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媒体中蕴藏着大量的信息,其中有的是不可多得的数学教育资源。我就试着把报纸中的相关新闻事件引入数学课堂,收到了意想不到的效果。现通过一例,与同行分享与探讨:《商家打折反成被告,其中到底有何蹊跷?》
一、发现新闻背后的数学教育价值
一天,我在湖北《襄樊日报》上看到这样一则消息:据新华社北京2006年11月11日电,北京市的张先生因看到华堂商场丰台北路店“满200减现金80”的减价广告,便花427元买了一件羽绒服。没想到羽绒服是打完了九五折之后才减价的,算来算去,比不打折还亏了49元,张先生觉得商场是在欺诈消费者,便告到北京市丰台区人民法院,要求双倍赔偿他的损失。
我们大家都觉得这条新闻很有意思,并且适逢学习打折问题,我敏锐地认识到这是一个难得的数学教育材料,决定把它引入数学课堂。
二、利用新闻事件的独特魅力,激起学生的求知兴趣
我先让学生了解张先生的起诉书的内容。张先生在起诉书中提到:2006年10月31日,他看到在商场大门上方所做的商业广告上清楚地载明“满200减现金80”,于是到商场购买了一件羽绒服。羽绒服在商场的货架上的标价是618元,商场提出先打九五折后再按广告上的“满200减现金80”予以减价,张先生当时满心欢喜。事后回家一算,却因此损失人民币49元。他认为商场是在欺骗和误导消费者,致使他遭受经济损失,因此把商家告上法庭。
按说先打折是件好事,岂不更为优惠?却因何让消费者亏了49元呢?这个问题顿时吸引了学生,很多学生觉得不可理解,急切希望知道其中的奥妙。
三、鼓励学生运用所学数学知识,通过计算揭开谜团
到底张先生吃不吃亏,其实只须用到很浅显的数学知识。我鼓励学生动手算算。很快,有不少学生算出来了。
先看不先打折的情况下:原价618元(等于有3个200元)-3×80元=378元。
再看打九五折的情况下:618元×0.95(九五折)=587元;587元(只有2个200元)-2×80元=427元。
大家恍然大悟,原来张先生真的亏了,多花了427元-378元=49元,而且亏得神不知鬼不觉,非明眼人难以察觉。
四、分组讨论:商场让消费者吃亏的关键何在
我让学生讨论张先生这亏是怎么吃的?学生们非常踊跃,最后大家归纳了两条:原来商场一是利用消费者喜欢打折的心理,二是在“满200减80”的“满”字上作足了文章。通过打折将618元的商品先降到587元,从而减少了其中所含的200的数量,表面上让利31元,却因此少减了一个80元,最终让消费者吃了个哑巴亏。
五、进一步思考:张先生其实是吃亏在打折上吗
我让学生们再算一算:假如不是先打九五折,而是先打九八折或先打八五折,消费者还会吃亏吗?大家一算,得出答案:
若先打九八折:618元×0.98(九八折)=605.84元;605.84元(其中满3个200元)-3×80元=365.84元。
若先打八五折:618元×0.85(八五折)=525.3元;525.3元(其中满2个200元)-2×80元=365.3元。
这两种打折方案消费者都不会吃亏。原来诀窍不在打折本身,关键就在这个九五折定得是如此有学问,商家的数学功底真让人佩服。
六、探究活动:折扣多少,消费者不会吃亏
既然问题不在打折本身,那么折扣定为多少时,消费者不会吃亏呢?我引导大家来探究这个问题。学生们经过思考,一致认为:打折带来的优惠必须超过因所含的200元数量减少带来的损失。有些同学还做了下面的运算:设折扣率为x。
1、当打折后的货款不低于600元时,消费者不会吃亏,此时618x≥600,结果应在九七折之上。
2、当打折后的货款在400到600元之间时,消费者损失了一个80元,但只要打折带来的优惠超过这80元,消费者也不会吃亏。此时400≤618x<600,且618(1-x)≥80,结果约在六五折到八七折之间。
3、当打折后的货款低于400元时,消费者就更欢迎了。
七、数学反思
当前商场的各种促销活动五花八门、良莠不齐,让我们利用数学知识识破名为让利实为欺诈的“李鬼”来!
