏颇与煽动。然而,当事变已经发生或战争思想越过和平理念时,日本“正义”媒体的声音却突然停止前进,反而加入了“逆时针方向转”的行列。如在日俄战争前夕,日本舆论界曾有过主张和平的“非战论”;同样地,在甲午战争前夕,日本报刊也曾有“战争回避论”的主张,但一旦战争开始,哪怕是对“满洲事变(指九一八事件)内心存有质疑者”,都齐步跑到参与战争行列的最前线,“在其报纸的版面上,倾其全力主张动员全民展开扫荡战……”
“逆时针方向转”倾向并不是偶然发生的,这与日本历史上的亚洲政策以及日本舆论界的潜规则息息相关。由于新世纪日本国内的“亚洲热”是在对战前的“大东亚共荣圈”并未真正反思的背景下掀起的一股盲目热潮,再加上日本媒体对于公众舆论的宣传控制,“逆时针”的新闻风气就会逐渐形成。就本次撞船事件为例,关于钓鱼岛主权所属问题,日本《朝日新闻》在开始的报道中用了比较客观的表述——“尖阁诸岛是日本圈为自己的领土,并实权统治,而中国也主张拥有主权的敏感区域。”然而随着事态扩大以及其他日媒大肆渲染“尖阁诸岛是日本固有领土”的诱惑及带动下,《朝日新闻》口径渐渐发生了变化,所有媒体按照政府统一规定,将中国渔船的作业说成是“违法的,是对我国(日本)领海的侵犯”,逮捕是“理所当然的”。
2、划一性与“集中豪雨”式模式
日本大众传媒在进行国际新闻报道时,基本上存在着两个层次的问题。一方面,世界报道是日本媒体报道的重要组成部分,所以日媒所特有的报道方式、评论特点等也就会自然而然地反映在国际报道中,其报道模式、评论角度、新闻价值的判断、版面的策划与所有条目的“划一性”。另一方面,战后日本大众传媒在报道一项重大事件时基本上都会采用狂轰滥炸式(日本人称之为“集中豪雨”式)的、煽动情感式的激情报道手法,从而接连导致某一特定时期的热点话题或潮流不断涌现,甚至出现新闻躁动的情形。
撞船事件发生后的第二天,即9月9日,日本的全国性各大报纸都不约而同地发表社论。9月10日,其他地方性报刊,如《北海道新闻》、《神户新闻》等约50余家媒体也都发表社论,社评或专栏文章。一时间各类报导、评论铺天盖地,在阐述自己观点的同时,引导国民应该如何看待此事。另外,在讲述事件经过的内容中,各大报纸都是参照海上保安厅和外务省公布的资料撰写的相关报道与评论,“划一性”特征十分明显。就此分析,日本媒体就此次事件的及时性报道可圈可点,但是在涉及理性对待方面却显得没有章法,“集中豪雨”式的报道造成国民认知与理解上的偏差,受众在无形中被“统一规划”,这不能不说是大众传媒长期“划一”诱导的结果。
3、“国益”报道模式
在进行亚洲报道或国际问题报道时,日本大众传媒基本上都会过多的夸大某些新闻的处理力度,而忽视他们认为并不重要的其他新闻。同时,在被无限放大的新闻事件中,与日本企业及日本人密切相关的问题逐渐成为新闻报道的重点和要点,这种偏重于日本的“国家利益”思想,与其说是为日本国民服务,不如说是向其他国家传递渗透对日本国的“期待”与“奉承”,从而为日本政治、经济、外交的全面发展铺砖引路。
以此次撞船事件为例,日本共同社在9月8日的电讯稿中只是轻描淡写地说出海上保安部以涉嫌妨碍执行公务为由逮捕了和日本巡逻船发生碰撞的中国渔船船长詹其雄,并称对此事还在调查,只字未提钓鱼岛。在谈到撞船责任时,新闻矛头直指中方,态度明显表明错在中方,日本只是“例行公事”。然而,对于中国渔船上其余14名船员的滞留与安全状况,报道只用寥寥93个字一笔带过,而用更多的笔墨去关心日本船员的安危与反应,可见“国益”报道手法在日本国内的盛行。
二、中日媒体报道的差异性
坚持新闻真实性、客观性、群众性、党性原则,是我国媒体信息传播的基本原则。针对这次发生的“钓鱼岛撞船”事件,中国媒体在处理相关报道时显得十分冷静、客观,充分展现了一个负责任大国的媒体形象。新华社在事发后的第一时间发出通讯,说明“钓鱼岛撞船”事件的真实情况,在行动与意识上打消了某些破坏分子肆意扇风点火的挑拨离间。中国媒体坚持的信息传播基本原则得到了真实的诠释。
1、坚持新闻真实性与客观性
关于“钓鱼岛撞船”事件的报道,新华社按照事件发生的基本事实,依次阐述了撞船经过、中方态度以及钓鱼岛历史,客观再现了事件发生时的真实场面,用情感的正当表达还原了中方的态度以及钓鱼岛是中国固有领土的坚定立场。此外,中国媒体在强调中方立场的同时并没有省略或抛弃日本媒体的同期反映,而是将二者有机的结合起来,力争做到双方舆论传播的平衡与统一。
2、坚持新闻群众性
新闻群众性在有些人看来似乎很容易实现,只要为群众所喜闻乐见的、通俗易懂的新闻报道都可以说是遵守了群众性的原则。但是,新闻群众性的要求远远不止这些:首先,在内容上,新闻事业应该尽量满足群众的需要;其次,在工作路线上,新闻工作应该走群众路线,坚持全党办报、群众办报;再次,在形式上,新闻、评论的表现形式应该尽量为群众所喜闻乐见。
满足受众需要是新闻媒体生存与发展的根本目的,是新闻事业发展的一条基本规律,“使用与满足”的传播效果能够鼓励受众更好地参与媒介反馈和舆论探讨,对于规范新闻传播的事业竞争起到了把关与监督作用。
在中日撞船事件发生后,中方媒体客观报道撞船经过,积极回应日方质疑,数据真实可查,评论鞭辟入里。受众在这次中日媒体的正面交锋中看到了国家媒体形象的提升与话语权力的增强,新华社、人民日报等国家级媒体向受众详细阐释来龙去脉,充分满足了群众对本次事件的了解需要,同时我国媒体并未一味的灌输媒体思想,而是让群众参与到事件的大讨论中,用群众的眼光与声音证明谁对谁错。
3、坚持新闻党性
党的新闻事业是党的喉舌。我国的新闻传播事业具有自身特点与特殊要求,党性原则与新闻规律的有机结合形成了社会主义新闻价值观,无论发生任何事情,党的媒体都要坚守传播信息的真实性,维护人民群众的最终利益,做到宣传思想与事业改革的和谐统一,不断取得社会主义新闻传播事业的进步与完善。
就本次中日外交风波来讲,中方一贯强调钓鱼岛及其周边附属岛屿是中国海上固有领土,中国对其具有不容质疑的国家主权。在9月28日外交部举行的例行记者会上,外交部发言人姜瑜在谈到如何处理“钓鱼岛撞船”事件时明确表态:“在维护国家领土、主权问题上,中方的态度是坚定、明确的。但我们也一贯主张根据国际法与有关国家通过友好协商,和平解决有关问题。”“日方巡视船在中国领海对中国渔船进行围追堵截,撞损中国渔船,理应承担相应责任。中方重视中日关系,中日关系要保持稳定、健康发展,需要双方共同努力,相向而行,需要日方拿出坦诚、务实的行动。”
参考文献
①殷俊、邓若伊,《从“毒饺子”事件看中日新闻报道的差异》[J].《新闻知识》,2008(5):42-44
②日本《周刊东洋经济》,1991年6月8日,第21页
③王智新,《日本各大媒体如何报道钓鱼岛纠纷》,《南方网》,http://view.news.qq.com/a/20100914/000045.htm,2010年9月14日
④[新]卓南生:《日本的亚洲报道与亚洲外交》[M].北京:世界知识出版社,2008:23-24
⑤《姜瑜就中日撞船事件、亚欧首脑会议等答问》,外交部网站,2010年9月28日
(作者单位:宋相川,重庆工商大学文学与新闻学院;韦文杰,重庆工商大学融智学院创意产业研究所研究员,中国地市传媒发展战略研究中心秘书长)
责编:姚少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