现实生活中实实在在的例子,是学生所熟悉的;再加上新闻事件的独特魅力,引发了学生浓厚的兴趣,学生们一点也没有感觉到数学知识的枯燥,运用所学的数学知识,探求了事实真相,反过来又加深了对所学知识的理解。这真正体现了数学来源于生活,应用于生活。所以,我认为报刊、电视、网络中蕴含着许多有价值的数学教育资源,我们所要做的是努力去挖掘和利用。
(作者单位:441002湖北省襄樊市第四十三中学)
一、发现新闻背后的数学教育价值
一天,我在湖北《襄樊日报》上看到这样一则消息:据新华社北京2006年11月11日电,北京市的张先生因看到华堂商场丰台北路店“满200减现金80”的减价广告,便花427元买了一件羽绒服。没想到羽绒服是打完了九五折之后才减价的,算来算去,比不打折还亏了49元,张先生觉得商场是在欺诈消费者,便告到北京市丰台区人民法院,要求双倍赔偿他的损失。
我们大家都觉得这条新闻很有意思,并且适逢学习打折问题,我敏锐地认识到这是一个难得的数学教育材料,决定把它引入数学课堂。
二、利用新闻事件的独特魅力,激起学生的求知兴趣
我先让学生了解张先生的起诉书的内容。张先生在起诉书中提到:2006年10月31日,他看到在商场大门上方所做的商业广告上清楚地载明“满200减现金80”,于是到商场购买了一件羽绒服。羽绒服在商场的货架上的标价是618元,商场提出先打九五折后再按广告上的“满200减现金80”予以减价,张先生当时满心欢喜。事后回家一算,却因此损失人民币49元。他认为商场是在欺骗和误导消费者,致使他遭受经济损失,因此把商家告上法庭。
按说先打折是件好事,岂不更为优惠?却因何让消费者亏了49元呢?这个问题顿时吸引了学生,很多学生觉得不可理解,急切希望知道其中的奥妙。
三、鼓励学生运用所学数学知识,通过计算揭开谜团
到底张先生吃不吃亏,其实只须用到很浅显的数学知识。我鼓励学生动手算算。很快,有不少学生算出来了。
先看不先打折的情况下:原价618元(等于有3个200元)-3×80元=378元。
再看打九五折的情况下:618元×0.95(九五折)=587元;587元(只有2个200元)-2×80元=427元。
大家恍然大悟,原来张先生真的亏了,多花了427元-378元=49元,而且亏得神不知鬼不觉,非明眼人难以察觉。
四、分组讨论:商场让消费者吃亏的关键何在
我让学生讨论张先生这亏是怎么吃的?学生们非常踊跃,最后大家归纳了两条:原来商场一是利用消费者喜欢打折的心理,二是在“满200减80”的“满”字上作足了文章。通过打折将618元的商品先降到587元,从而减少了其中所含的200的数量,表面上让利31元,却因此少减了一个80元,最终让消费者吃了个哑巴亏。
五、进一步思考:张先生其实是吃亏在打折上吗
我让学生们再算一算:假如不是先打九五折,而是先打九八折或先打八五折,消费者还会吃亏吗?大家一算,得出答案:
若先打九八折:618元×0.98(九八折)=605.84元;605.84元(其中满3个200元)-3×80元=365.84元。
若先打八五折:618元×0.85(八五折)=525.3元;525.3元(其中满2个200元)-2×80元=365.3元。
这两种打折方案消费者都不会吃亏。原来诀窍不在打折本身,关键就在这个九五折定得是如此有学问,商家的数学功底真让人佩服。
六、探究活动:折扣多少,消费者不会吃亏
既然问题不在打折本身,那么折扣定为多少时,消费者不会吃亏呢?我引导大家来探究这个问题。学生们经过思考,一致认为:打折带来的优惠必须超过因所含的200元数量减少带来的损失。有些同学还做了下面的运算:设折扣率为x。
1、当打折后的货款不低于600元时,消费者不会吃亏,此时618x≥600,结果应在九七折之上。
2、当打折后的货款在400到600元之间时,消费者损失了一个80元,但只要打折带来的优惠超过这80元,消费者也不会吃亏。此时400≤618x<600,且618(1-x)≥80,结果约在六五折到八七折之间。
3、当打折后的货款低于400元时,消费者就更欢迎了。
七、数学反思
当前商场的各种促销活动五花八门、良莠不齐,让我们利用数学知识识破名为让利实为欺诈的“李鬼”来!
现实生活中实实在在的例子,是学生所熟悉的;再加上新闻事件的独特魅力,引发了学生浓厚的兴趣,学生们一点也没有感觉到数学知识的枯燥,运用所学的数学知识,探求了事实真相,反过来又加深了对所学知识的理解。这真正体现了数学来源于生活,应用于生活。所以,我认为报刊、电视、网络中蕴含着许多有价值的数学教育资源,我们所要做的是努力去挖掘和利用。
(作者单位:441002湖北省襄樊市第四十三中学)